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十讲

秦汉史十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作璋 编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史学
  • 讲座
  • 通俗历史
  • 文化
  • 历史普及
  • 秦朝
  • 汉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ISBN:9787101103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821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6
字数:26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名家主编:安作璋先生,现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曾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从事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60多年是我国著名的秦汉史专家。
  内容系统、专业:本书全面系统讲述自秦襄公立国开始 ,到东汉灭亡为止的秦汉史,一书在手,尽览秦汉史全貌。作者精心编写,内容专业。
  便于读者研究学习:书后提供了研究秦汉时期历史必备的各类参考书,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方便读者有选择性地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十讲,内容上从秦人起源、秦襄公立国开始 ,到东汉灭亡为止,为读者全面、系统讲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在内容上包括了这一时期内的主要历史情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外交往情况、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本书在主编安作璋先生使用50多年的课程讲义基础上,依据史学界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增补、修订,其中包含了安先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力图为读者提供一部专业信实的秦汉史。

作者简介

  主编安作璋,1927年生,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和山东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著述30余部(含二人合著与主编),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秦汉官制史稿》、《刘邦评传》、多卷本《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通史》、《齐鲁文化通史》等书,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并荣获“第一次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秦国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秦襄公立国与秦穆公称霸
一、秦人来源与襄公立国
二、秦穆公统一关中与称霸西戎
第二节秦国变法与统一六国
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二、秦国对外扩张与连横、合纵的斗争
三、秦王政统一六国
第二章统一的秦皇朝
第一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一、专制主义的最高皇权及中央集权的各级行政组织
二、度量衡、货币、文字的划一
三、巩固集权统治的各项措施
四、重农政策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越人、匈奴人和秦朝的关系
一、南方的越人和秦对越人的征服战争
二、秦对匈奴的防御战争与万里长城的修建
第三节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
一、秦的暴政
二、大泽乡揭竿起义
三、反秦斗争的继续发展与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与西汉皇朝的建立
第三章西汉初年的经济和政治
第一节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黄老无为政治
二、官私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第二节汉初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制度
二、经济制度
第三节汉朝和匈奴、南越的关系
一、汉初匈奴的强大及其对汉的侵掠
二、赵佗称王南越与汉和南越的通好
第四节皇权和封国的斗争
一、封国势力的强大
二、吴楚七国之乱与封国权力的削弱
第四章西汉的强盛时期
第一节皇权的加强
一、董仲舒的“天人相通”和“春秋大一统”思想
二、独尊儒术与察举制度的创立
三、继续削弱封国势力
四、打击地方豪强和十三部刺史的设置
五、内廷政治的出现和西汉军事力量的加强
第二节汉朝和边疆各族的关系及其与亚洲各国的
经济文化交流
一、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
二、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关系与张骞通西域
三、汉朝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四、东瓯、闽越及南越的内属
五、汉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三节武帝支持战争和强化皇权的财政经济措施
一、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二、边疆和西域的屯田
三、水利的开发
第四节武帝后期的社会危机和昭宣中兴
一、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农业技术的革新
三、昭宣中兴
第五章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与王莽改制
第一节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一、土地兼并的剧烈与政治的腐败
二、农民生活的困苦与各地人民的起义
三、中小地主阶层的政治改良思想
第二节王莽改制
一、王莽代汉
二、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第三节王莽末年的农民战争与东汉的建立
一、赤眉起义
二、绿林起义与新莽政权的颠覆
三、刘秀在河北的活动
四、农民军的相继失败与东汉的建立和统一
第六章东汉前期的经济和政治
第一节东汉初期的政治
一、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
二、刘秀加强皇权的措施
第二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
第三节东汉与匈奴、西域和亚洲各国的关系
一、匈奴和西域
二、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与班超通西域
三、东汉时期中外交通
第七章东汉的社会危机
第一节豪强大族的发展
一、东汉的豪强大族
二、豪族地主田庄的情况
三、在豪族地主经济发展中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外戚、宦官更迭执政
一、外戚、宦官相继专政
二、东汉士大夫反对宦官的斗争
第三节西羌、乌桓、鲜卑等族的生活及其和东汉
皇朝的关系
一、羌人
二、乌桓和鲜卑
三、东北各族——貊、扶余、挹娄、高句丽
四、南方各族——槃瓠部、廩君部、板楯部
五、西南各族——滇人、哀牢人、邛都人、莋都人、冉人、白马氐
第四节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
一、东汉中叶以后连续不断的农民起义
二、黄巾起义和东汉皇朝的瓦解
三、东汉农民战争的特点
第八章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与东汉灭亡
第一节州郡牧守和豪族地主武装的割据
一、州郡牧守权力的膨胀
二、豪族地主武装势力的发展
第二节董卓专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
一、董卓专权
二、关中和山东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
第三节曹操、刘备和孙氏三个集团的兴起
一、曹操的崛起与统一北方
二、刘备起兵与诸葛亮隆中对策
三、孙氏统一江东
第四节赤壁之战与三国局面的形成
一、赤壁之战
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九章秦汉社会生活与风俗
第一节衣食住行
一、饮食
二、冠服
三、住宅
四、行旅
第二节婚姻和丧葬
一、婚姻
二、丧葬
第三节节日、祭礼与方术
一、节日
二、祭祀
第四节社会风尚
一、敬老养老
二、任侠
三、崇尚气节
第十章秦汉思想文化
第一节经学和教育
一、经学的演变
二、学校教育
三、书籍的整理
第二节哲学和宗教
一、西汉初期的道家思想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谶纬神学的盛行与王充《论衡》
四、政论家崔实、王符、仲长统
五、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创立
第三节史学、文学、文字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二、汉赋、乐府、五言诗
三、扬雄的《方言》和许慎的《说文解字》
四、建筑和艺术
第四节科学和技术
一、数学
二、天文历法
三、化学——炼丹术
四、医学
五、农学和水力的应用
六、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一
  秦汉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无论是按照西周封建论的说法,还是战国封建论的说法,封建地主经济基础的最后巩固和全部封建上层建筑的最后完成,都是在这个历史时期。
  首先,从经济基础方面看,虽然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就已经开始萌芽,但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却是一直到秦汉时期才最后确定了下来。例如“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汉书·孝武皇帝纪》。这种生产关系,即是由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而明白地记载于《汉书·食货志》的。自此以后,这种生产关系直到清朝灭亡,甚至一直到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之前,都是作为主导的经济形式存在于中国广大农村社会之中。
  其次,从政治制度来看,基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如以皇帝为首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虽然这种制度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中就已经开始萌芽并趋于成熟,但是作为一种稳定、系统、有序的政治制度,可以说自秦始皇开始直到汉武帝才最后巩固下来。因此,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确定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和郡县制度,在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虽名称有所变化,但实质上并无太大的变化。
  再从意识形态领域看,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指导思想,也并不是一蹴而成的,它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里还涉及到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问题。百家争鸣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次对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如何治理国家的探索活动。如儒家主张实行仁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术、势结合的法治等,他们探索的无一不是治国方略,这一探索过程,可以说一直持续到西汉武帝时期。如果说百家争鸣是从理论上对封建社会的治国方略进行探索的话,那么,秦朝和汉朝就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的探索。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专任法家,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可以说是秦朝的经验。但秦始皇把法治(实际是刑治)绝对化了,法治搞过了头,结果成了暴力统治,故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结果秦朝二世而亡。在秦末的战火余烬中建立起来的西汉皇朝,开始时统治阶层中有很多人曾亲身经历过秦朝的暴虐统治,接受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一改秦朝在治国方略上专任法家的策略,转而改用道家黄老的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这在当时无疑是适应了汉初经济恢复、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需要,但它的弊端也很快暴露出来了。一方面汉初的经济确实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局也比较稳定;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和诸侯王割据势力发展壮大的势头。由此看来,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也不足以更好地治理国家。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就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皇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但是实际上,这一时期所谓“儒术”,并非全用儒家,而是外儒内法。所以,后来的汉宣帝在谈到汉朝的制度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实际上也就是,在统治方略上刚柔相济两手交替运用的有机结合。这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统治指导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全面确定下来了,并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
  此外,如连续一、二、三次全国性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发生和农民战争后封建皇朝政策的调整,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外关系的沟通,文字、货币、度量衡、法令的统一等等,也无不由秦汉开其端绪。由此可见,秦汉史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何等深远的影响!如果说,秦汉以后封建社会的历史是“流”,那么,秦汉时期的历史就是“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秦汉,也就没有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如果我们对秦汉这段历史搞不清楚,就势必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的认识。
  所以,关于秦汉史的研究,历来就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远的姑且不说,新中国建立以后,史学界讨论的五个重大历史问题,号称“五朵金花”,即古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其中有四个问题涉及秦汉时期。此外,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于战国秦汉。这就说明,秦汉历史的重要性及其所受到重视的程度。所以,在以往的断代史研究中,有关秦汉史的论文和论著特别多,不仅大陆史学界是如此,港、台地区也如此,甚至邻近的日本、韩国也在秦汉史研究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并且建立了专门研究秦汉史的学术机构。
  总起来看,关于秦汉史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广度上,也不断有新的开拓和进展。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人说秦汉史这个领域好比是经过许多年经营的一片熟地,犁来耙去,似乎再没有什么搞头了。以致选题艰难,或选题陈旧,即使写出了文章,也缺少新意。这是一个较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因此有些人不愿意在秦汉史方面再多下功夫,甚至本来是研究秦汉史的学者也转移了阵地,向着另一个领域发展去了,或者仅仅把它当成一种客串的副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秦汉史和中国历史上其他几个历史阶段比较起来,的确研究的基础较好,成果较多,正因如此,其难度也较大。过去的研究虽然成绩很大,但存在的问题也还不少,有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接触到,有些问题虽然有过研究但没有解决,有的还有很大的分歧,甚至在过去被大家公认的结论,也还需要进行重新审查,重新做出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结论。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大搞影射史学,对秦汉史这个领域干扰破坏特别严重,被视为史学界的重灾区,其流毒尚有待进一步肃清,也就是说秦汉史的研究还有一个拨乱反正的问题。所以严格来说,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秦汉史这个领域,还大有用武之地。
  二
  研究秦汉史,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课题呢?
  (一)关于秦汉社会性质的研究。这是属于中国古史分期中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主张秦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有的主张汉武帝时才最后完成封建社会的变革,有的主张东汉,有的主张魏晋。因而秦汉时代的中国社会究竟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就成了争论不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秦汉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当然其中还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很显然,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对其他问题也很难做出正确的回答。
  (二)关于秦汉经济史的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和上述问题有直接关系,要解决社会性质问题,首先应从经济基础的研究入手。如当时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土地所有制有什么变化?占主导地位的是土地国有制还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租税、兵徭役征发的种类、时间、数量和对象是什么?租佃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究竟占多大比重,属于什么性质?奴隶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什么地位?如何看待秦汉的商品经济和国家工商业政策?以及城市的发展、乡村的变化与城市和农村的关系等等,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关于秦汉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史的研究。秦汉社会性质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解决,阶级关系复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秦汉时期的封君、豪族是奴隶主还是封建地主?秦汉的大工商业主即司马迁称之为“素封”者,是不是奴隶主?秦汉的奴婢是不是奴隶?秦汉的自耕农、佃农、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什么?这些都要从他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去考察,实事求是地去分析。尤其是对政治上、经济上,乃至思想上处于支配地位甚至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统治阶级上层集团,有必要进行重点的研究。另外,对于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性质、特点以及历史作用等问题,还需要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再做深入的探讨。
  (四)关于秦汉政治制度史的研究。秦汉时期我国已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而西方一些国家则是到十五、十六世纪封建社会末期,为适应原始资本积累才建立起来的。为什么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政治体制形成这么早?它的基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起过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有争议的问题。另外,还有诸侯王国的问题,外戚宦官的问题,官制、兵制、法制等问题及其利弊得失,也值得作为重点去进行研究。
  (五)关于秦汉思想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这也是秦汉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在秦汉思想文化中影响较大的阴阳五行家思想、法家思想、黄老思想、儒家思想与经学、汉赋与乐府、农业手工业中生产技术的革新、天文历算医药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成就,秦汉石刻艺术的研究等等。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对秦汉人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宗族家庭、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包括道教的形成、佛教的传入)等的研究,过去是一个比较薄弱的方面,今后应当予以较多的注意。
  (六)关于秦汉少数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研究。秦汉时期我国已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和特点,他们都和汉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例如,匈奴、西域、西羌、西南夷、群蛮、百越以及东北的乌桓、鲜卑等族,都是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相当作用的民族。各族之间有和平往来(包括和亲),也有战争;有的民族曾经建立过自己独立的政权,有的则变成了秦汉皇朝的郡县。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慎重、仔细地研究,因为它不仅属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而且还涉及现实的民族关系问题。这就是说,既不能违背今天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又要符合客观的历史实际,我认为这应当是研究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一个准则。
  (七)关于秦汉时期中外关系史的研究。秦汉是中外关系史的开端,朝鲜、韩国、越南、缅甸、印度、日本以至于中亚、西亚、北非、欧洲各国在那时都和中国有了外交上的来往,相互间进行了一些经济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国与朝鲜和韩国、中国与越南的关系最为密切,如何正确对待秦汉皇朝在朝鲜半岛、越南设郡,双方战争以及历史的疆界,都是值得研究的严肃问题。
  (八)关于秦汉历史人物的研究。秦汉,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号称“人才辈出、文武并兴”。在秦汉时期对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很多,如秦始皇、吕不韦、李斯、蒙恬及蒙氏家族、王翦及王氏家族、项羽、刘邦、吕雉、冒顿单于、刘恒、刘启、萧何、曹参、张良、陈平、韩信、叔孙通、陆贾、贾谊、晁错、刘彻、桑弘羊、董仲舒、公孙弘、刘安、司马相如、司马迁、李广、卫青、霍去病、苏武、李陵、刘向、刘歆、扬雄、赵充国、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冯嫽、王莽、刘、刘秀、桓谭、王充、班固、班昭、班超、许慎、马融、郑玄、何休、蔡伦、张衡、张仲景、华佗、崔实、王符、仲长统、蔡邕、张鲁、檀石槐等。以上这些历史人物,有的虽有评论文章,甚至不止一篇,也有的已写成专著,但是对他们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差别也很大,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即以对大家熟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评价而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千年来几乎史不绝书,“盖棺难论定”。
  (九)关于秦汉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在这方面,前人特别是清乾嘉以来直到最近几年,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包括标点、校勘、注释、辑佚、考证、辨伪以及索引等,但这还不够,例如最重要的一部史籍——《史记》,直到现在还没有我们自己的一部详细的会注或集解(用的还是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会注考证本)。有的没有注释,或虽有注释,但还不够详细精确;有的没有新式标点,或虽有标点,但错误之处也还不少。即使在总结和继承前人特别是清代学者研究成果方面,也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当然,这样的工作,并不是治史的目的,却是一项不可少的为人作梯的工作,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虽不必大家都去做,但总得有人去做。
  (十)关于秦汉考古和文物的研究。这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研究秦汉史,仅仅依靠为数有限的文献资料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考古和文物研究,与文献互相参证补充,才能得出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就目前来说,如秦简研究、汉简研究、汉碑研究等,都还仅仅是开始,方兴未艾。日本史学界近年来就很重视秦简、汉简的研究,很多学者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解读、译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预计简牍学研究,在将来也可能和敦煌学一样发展成为一门显学。
  以上我只是用举例的方法从几个主要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供对秦汉史有兴趣并愿意学习和研究的同志们参考,难免挂一漏万,甚至是肤浅,不准确。但我认为不管怎样,上述十个方面的问题,都是秦汉史研究上值得注意,并且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三
  ……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遗:中古中国的权力与文化重塑 一部深入探索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间中华文明转型历程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对一部特定著作的复述或概括,而是对一个塑造了后世两千余年中国历史格局的关键时代的独立、深入、多维度的学术考察。我们聚焦于那个被称作“秦汉”的时代,但我们的视角超越了帝制建立的表层,深入到社会结构、思想嬗变、边疆治理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本书旨在构建一幅复杂、动态且充满内在张力的历史图景,展现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剧烈的政治动荡中实现权力模式的重塑,以及文化认同的奠基过程。 第一部分:帝国初创的权力逻辑与制度基石(约400字) 本书首先审视了秦朝的短暂而决定性的统一,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军事胜利,而是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政治技术革命。我们将详细剖析郡县制的推行逻辑,它如何打破了旧有的血缘政治藩篱,建立起一个以官僚体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模型。这部分内容将着重探讨法律(秦律)在维护帝国秩序中的绝对地位,以及它在地方治理中的实际效用与局限性。我们尤其关注“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背后,所蕴含的对“天下”概念的革命性界定。 随后,本书将详尽分析汉朝在继承秦制基础上的适应与调整。汉初“休养生息”的国策并非简单的无为而治,而是对秦朝高压统治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我们考察了黄老思想在这一阶段的实际运用,以及它如何为中央集权提供了一层柔性的哲学外衣。关键在于,汉代如何通过对地方势力(如功臣、外戚、诸侯王)的持续博弈,逐步将秦制中过于刚性的架构转化为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治理结构。这包括对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的前身)的初步探讨,预示着人才选拔开始向知识和德行倾斜的趋势。 第二部分:思想的熔炉与意识形态的构建(约450字) 秦汉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关键的“熔炉期”。本书将跳出传统上将汉代简单视为“独尊儒术”的刻板印象,深入探究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我们分析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如何成功地为皇权披上神圣的、道德的合法性外衣,使其从一种地方性的伦理学升华为普适性的国家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是一个不断吸纳阴阳五行、神学解释来填充其内核的复杂过程。 然而,思想的舞台远不止儒家。我们将细致考察道家、墨家乃至方术思想在社会基层和宫廷内部的影响力。例如,秦汉之际追求长生不老和方术活动的盛行,反映了人们在巨大社会变革面前对确定性和超验力量的深层心理需求。我们还将讨论官方对思想控制的努力(如焚书坑儒的长期影响),以及知识分子在压制下如何通过注释经典、构建家学等方式来保存和传承思想的火种。这些思想的竞合,共同塑造了汉代知识分子对“道”与“治”的理解。 第三部分:边疆的动态平衡与“大一统”的实践(约350字) “大一统”不仅是一个政治口号,更是一种持续的军事和外交实践。本书将重点分析汉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特别是匈奴)时所采取的复合式战略:从早期的和亲政策,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再到卫青、霍去病所代表的军事反击。我们不将这些边疆事务视为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将其视为帝国资源调配、战略布局和身份认同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仅是贸易路线的延伸,更是不同文明间物质、技术和观念交流的加速器。我们将探讨汉朝对西域诸国的管理模式(如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一种高度灵活、因地制宜的间接统治方式,体现了帝国对广阔疆域的实际掌控能力。此外,本书也会关注南方和西南地区的开发,分析这些“化外之地”如何被纳入帝国的经济和文化辐射范围。 第四部分:社会的脉动与物质文化(约300字) 脱离了宏大的政治叙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把目光投向汉代社会的日常肌理。我们将借助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成果,重建汉代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图景。例如,对农业技术的进步(如深耕、灌溉系统的发展)如何支撑了庞大的人口和军队的供给,这是帝国稳定的物质基础。 在物质文化方面,我们将细致分析汉代墓葬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所蕴含的社会信息:其中反映的家庭伦理、宴饮习俗、对来世的想象,以及对官僚生活美学的追求。通过对简牍、帛书等实物资料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法律的执行细节、地方官员的工作文书、乃至普通民众的书信往来,从而捕捉到那个时代鲜活的生命力与无奈。本书旨在揭示,秦汉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制度的开创性,更在于其对构成“中国”这一概念的社会基础与文化价值的深度塑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叙事手法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史书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将那些宏大叙事巧妙地穿插在鲜活的人物故事之中。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汉代长安城里市井的喧嚣,感受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那种如释重负与焦虑并存的复杂心绪。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极其精准,即便是对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也能挖掘出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脉络。比如,对于某一时期赋税制度的变迁,他没有停留在枯燥的数字罗列上,而是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农户的家庭收支变化,将冰冷的制度变得有温度、可感知。这种叙事上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尘封往事,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切片。全书的文笔流畅,辞藻华美而不失力量,读起来酣畅淋漓,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对历史更深一层的理解与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争议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不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史料和观点并置,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开放性的态度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关于古代史的专著,但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和观点的创新性上,绝对称得上是独树一帜。它显然是建立在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进行过彻底梳理和辨析的基础上,但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沉溺于史料的堆砌,而是展现出高超的史学洞察力。比如,书中对某一时期官僚体系的解析,不再仅仅局限于制度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权力结构如何受到地域文化、宗族网络乃至个人性格的复杂影响。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古代政治运作的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体操,它不断地提出尖锐的问题,并用翔实的论据来支撑起层层递进的论证。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每一个段落都可能包含一个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其精妙之处的观点。对于那些渴望超越基础知识,追求学术深度和思想碰撞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足以让人在合卷之后,仍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编纂者极强的逻辑控制能力。它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在几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设立了“聚焦区”,对这些关键期进行深度剖析,然后再将其余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这种“点——线——面”的结构,使得全书的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当读者沉浸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细枝末节中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抬升视角,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避免了陷入细节泥潭而迷失方向。每一次从细节的微观世界抽离,再回到全景的宏观视野,都会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此外,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几乎找不到生硬的跳跃感,仿佛每一章都是下一章的必然铺垫。这种精心的布局,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整个历史体系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信息获取,更像是一次精心编排的思维导览。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角度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的关注。很多古代史研究,尤其是宏大叙事的历史,常常将历史人物工具化,沦为推动历史进程的符号。然而,这部作品成功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立体感”。它不仅记录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政治决策,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们的日常琐事、情感波动乃至精神世界的挣扎。通过对私人信件、私人奏疏甚至是遗嘱的引用,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帝王将相在卸下光环后,作为普通人的脆弱与坚韧。比如,书中对某位著名将领晚年心境的描摹,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让人不禁感慨“英雄末路”的苍凉。这种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使得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让读者在理解历史规律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人文共情。它教会我们,历史的洪流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意志交织而成的,而非抽象的力量驱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安排也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纸张的质感温润,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地图和图表的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美观。不同于有些学术著作将图表简单地“贴”在文本旁边,这里的每一张配图都经过精心设计,与周边的文字论述形成了完美的视觉互文。当我试图理解某个军事部署或疆域变迁时,只需目光一瞥旁边的示意图,复杂的地理概念便能瞬间清晰起来。这种“视觉化叙事”的力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地理概念的门槛。此外,书中的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专业,引文准确,出处清晰,对于希望进一步探究原始文献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精美的阅读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值得拥有,条理清晰,说理充分,适合对历史有一定了解且感兴趣的。

评分

全书共分为十讲,内容上从秦人起源、秦襄公立国开始 ,到东汉灭亡为止,为读者全面、系统讲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在内容上包括了这一时期内的主要历史情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外交往情况、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本书在主编安作璋先生使用50多年的课程讲义基础上,依据史学界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增补、修订,其中包含了安先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力图为读者提供一部权威信实的秦汉史。

评分

第三幕衔接点:在其它选美比赛选手的帮助下,桑德拉被七拼八凑地化好妆参加选美决赛。被一度不相干的选美选手们所接受,而且确信女孩们是真的关心她的情况下,桑德拉重新焕发了生机。选美选手们帮助桑德拉,其实就是帮她们自己。

评分

大师的作品经典作品,历史的教材,值得推荐慢慢细读。

评分

挺不错的书。很严谨的的历史读物。

评分

质量真的好,价格也公道。非常满意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游戏娱乐:标准的大前提约定,含有那种滑稽的预告——藏有手枪的FBI探员在美国小姐选美大赛中当卧底。在桑德拉跳下舞台抓捕嫌犯时,她的玻璃杯音乐才艺展示结束了。莽撞行为导致了滑稽而又尴尬的局面。这就是我们看这部电影的原因。这就是海报吸引我们的原因。这场面很有趣!

评分

扎实的著作终于到手了,感谢京东的贴心细致服务!

评分

全书共分为十讲,内容上从秦人起源、秦襄公立国开始 ,到东汉灭亡为止,为读者全面、系统讲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在内容上包括了这一时期内的主要历史情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外交往情况、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本书在主编安作璋先生使用50多年的课程讲义基础上,依据史学界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增补、修订,其中包含了安先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力图为读者提供一部权威信实的秦汉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