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

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彼得·哈特 著
图书标签:
  • 一战
  • 战争史
  • 军事历史
  • 欧洲历史
  • 历史
  • 战役
  • 战场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历史研究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095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67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页数:370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融合大量栩栩如生的老兵回忆的新一战史书,带您走进更加真实的各大战场。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的全球大会战,人类的历史进程因此而改变。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几个大帝国都分崩离析了,同时在战争废墟中又崛起了新的巨人。世界经济几乎停滞了,数百万人陷入经济大萧条中。只有理解了这场大战,才能真正理解20世纪的历史和当今世界。
   在这部宏大的著作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哈特把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栩栩如生的老兵回忆结合在一起。通过将领和士兵的回忆,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战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导致可怕的后果。同时,哈特还让我们看到了战略和战术是如何在战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揭示出新军事技术对战争胜负的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彼得?哈特(Peter Hart)是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口述历史学家,一直负责访问现代战争中健在的老战士,了解真实历史战况。他写了多本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索姆河》《血腥的四月》《明星在1918年陨落:英国的最后胜利和加里波利》。

目录

第一章 通往大战之路
第二章 西线战场 1914年
第三章 东线战场 1914年
第四章 海战 1914-1915年
第五章 西线战场 1915年
第六章 东线战场 1915年
第七章 加利波利战役 1915年
第八章 萨洛尼卡战场 1915-1918年
第九章 西线战场 1916年
第十章 东线战场 1916年
第十一章 海战 1916年
第十二章 美索不达米亚战场 1914-1918年
第十三章 东线战场 1917-1918年
第十四章 海战 1917-1918年
第十五章 西线战场 1917年
第十六章 意大利战场 1915-1918年
第十七章 巴勒斯坦战场 1915-1918年
第十八章 西线战场 1918年
第十九章 从此就没有战争了吗

前言/序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世界。可是许多人却说这场战争毫无意义,是一次没有道理的错误。也许历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能证明其深远的重要性,但公众宁愿相信这场战争没有意义。为什么要打仗呢?难道不是所有人都疯了才要打仗吗?之所以爆发大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欧洲强国都对未来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各国之间有一些重大的问题无法通过和平办法解决,所以才爆发了正面的武装冲突。斐迪南大国在1914年6月28日遇刺之后,虽说奥匈帝国和德国采取了好斗的姿态,但对峙双方都没有努力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折中和谈判去化解僵局。一旦大战爆发,就难以停止,因为所有参战国都怀有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帝国野心,不愿承认失败。这不是一场终止战争的战争,而是想在刹那间解决争执。工业化国家之间用武力解决冲突,将会导致巨大的伤亡和破坏。这些强国家有比较多的人口,为了夺取胜利,只能大规模地去杀人。
  当年那些参战的人可能早就死去了,但他们战争行为的后果却仍然陪伴着我们。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一些传统战争原则,因为人们此前希望平民不应该被卷入流血冲突中,至少不能全面被卷入其中。当然,这场战争并非第一次人类偏离文明的轨迹。然而,这场战争确实极大地违背了人类的文明准则。世界各大洲都被牵涉进来。这场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残忍的武器和大规模屠杀办法。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产生了‘国防’和‘全面战争’的概念。欧洲历史上有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这些战争都非常残酷;但是,这些战争与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之间的这场大战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到这场大战结束的时候,欧洲用来统治世界的体系被一扫而空。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这几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大帝国都化为灰烬。虽然法国和英国可以喝下圣杯中胜利的毒酒,但国家的实力大不如往昔,国家财富和威望严重受损。战后涌现出新的强国。显然美国是个胜利者,美国在战后把自己的军事潜力转化为现实,美国的经济开始统治整个世界。日本人则变得骚动起来。虽然他们一直在外围打仗,但饶有兴致地观摩着西方强国之间进行的相互羞辱的打斗。战后,日本试图扩大在东亚的地盘,谋求建立一个东方大帝国。这场战争还释放出强大的政治势力。共产主义在潜伏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由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取得了成功,其幽灵开始四周扩散,无论是虚或是实,其影响力在这个世纪剩下的时间里向全球蔓延。在大战的尘埃中还冒出了信奉丑恶信条的法西斯主义:它把多种有害要素进行了大融合,不仅包含了种族主义和右倾思潮,还包含了数百万人在战后的困顿生活中谋求快速解脱的欲望。此外,一种被称为‘西班牙流感’的病毒还找到了自己的繁衍之地,流感在全球大流行,流感杀死的人比战场上被屠杀的人还要多。


《战火与黎明:全球冲突的深远影响》 1914至191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大风暴,以其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破坏力,重塑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这场被后世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突,不仅仅是几个帝国之间围绕领土、势力和民族主义的争斗,更是一场深刻触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人类思想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它像一把尖刀,刺破了欧洲大陆根深蒂固的旧秩序,暴露了工业文明下潜藏的巨大破坏力,也为20世纪后续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本书《战火与黎明》并非仅仅聚焦于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如何演变,以及它对世界产生的长远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不会仅仅在战壕中寻找答案,更会深入到各国的外交沙龙、工业基地、政治密室,甚至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理解这场战争是如何在方方面面搅动起历史的巨澜。 战争的暗流涌动:孕育冲突的土壤 在硝烟散尽的百年之后,回溯1914年之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横空出世的偶然事件。欧洲大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面上繁荣昌盛,实则暗流涌动。帝国主义的扩张欲望,殖民地争夺的激烈化,使得主要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德国的崛起,挑战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和欧洲大陆的传统力量平衡。法国对普鲁士战争失利的耿耿于怀,渴望收复失地,与德国之间的宿怨始终未解。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野心,与奥匈帝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使得“欧洲火药桶”的称号名副其实。而奥匈帝国内部,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让这个多民族的帝国摇摇欲坠,为导火索的燃起提供了绝佳的温床。 与此同时,新的军事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生产能力,被倾注到军事领域。火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机关枪成为战场上的死神,潜艇和飞机则预示着未来战争的形态。然而,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发展,却未能跟上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军事思想仍然停留在19世纪的观念中,过分依赖大规模的正面进攻,而忽视了工业时代战争的消耗性和防御能力。这种技术与思想的脱节,为即将到来的血腥屠杀埋下了伏笔。 导火索与燎原:萨拉热窝事件的连锁反应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成为了引爆这颗“火药桶”的导火索。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这一事件迅速演变成一场政治危机。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出了苛刻的最后通牒,意图借此机会解决巴尔干地区的民族问题。而俄国则以斯拉夫民族保护者的身份,支持塞尔维亚,并开始动员军队。一系列复杂的联盟条约,使得原本局限于巴尔干地区的冲突,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法国与俄国结盟,英国在德国入侵中立国比利时后,也加入了战争。曾经维系欧洲和平的“均势”体系,在利益的驱动和民族主义的煽动下,分崩离析,将欧洲推入了战争的深渊。 战争的形态:从速决战到总体战的演变 战争爆发之初,许多国家都寄希望于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旨在快速击败法国,然后回师东线对付俄国。然而,战局的发展很快打破了这种幻想。马恩河战役的胶着,使得德军的闪电战落空,西线战场随即陷入了漫长而残酷的堑壕战。双方军队在狭窄的战壕中,面对着无情的炮火、致命的毒气和严酷的生活条件。战争的残酷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士兵们在泥泞的战壕中,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却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东线战场虽然不像西线那样陷入僵局,但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俄军的巨大人口基数一度让德军感到头疼,然而,俄国落后的工业和军事组织能力,最终使其在战争中逐渐落于下风。战争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参战国动员了几乎所有可用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场战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军人之间的较量,而是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总体战。经济成为战争的重要支撑,工业生产、后勤运输、金融体系,都围绕着战争机器运转。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因此受到直接影响,食物短缺、物资匮乏,以及对亲人参战的担忧,使得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家庭之上。 不为人知的战场:外交、经济与宣传的角力 除了前线的浴血奋战,这场战争更是在外交、经济和宣传等多个层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各国政府绞尽脑汁,试图拉拢新的盟友,瓦解敌国的抵抗意志。外交官们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经济战也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盟国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试图扼杀其经济命脉。而德国则通过潜艇战,试图切断协约国的海上补给线。 信息传播的革命,也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前所未有的角色。报纸、海报、电影,都成为了宣传的工具。各国政府利用媒体,夸大敌人的罪行,鼓吹战争的“正义性”,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以期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并影响国际舆论。宣传机器的轰鸣,使得战争的残酷性被掩盖,取而代之的是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宣传。然而,当战争的残酷性逐渐暴露,以及前线伤亡数字的不断攀升,民众的士气也开始出现动摇。 世界范围的延伸:冲突的全球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仅仅局限于欧洲。它将战火燃遍了全球。奥斯曼帝国的加入,使得中东地区成为新的战场。非洲的殖民地,也成为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争夺的资源和兵员来源地。亚洲的日本,则趁机攫取了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这场战争,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第一次世界性的冲突。 美国在战争初期保持中立,但随着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升级,以及“齐默尔曼电报”的曝光,美国最终加入了协约国一方。美国的参战,为协约国注入了强大的生力军和经济支援,成为战争走向的关键转折点。而俄国,则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后,退出了战争,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在东线的压力,但也给俄国带来了深刻的内战和政治动荡。 战争的余烬:停战与凡尔赛条约的阴影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然而,这场长达四年的残酷战争,给世界留下的伤痕却是难以磨灭的。战争的直接死亡人数超过了1500万,受伤者更是数以千万计。欧洲大陆的经济遭受重创,无数城市化为废墟。战败国,尤其是德国,承受了沉重的战争赔款和领土割让。 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协约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这份条约,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种子的不公条约。它对德国的严厉惩罚,激起了德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复仇情绪。同时,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瓦解,也导致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出现,但边界的划分却埋下了新的冲突隐患。 深远的影响:改变世界的遗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战场的范围,它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政治格局的重塑: 欧洲四大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新的民族国家在欧洲大陆崛起,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边界争端和民族矛盾。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出现,也为世界政治格局增添了新的变量。 殖民体系的动摇: 战争削弱了老牌殖民国家的实力,使得被殖民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兴起。虽然许多殖民地在战后仍未能获得独立,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为后来的殖民体系瓦解埋下了伏笔。 经济的全球化与危机: 战争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的工业生产,但也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战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领导者。然而,战后的经济复苏并不平稳,为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埋下了隐患。 社会观念的冲击: 战争的巨大伤亡和残酷性,使得人们对战争的浪漫化幻想破灭。和平主义思潮开始兴起,但同时,战争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女性在战争期间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女性权利的争取奠定了基础。 艺术与思想的变革: 战争的创伤深刻地影响了文学、艺术和哲学。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应运而生,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迷茫、痛苦和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追问。 《战火与黎明》将带您穿越历史的烟尘,去理解这场改变世界的战争,它的爆发并非偶然,它的进程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而它的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将从更宏大的视野,去探讨这场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以及它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那种复古的字体和略带沧桑感的封面,似乎都在诉说着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翻开扉页,作者开篇的一段引言就直击人心,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战前的欧洲,那种看似繁荣昌盛下的暗流涌动,以及最终被导火索点燃的巨大灾难。这本书并没有选择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概述整个战争,而是巧妙地将笔触聚焦于几个关键性的战役,仿佛是将一段长长的历史浓缩成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切片”。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每一个战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精细入微的分析。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战役的进程,更是试图去剖析每一个决策背后的考量,每一个战术的得失,以及那些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每一次攻防,每一次撤退,每一次看似微小的行动,在作者的笔下都仿佛有了生命,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紧张与残酷。对于那些对军事史略有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战役,去理解它们在整个战争中的真正意义。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而言,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历史灵魂的书籍,就像是在浩瀚的书海中寻觅珍宝。当我看到《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这个书名时,我知道,我找到了。“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这几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力量,它们是历史洪流中的礁石,是战争进程中的分水岭。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些最惨烈、最血腥的战场,也没有刻意去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决策。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去解剖战争的肌理,去呈现那些鲜活的细节。我惊讶于作者对每一个战役的背景介绍是如此详尽,从政治博弈到军事准备,再到战役中士兵们的真实体验,每一个层面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战役中的人物塑造为符号化的英雄或恶棍,而是通过对他们言行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挣扎、选择与无奈。这种人性化的视角,使得原本冰冷的战争历史变得充满了温度,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并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而是将每一次战役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来讲述,但同时又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和逻辑链。我尤其喜欢他在描述地形、天气对战役的影响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仿佛能看到士兵们在泥泞的战壕中艰难跋涉,在刺骨的寒风中坚守阵地。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术和策略,它更深入地探讨了战争的根源和后果。作者在分析每一个重要战场时,都会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场战争的复杂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图景。那些曾经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名字和地点,如今都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评分

一本好的历史书,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评判这场战争的对错,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去呈现历史的真相。他所关注的,是如何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挖掘出来,如何将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个体声音放大。我特别欣赏他在分析战役结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洞察力。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找到最关键的节点,从而解释为什么某些战役会以某种方式结束,以及这些结果又是如何影响了后续的战争进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但也看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和勇气。它让我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看似遥远的冲突,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影响至今仍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和历史演进的深刻写照。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光是看到这几个字,脑海中便会立刻浮现出无数宏大的画面:硝烟弥漫的战场,铁血的军人,以及那场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冲突。我一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节点,那些在地图上被标记为“重要战场”的地方,它们背后一定承载着无数的生与死,辉煌与悲怆。这本书的标题承诺了对这些核心内容的深入探讨,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战役的名称和日期上,而是能够深入挖掘战役的起因、过程、战术部署,以及那些在炮火中涌现出的英勇事迹和悲惨命运。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阐释这些战役是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推动着整个战争的进程,最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书的魅力往往在于其细节的丰富性和观点的独特性,而这本书的题目恰恰指向了最能体现这些特质的方面,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当年那些参战的人可能早就死去了,但他们战争行为的后果却仍然陪伴着我们。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一些传统战争原则,因为人们此前希望平民不应该被卷入流血冲突中,至少不能全面被卷入其中。当然,这场战争并非第一次人类偏离文明的轨迹。然而,这场战争确实极大地违背了人类的文明准则。世界各大洲都被牵涉进来。这场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残忍的武器和大规模屠杀办法。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产生了‘国防’和‘全面战争’的概念。欧洲历史上有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这些战争都非常残酷;但是,这些战争与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之间的这场大战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到这场大战结束的时候,欧洲用来统治世界的体系被一扫而空。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这几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大帝国都化为灰烬。虽然法国和英国可以喝下圣杯中胜利的毒酒,

评分

质量很好,用起来非常的舒服。。

评分

当年那些参战的人可能早就死去了,但他们战争行为的后果却仍然陪伴着我们。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一些传统战争原则,因为人们此前希望平民不应该被卷入流血冲突中,至少不能全面被卷入其中。当然,这场战争并非第一次人类偏离文明的轨迹。然而,这场战争确实极大地违背了人类的文明准则。世界各大洲都被牵涉进来。这场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残忍的武器和大规模屠杀办法。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产生了‘国防’和‘全面战争’的概念。欧洲历史上有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这些战争都非常残酷;但是,这些战争与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之间的这场大战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到这场大战结束的时候,欧洲用来统治世界的体系被一扫而空。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这几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大帝国都化为灰烬。虽然法国和英国可以喝下圣杯中胜利的毒酒,

评分

全部正品,价格便宜,物超所值。

评分

好书,细致详尽,值得拥有。

评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的全球大会战,人类的历史进程因此而改变。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几个大帝国都分崩离析了,同时在战争废墟中又崛起了新的巨人。世界经济几乎停滞了,数百万人陷入经济大萧条中。只有理解了这场大战,才能真正理解20世纪的历史和当今世界。

评分

文王序《易》,以干、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也。非有桀、纣之

评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的全球大会战,人类的历史进程因此而改变。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几个大帝国都分崩离析了,同时在战争废墟中又崛起了新的巨人。世界经济几乎停滞了,数百万人陷入经济大萧条中。只有理解了这场大战,才能真正理解20世纪的历史和当今世界。

评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世界。可是许多人却说这场战争毫无意义,是一次没有道理的错误。也许历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能证明其深远的重要性,但公众宁愿相信这场战争没有意义。为什么要打仗呢?难道不是所有人都疯了才要打仗吗?之所以爆发大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欧洲强国都对未来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各国之间有一些重大的问题无法通过和平办法解决,所以才爆发了正面的武装冲突。斐迪南大国在1914年6月28日遇刺之后,虽说奥匈帝国和德国采取了好斗的姿态,但对峙双方都没有努力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折中和谈判去化解僵局。一旦大战爆发,就难以停止,因为所有参战国都怀有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帝国野心,不愿承认失败。这不是一场终止战争的战争,而是想在刹那间解决争执。工业化国家之间用武力解决冲突,将会导致巨大的伤亡和破坏。这些强国家有比较多的人口,为了夺取胜利,只能大规模地去杀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