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扶桑十旬记(外三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扶桑十旬记(外三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芾 等 著,杨早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扶桑十旬记
  • 史料
  • 珍本
  • 清史
  • 中日关系
  • 史学
  • 历史文献
  • 丛刊
  • 罕见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10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4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扶桑十旬记(外三种) 》收录了1903—1907四位出使日本的清朝官员的见闻笔记:杨芾《扶桑十旬记》、王景禧《日游笔记》、许柄榛《甲辰考察日本商务日记》、张维兰《乙巳东游日记》四种。

目录

“文明国”游记——1903-1907年中国官绅眼中的日本

扶桑十旬记

日游笔记

甲辰考察日本商务日记

乙巳东游日记

精彩书摘

  护照谓之免状,禀帖谓之上申,告示谓之公告,办公谓之出勤,办理谓之取扳,替换谓之取替,循次谓之手续,另外谓之特剩,相反谓之反对,袜谓之足袋,雨衣谓之雨合羽,卧具谓之蒲团,垫子谓之座蒲团,寝衾谓之夜着,被单谓之敷布,酱谓之味噌,烧酒谓之烧酎,二层楼谓之二阶,三层楼谓之三阶,床谓之寝台,帐房谓之会计室,妆具箱谓之栉箱,穿衣镜谓之姿见,衣架谓之衣桁,喷壶谓之如露,淘箩谓之笊,面盆谓之金盥,澡盆谓之行水盥,磨刀石谓之砥石,戒指谓之指轮,手镯谓之腕轮,开船谓之出帆,进口谓之入港,藕谓之莲根,薯谓之长芋,送物件谓之配达人,送报章谓之新闻配达人。此外名词甚多,不暇备载。
  十一日(1907年4月23日) 壬寅,晴。闲步时,见人家门首有挂爱国妇人会员小木牌者,询之友人,据云该国设爱国妇人会,每年开会数次,各校女教习到会,次第演说,研究实业,观者如堵,以故女学发达,无不识字通文。电报局、火车站、印刷局、织布局等处,多系女子任差,各店之持筹售卖者,亦多系妇人女子。邀勉斋、仲蕃等到会芳楼午饭,支那料理也,店东广东人。午后三时与仲蕃、勉斋到外务省,晤岩村、黑河两君谈谈,岩村允给介绍函,岩村通中语,曾在京师数年。与勉斋、仲蕃到芝区,游芝公园,在三缘山上,旧时属增上寺,明治六年,编入公园,冈峦起伏,道路纵横,有桥有水,临流观鱼,心神闲旷。
  ……
探寻历史的幽微角落:中国近现代史料的深度发掘与再解读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系列(除第一辑《扶桑十旬记》外) 本丛刊系列旨在汇集和整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长期被忽视、散佚或难以获取的珍贵史料,为学界提供更广阔、更深入的史料基础,以期推动对特定历史议题的重新审视与深入理解。我们聚焦于那些未能被主流史学叙事充分涵盖的文本、档案、信札、日记、地方志增补及民间记录,致力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近现代中国图景。 本丛刊的价值取向与收录原则: 本丛刊严格遵循“稀见性、史料价值、学术前瞻性”三大原则进行选材。我们并不侧重于收录已成定论或通行文献的重复刊布,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沉默的档案”与“未被充分发掘的声音”。 第一部分:晚清至民初的政治变迁与权力运作的微观视角 一、 地方督抚幕府的行政档案与奏折批阅细节(清末修订与预备立宪时期) 本部分收录了晚清若干重要督抚(如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等)幕府中遗留的往来公文、幕僚手记、秘密咨议录等。这些材料往往揭示了中央政令在地方执行过程中遭遇的阻力、地方精英的权谋算计,以及具体政策(如新政、保路运动、地方治安重整)的实际操作细节。 重点关注: 地方财政的实际运转状况、厘金制度的演变、士绅阶层对地方军事化的反应、以及新式学堂兴办背后的权力博弈。例如,我们挖掘了部分幕府内关于地方团练改编为新军的早期争议性信函,这些信函反映了地方士绅对军权集中的警惕心理。 二、 革命党人与改良派的内部通讯及财务记录(1900-1913年) 相较于已大量出版的党纲和宣言,本部分更侧重于革命阵营(如光复会、同盟会部分分支)与改良派(如资政院议员、部分保皇会成员)在海外或秘密联络中的私人通信。这些信件往往暴露了其内部的派系矛盾、资金来源的复杂性(如对海外华侨及日本政府的依赖)、以及对政治路线选择的真实考量。 关注焦点: 辛亥革命前夕,各地起义策划的真实难度、舆论引导策略的细节调整,以及武昌起义成功后,各派势力对临时政府组织权力的争夺,从基层通信中还原其紧张态势。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风俗变迁与底层经验的侧写 三、 近代都市生活与社会风气调查的原始文本(1900-1920年代) 本部分汇集了早期社会学调查的原始田野记录、教会团体在城市底层(如妓院、烟馆、贫民窟)的救济报告、以及早期新闻媒体中关于“新旧冲突”的侧面描写。这些材料为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化的速度、社会道德观念的重塑提供了第一手的微观证据。 核心内容: 详细的底层收入与支出记录、早期工人阶层对机器的反应、不同地域移民在城市中的融合或冲突、以及缠足废除过程中不同阶层女性的真实心态变化。例如,收录了数份早期城市人力车夫的行会章程,揭示了早期雇佣关系中的劳动者自组织尝试。 四、 教案与教案外的中西文化碰撞记录(19世纪末-20世纪初) 除了官方的教案冲突记录外,本部分着重于搜集地方士绅、地方官府与传教士之间关于教堂选址、土地纠纷、以及文化习俗冲突的私人往来信函和地方志中关于洋务的非官方记录。 深入挖掘: 传教士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田野观察日记(未曾发表的部分),这些日记往往比官方报告更直接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宗族力量与外来宗教的渗透张力,以及地方对西方医学和教育的复杂接纳态度。 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商业模式与金融体系的转型 五、 晚清商会的章程、会议记录与海外贸易细节(洋务运动后期至民初) 本部分汇集了中国早期商会(如上海商务总会、天津工商业联合会的前身组织)的早期章程修订稿、关键商业决策的内部讨论记录,以及部分丝绸、茶叶等大宗商品出口商的商业信函。 材料特点: 这些材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面对列强经济侵蚀时,如何试图建立现代商业规范、组织行业自律、并与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协调的过程。我们特别关注了早期产业工人的薪资结构与工时制度的原始记录。 六、 钱庄、票号的业务拓展与危机应对(光绪、宣统年间) 收录了部分国内重要票号、钱庄的内部核算账簿片段、跨省汇兑的汇率记录,以及在光绪末年因“铁路债券”等金融活动引发的资金链紧张的内部备忘录。 研究价值: 这些稀见记录揭示了中国传统金融体系在面对西方银行和官僚资本冲击时的脆弱性、风险控制机制的局限,以及传统金融家族在近代转型中的挣扎。 总结: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系列,旨在打破传统宏大叙事的框架,通过对这些鲜活、原始、未经充分筛选的史料的系统整理与刊布,为研究者提供重新考察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权力结构、社会心理、经济脉络以及文化张力的基础文本。本系列期望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启发更多细致入微、基于扎实史料的学术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实在令人惊喜。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沉甸甸的分量,那种老派的精装质感,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需要被珍视的古籍。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讲究,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让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缓。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那些历史文献的影印件,清晰度高得超乎预期,即便是年代久远的墨迹,也能辨认出笔锋的力度和细节。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工艺品。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喜欢把书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读者来说,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那种厚重的历史感,通过实体书的触感和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好的传达,让人在接触的瞬间就肃然起敬。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丛刊”式的出版物是有些敬而远之的,总觉得内容会过于分散,缺乏一个集中的论点。然而,这本书的编纂思路却非常巧妙。它将看似不相干的若干篇幅汇集一处,却在潜移默化中揭示出一条贯穿始终的时代脉络。这种“拼图式”的阅读体验,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耐心和心智,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联系。它考验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逻辑梳理的能力。每读完一个部分,我都会忍不住在脑中勾勒一个更宏观的框架,试图将这些零散的片段拼接到一起。这种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是阅读此书最大的乐趣所在,也是它区别于普通读物的地方。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是能够引发读者对自己所处时代的重新审视和思考的。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叙述,而是通过大量原始材料的堆砌和展现,构建了一个复杂多维的历史图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在那些特定的情境下做出选择的。这种“与古人对谈”的感觉,远比单纯接受结论要深刻得多。它迫使你跳出既定的框架,去面对历史的灰度和矛盾性。对于研究历史,或者只是对过去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而言,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现场的密道,让人在迷雾中摸索,最终获得更坚实的认知基础。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数字化阅读占据主导的时代,能够拥有一套如此精良地整理和呈现的实体史料集,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郑重承诺。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在构建一个可以长久保存的知识载体。无论是将其陈列在书架上,还是在未来某个时刻再次取出来翻阅,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历史意义都是无法替代的。对于那些热衷于构建个人图书馆,追求系统性收藏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投资的瑰宝,代表了一种对传统学术精神的致敬与坚守。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深度上,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对史料的尊重和挖掘精神。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历史叙事,都经过了层层转译和筛选,很多生动的细节和真实的声音往往被磨平了棱角。而这套丛刊,似乎在努力保留那种未经雕琢的“原味”。即便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记录、那些略显晦涩的文字,都闪烁着研究者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幕后”,了解到信息是如何被记录、被传播的。对于一个知识的消费者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它让我们明白,知识的获取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跋涉。

评分

这个神也是人,只不过是一个可怜虫,而我昵:我觉得这个幽灵是从自我的死灰和火炭中来的,这是千真万确的!我认为它不是从彼岸来的!

评分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评分

这个神也是人,只不过是一个可怜虫,而我昵:我觉得这个幽灵是从自我的死灰和火炭中来的,这是千真万确的!我认为它不是从彼岸来的!

评分

因此,我曾经也把我的幻想抛到人类之彼岸,就像所有的彼岸论者那样。真的抛到人类的彼岸了吗?

评分

《巢经巢诗集》起于道光丙戌(一八二六),迄于同治甲子(一八),历时近四十年。这四十年,正是清王朝由承平走向乱离的时代。郑珍的诗歌,生动而细致地展示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历史风貌,是诗人亲身遭际的时代实录。诚如唐炯《巢经巢遣稿序》中所说:「凡所遭际,山川之险阻,跋涉之窘艰,友朋之聚散,室家之流离,与夫盗贼纵横,官吏割剥,人民涂炭,一见之于诗,可骇可愕,可歌可泣,而波澜壮阔,旨趣深厚,不知为坡、谷,为少陵,而自成子尹之诗,足贵也。」集中不少作品,堪称「诗史」,足以补史书之所不备。

评分

好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编辑

评分

痛苦和无能创造了所有的彼岸论者;只有受苦最深的人才能体验到幸福的那种短暂的疯狂。

评分

啊,兄弟们,我创造的这个神,像所有的神一样,是人类的作品和人类的疯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