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

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长明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历史
  • 王朝
  • 评点
  • 政治
  • 中国历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红色经典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5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865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620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商鞅为首屈一指的大政治家
  贾谊《治安策》是西汉一代好的政论
  项羽非政治家,但不失为英雄
  王莽不是怎么了不得的一个坏人
  我们要给曹操翻案
  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
  马周上书是《治安策》以后的奇文
  黄巢起义是农民暴动的显例
  朱温为人之狡猾过于曹操
  王安石改革失败源于无通识
  对朱元璋不要写得那么坏
  《金瓶梅》写了明朝的真正历史
  《三国演义》继承了朱熹的传统
  《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西游记》作为神话有长久的魅力
  《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

内容简介

  全面展示毛泽东读史评史治史
  《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精装)是一部全面分析毛泽东读史、评史的专著,内容涉及毛泽东对历代王朝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学术典籍、文学作品、朝政得失乃至内外关系等方面的评点,力求理清毛泽东评点文字的来龙去脉,以及他品评历史时的心态、角度和目的,并对其评点给予适当的评价。所引资料不局限于毛泽东在“二十四史”上的批语,而是广泛吸纳了毛泽东在各种著作、讲话、书信、私人谈话中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系统性和丰富的学术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胡长明,男,1965年9月生,汉族,湖南澧县人。2001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研究室主任,现任湖南教育出版社《书屋》杂志执行主编。从1995年以来,曾单独或与人合著有《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家事图系》、《毛泽东遗物事典》、《韶山毛氏族谱》(注释本)等书稿。另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和毛泽东、周恩来生平思想等方面的论文60余篇。

精彩书评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
  ——毛泽东评点秦王朝

  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评点“三国”

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评点夏、商王朝
一 禹王是做官的,但也耕田
二 商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三 韩愈对伯夷颂错了
第二章 毛泽东评点西周王朝
一 周武王善用兵
二 周公旦是奴隶主的圣人
三 姜子牙有三件法宝
第三章 毛泽东评点春秋战国
一 郑庄公很懂得策略
二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三 鲁庄公以弱胜强
四 晋文公化劣势为优势
五 上梁不正下梁歪
六 商鞅为首屈一指的大政治家
第四章 毛泽东评点秦王朝
一 六国联合,未必胜秦
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应予肯定
三 焚坑事业要商量
四 李斯拥护秦始皇,主张法后王
五 吕不韦是个大政治家
六 甘罗胜过吕不韦
七 陈胜、吴广有二误
八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第五章 毛泽东评点西汉王朝
一 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二 项羽非政治家,但不失为英雄
三 文帝、景帝是守成之君
四 汉武帝雄才大略
五 西汉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
六 王莽不是怎么了不得的一个坏人
七 赵充国很能坚持真理
第六章 毛泽东评点东汉王朝
第七章 毛泽东评点“三国”
第八章 毛泽东评点两晋、十六国
第九章 毛泽东评点南北朝
第十章 毛泽东评点隋、唐王朝(上)
第十一章 毛泽东评点隋、唐王朝(下)
第十二章 毛泽东评点五代十国
第十三章 毛泽东评点宋、元王朝
第十四章 毛泽东评点明王朝
第十五章 毛泽东评点清王朝

精彩书摘

  我们要给曹操翻案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其父曹嵩为汉桓帝时担任过中常侍、大长秋的宦官曹腾之养子,曾官至太尉。少年时代的曹操“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产业”,其行事风格颇类似于汉高祖刘邦。年二十举孝廉,旋任洛阳北都尉、顿丘令,征拜议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曾跟随汉将皇甫嵩等镇压黄巾军,拜骑都尉,迁为济南相。190年参与讨伐董卓,成为一方豪强。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刘协到洛阳,官升建德将军、镇吏将军等职,开始参与朝政。不久,曹操威迫汉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官升大将军,封武平侯,总揽朝廷军政大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208年官至丞相,并进兵江东,但被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216年,进封魏王。220年病逝,享年65岁。
  在三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上,他从一个小小的县令起家,利用天下大乱提供给他的机缘审时度势,逐步成为独霸北方的一代雄主,为西晋的最后统一奠定了基础。他善于抢占先机,“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号令天下的最好资本。作为政治家,曹操胸怀广大,求贤若渴,其麾下汇集了当时最为杰出、最为庞大的一个人才群体。他多次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将“被褐怀玉”、“盗嫂受金”之徒罗致麾下,表现出“唯才是举”的精神;在军事上,曹操创造了官渡之战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并精研兵法,为后世留下了《孙子注》、《论破马超》等一批军事论著;在文学上,以曹操父子为核心的“建安文学”,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及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一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因此,鲁迅先生便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曹操是以正统和正面的形象而出现的。陈寿对曹操功业才德给予了这样的评断:“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在陈寿的笔下,曹操雄才大略,完全是一派开国君主的宏大气象。但这一形象后来却因小说《三国演义》而严重扭曲了。《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偏统,是东晋特别是南宋以后“正统观”嬗变的反映。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大加贬损,说其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事实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东汉至三国间唯一可行的军政策略,刘备、孙权均有此谋,只不过被曹操抢得先机而已。不仅如此,《三国演义》还调动各种表现手法着力渲染曹操杀吕伯奢等情节,突出表现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尽写其“乱世奸雄”性格。《三国演义》的小说家言在民间流布甚广,加之取材于它的各种戏剧又将曹操塑造为“白脸奸雄”,这双重的颠覆使得《三国志》等正史观点反而湮没不彰。曹操一案,几成跳进黄河水也洗不清的冤案、大案。
  毛泽东早年便对流传于世的曹操“奸雄”形象不以为然。1918年8月,他因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一事路经河南,便和罗章龙等到许昌凭吊魏都旧址,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伧落夕阳(罗)。[1]
  诗中明显流露出毛泽东对曹操的追思和仰慕之情。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在河南安阳参观殷墟时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属于古邺。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时属魏国,西门豹为邺令。西汉时邺城是魏郡治所,东汉末年是冀州牧袁绍驻地。曹操破袁绍后,于公元204年进邺建都,此后史称邺城为魏都。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后封魏王,掌握中央一切军政大权。邺城成为朝臣聚集、发布政令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直到220年曹丕代汉,虽建都洛阳,但仍称邺城为“北都”,七庙不废,直到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故魏前后在邺建都62年。曹操在邺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就是那时修建的。晋朝文学家左思写《魏都赋》,对邺进行了很好的描写。曹操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2]毛泽东对邺城历史的回顾,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但又是信手拈来,娓娓而谈,于此足见他对曹操和三国史的研究远在一般专家之上。
  毛泽东为给曹操翻案,在阅读卢弼《三国志集解》的过程中,写下了不少批语,其矛头直指古人给予曹操的诸多恶评。例如,曹操写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本是一篇直陈从军以来的行事和心迹、表达个人社会政治主张的好文章。但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一《魏书》在收录这篇文章时,却援引了何焯、胡三省、黄恩彤、李安溪等对这篇文章的许多看法,说曹文不乏“奸雄欺人之语”。如曹操自称在战场上“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就被说成是言胜不言败的“志骄气盈,言大而夸”;又如曹操所言“人见孤强盛,言有不逊之志”,则被解读为自露马脚,“肝鬲至言,欲盖弥彰”。至于陈寿《三国志》对此文削而不录,是因为“恶其言不由衷耳”。毛泽东因此批道:“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3]祢衡为东汉末年名士,恃才傲物,举止疏狂,以致将曹操经营天下的业绩,视之为不值得一提的蝼蚁。在毛泽东看来,那些给予曹操恶评的人,其心态近乎目空一切的书生祢衡。他们的言论都是耸人听闻的“大字报”,属于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之偏见。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与保健医生徐涛论起曹操。当徐涛说曹操是个“白脸奸雄”时,毛泽东大不以为然,他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4]在毛泽东心目中,曹操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了北方,并在结束北方战乱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善政。平心而论,这一点是符合曹操的志向和实际作为的。曹操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感慨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有一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当其削平吕布、袁术、袁绍、韩遂等北方豪强后,混乱的时局朝着统一的方向明朗起来,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也开始再现生机。对于曹操在统一方面的业绩,毛泽东念念不忘,他曾对北大女教师芦荻说过:“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5]
  ……

前言/序言

  自序
  怅望千秋,逝者如斯。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漫长的中国王朝史早已落下帷幕,沦为陈迹。虽说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但其间发生的人间悲喜剧却令人感慨系之,由此成就了中国发达的史学。官修的煌煌正史大体上再现了王朝存续及鼎革之时社会生活的基本轮廓,特别是惊心动魄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历史若长河,个体皆过客,但这并不妨碍每个人从心底发出对山河岁月的无穷追问。这种追问俨如一种本能,时不时从脑海油然而生,所以,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像历史学那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的兴趣。
  (一)
  毛泽东终其一生,都葆有对漫长国史的阅读和研究兴趣。其对经、史、子、集等传统国学的涉猎之广、记诵之多、思考之深、见解之奇,一般的专家难望其项背。一部“二十四史”,乾隆武英殿本共850册,2249卷,总字数达4000万字。毛泽东在工作之余,以持久的恒心和强烈的兴趣将其读完,其中许多人物传记更是三复四温,烂熟于心。中国近代学者,真正通读过“二十四史”的恐怕也只有陈寅恪、王国维、吕思勉等少数几人。毛泽东晚年发誓并最终将“二十四史”读完,可见其对史学的挚爱之深。此外,毛泽东还通读过《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以及各朝代的“纪事本末”等史书。据他自己回忆,《资治通鉴》他读了整整十七遍之多。正史之外,他又广泛涉猎各种野史稗乘,包括历朝相沿承袭的笔记小说。像《容斋随笔》、《智囊》等有名的笔记,更是花大力气精读细读。
  为尽可能全面了解中国的王朝历史,毛泽东在史学之外,又深研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经学、子学、文学等作品。从儒、墨、道、法等先秦诸子到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王朝历史上的学术流派、文学精品,皆在他探讨和研究的范围之内。博闻强记使得他对历代王朝的人物、事件、学派、作品、逸闻、趣谈等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出口成章。以往学界在涉及毛泽东对历代王朝的评点时,多局限于他在史籍上的批语,而实际上,在他的谈话、回忆、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也有大量的相关内容。其对历代王朝的评说也绝不仅仅针对帝王将相、文人雅事,举凡王朝的朝政得失、内外关系、社会生活、学术流变、文艺特色以及王朝鼎革时期的历史动因、经验教训,他都发表了许多有特色、有创见的评论。


好的,这是一份为一本名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与王朝兴衰逻辑》的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完全不涉及《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中的任何论述或视角。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与王朝兴衰逻辑》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数千年政治架构与权力运行规律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导言: 自夏商周的早期邦国形态,历经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奠基,至隋唐的完备科层制,宋代的重文抑武,元明的专制强化,直至清末的结构性危机爆发,中国古代的政治图景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然而,支撑这幅画卷的底色,是其不断自我调整、重塑乃至崩溃的制度框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与王朝兴衰逻辑》并非一部简单的断代史叙事,而是一部聚焦于“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动态平衡”的深度研究。本书旨在超越对帝王将相的传统关注,转向对支撑帝国运转的制度体系——从官僚选拔、财政汲取、军事部署到司法权力的分配与制衡——进行系统性的解构与重建。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哪些制度设计是王朝得以长久的关键?又是什么样的制度僵化或失衡,最终导致了历史的周期性断裂? 核心内容结构与研究视角: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对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立体认知。 第一部分:早期国家的制度萌芽与权力合法性构建(先秦至秦)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早期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及其制度化的初始尝试。 1. 宗法与礼制的基础: 深入分析西周分封制下的“家天下”与“国天下”的张力,探讨礼乐制度如何成为维系贵族等级和地方控制的非强制性制度工具。重点剖析宗法制在权力继承、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其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 2. 权力集中的制度突破: 聚焦秦朝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背后的制度设计。本书强调,秦朝的伟大不在于其统一本身,而在于其首次构建了以郡县制为核心、官僚任命制为基础的“非血缘世袭”的中央集权模式。我们详细梳理了秦朝的赋税、度量衡以及地方行政体系的标准化流程,这些流程如何为后续两千年的帝国奠定了不可逆转的制度基石。 第二部分:汉代制度的成熟与危机——官僚制的早期形态 汉代是中央集权制度第一次在广阔疆域内稳定运行的典范,本书着重分析其制度韧性所在。 1. 选贤任能的制度化尝试: 详细比较察举制与世袭制的优劣,分析察举制如何通过儒家伦理与地方士绅阶层形成微妙的共生关系,为中央官僚系统注入了道德合法性和人才基础。 2. 财政与军事的权力分配: 研究汉代“王国”与郡县的矛盾,以及三公九卿制在权力分割上的精妙布局。特别关注盐铁官营等经济垄断政策,探讨这些经济权力集中如何反哺并巩固了中央的政治控制力。 3. 外朝与内朝的权力动态: 分析外朝(以丞相为首)与内朝(以中朝、尚书台为核心)的权力更迭,揭示了皇权对行政中枢控制力的不断渗透与加强,这是理解后世皇权专制深化的关键一环。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的“制度真空”与地方分权的尝试 这一时期的制度演变并非停滞,而是对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深刻反思和局部解构。 1. 九品中正制的制度逻辑: 详尽解析九品中正制从人才选拔工具异化为门阀政治基础的过程。本书认为,该制度的失败在于其将地方(州、郡)的权力机构与士族的私人网络合流,导致中央对地方人才的控制力系统性衰减。 2. 府兵制的兴衰与国家财力的关联: 研究府兵制这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如何与均田制紧密捆绑,并分析均田制下土地私有化的加速如何从根本上瓦解了军政合一的制度基础。 第四部分:隋唐的制度再造与帝制黄金时代的确立 隋唐不仅是版图的扩张,更是对前代制度冗余和失衡的系统性矫正。 1. 科举制的革命性意义: 详细阐述科举制如何从初唐的辅助性选拔逐步确立为帝国选官的主流。其核心制度意义在于打破了地域和门第对政治参与的垄断,重塑了士人对中央朝廷的效忠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制度的弹性与包容性。 2.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 深入分析三省(中书、门下、尚书)的相互制约与权责分离,论证这一架构如何通过程序化、流程化的设计,有效防止了丞相权力的过度膨胀,体现了古典政治智慧中对“防范僭越”的极致追求。 3. 藩镇割据的制度根源: 探讨节度使制度的设计初衷(军事效率)与最终结果(地方专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唐代中央在财政(租庸调制)和军事(募兵制转型)上的失控如何为地方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五部分:宋代的文官政治与权力的新平衡 宋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一个独特的案例,其制度设计侧重于“内敛”与“安全”。 1. 重文抑武的制度贯彻: 细致分析宋太祖如何通过“杯酒释兵权”之外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如枢密院与三衙分权、武将轮换制)来彻底根除唐末五代以来的军事贵族对中央的威胁。 2. 官僚体系的膨胀与效率的代价: 探讨宋代冗官现象背后的制度逻辑。为了确保文官对军队和地方的绝对控制,中央不断增加官职名号,导致行政层级复杂化,以及财政负担的加重。本书认为,这是宋代在追求“政治安全”时付出的制度性代价。 3. 理学的制度化影响: 考察宋代理学思想如何通过科举考试被纳入选官标准,进而影响了官僚阶层的价值取向和治理理念。 第六部分:集权化的顶峰与制度的僵化(元、明、清) 本书最后部分聚焦于皇权专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达到顶峰,同时内生的僵化如何积累为不可逆转的危机。 1. 元代:民族融合与旧有制度的移植: 分析元代在继承宋制基础上的调整,特别是行省制度的创建及其对后世地方治理的决定性影响。 2. 明代:皇权对相权的彻底清除: 重点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度的深层动因和制度后果。内阁的设立看似是皇权的延伸,但其本质是通过模糊决策权责,使皇帝成为唯一的行政终结者,但也导致了行政效率的结构性下降和宦官干政的制度空间。 3. 清代:军政合一的满洲制度与汉法融合: 考察军机处的出现如何标志着清代皇帝对日常行政的绝对、高效控制,以及“乾纲独断”的制度化。本书详细分析了清代如何在维护满洲统治核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和优化汉代以来的制度遗产,直至晚清在面对西方挑战时,其高度集中的制度缺乏自我革新和压力释放的机制。 结语:制度演变的周期性规律 全书最终汇聚于对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制度维度总结:一个成功的王朝,必然拥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有效汲取资源、整合精英、并保持组织弹性的制度结构。而王朝的衰亡,往往不是因为缺乏贤君,而是因为其制度结构对新出现的社会矛盾(如土地兼并、财政压力、技术滞后)失去了适应能力,最终表现为制度性的僵化与失灵。 本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考察,旨在提供一个宏大且精密的分析框架,理解我们文明数千年运行不辍的内在驱动力与必然的结构性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夹杂着思想冲击和历史共鸣的奇特感觉。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热血沸腾的激情之作,而是一本需要你不断停下来、拿起笔做笔记的“案头书”。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引用和诠释毛泽东的文字时,保持了一种近乎学术的距离感,但同时又通过精妙的编排,让这些跨越时空的评论产生了强烈的互动效果。 比如,书中对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的评价,不仅仅是关于军事战略的得失,更是延伸到“穷兵黩武”对于一个庞大帝国资源消耗的极限测试。这种将军事行动置于整体国力模型中进行考量的分析框架,让人对古代帝王的决策有了更具现代性的理解。这本书的文字处理也十分到位,引述的原文和点评的分析文字之间过渡自然,没有生硬的拼接感,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家,正在向你娓娓道来他通过特定视角对历史进行的“二次成像”。它成功地将政治哲学、军事思想与历史事件熔于一炉,使得读者在享受历史故事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关于权力运作规律的密集训练。对于想深挖历史“为什么会这样”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丰富且充满洞见的视角。

评分

这本《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简直是打开了历史解读的一扇新窗户,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王朝兴衰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传统的史书往往过于侧重于事件的罗列和帝王将相的功过,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人性的深度和对权力本质的洞察。这本书却不同,它巧妙地借用了毛泽东这位特殊历史人物的视角和思想脉络,对各个朝代的更迭、制度的演变乃至关键历史人物的决策进行了“再评述”。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使得原本有些陈旧的历史叙事焕发出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比如,书中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暴政的批判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央集权达到极致后,如何因缺乏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而迅速走向崩溃的内在逻辑,这与毛泽东关于“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是高度契合的。再看唐朝,不再仅仅是“贞观之治”的歌颂,而是更细致地剖析了藩镇割据的伏笔是如何在盛世的表象下悄然埋下的,这体现了一种对历史发展阶段性的深刻把握。作者在引用和梳理毛泽东的批注时,展现了扎实的史料功底,但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评点”语境,使得我们这些现代读者在回顾古代历史时,能够同时思考当代治理的难题。全书行文流畅,论证层层递进,即使是对于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这种高屋建瓴的分析所折服。它提供了一种宏大叙事下对细节的精准捕捉,非常值得细细品味,让人读完后,对“治国”二字有了更复杂、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我们常常在寻找那种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的“主线索”。《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提供给我的,就是这样一条由“阶级矛盾的动态平衡”和“统治集团的自我革新能力”所构筑的复杂主线。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毛泽东说了什么”,更在于“通过他的眼光,我们看到了什么”。作者在选取评点材料时,显然是经过了精挑细选的,避开了那些过于宏大叙事的部分,而专注于那些关乎政权存续的微妙节点。 例如,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之间那种微妙的互相制衡与最终的互相倾轧的描述,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在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棋局。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即便是再强大的社会阶层,一旦固化到无法与新出现的生产力或社会需求相适应时,其衰亡便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对“历史惯性”的深刻揭示,是很多传统史书所缺乏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精妙,它并非严格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照某些特定的主题——比如“统一与分裂的循环”、“土地兼并与财政危机”等——来进行主题式的穿插和评述,使得读者在不同朝代间穿梭时,能够清晰地捕捉到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的“历史病理学”诊断报告,它教我们如何从历史的病例中提取有效的教训。

评分

这是一本挑战传统阅读习惯的史学解读读物。它没有花哨的插图,也没有煽情的叙事,它完全依赖于文字的力量——那些被精选出来、具有穿透力的历史评论。阅读它,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不同时代智者的加密信息,需要你投入专注力去解码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逻辑。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对“周期律”的哲学化处理。 书中对历代王朝的评价,似乎都在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打转:统治集团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因内部腐败、精英固化或对底层需求的漠视而导致的系统性衰败?作者通过梳理毛泽东对不同朝代“中兴”与“衰亡”节点的评述,勾勒出一条条关于“治乱”的潜在规律曲线。例如,对宋代“积贫积弱”的剖析,不再仅仅聚焦于军事上的孱弱,而是深入探讨了士大夫集团在权力结构中的过度膨胀,如何挤压了实际的行政效率和军事潜力。这种对权力制衡微妙失衡的捕捉,使得历史叙事充满了张力。这本书的风格是内敛而有力的,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强悍的分析工具,让你自己去重建对古代政治史的认知体系。读完之后,我对“历史总是相似的”这句话,有了更具体、更具操作层面的认同感。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时,我的内心是抱有一丝警惕和好奇的复杂情绪的。毕竟,将一位现代革命领袖的思想框架强加于古代帝王将相之上,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且容易招致争议的尝试。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厉害之处,恰恰在于它并未试图将历史人物“拉低”到特定意识形态的水平线上,而是利用那种特有的、近乎冷峻的战略家视角,去审视那些千百年来重复上演的权力游戏和政治循环。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农民起义”的论述角度。它没有简单地将其浪漫化为阶级斗争的必然爆发,而是结合了历代王朝的财政压力、土地兼并速度以及统治集团对基层动员能力的误判,将其视为一种周期性的“系统过载”信号。这种分析方法,非常具有现代管理学和复杂系统理论的影子。书中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的,很少出现情绪化的褒贬,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基于“成败得失”的案例研究。例如,对汉代外戚专权的分析,侧重于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如何被家族政治所利用,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个皇帝的软弱。这种深入骨髓的结构性分析,让历史不再是英雄人物的舞台,而是由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所驱动的巨大机器的运行记录。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对话素材,它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

评分

速度快,东西很不错,看中的就是物流。。

评分

东西挺不错的,家人很喜欢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余量不多了,包装也精美,哎,非常好,感谢京东给我这么好的购物体验,平价优惠

评分

满意

评分

书很好,很喜欢!

评分

非常好的正版图书,下次还要继续买

评分

速度快,东西很不错,看中的就是物流。。

评分

正版!便宜!送货速度快!!好评!!

评分

还不错,送货速度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