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一種技術,同時也是一門藝術,甚至是一個各種文化形態的綜閤産物。其中包含著政治的、哲學的、宗教的、藝術的、科學技術、生活方式等各種因素。《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築》主要論述中國古代建築與各種文化形態之間的關係,用通俗的語言解說建築中的各種文化現象,從而進一步揭示瞭建築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背景。
《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築》內容超齣建築學的界限,把建築當作一種文化和藝術來看待,對於提高全民文化素質,促進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繼承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築》適用於普通讀者,以及建築學方嚮的學生。
作者簡介
柳肅,1956年生,博士,畢業於日本鹿兒島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建築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傢文物局文物普查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學術委員、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日本建築學會正會員。齣版有學術專著14部,發錶學術論文100多篇,承擔過20多項國傢級、省級重點文物古建築的修復保護設計。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中國政治與中國建築
一、營造法與建築學——中國和西方建築觀的差異
二、皇權思想與城市規劃
三、城市製度與城市管理
四、曆史上的“形象工程”
五、禮儀製度與建築禮製
六、國傢錶彰——牌坊的意義
第二章 中國哲學與中國建築
一、自然哲學與生態意識
二、墨子與魯班之爭
三、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與壇廟形製
四、中國園林與西方園林的差異
五、皇傢園林與私傢園林的差異
六、陰陽五行與建築方位
七、風水觀念與建築環境
八、“事死如事生”——陵墓的意義
九、藝術中的哲學思維
第三章 中國宗教與中國建築
一、佛教傳人與宗教建築的發生
二、塔的演變
三、石窟的意義
四、外來宗教與中國傳統祭祀
五、宗教與迷信
六、建築中的信仰文化
第四章 中國教育與中國建築
一、學宮與書院
二、孔廟的發展與孔子文化
三、文廟建築與儒傢文化
四、書院建築與儒傢思想
第五章 文學藝術與中國建築
一、時代的風格與時代的藝術
二、以善為美的審美理念
三、“禮”與“樂”的文化意義
四、文學藝術、文人趣味與文人園林
五、中國繪畫與中國建築
六、中國雕塑與中國建築
七、中國文字與中國建築
八、象徵型藝術
第六章 生活方式與建築
一、市民文化與城市建築
二、觀演文化與戲颱建築
……
第七章 民俗文化與民間建築
第八章 地域文化與地域建築
精彩書摘
一、佛教傳入與宗教建築的發生
中國本來是沒有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明帝年間。相傳有一次漢明帝夜晚夢見有金人從西方來到中國,帶來瞭高深的智慧。於是命人前往西方尋訪,訪到兩位佛教僧人,牽著一匹白馬,馱著經書來到當時的都城洛陽。漢明帝以隆重禮儀相待,將兩位僧人安排在國賓館鴻臚寺居住,隨後進一步把鴻臚寺劃撥給兩位僧人,專供他們翻譯經書、傳揚佛法所用。這鴻臚寺便成為瞭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即今天洛陽的白馬寺。取名“白馬寺”是為瞭紀念白馬馱著經書而來的這段曆史。同時也由於這一緣故,白馬在中國佛教中也有瞭一種特殊的含義,中國老百姓傢喻戶曉的《西遊記》故事中,除瞭唐僧師徒四人以外,還有一位實際上不可或缺的第五“人”,就是那匹形影不離的白馬。而“寺”作為一種建築,本來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接待賓客的賓館(鴻臚寺就是國傢的賓館),從此便變成瞭佛教的專用建築——佛寺。自此,中國開始有瞭宗教,同時也有瞭宗教建築。
很多人認為在佛教傳人中國之前,中國就有道教。這是一個錯誤,道教是在佛教傳入之後,仿照佛教的形式而創造齣來的。因為道教所崇奉的思想與老子創立的道傢思想一緻,於是道教就把道傢經典作為道教的經典,把道傢的創始人老子當作為教祖。其實老子所創立的是道傢哲學,而不是道教。道教是東漢以後三國時期的太平道起義時纔算是其開始。
佛教傳人中國後立刻流行開來,史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朝首都建康(今南京)有佛寺九百多所,北魏首都洛陽有佛寺一韆多所。一個城市有如此多的佛教寺院,這在今天都是難以想象的事情,說明當時佛教之盛行。而宗教之所以流行,其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社會。因為宗教實質上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尤其在人們不能把握自身命運的時候便寄希望於神的庇佑。而魏晉南北朝的年代,戰亂頻繁、民族衝突、社會動蕩、政治黑暗,朝廷權力鬥爭殘酷,民間生活疾苦難耐。在這樣的年代裏,突然有瞭這樣一個精神避難所,讓人們精神有所寄托、心靈有所安慰,於是人們口口相傳、心心相印,大傢都來信奉這個虛無飄渺的世界。
宗教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一神”,即信奉這種宗教的神,就不能信其他宗教的神。而中國老百姓往往是沒有區彆地見神就拜,拜如來佛、觀音菩薩的同時也拜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財神爺、土地菩薩,等等。中國的很多民間廟宇裏麵也往往是佛教、道教、神話傳說、民間信仰等各路神仙同時供奉在一起。另外,中國是一個現實理性占主導地位的國傢,就像中國人對待哲學和科學的態度是現實主義(實用主義)的一樣,中國人對待宗教也是現實主義(實用主義)的。在一般日常生活中,宗教應該是一種道德理想,這是世界上大多數宗教的共同特點,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全世界的主要宗教都是教人積德行善,教人奉獻,不求索取。不論是信奉佛祖、信奉耶穌基督,還是信奉真主,或者是其他的宗教,都是如此。聽神的話,就是要為他人做好事,不能騙人害人。這種奉獻精神有時甚至被推到極緻,例如佛教中就有割自己身上的肉來喂飢餓的動物,甚至“捨身飼虎”的故事。西方人進教堂是去聆聽布道傳教,聆聽神的教海,或者做瞭什麼錯事進去懺悔;印度人進寺廟是去錶達對神的崇敬,錶達虔誠修行的決心。而中國人進寺廟往往都是去求神給予好處,老頭老太太生病瞭求神保佑早日康復;年輕人燒香磕頭,求菩薩保佑考個好學校,找份好工作,找個好對象,等等。總之,去寺廟裏是有所求的,而不是錶達要奉獻什麼的。因此,中國人是沒有真正的宗教感情的,甚至今天的一些佛教寺廟裏都充滿瞭商業氣息,忘記瞭這裏本應是“六根清淨”,擺脫一切塵世欲望的“淨土”。例如雲南大理新建的崇聖寺內就建有財神殿,財神和佛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佛教寺院裏建財神殿不僅違背瞭宗教“一神”的原則,也根本上違背瞭佛教清心寡欲苦苦修行的宗旨(圖3-1-1)。
由於宗教是外來的,再加上中國人以自己的理解來詮釋宗教,因此中國古代的宗教建築沒有自己特有的式樣,而是藉用一般宮殿建築和民居建築的式樣。大型的寺廟像宮殿,采用廡殿和歇山式屋頂(圖3-1-2);小型的寺廟像民居,采用懸山和硬山式屋頂(圖3-1-3)。總體布局也是像宮殿和民居一樣中軸對稱,軸綫上一座座殿堂沿縱深方嚮排列。在世界上其他宗教觀念較強的國傢,像西方國傢、伊斯蘭國傢、印度等等,宗教建築都有著不同於一般世俗建築的專有樣式。
……
前言/序言
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築 序言 人類文明的進程,往往與我們棲居的空間息息相關。當我們審視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古老建築,不僅僅是在欣賞精巧的技藝與恢弘的尺度,更是在追溯一種思想,一種價值,一種在代代相傳中演化、沉澱下來的生活哲學。中國傳統建築,便是這樣一座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宏偉殿堂。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緊密相連,相互滋養,共同構築起瞭一個獨特的文明圖景。《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築》一書,正是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挖掘兩者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呈現一幅生動而詳實的畫捲。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建築樣式或介紹建築史上的某個時期,而是將目光投嚮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核。我們相信,要真正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就必須迴歸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探尋那些塑造瞭建築形態、功能乃至審美取嚮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社會結構和宇宙認知。從儒傢“天人閤一”的哲學理念,到道傢的“道法自然”的追求;從佛教的“淨土”想象,到民間信仰的祈福願望,這些精神層麵的力量,如同無形的基石,支撐著中國傳統建築的巍峨與靈動。 第一章:精神的根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與哲學思想 任何文明的營建行為,都離不開對自身所處世界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其核心的哲學思想,為傳統建築的孕育提供瞭最根本的精神支撐。 1.1 “天人閤一”的宇宙觀與和諧的建築理念: “天人閤一”是中國哲學中最核心的觀念之一,它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以及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這種觀念滲透到中國傳統建築的方方麵麵。在選址上,古人講究“風水”,即建築要與周圍的山川、水流、植被等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達到“負陰抱陽”、“藏風聚氣”的和諧狀態。城市規劃也遵循這一原則,力求城市與自然景觀相互襯托,而非彼此對抗。在建築的布局上,“天人閤一”則體現在對陰陽五行的巧妙運用。建築的朝嚮、房間的分布,乃至院落的開閤,都可能蘊含著陰陽平衡的哲學思考,力求營造一種順應自然、天人共處的居住氛圍。例如,建築的南北朝嚮,既符閤采光通風的實際需求,也暗閤瞭“南為陽,北為陰”的傳統認知。院落的設置,更是中國建築的靈魂。四閤院式的封閉空間,既能保護隱私,又能形成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小宇宙,將自然引入其中,實現瞭“不齣戶而知天下”、“身在傢而心在自然”的理想狀態。 1.2 “道法自然”的審美取嚮與建築的自然主義: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這種對自然的尊重和效仿,使得中國傳統建築在形態上呈現齣一種內斂、含蓄、順應環境的美感。建築材料的選擇,往往傾嚮於就地取材,如木、石、磚、瓦等,這些天然材料在歲月的洗禮下,更能顯露齣其質樸而溫潤的本色。建築的造型,也常常藉鑒自然界的形態,如山巒起伏的屋頂麯綫,蓮花狀的柱礎,或是象徵祥瑞的動物造型。此外,“道法自然”也體現在對建築“意境”的追求。建築並非孤立的實體,而是要與周圍的景觀、季節變化、光影變幻共同構成一幅動態的畫麵。園林建築更是將這一理念發揮到極緻,通過疊石理水、栽花種樹,將自然的景緻濃縮於方寸之間,創造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 1.3 儒傢思想的社會秩序與建築的等級製度: 儒傢思想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對建築的布局、尺度、裝飾等方麵産生瞭深遠影響。儒傢強調“禮”,強調社會等級秩序。這種思想在傳統建築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宮殿、寺廟、官衙等公共建築,其宏偉的規模、嚴謹的對稱布局、醒目的色彩(如宮殿的黃色),都彰顯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或神權。而民居建築,則根據傢庭的經濟地位、社會身份,在規模、材料、裝飾等方麵有所差異,但總體上遵循著“尊卑有序”的原則。例如,房屋的進深、院落的數量、屋頂的等級(如脊獸的數量),都體現瞭居住者的身份。建築的整體布局,如中軸綫的運用,將主要建築布置在中心位置,兩側建築對稱排列,也反映瞭儒傢強調秩序、穩定和等級的社會觀念。 1.4 佛教與道教的影響——精神寄托與宗教建築: 佛教和道教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宗教信仰,同樣對建築産生瞭深刻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瞭大量的寺廟。佛教寺廟的布局,往往遵循著一定的宗教儀軌,如“伽藍七堂”的模式。建築的象徵意義也十分豐富,如佛塔象徵著佛陀的捨利,蓮花象徵著純潔,佛像的擺放位置也蘊含著宗教的寓意。寺廟的建築風格,在融閤中國傳統建築技藝的同時,也吸收瞭印度的建築元素,形成瞭獨特的“漢傳佛教建築”。道教建築,如宮觀,則多建於山水之間,追求與自然的融閤,建築形態上則充滿瞭中國本土的神秘主義色彩,如太極八卦的運用,以及各種神話傳說中的祥瑞圖案裝飾。這些宗教建築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更是信徒精神寄托的傢園,也反映瞭古人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與想象。 第二章:技藝的傳承——中國傳統建築的材料、結構與工藝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一代代工匠傳承著精湛的技藝,運用獨特的材料和結構,創造齣獨具匠心的建築。 2.1 木構架體係——靈活與韌性的東方智慧: 中國傳統建築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其發達的木構架體係。這種體係以榫卯連接代替瞭釘子,將柱、梁、枋、檁等構件巧妙地組閤在一起,形成穩定的承重結構。木構架的優點在於其靈活性和韌性。在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時,木構件之間的連接能夠産生一定的彈性形變,吸收衝擊能量,從而減緩建築的破壞。這種“以柔剋剛”的設計思想,是古人智慧的體現。木構架也使得建築的牆體可以相對自由,不承擔主要承重功能,這為建築的開窗、通風以及室內空間的靈活劃分提供瞭便利。鬥拱作為木構架體係中重要的節點構件,不僅承載著上部結構傳遞的荷載,更具有極高的裝飾價值,其層層疊疊的造型,如同綻放的花朵,為建築增添瞭莊重與華麗。 2.2 夯土、磚石的運用——地域特色與耐久性的追求: 除瞭木構架,夯土、磚石也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材料。在黃河流域,夯土建築曆史悠久,如窯洞、土樓,其厚重的牆體既能保溫隔熱,又能抵禦風沙。在南方地區,磚石建築則更為普遍,如蘇州園林中的磚雕、石雕,以及磚砌的圍牆和拱券。磚石材料的運用,使得建築更加堅固耐久,但也限製瞭建築的跨度和靈活性。為瞭剋服這一局限,古人發展齣瞭精巧的拱券技術,如橋梁、拱門等。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決定瞭建築材料的選擇和運用方式,形成瞭豐富多彩的地域建築特色。 2.3 飛簷翹角與屋頂藝術——天空的韻律與象徵意義: 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以其獨特的飛簷翹角而聞名於世。這種嚮上舒展的麯綫,不僅能夠有效地將雨水引離牆體,保護建築結構,更賦予瞭建築一種嚮上升騰、飄逸靈動的姿態,仿佛要飛嚮天空。屋頂的坡度和麯綫,與古代建築的等級製度緊密相關。皇傢建築的屋頂更加宏偉壯觀,常采用重簷廡殿頂、歇山頂等復雜形式,並覆蓋金黃色的琉璃瓦,彰顯尊貴。而民居建築的屋頂則相對簡潔,多為硬山頂、懸山頂等。屋頂的脊獸,更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大特色,這些造型各異的動物,除瞭具有裝飾作用,還被賦予瞭驅邪納福的象徵意義,不同的脊獸組閤,也象徵著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 2.4 室內空間的精巧設計——功能與審美的融閤: 中國傳統建築的室內空間設計,是功能性與審美性完美結閤的典範。空間布局上,追求內嚮型和圍閤感,通過院落的組閤,形成層層遞進的空間序列,既滿足瞭居住的私密性,又創造瞭豐富的視覺層次。室內裝飾上,木雕、彩繪、壁畫等技藝的應用,使得建築內部充滿瞭藝術氣息。傢具的擺放、屏風的運用,也都體現瞭中國人對空間秩序和生活禮儀的重視。例如,在中堂設置太師椅,是古代傢庭尊崇長輩、注重禮儀的體現。 第三章:文明的載體——中國傳統建築的類型與功能 中國傳統建築並非韆篇一律,而是根據其不同的功能和使用者,形成瞭豐富多樣的類型,它們共同承載著中華文明的輝煌。 3.1 宮殿建築——皇權至上的象徵與國傢禮製的體現: 宮殿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最具代錶性的類型之一,如北京故宮、瀋陽故宮等。它們以其宏偉的規模、嚴謹的布局、精美的裝飾,集中體現瞭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國傢的威嚴。宮殿建築的選址、布局、色彩、裝飾,都嚴格遵循著等級製度和禮製規定。中軸綫對稱的布局,體現瞭國傢秩序的穩定;金黃色的琉璃瓦,象徵著皇傢的尊貴;龍紋、鳳紋等裝飾,更是皇權的象徵。宮殿建築不僅是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更是國傢舉行重大慶典、祭祀等活動的場所,是國傢禮製的集中體現。 3.2 宗教建築——信仰的殿堂與精神的寄托: 佛教寺廟、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基督教教堂等宗教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信徒進行宗教活動、祈禱、修行、交流的場所,更是承載著人們的精神寄托和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不同宗教的建築,其風格、布局、裝飾都具有鮮明的宗教特色,但也都融入瞭中國本土的建築技藝和審美情趣。寺廟的佛塔、殿堂,道觀的宮殿、樓閣,清真寺的宣禮塔、穹頂,都凝聚著虔誠的信仰和精湛的技藝。 3.3 陵墓建築——生死觀與永恒的追求: 陵墓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生死觀的重要體現。古人相信“事死如生”,因此陵墓的設計往往模仿生前的居所,力求將陵墓打造成一個永恒的地下宮殿。從秦始皇陵的浩大工程,到明清皇傢陵墓的規製嚴謹,陵墓建築不僅體現瞭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更反映瞭古人對來世的想象和對生命永恒的追求。陵墓的選址、墓室的結構、隨葬品的布置,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3.4 園林建築——山水詩畫的現實演繹與生活哲學的體現: 中國古典園林,如蘇州園林、皇傢園林,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瑰寶。它們以寫意的手法,將自然山水濃縮於方寸之間,創造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園林建築的設計,不僅追求視覺上的美感,更注重營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境,體現瞭中國人“天人閤一”的生活哲學。亭颱樓閣、假山流水、麯徑通幽,這些元素巧妙地組閤,形成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的遊覽體驗,使人在遊園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寜靜緻遠、超然物外的心境。 3.5 民居建築——傢庭倫理與生活智慧的結晶: 民居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最貼近普通百姓生活的部分。從北方的四閤院、窯洞,到南方的徽派民居、客傢圍龍屋,各地民居建築都因地製宜,展現齣鮮明的地域特色。民居建築的設計,不僅考慮瞭居住的實用性,更承載瞭傢庭倫理、宗族觀念和生活習俗。例如,四閤院的布局,體現瞭長幼尊卑、男女有彆的傢庭秩序;圍龍屋的閤圍結構,象徵著傢族的團聚和團結。民居建築是傳承傢族文化、凝聚社區情感的重要載體。 結語 《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築》旨在揭示中國傳統建築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座古老建築,都不僅僅是磚石木瓦的堆砌,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是先人智慧的結晶。它們以其獨特的東方魅力,訴說著中華民族數韆年的發展曆程,傳遞著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本書的探索,希望能引發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築更深層次的思考,珍視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並從中汲取智慧,為當下的建築發展與文化傳承提供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