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真相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邢超 著
圖書標籤:
  • 義和團
  • 八國聯軍
  • 近代史
  • 曆史
  • 戰爭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研究
  • 真相
  • 清朝
  • 社會運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3749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633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峽榖中的激流中國近代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76
字數:34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近代曆史是一個大的曆史轉型時期。在中國運行瞭兩韆多年的帝製體製與近代西方政治體製相遇,如同長江進入三峽,充滿驚濤駭浪。在這一時期,中國的變革之路麯摺、艱難,民族遭受瞭沉重的苦難。這套叢書試圖還原近代曆史的風貌,使讀者瞭解,在中國近代,為瞭中華民族實現近代化,一代又一代的仁人誌士進行瞭怎樣的艱辛探索。

內容簡介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真相》是“峽榖中的激流:中國近代史叢書”之一。1900年夏天,整個華北地區陷入瞭嚴重的恐懼和動亂之中:義和團肆意蔓延,不斷製造暴力事件;清廷圍攻各國使館,與列強決裂、宣戰;八國聯軍占領天津、北京,強迫清政府簽訂《辛醜條約》。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庚子國變”。
  義和團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它從哪裏來,最後又去哪瞭?慈禧太後和列強決裂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數萬清軍攻不下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為什麼敢違背清廷的諭旨,與列強閤作,實施東南互保?列強為什麼強迫清政府賠款四億五韆萬兩?
  本書依據大量原始曆史資料剝繭抽絲,對義和團這一神秘的社會組織和特定時期的慈禧太後做瞭全新的解讀,發現瞭隱藏在義和團和慈禧太後內心深處的巨大的恐懼,全方位還原瞭“庚子國變”的曆史真相,深刻揭示瞭導緻那場政治動亂的政治和社會原因。近年來關於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本書中得到呈現。

作者簡介

  邢超,山東淄博人,生於1969年12月。著作有《國民黨那個時代:1919-1949》《失穩的帝國: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緻命的倔強:從洋務運動到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真相》《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真相》等。

目錄

前言 恐懼!恐懼!! _ 001
第一篇 底層民眾的恐懼 _ 001
第一章 大刀會與教會 _ 003
保衛身傢、斂財、造反 _ 003
信瞭教就不受氣瞭 _ 007
一起泄憤型群體事件 _ 011
土匪與教民的身份切換 _ 014
第二章 梨園屯教案 _ 016
乾嗎非要拆咱的廟去蓋教堂呢 _ 016
一種典型的閤法性壓迫 _ 019
介入梨園屯教案的老俠客 _ 022
胳膊扭不過大腿 _ 024
第三章 義和拳起事 _ 027
從梅花拳到義和拳 _ 027
惱火的反感情緒的反擊 _ 028
打齣瞭“順清滅洋”的大旗 _ 031
將洋鬼子攆跑,清朝就自倒 _ 035
第四章 從神拳到義和團 _ 037
練神拳的小硃子 _ 037
牆內開花牆外香 _ 039
真實的森羅殿之戰 _ 041
義和團的産生 _ 044
將搶劫進行到底 _ 046
第五章 從毓賢到袁世凱 _ 050
毓賢是個什麼樣的人 _ 050
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 _ 052
義和團在直隸的發展 _ 054
揭帖,義和團的“微信” _ 058
幽薊雲擾,齊魯風澄 _ 059
第二篇 北京城裏的恐慌 _ 065
第一章 戊戌政變之後 _ 067
守舊勢力的反撲 _ 067
狂傲的英國駐華公使 _ 069
1898 年的八國聯軍 _ 073
被軟禁的皇帝 _ 077
難以被廢黜的皇帝 _ 079
第二章 己亥建儲始末 _ 083
皇上大張旗鼓地病瞭 _ 083
樹欲靜而風不止 _ 086
“瀋鵬上摺”事件 _ 088
從哪裏來的大阿哥 _ 090
情形已與明代末年無異 _ 094
第三章 驟然加劇的對抗 _ 098
蔔剋斯被殺事件 _ 098
頒發瞭一道不祥的上諭 _ 099
清廷的蓄意反擊 _ 102
列強的習慣性逼迫 _ 104
第四章 風起於青蘋之末 _ 108
發生在高洛村的騷亂 _ 108
一樣的揭帖,一樣的威脅,一樣的警告 _ 110
涿州城上萬頭攢動 _ 112
第五章 恐慌中的應對 _ 117
強行進入北京的衛隊 _ 117
招撫義和團,太後的反製 _ 120
不為太後而等待的形勢 _ 123
第三篇 以戰促和 _ 127
第一章 皇城根下的騷亂 _ 129
手持刀械進城,絡繹不絕 _ 129
倉促齣動的西摩聯軍 _ 132
載漪之害,甚於慈禧 _ 136
難以遏製的騷亂 _ 140
大柵欄的一把大火 _ 143
第二章 真實的謊言 _ 146
真正擔心的是洋兵進京 _ 146
蹊蹺的歸政照會 _ 148
大沽炮颱的炮聲 _ 151
齣現在廊坊的甘軍 _ 155
給各國公使的最後通牒 _ 157
第三章 走嚮戰爭 _ 160
德國公使剋林德被殺 _ 160
因洋人欺負得太狠瞭,也不免有些動氣 _ 165
慈禧太後的實話與假話 _ 167
對使館區的圍攻開始瞭 _ 171
第四章 紫禁城裏的囚徒 _ 174
禦河橋上的詭異停火 _ 174
像冰雹一樣的子彈飛得很高 _ 176
天下大局,人民性命,豈可做如此勢也 _ 179
這樣鬍鬧,還講上下規矩麼 _ 181
第五章 天津方麵的戰事 _ 186
直隸總督的謊言 _ 186
西摩中將的檢討 _ 188
直隸提督聶士成之死 _ 190
外國要你們腦袋,知之否 _ 193
第四篇 停戰求和 _ 197
第一章 天津城的陷落 _ 199
清軍跑瞭,義和團也跑瞭 _ 199
曾經有過的“都統衙門” _ 203
轉瞬改變的策略 _ 206
第二章 李秉衡進京 _ 210
為最壞的結局作準備 _ 210
看到瞭一棵救命稻草 _ 211
殺許景澄、袁昶,秉衡有力焉 _ 214
貓和老鼠的遊戲 _ 217
第三章 恐慌與瘋狂 _ 221
糜爛的前方 _ 221
大難臨頭,方寸大亂 _ 224
惱羞成怒,殺人泄恨 _ 226
第四章 哭泣的古都 _ 228
聯軍攻陷北京 _ 228
被拋棄的紫禁城 _ 231
北京城的浩劫 _ 234
第五篇 東南互保 _ 239
第一章 構想齣爐 _ 241
主張與列強和好的總督 _ 241
東南互保的草稿 _ 243
四個膽大敢為的大臣 _ 247
第二章 簽約始末 _ 249
今日訂約係奏明辦理 _ 249
東南保護約款 _ 250
不避險而後能齣險 _ 253
沒有被列強批準的協定 _ 255
第三章 上海的安全 _ 257
彌漫在上海的恐慌 _ 257
總督們的愁緒 _ 260
英法嚮上海派兵 _ 261
膽大敢為的三個理由 _ 264
第六篇 喧嘩與騷動 _ 269
第一章 庚子勤王 _ 271
唐纔常的自立會 _ 271
慌亂的自立軍起義 _ 273
東西無常,左右搖擺 _ 276
康有為紙上談兵 _ 278
無餉、無人、無械 _ 280
第二章 李鴻章與袁世凱 _ 282
對孫中山虛與委蛇 _ 282
鍾不鳴瞭,和尚亦死瞭 _ 284
袁世凱大開殺戒 _ 286
在亂局中積纍瞭資本 _ 288
第三章 盲從的命運 _ 291
山西義和團紛起的時間和原因 _ 291
緊跟著清廷的意誌前行 _ 294
教民聚集引發的恐慌 _ 296
太原慘案的真相 _ 299
災難的製造者與犧牲品 _ 303
廷傑和廷雍的命運翻轉 _ 306
第七篇 動亂之後 _ 311
第一章 清廷求和 _ 313
清廷頒布瞭罪己詔 _ 313
遲遲無法啓動的和談 _ 316
丟車保帥的嘗試 _ 319
強橫的聯軍統帥 _ 323
第二章 辛醜條約 _ 328
議和大綱的齣爐 _ 328
載漪等人的結局 _ 332
四億五韆萬兩賠償的由來 _ 337
至此可謂大劫過矣 _ 341
第三章 檢討與思索 _ 346
義和團去哪瞭 _ 346
一枚轉基因的蛋,一副被利用的牌 _ 348
庚子國變的影響 _ 350
後記:穿越韆年的恐懼 _ 353
參考書目 _ 355

精彩書摘

  第四章 哭泣的古都
  聯軍攻陷北京
  隨著八國聯軍逐漸逼近北京,京城裏混亂一片。從8月9日開始,甘軍、武衛中軍“連日三五為群,持刀直入官紳宅第,搶奪騾馬車輛,聲稱藉用”。清兵、土匪在城內大肆搶劫,米鋪、當鋪、錢鋪,均被搶劫,“北城北新橋天益泰搶有兩萬若乾銀,又大弘廟車店被搶,其餘未聞,不知其數”。
  8月12日,聽說李秉衡前方兵敗,慈禧太後大哭,對身邊大臣說:“餘母子無類矣,寜不能相救耶?”大臣們皆驚愕不語。太後派王文韶、趙舒翹前往使館乞和,王文韶以年老推辭,趙舒翹說:“臣資望淺,不如文韶,且臣拙於口,亦不能引故事而爭也。”榮祿說:“不如與書,觀其意。”
  於是,慈禧太後命莊親王載勛口傳諭旨,令慶親王奕劻等人速往各國使館商議停戰。奕劻和其他總理衙門大臣緻信竇納樂,錶示願意親自前往使館與各國公使進行和談。竇納樂盡量拖延時間,答復說第二天早晨接待他們。
  當天,清軍仍然對使館區發動攻擊,安設在德國使館附近城門上的一門大炮重新開火。清軍嚮前推進,遭遇使館衛隊的猛烈射擊,使館衛隊施放諾爾登費爾特機關炮,有27名清兵被打死瞭。使館衛隊的傷亡不大,法國的拉布勞斯上尉被打死。
  8月12日,八國聯軍進入通州。美國軍官達格特記道:“本來以為中國人會在通州進行抵抗的,日軍前衛在12日一早就齣發瞭,沒有遇到抵抗就到瞭南門。炸開城門後發現城裏已空無一人。軍隊在正午時露營。日軍前衛隊繼續嚮前推進約七英裏,離北京隻有五六英裏瞭。”(《八國聯軍在天津》)
  8月12日下午,俄軍司令官利涅維奇中將通知其他司令官,建議聯軍在通州休息一天,因為他的士兵太勞纍,必須休息。利涅維奇中將的心中隱藏著一個陰謀。其他司令官隻好同意這樣做,將8月13日這一天用作偵查,為進攻北京做準備。各國司令官一緻同意,聯軍於8月14日一齊到達日軍前衛當時占據的戰綫,然後舉行軍事會議,為8月15日進攻北京詳細部署。
  8月13日,慈禧太後也在緊急布置京城防禦措施。太後召幫辦北洋事務大臣、四川提督宋慶入京,中午前後召見。宋慶稱:“洋兵四路包抄而來,彼眾我寡,不遑迎接,惟有鼓勵將士死戰而已。”退朝後,宋慶前往軍機處,麵對裏麵的大臣,憤憤地說道:“諸君信任團匪,釀成巨禍,此時團匪已散,我一國勢難抵敵聯軍,恐京師終難保守。”
  當晚,慈禧太後命馬玉崑率所部拔隊入京,召馬玉崑覲見,討論“護駕齣京之計”。除瞭從天津方嚮撤退下來的部隊,防守北京的清軍還有神機營、虎神營、甘軍、步兵統領所屬部隊,總數大約有10萬人。但是,當時北京城裏已是軍心大亂。董福祥統帥的甘軍實際負有保護太後等人齣京的任務,在齣京之前,董福祥縱兵搶掠,“滿載齣城而西”。京城中的義和團尚有數萬人,這時候紛紛摘掉紅巾,一哄而散,沒有瞭蹤影。
  8月13日,奕劻和其他總理衙門大臣沒有按照約定前往使館,在給竇納樂的信中稱:“親王和總理衙門大臣都很忙,不能前去看望他們。”竇納樂害怕清軍發動猛烈的攻擊,在迴信中稱:他已經收到瞭來自天津的消息,知道聯軍已經嚮北京進發,警告不要再進攻使館,否則會受到人身報復。
  信差從總理衙門給竇納樂帶迴瞭三封信,信件傳達瞭奕劻和總理衙門大臣的善意,希望雙方停火,華人和洋人均不再聞槍聲。可是,與這三封信一起到來的是清軍猛烈的轟擊,一發炮彈擊中瞭竇納樂的更衣室。夜間,清軍的攻擊更加頻繁,竇納樂不得不三次招集預備隊支援火綫。8月14日淩晨,從一片槍炮聲中,竇納樂等人已經能夠分辨齣八國聯軍的毛瑟槍聲和重炮聲瞭。
  8月13日夜間,沒有和其他部隊打招呼,俄軍離開瞭通州的營地,單獨嚮北京進發,直撲北京東便門。俄軍的意圖是第一個攻進北京城,奪取頭功,以便在以後分贓的時候獲得更大份額。這就是利涅維奇中將心中的陰謀。英國將軍嘎仕禮後來在報告中說:“由於俄軍的提前進軍,(聯軍)集中的意圖被放棄瞭。各軍都急速地前去攻打北京城。”日軍、美軍、英軍等部隊於14日上午先後發動瞭對北京城的攻勢。
  8月14日淩晨2時左右,俄軍用大炮轟開瞭北京東便門外城的城門,嚮內城推進,遭到內城牆上清軍的猛烈射擊,俄軍傷亡很大,難以攻剋內城門。因為俄軍最早發起攻擊,清軍聞訊嚮東便門附近集中,對俄軍猛烈射擊,擊斃、擊傷俄軍120餘人,俄軍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少將受傷,安丘科夫上校被打死。直到14日中午,俄軍始終無法進入北京城中。
  8月14日上午9時許,日軍發起對齊化門(朝陽門)的攻勢。日軍集中瞭40多門大炮猛烈轟擊齊化門,使整個城門箭樓變成瞭一堆廢墟。當日軍嚮前推進時,清軍頑強抵抗,猛烈射擊,齊化門久攻不下。為避免更大的傷亡,日軍司令官山口素臣中將隻好下令暫停進攻。
  當天晚上9時許,日軍用大炮轟開齊化門、東直門,並占領北麵和東麵的城牆。日本駐天津領事稱,在8月14日的戰鬥中,日軍傷亡100人,包括3名軍官,清兵陣亡400人;至8月17日,日軍傷亡人數超過200人,包括1名大佐和8名軍官(《英國藍皮書》)。
  8月14日上午,美軍來到沙窩門(廣渠門)附近。因為俄軍在東便門的攻勢吸引瞭清軍主力,美軍沒有遭遇猛烈射擊。利用這一時機,一些美軍把城牆上的好多小洞和突起點當作梯子,順利地爬上瞭北京城牆,然後對城牆上的清兵進行射擊。上午11時左右,美軍在城牆上竪起瞭自己的軍旗。因為通往使館區的城牆完全被清兵占領,美軍轉而嚮西攻擊前進。
  英國軍隊於8月14日中午纔趕到北京的城牆下麵,卻成為第一支進入使館區的聯軍部隊,這得益於竇納樂8月6日送齣去的一張地圖。在這張地圖上,竇納樂的參謀長為英軍標齣瞭進入北京城的一條暗道——崇文門西邊城牆下麵的禦河水門。下午3時左右,英軍司令官嘎仕禮帶領部分英軍官兵鑽過禦河水門進入北京城,徑直來到使館區,受到竇納樂等人的迎接。
  被圍睏期間,使館區內的外國戰鬥人員共有65人死亡,有167人受傷,外國非戰鬥人員有一定傷亡,具體數字不詳(《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竇納樂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稱,被圍睏期間肅王府的人員傷亡數字是:外國人陣亡20人,受傷48人;中國教民陣亡18人,受傷85人(《英國藍皮書》)。考慮到使館區內的中國教民主要集中於肅王府,據此推算,被圍睏期間使館區內中國教民的傷亡數字不是很大。
  被拋棄的紫禁城
  8月14日,北京城裏一片大亂。下午一點後,“自東來信,倭兵進城,人全都跑迴,各處驚怕,將事業、傢具、物件撂下,均跑嚮西便門逃走;各戶緊閉門戶,無不畏懼。又瞧見甘軍步隊,由北口往西敗走不少。又聞武衛、虎軍、甘軍各散隊伍逃亡西,齣廣安門。”(《王大點庚子日記》)
  下午6時左右,清軍設在宣武門上的大炮忽然猛烈開火,嚮東南方嚮發射三十餘發炮彈,轟擊天壇等處的聯軍。指揮開炮的是兵部尚書、正紅旗都統敬信。有人勸他趕緊撤離城樓,他迴答說:“我職守攸關,未發一炮而走,不可以!”敬信此舉令聯軍將領欽佩不已,他後來也沒有遭遇惡意對待。
  8月14日,慈禧太後尚在宮中。早朝的時候,大學士、六部九卿,無一到者。太後召見軍機大臣,大臣們皆不言,皆無對策。榮祿後來說:“還是緻函各國公使,請求停戰,慢慢議和,他們應該能聽進去的。”太後說:“趕快去辦,我們母子的性命就指望它瞭。”
  當天晚上,慈禧太後再次召見軍機大臣,隻有剛毅、王文韶、趙舒翹三人在值,其他人皆不在。太後說:“隻剩爾等三人在此,其餘都迴傢去,置我母子不管。爾三人務須隨駕同行。”她又對王文韶說:“爾年高,吃此辛苦,我心不安。爾可隨後趕來,剛毅、趙舒翹素能騎馬,必須同行。”
  8月15日拂曉,北京城內槍聲又起。載瀾進入儀鸞殿,對太後說:“洋兵已進瞭城,老佛爺還不快走!”太後趕緊起身,問皇帝在哪?光緒帝這時候正在某殿中拈香行禮。光緒帝來到後,太後說:“洋兵已到,咱們隻得立刻走避,再作計較。”光緒帝把朝珠、纓帽鬍亂拋棄,扔掉瞭外褂,換瞭黑色長袍。慈禧太後也換上瞭漢族下人服飾,穿藍布夏褂,坐上載瀾的車子。
  慈禧太後帶著光緒帝、大阿哥溥儁等人倉皇逃齣西華門,直奔德勝門。跟在太後身後的是載漪、奕劻、載勛、載瀾以及軍機大臣剛毅、趙舒翹等人。因為厭惡珍妃,慈禧太後臨行時命人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斃。數十位不能跟隨太後逃走的宮人隻能赴水而死。擔負護駕任務的有馬玉崑率領的韆餘名弁勇,另有神機營、虎神營、八旗練兵約一韆多人。慈禧太後一行人到頤和園稍事休息,然後經居庸關嚮太原方嚮倉皇而逃。
  8月15日,榮祿在紫禁城內遇見崇綺,“相見大哭”,隨後帶領武衛軍數營倉皇齣京,經盧溝橋、長辛店到達良鄉,一路上與張春發、陳澤霖、餘虎恩、董福祥等人會閤。榮祿收拾殘軍,前往保定。
  8月15日清晨,日軍、俄軍嚮北京城內開進。7點30分左右,美軍在前門集閤,在內城城牆上架起瞭四門大炮,以其中三門大炮轟擊西邊的順治門(宣武門),一門大炮對準紫禁城。為瞭占領皇宮,美軍用大炮轟開瞭紫禁城的前三道大門,即將進入皇宮的時候,他們接到瞭司令官沙飛的命令,要求停止進攻,不能占領皇宮。美軍隨即從紫禁城撤齣。
  8月15日下午,各國司令官召開會議,對於攻打紫禁城一事産生爭執。俄國司令官利涅維奇主張聯軍不要進入皇宮,應該對滿清皇室采取寬容的態度。利涅維奇的主張得到瞭法國司令官的支持。從自身利益考慮,俄國希望維持清廷的原有統治格局。會議決定,將是否占領紫禁城一事留給外交使團開會決定。
  8月16日,各國公使和聯軍指揮官舉行會議,討論是否占領紫禁城。會議分歧嚴重,竇納樂等人不贊成聯軍放棄皇城。最終,會議決定聯軍重新開進紫禁城。美軍第九步兵團派齣一個分隊駐守紫禁城午門,紫禁城的東、西、北三麵則由日軍駐守。
  8月16日早晨,八國聯軍進入西什庫教堂,圍睏教堂的清兵和義和團被驅散。被圍睏期間,守衛教堂的水兵有11人陣亡,12人受傷,中國教民死亡400人左右。(《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8月16日,北京城完全被八國聯軍占領。至此,由義和團占據涿州城引發的動蕩與騷亂塵埃落定:義和團迅速消散,使館和教堂被圍睏的局麵結束,清廷逃齣北京,嚮列強求和、投降。所以,1900年8月16日可以作為庚子國變的結束時間。
  北京城的浩劫
  8月15日,慈禧太後等一行人逃離北京,八國聯軍大規模入城。從這一天,古都北京迎來瞭又一場浩劫。
  八國聯軍入城後,京城內的百姓蜂擁齣城,四處逃難。仲芳氏在8月15日記道:“大街小巷逃走之人,男女老少,擁塞道路。無分仕宦商民,俱拖泥帶水而行,嚎哭之聲,慘不忍言。各城門樓均為洋兵屯占,在城牆上繞放槍炮,以施其威。其炮聲甚烈,每一炮響三聲,炮子空中飛舞,三四裏之外始落,震搖房捨,恍動牆壁傾頹,沿城施放,接連不斷。”(《庚子記事》)
  進入北京城後,八國聯軍大開殺戒。楊典誥當天記道:“皇城之內,殺戮更慘,(聯軍)逢人即發槍斃之,常有十數人一戶者,拉齣以連環槍殺之,一緻橫屍滿地,棄物塞途,人皆踏屍而行。”(《庚子大事記》)八國聯軍以報復義和團為名,將設過拳壇的莊王府、端王府、戶部等付之一炬。
  麵對殘暴的外國軍隊,麵對突然而至的災難,許多朝中士大夫憤而自殺或者闔傢殉難,以決絕的方式抗議亂世的到來。楊典誥《庚子大事記》稱:“連日陣亡將校六百四十員,其餘文武大小、官紳耆民等闔傢或引火自焚、仰藥以殉、投井而歿者一韆七百九十八員名。傢屬之多者,如三品銜兼襲騎都尉候選員外郎陳鑾一戶,男女三十一人,同殉。”
  《拳變馀聞》載: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體仁閣大學士徐桐驚慌失措,他的兒子,吏部左侍郎徐承煜對他說:“父庇拳匪,夷人至,必不能免,失大臣禮。盍殉國?兒當從侍地下耳。”徐桐隻好上吊而死。徐承煜沒有像他說的一樣隨父自殺,反而逃齣瞭傢門,在路上被日軍抓獲,和啓秀一起囚禁於順天府尹署衙。北京被攻陷的當天,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啓秀被日軍抓獲。1901年,啓秀與徐承煜一起被八國聯軍斬殺於菜市口。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前吉林將軍延茂守衛安定門,8月15日從城門上撤下,於第二天率全傢男女十二人引火自焚。戶部尚書崇綺的兒子葆亨,事前在傢裏挖瞭地道,北京被攻陷的當日,命全傢老幼進入地道,葆亨最後進入,令僕人用土將地道封死,引火焚燒,全傢殉難。崇綺逃齣北京到達保定,聞聽噩耗,留下“聖駕西幸,未敢即死,恢復無力,以身殉之”的遺書,於8月26日在蓮池書院自縊。
  京城中自殺的士大夫還有:前禮部左侍郎景善,國子監祭酒熙元、王懿榮,工科給事中恩順,掌江西道監察禦史韓培森,江西道監察禦史宗室德藩,湖廣道監察禦史宋承庠,翰林院侍讀崇壽、宗室寶豐,庶吉士宗室壽富,吏部主事鍾傑,戶部員外郎宗室恩斝、殷育恩、戚善朂,主事陶見曾、李慕、鐵山、英魁、崇壽、宗室謹善堂,主事纔保,兵部郎中魁麟,員外郎蔭德賀、趙寶書、重振,主事王鐵珊,刑部郎中汪以莊,主事郭紹徵、王者馨、毛煥樞,工部主事恒昌、白慶、周增和、宗室海明,理藩院主事英順,內務府員外郎誠年、端鑫、明昭,宗人府經曆宗室納欽,光祿寺署正王恩第,庫使锡麟,內閣中書坤厚、清廉、玉彬、陳廷勛,國子監助教柏山,南城正指揮項同壽,東城兵馬司吏目宮玉森等。熙元、王懿榮傢屬,同時殉難。(《庚子大事記》)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與教民一起焚燒瞭端王府、莊王府,在莊王府中殺人不少。《高枬日記》載:“其燒莊府,斃拳匪一韆七百名於府內,曾按屍骸而數者。予於是日望火光,聞哭聲,疑未必有一韆七百之多,然不少。”
  ……

前言/序言

  恐懼!恐懼!!
  1900年夏天,華北地區陷入瞭嚴重的動亂之中:義和團在北京、直隸、山西等地肆意蔓延,不斷製造暴力事件;在華北的外國人陷入恐慌,列強相繼嚮北京派齣數百人的衛隊和更大規模的西摩聯軍;清廷對義和團實施招撫政策,派兵圍攻各國使館,與列強決裂、宣戰;列強不斷嚮華北增兵,八國聯軍相繼占領天津、北京,慈禧太後攜帶光緒帝等人倉皇逃齣京城。1900年為農曆庚子年,史書稱此次動亂為“庚子國變”。
  義和團、列強、朝廷,這三股主要勢力相互作用製造瞭庚子國變,給整個中國帶來瞭巨大的災難和恐慌。但是,我們考察這三股勢力當時的處境,會發現他們同樣處於巨大的恐懼中,恐懼導緻他們的行動脫離理性的軌道,形勢最終一發而不可收。
  義和團在山東、直隸等地迅速蔓延,是因為當地民眾麵臨巨大的生存危機。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地方大都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庚子年前後又遭遇洪澇、乾旱等嚴重的自然災害,民不聊生,齣現瞭大量的飢民、流民;在這些地區,外國教會勢力發展很快,底層社會齣現分裂,民教衝突不斷,普通民眾在政治上遭遇新的壓迫;1897年11月,“膠州灣”事件爆發,中國麵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列強軍隊要進入中國內地的傳言四處傳播。山東、直隸等地的百姓陷入恐慌之中,義和團運動呈燎原之勢。
  對於當時在中國的外國人來說,庚子年前後也是令人感到特彆恐懼的時期。山東、直隸等地義和團紛起,傳教士、教民不斷受到攻擊、殺害,大批義和團不斷嚮天津、北京等地蔓延。法國大主教樊國梁認為一場針對外國人的大災難即將來臨,1870年“天津教案”就要重演,驚呼:“一樣的揭帖,一樣的威脅,一樣的警告,外國人方麵對局勢一樣的無知。”在巨大的恐慌中,以竇納樂為首的外國公使強行嚮北京調集衛隊,增派聯軍,以求自保。
  列強嚮北京派齣軍隊,尤其是西摩聯軍齣動,給紫禁城裏的慈禧太後以強大的壓力,她感到瞭從未有過的恐慌。“膠州灣”事件爆發後,清廷受到列強前所未有的逼迫,中國陷入被瓜分的境地,戊戌政變後太後廢黜光緒帝一事又遭到列強的反對,慈禧太後與列強的對抗空前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列強嚮北京派齣大量軍隊無疑對太後的權位形成極大威脅。陷入恐慌中的慈禧太後失去理智,最終做齣招撫義和團,圍攻使館區,與列強決裂的決定。
  庚子國變起於義和團在直隸淶水縣製造的一場騷亂,這場騷亂其實完全可以被迅速平息;但在一片恐慌中,清廷和列強産生誤判,處置失當,引發連鎖反應,最終釀成嚴重的社會動亂。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庚子國變並非必然發生,它實際是各方勢力因為恐慌、失去理性而導緻的失控性事件。
  那麼,彌漫在義和團、各國公使以及慈禧太後心頭的恐慌是怎樣形成的,義和團製造的一場騷亂是怎樣一點點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動亂,而撥開曆史迷霧後庚子國變的真相又是怎樣,這正是本書所要講述的。
  揭示庚子國變的真實起因和發展過程,對今天的中國社會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今天的中國處於發展轉型時期,同樣麵臨來自內部、外部的強大壓力,各類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各階層的成員都應該從庚子國變中吸取教訓,關注民生,發展經濟,改革政治,增強理性,共同謀求社會進步,庚子國變這樣的社會動亂就不會在中國再次發生。
  為瞭便於閱讀,筆者將部分文言文史料譯成瞭現代漢語,並在正文中注明瞭齣處,感興趣的讀者可查找原文閱讀。

《帝國黃昏:晚清風雲中的權力、傳統與變革》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晚清時期錯綜復雜的社會結構、政治博弈以及在內憂外患交織下,一個古老帝國如何步入其命運的黃昏。我們不聚焦於某一次具體的武裝衝突,而是將目光投嚮引發衝突和變革的深層結構性矛盾,探討支撐清朝統治的意識形態體係是如何在麵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時,逐漸瓦解並最終崩潰的。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裂痕——清代社會結構的內在壓力 晚清的動蕩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數百年積弊的總爆發。本部分將細緻梳理清朝中後期社會肌體的病變: 一、土地兼並與佃農危機: 詳述乾隆盛世後,人口壓力對有限土地資源的擠壓。通過對地方誌和田産記錄的分析,揭示佃農階層生存狀態的惡化,以及由此催生的底層反抗意識的萌芽。我們考察瞭“流民”群體的形成及其對地方治安構成的挑戰,闡明瞭貧富差距擴大如何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溫床。 二、官僚體製的僵化與“士紳”的權力膨脹: 清代的統治依賴於一個龐大的、以儒傢經典為標準的文官係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央集權的效率逐漸降低,地方的權力實際上被士紳階層通過保甲製度、地方團練以及對稅收的半自主管理而架空。本書重點分析瞭“地方化”趨勢如何削弱瞭中央的調控能力,使得地方在麵對危機時反應遲緩甚至自相矛盾。 三、財政體係的睏境與“非製度化”收入: 探討清廷固守的傳統稅製(如田賦)在新的商業活動興起背景下的局限性。分析地方官員如何依賴厘金、附加捐輸等非製度化收入來維持開支,這不僅加劇瞭民間負擔,更使國傢財政的透明度和中央的控製力進一步下降。這種財政的“私有化”傾嚮,是晚清政治腐敗的結構性根源之一。 第二部分:思想的衝突與文化適應的睏境 本書緻力於還原晚清知識分子群體在“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麵前的掙紮與選擇,探討“中國”如何重新定義自身。 一、儒學的變奏與“天理”的動搖: 深入研究早期對西方思想的接觸,並非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好奇,而是對儒傢“天道”體係的根本性動搖。我們考察瞭魏源、龔自珍等先驅如何試圖在不觸動“道統”的前提下,修補“器物”的缺陷,分析這些早期改良嘗試的內在邏輯矛盾。 二、翻譯運動與知識的“失語”: 詳細梳理 19 世紀後半葉西方概念和科學術語被引入中國的過程。分析“義理”與“利學”之間的翻譯鴻溝,揭示瞭知識引進過程中的被動性和碎片化,使得新的概念難以融入傳統的思維框架,造成瞭知識精英階層內部的深刻分裂。 三、“救亡”話語的形成與群體認同的重塑: 研究在外部壓力下,“天下”概念如何逐漸嚮“國傢”概念轉變。重點分析瞭士大夫階層如何從維護王朝正統轉嚮維護“民族”存亡的敘事構建,以及這種敘事對不同社會階層(如新式知識分子、留學生和傳統士人)産生的異質化影響。 第三部分:現代化的碎片化嘗試與製度的失敗 晚清的自救運動是多路並進但缺乏整體協調的,其失敗在於無法將技術層麵的改革與政治層麵的根本轉型有效結閤。 一、洋務運動的“跛足”發展: 本部分超越瞭對槍炮和鐵路的簡單描述,轉而聚焦於洋務派官員的“中體西用”思想的局限性。分析官督商辦企業的結構性缺陷,如缺乏現代産權製度、效率低下以及與傳統官僚體係的利益糾葛,解釋瞭為何軍事和工業上的偶發性成功未能轉化為持久的體製革新動力。 二、立憲運動的“慢動作”與權力博弈: 詳細剖析清廷推行預備立憲的復雜動機——既是迫於外部壓力,也是內部改革派的推動。重點考察瞭“皇族內閣”的組建,分析其如何暴露齣中央對權力分配的真實態度,使得立憲的努力最終淪為鞏固皇權而非權力製衡的工具,徹底失去瞭民間改革派的信任。 三、地方勢力的崛起與中央權威的虛化: 通過對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形成和發展曆史的迴溯,探討軍事力量的“私有化”傾嚮。分析這些武裝力量在平定內亂後,如何轉化為地方士紳與官員的權力基礎,使得中央政府的“命令”越來越依賴於地方強權的意願,為後來的軍閥割據埋下瞭伏筆。 結語:曆史的路徑依賴 本書最終強調,晚清的終結,是長期纍積的結構性矛盾、思想上的保守慣性以及在關鍵時刻決策上的失誤共同作用的結果。清王朝的覆滅並非僅僅是外部武力乾預的結果,更是其內在生命力在麵對時代巨變時,無法完成自我蛻變所緻的必然曆史進程。本書提供瞭一個審視晚清政治生態、社會心理和文化韌性的全新視角,旨在理解一個偉大文明在劇烈轉型期的陣痛與掙紮。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學術態度是極其嚴謹的,但它的可讀性卻齣乎意料地高。許多嚴肅的曆史著作往往因為過度追求專業術語和晦澀的論證結構而勸退瞭普通讀者,但這本書在這方麵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作者似乎深諳“授人以漁”的道理,他提供的每一個論點背後,都能看到紮實的文獻支撐和邏輯推演。然而,他巧妙地將這些學術基石隱藏在瞭引人入勝的故事綫之下。閱讀時,我常常會停下來,對著某個觀點反復思考,然後去查閱一下自己零散的知識點,每一次迴溯都加深瞭對作者論述的信任感。這不僅僅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讀物,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案邊,隨時翻閱、用以校準自己曆史認知的工具書。它成功地將嚴肅的學術探討,轉化成瞭一種觸手可及的智慧對話。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拒絕走尋常路,不落入任何一方預設的道德高地去審判曆史。我特彆欣賞作者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的、近乎疏離的敘事姿態,這使得他的分析顯得異常冷靜和客觀。它更像是一麵高倍顯微鏡,將曆史的切片放大給我們看,讓我們自己去觀察那些細微的組織結構和能量流動,而不是直接喂給我們一個現成的“標準答案”。這種開放性的敘述方式,反而激發瞭我更多的批判性思維。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單綫條的,而是變成瞭一個多維度的復雜網絡,每一個節點都充滿瞭相互矛盾的可能性。這對於任何渴望超越教科書式曆史觀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一次思維上的極限拓展。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猶如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開篇並不像有些曆史著作那樣乾巴巴地羅列時間綫和人名,而是采用瞭多角度切換的敘事手法,一下子就將讀者的注意力牢牢鎖住。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篇論述,而是在觀看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鏡頭在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衝突之間流暢地穿梭。作者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哲人般深沉,探討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扭麯與堅韌;時而又變得如同戰地記者般犀利,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決定曆史走嚮的瞬間。這種變化讓閱讀體驗充滿瞭張力,避免瞭單一敘事帶來的疲勞感。特彆是對於那些被傳統史書邊緣化的聲音,作者給予瞭足夠的篇幅和同理心去描摹,使得整個曆史圖景變得立體和飽滿,不再是扁平化的臉譜對壘,而是充滿瞭活生生的個體掙紮。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動機”的深度挖掘。很多時候,曆史事件的錶層原因清晰可見,但驅動那些關鍵人物做齣非凡抉擇的深層心理機製,往往被曆史的塵埃所掩蓋。作者沒有滿足於錶麵的“誰打瞭誰”,而是深入探究瞭在那個特殊年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利益集團內部的焦慮、恐懼與野心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引爆衝突的。這種對人性的洞察力,甚至超越瞭對事件本身的描述。它讓我開始反思,那些被貼上標簽的“對立麵”,其行為邏輯在他們各自的語境下,是如何被閤理化的。這種抽絲剝繭般的心理剖析,使得整本書充滿瞭人性的悲劇色彩,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思考著權力、信仰與生存的復雜糾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深沉的靛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特意選瞭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纔敢翻開它。剛接觸到前幾頁,我就被作者那如手術刀般精準的筆觸所吸引。他似乎並不急於拋齣結論,而是耐心地引導我們進入一個宏大而又錯綜復雜的曆史場景。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量如同塞進一個精緻小盒子的天文數字,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中韻味。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執著,那些關於當時的社會結構、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態,以及權力階層內部微妙角力的描寫,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塵土和火藥味。閱讀的過程像是在解開一個層層疊疊的古老謎團,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原來如此”的感嘆。對於一個對宏大敘事和精微考證都抱有期待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場知識與想象力的盛宴,它不隻是講述曆史,更是在重構曆史的肌理。

評分

一本瞭解曆史岱好書,很不錯的。

評分

有事例,有分析,還原瞭那段曆史。

評分

好書內容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有事例,有分析,還原瞭那段曆史。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閤適。

評分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真相曆史的另一個角度不同於教科書上所講值得一讀

評分

不錯。。。。。。。。。。。。。。

評分

研究一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