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古代俄羅斯有多大?透明的俄羅斯版圖和曆史版圖對照,古今俄羅斯,一目瞭然。
新穎的俄羅斯曆史節目單一俄羅斯曆史版圖簡明一覽錶,一清二楚。
圖文並茂、雅俗共賞、亦莊亦諧的俄羅斯簡史,一氣嗬成。
漫畫小人“天知一半”妙趣橫生的精彩點評,一語破的。
內容簡介
《看版圖學曆史係列叢書:看版圖學俄羅斯曆史》通過一幅幅古今對照的俄羅斯疆域變遷版圖,直觀展現瞭俄羅斯在曆史長河中縱嚮的整體風貌變化。全書從史前時期的斯拉夫人說起,截止到蘇聯解體時期。《看版圖學曆史係列叢書:看版圖學俄羅斯曆史》語言通俗易懂,內容廣博而又風趣,並配有豐富的地圖和形象生動的圖片資料,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中領略俄羅斯的曆史發展概況,從而增強對俄羅斯曆史的瞭解。在本書中筆者注重地圖、圖片資料與文字資料的結閤運用,使它們互相補充,以期達到對曆史更好地錶達效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一個國傢的曆史版圖,是一個國傢的曆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由於一般讀者對曆史地理狀況瞭解少,看版圖學曆史這一功能尤其重要。
陸運高先生自稱並非曆史專業人士,“是個拾遺補漏的傢夥”。但是,他的“拾遺補漏”不但涉及中國的曆史地理,還涉及美國、英國、俄羅斯的曆史地理。美國、英國、俄羅斯的曆史地理非我所長,本應無從置喙。但是,我還是樂意將陸先生這套富有特色的叢書推薦給讀者,希望有更多類似陸先生一樣的“拾遺補漏的傢夥”,多齣一些圖文並茂的、通俗生動的曆史地理讀物。
——著名曆史地理學傢葛劍雄
目錄
引言
俄羅斯簡介
看版圖學俄羅斯曆史簡明一覽錶
第一章 史前時期的斯拉夫人[約公元前800年——公元9世紀]
第二章 留裏剋王朝[862年——1598年]
第一節 留裏剋托孤奧列格[862年——912年]
第二節 從伊戈爾到斯維亞托斯拉夫[912年——972年]
第三節 基輔羅斯的鼎盛時期[972年——1054年]
第四節 基輔羅斯的“春鞦戰國”時期[1054年——1237年]
第五節 羅斯被金帳汗國徵服和統治時期[1237年——1480年]
第六節 立陶宛蠶食羅斯公國[1237年——1430年]
第七節 莫斯科公國的起源[1283年——1303年]
第八節 莫斯科公國的崛起[1303年——1389年]
第九節 莫斯科公國的擴張[1389年——1462年]
第十節 伊凡三世[1462年——1505年]
第十一節 葉蓮娜傳奇[1508年——1538年]
第十二節 沙皇伊凡雷帝——伊凡四世[1533年——1598年]
第十三節 王朝混亂時期[1598年——16l3年]
第三章 羅曼諾夫王朝[1613年——1917年]
第一節 王朝初期的沙皇[1613年——1689年]
第二節 “俄羅斯帝國之父”彼得大帝[1689年——1725年]
第三節 “短命沙皇時期”[1725年——1762年]
第四節 德國血統的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
第五節 俄國的教育、文化和科學[17世紀——18世紀]
第六節 拿破侖稱霸和“歐洲的救世主”[1796年——1830年]
第七節 “歐洲憲兵”尼古拉一世[1825年——1855年]
第八節 “解放者”亞曆山大二世[1728年——1861年]
第九節 俄國早期的工業和鐵路[19世紀60年代]
第十節 霸占中國領土和侵略中亞國傢[1831年——1864年]
第十一節 北極熊和阿拉斯加[1728年——1867年]
第十二節 沙俄稱霸中亞[1865年——1899年]
第十三節 沙俄及列強妄圖瓜分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
第十四節 1905年俄國革命
第十五節 俄國的工業和鐵路[19世紀末——20世紀初]
第十六節 俄國的教育和科學[19世紀——20世紀初]
第十七節 俄國的文化和藝術[19世紀——20世紀初]
第十八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俄國[1914年——1916年]
第十九節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第四章 蘇俄和蘇聯[1917年——1991年]
第一節 “一月劇變”和《布列斯特和約》[1917年——1918年]
第二節 蘇俄的分裂和外國武裝乾涉[1918年——1922年]
第三節 戰時共産主義和全國大飢荒[1918年——1921年]
第四節 蘇聯的建立[1922年]
第五節 俄共(布)黨內的激烈鬥爭[1922年——1927年]
第六節 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1928年——1937年]
第七節 勞改營和大清洗[1918年——1958年]
第八節 蘇聯的霸權主義[1939年——1940年]
第九節 蘇聯衛國戰爭
第十節 蘇聯版圖極盛時[1944年——1991年]
第十一節 斯大林個人崇拜[1945年——1953年]
第十二節 赫魯曉夫時代[1953年——1964年]
第十三節 勃列日涅夫時代[1964年——1985年]
第十四節 蘇聯的解體[1985年——1991年]
附錄一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看版圖學曆史係列叢書:看版圖學俄羅斯曆史(附透明地圖1張) 叢書總序:圖繪江山,洞悉興亡 看版圖學曆史係列叢書,旨在以地圖這一最直觀、最具空間性的語言,重新審視與解讀人類曆史的宏大敘事。曆史的進程,無不與地理環境的塑造、疆域的變遷、資源的爭奪以及文明的擴展息息相關。僅僅依靠文字記載,我們難以真正把握帝國興衰的地理邏輯與地緣政治的內在驅動力。 本叢書的理念,是以“圖”為核心媒介,結閤嚴謹的史學研究,構建一個多維度、可互動的曆史認知體係。我們相信,“曆史發生在哪兒,就應當從哪兒看起”。通過係統梳理不同曆史階段的關鍵地理要素、戰略要地、民族遷徙路綫以及軍事行動的軌跡,讀者將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直觀感受曆史的張力與必然性。 本係列叢書將涵蓋世界主要文明和重要曆史階段,每一冊都將側重於特定的地理區域或曆史主題,力求做到: 1. 可視化精確性: 確保所有地圖的史實準確性,結閤考古、測繪等最新研究成果。 2. 敘事深度融閤: 地圖不是插圖,而是敘事主體,文字深度解讀地圖所揭示的曆史意義。 3. 動態演變追蹤: 展現地理實體(如國界、河流、城市)在時間軸上的動態變化。 本係列的首批重要組成部分,正是聚焦於那片橫跨歐亞大陸、影響世界格局的偉大國度——俄羅斯的曆史進程。後續將陸續推齣聚焦於其他關鍵區域的圖學研究專著。 --- 《看版圖學俄羅斯曆史(附透明地圖1張)》內容導讀 篇幅宏大,視野深遠:一部以地理視角解構俄羅斯命運的史詩 本書是“看版圖學曆史係列叢書”中至關重要的一捲。俄羅斯,一個以其廣袤無垠的疆域、復雜的民族構成和深刻的東西方交匯特性而著稱的文明體,其曆史的脈絡與地理環境的製約幾乎是完全重閤的。本書摒棄傳統上以君主更迭為主綫的敘事方式,轉而采用“地理決定論”與“地緣政治實踐”相結閤的視角,引導讀者通過地圖的語言,探尋俄羅斯從早期東斯拉夫部落到現代超級大國的演變軌跡。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共分為七個主要部分,輔以大量的專題圖譜和詳盡的圖注說明。 第一部:東方大平原的黎明——早期斯拉夫與基輔羅斯的奠基(約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中葉) 本部分聚焦於東歐平原的地理特徵,解析森林與草原的過渡地帶如何塑造瞭早期斯拉夫人的生存形態。 核心圖集: 德涅伯河航道圖、瓦良格人東進路綫圖、早期斯拉夫部落分布圖。 重點解析: 基輔城選址的戰略意義(連接北方貿易與南方富饒區)、維京人的“以物易地”路綫與早期國傢雛形的地理聯結。重點剖析諾夫哥羅德的商業共和製如何得益於其河網樞紐的地位,以及羅斯諸公國間為爭奪“河路霸權”而進行的無休止衝突。 第二部:濛古鐵騎與多極碎化——羅斯的受製與分化(13世紀中葉至15世紀末) 濛古徵服對羅斯地區帶來的不僅僅是政治統治,更是深刻的地理重塑。 核心圖集: 金帳汗國對羅斯的控製區域圖、兀者與被徵服區域的對照圖、金帳汗國的主要軍事部署圖。 重點解析: 分析莫斯科公國如何通過其“腹地”的相對安全性和對稅收體係的精細管理,逐步取代基輔的中心地位。圖譜詳細描繪瞭北方森林沼澤地帶(如特維爾)與南方草原前沿(如梁贊)在抵抗壓力下的不同命運。 第三部:收復失地與統一的勃興——莫斯科公國的擴張(15世紀末至17世紀初) 伊凡大帝和伊凡雷帝時代的擴張,是俄羅斯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嚮外突破,本質上是尋找更安全的邊界和更適宜的氣候帶。 核心圖集: 庫利科沃戰役地形圖、喀山汗國與阿斯特拉罕汗國的兼並路綫圖、鄂畢河以東的初期滲透圖。 重點解析: 重點展示瞭莫斯科如何利用河流係統(伏爾加河)作為擴張的主動脈,以及對早期“野地”(Дикое Поле,即南部的無主草原)的初步控製,為未來嚮黑海的進軍埋下伏筆。同時,圖解瞭伊凡雷帝時期對立陶宛-波蘭的爭奪焦點——斯摩棱斯剋。 第四部:穿越烏拉爾——西伯利亞的徵服與“北方之國”的形成(17世紀) 這一階段的擴張具有明顯的“單嚮性”,即嚮東橫跨大陸。 核心圖集: 哥薩剋探險路綫圖、伏爾加河流域的定居點擴展圖、葉爾馬剋遠徵的關鍵節點圖。 重點解析: 本章的地圖著重展示瞭對自然屏障——烏拉爾山脈的突破,以及河流如何成為俄羅斯殖民者的“生命綫”。詳述瞭“河流轉運點”的概念,即通過短距離的陸路拖拽(Воло́к),將船隻從一水係轉運至另一水係,從而實現對廣袤西伯利亞的有效控製。 第五部:彼得大帝的“麵嚮海洋的窗戶”——帝國化轉型與歐洲化(18世紀) 彼得大帝的改革,本質上是對俄羅斯地理睏境的一次強力外科手術,旨在打破內陸的封閉性。 核心圖集: 涅瓦河三角洲的建設圖、大北方戰爭的戰略布局圖、亞速海探險路綫圖。 重點解析: 詳細分析瞭聖彼得堡的選址(一座人為設計的、麵嚮西方的港口城市),以及其與傳統中心莫斯科之間的地理張力。通過波羅的海的戰役圖,直觀呈現對瑞典的勝利如何徹底改變瞭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齣海口地位,使其成為真正的歐洲強權。 第六部:帝國的輝煌與地理的極限——疆域的鼎盛與內部分化(19世紀) 沙皇俄國在19世紀達到瞭其領土擴張的頂峰,但同時也麵臨著巨大的內部治理挑戰。 核心圖集: 拿破侖入侵路綫圖(1812年)、高加索戰役的復雜地形圖、剋裏米亞戰爭的防禦部署圖、中亞“大博弈”的推進圖。 重點解析: 重點分析瞭針對南方草原(對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的擴張策略,這直接導緻瞭剋裏米亞、高加索等“邊緣地帶”的永久性軍事化。同時,圖解瞭俄國與英帝國在中亞展開的勢力範圍競爭,展示瞭“地理緩衝帶”的形成過程。 第七部:蘇維埃的構想與地理政治的重塑(20世紀至今) 布爾什維剋革命後的領土調整與蘇聯時代的特殊地理戰略。 核心圖集: 十月革命後的領土變動圖、內戰中的紅白雙方控製區圖、二戰中的德蘇戰場核心消耗區圖、冷戰時期華約與北約的對峙圖。 重點解析: 探討瞭蘇聯如何利用其超大規模的“戰略縱深”作為核心防禦思想(特彆是針對德國的入侵)。圖譜詳細展示瞭重工業的“內遷”——將關鍵生産力轉移到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安全區域,體現瞭地理考量對國傢生存戰略的決定性影響。 --- 專附:透明地圖的特殊用途 本書附贈一張與全書核心圖譜對應的高精度透明地圖。 此地圖並非簡單的圖例復印件,而是精心設計的疊加分析工具。讀者可將此透明地圖覆蓋在書中的關鍵曆史時期地圖之上,實現以下分析功能: 1. 時代對比: 對比基輔羅斯時期與彼得大帝時期關鍵河流航道的重閤度,直觀感受國傢核心區的地理漂移。 2. 地理要素隔離: 讀者可以自行在透明層上標記某一特定地理要素(如天然湖泊、山脈隘口、或某一特定族群的分布綫),並將其與下方的國傢邊界綫進行對比,從而在不破壞原圖的前提下,進行多層級的疊加分析。 3. 戰略推演: 在分析軍事行動時,讀者可利用透明層勾勒齣進攻方的預期路綫或防禦方的關鍵工事,模擬曆史上的戰略選擇。 通過這種可交互、可定製的地圖學習方式,本書旨在將冰冷的地理數據轉化為生動的曆史思維,讓每一位讀者都能成為自己專屬的“版圖曆史學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