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傢的創建

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傢的創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葛凱(Karl Gerth) 著
圖書標籤:
  • 消費文化
  • 民族國傢
  • 中國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曆史
  • 現代化
  • 消費主義
  • 國傢認同
  • 文化認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76495
版次:2
商品編碼:1200715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海外中國史研究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字數:4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20世紀早期的中國,消費者是怎麼被倡導“買中國貨”的?《我們時代的安全戰略理論:防禦性現實主義》用反帝抵製外貨和國恥海報、閃亮的展覽廳、婦女的時裝秀、國傢支持的商業活動,以及其他豐富的具體事例,提供瞭廣闊的文化闡釋並有豐富的圖示。

內容簡介

  在《我們時代的安全戰略理論:防禦性現實主義》中,葛凱(Karl Gerth)認為,影響近代(modern)世界的兩大關鍵力量——民族主義(nationalism)和消費主義(consumerism)先後在中國滋長。在20世紀早期,民族主義把每件商品貼上“中國的”或“外國的”標簽,消費文化變成民族性概念被清晰錶達、被製度化及被實踐的場所。本書以中文、日文和英語的檔案、雜誌、報紙和書籍為文獻基礎,探討瞭民族主義與消費主義之間的曆史紐帶,重新解釋瞭中國近代史的基本方麵,並為洞悉所有近代國傢中的類似聯係提齣瞭方法上的參考。

作者簡介

  葛凱 (Karl Gerth) ,2000年獲哈佛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南卡羅來納大學和牛津大學任教,現為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曆史係教授、中國研究首席講席教授。主要研究現代和當代中國的消費主義與消費文化。
  代錶作品:著有China Made: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中譯本為本書)、As China Goes,So Goes the World(中譯簡體版為《中國消費的崛起:中國消費者如何改變世界》,繁體版為《中國好,世界就好?》),並就中外現代史比較發錶瞭一係列文章。

目錄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圖錶目錄


導論

第一部分 語境與個案研究

第一章 商品危機及國貨運動的起源
第二章 男人形象的民族化

第二部分 作為抵抗的消費

第三章 國貨運動和反帝抵貨運動,1905—1919
第四章 國貨運動和反帝主義抵製活動,1923—1937

第三部分 展覽綜閤體

第五章 民族主義商品展覽會
第六章 1928年展覽會建立的民族主義視覺認知

第四部分 民族國傢、性彆與市場

第七章 女性消費群體的民族主義化
第八章 塑造愛國企業傢

結論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導 論

  當一個追求時髦的年輕人發現他最喜愛的産品都是從正在侵略自己祖國的國傢進口的時候,他會怎麼做呢?在中國著名作傢茅盾撰寫的短篇小說《林傢鋪子》(1932年)裏,茅盾描述說,一個小商人十幾歲的備受嬌慣的女兒,因為她的漂亮新衣服是用日本布料而不是中國布料做的,在受到同學和老師們批評之後,心煩意亂地從學校迴到傢裏。這個女孩能理解他們的這種批評,她也知道日本一直以來都在進行侵略擴張,並逐步控製中國。她被要求抵製所有日貨。盡管她的衣服、化妝品、鉛筆、雨傘,還有其他許多東西都是從日本進口的,但她還是喜歡這些東西。她對於被迫放棄日貨感到憤憤不平,但是,在社會的壓力下,她媽媽要求她馬上把衣櫃裏的衣服都換成國産布料做的。這位年輕母親的決定顯示齣,在消費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存在一種普遍而深入的緊張關係,正如本書所要討論的,這種緊張是影響中國成為近代民族國傢的重要因素。
  茅盾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和這種帶有民族意味的商品密切聯係著。這位女學生的父親因為齣售日貨,遭到地方官員的刁難。這位父親認為這種刁難是一種隨心所欲的敲詐勒索,因為每一傢店鋪都在齣售日貨,地方官員的真實意圖並不是要努力促進民族消費文化,而是在誘使他行賄。然而,他彆無選擇。他開始嚮當地官員行賄,並試圖賺更多來彌補他的損失,使他可以給女兒買新衣服。但是,他並沒有從貨架上撤去那些日貨。相反,為瞭銷售它們,他大膽地降低價格來陳列這些日貨。顧客們欣然接受這個可以買到便宜貨的機會,他們不再抵觸這些進口商品,生意於是紅火起來。可是,商業上的成功隻不過讓他不得不重新麵對最初的問題,他的店鋪引起另一個官員的注意,這個官員正以禁止售賣日貨為藉口尋找另一次受賄機會。迄今為止,其他地區的商人已經支付瞭賄賂,以確保他們能夠獲得齣售日貨的許可。真相逐漸大白於天下,隻要商人們撕掉商品上的日本標簽,官員們就會允許齣售這些商品。於是,商人和消費者都參與到這場民族消費主義的猜謎遊戲中來,這場遊戲把這些經過這種僞裝的商品當作是“中國産品”或“國貨”,這些貨物被認為是中國工人用中國的原料,在中國經理們的管理下,在中國自己的工廠生産的。在小說所描寫的時代裏,這種事情是眾所周知的。〔1〕結果,當地市場日貨泛濫,商品價格下跌,這些商人很快就破産瞭。
  在茅盾這篇經典諷刺小說中,貪婪的商人、不道德的官員和利己主義的消費者都參與到這種民族消費文化中來,但似乎每個人又都不必為這種消費文化承擔真正的義務。〔2〕很顯然,一個新概念——“産品民族性”(product-nationality)——開始強製約束消費者,並且,人們可以通過喚起這種約束感來增進自己的利益。這種強製是真實的,沒有人否認商品擁有民族性,或者說存在“消費的民族主義類型”(nationalistic categories of consumption)。實際上,茅盾雖然對那些自稱愛國者的人嘩眾取寵地炒作這種消費類型深感厭惡,但他自己並沒有直接挑戰“産品民族性”這個概念。當我們對這種把商品定義為不是中國的就是外國的消費類型進行曆史探索之後,就必須避免那種簡單地給中國消費模式下定義的方式。中國商人們把“日本貨”假冒為“中國貨”並且銷售齣去的決定,遠遠不能成為對民族主義化的消費文化霸權的反抗正在形成的證據,相反卻證實瞭消費的民族主義類型的實際存在。於是,對我們來說,這個問題就變成:“確實已經這樣做瞭”和“應該這樣做”之間存在的這種差異怎樣為政治、社會和經濟的各種各取所需創造瞭空間?
  為什麼在《林傢鋪子》中,消費者、商人和官員都盡一切可能維持民族消費主義的外錶?這個故事確實真切地反映瞭中國的現實。例如,在商業史傢高傢龍對英美煙草公司和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之間的競爭所做的經典性研究中,他寫道:這兩傢公司都“意識到他們需要掩飾與外國的聯係,並且盡可能地裝扮成‘中國的’樣子”(1980:211,218)。但是民族主義和消費主義是怎樣並且為什麼會交織在一起,從而産生這種深入而廣泛的強製呢?是怎樣廣泛的社會語境使維持民族消費主義的外錶變得如此重要?
  20世紀初期的中國,正在興起的消費文化既界定瞭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又幫助傳播瞭這種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中國已經開始進口並製造成韆上萬的新的消費品,這些商品改變瞭數百萬中國人每天的生活,他們使用它們、談論它們並為之著迷。同時,這些湧入的進口貨以及由這些商品所引發的欲望對中國的許多方麵構成威脅,政治傢們開始對貿易逆差及像吸食鴉片和麻醉品這樣新的消費生活方式擔憂起來,這些已經開始閱讀西方政治經濟學著作的知識分子們擔心,在逐漸壯大的外國商品經濟優勢下,無疑會喪失國傢主權。而製造商們麵對價廉物美的舶來品,則是想知道他們能否維持或擴大他們的市場份額。
  把中國作為有著自己的“國貨”的“民族國傢”這樣一個概念正在逐漸形成,這影響瞭中國消費文化的形態。本書論證,消費主義在民族主義明晰化過程中扮演瞭一個基本角色,同時,民族主義對於界定消費主義也是如此。對所有商品進行“本國”和“外國”的區分,有效地産生瞭“叛國的産品”和“愛國的産品”這兩個概念,這就使得民族主義塑造齣瞭萌芽中的消費文化的基本形態。這種民族主義化瞭的消費文化就變成瞭一個錶達場所,在這個場所裏,“民族”這個概念和中國作為一個“近代民族國傢”的概念是相關聯的,他們都在被製度化,以及在被實踐著。經由民族觀念來解釋商品消費,不但有助於形成“近代中國”的真正概念,而且也成為中國的老百姓開始認為自己是近代國傢的公民這個概念化過程的主要途徑。
  創造民族消費文化的努力具有許多不同的社會錶現形式,通過規模浩大而且影響廣泛的社會運動,來自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各種力量給消費行為施加瞭一種文化上的強製感。當時廣為人知的國貨運動,使“國貨”和“洋貨”所具有的二重性的物質文明意義變得普及起來,並且使消費國貨成為中國公民資格的一項基本內容。這項運動包括頒布新的限製奢侈消費的法令——這些法令要求服裝使用中國製造的紡織品(第二章)、頻繁進行反帝國主義的抵製活動(第三章和第四章)、舉辦大規模的展覽會和發布無數廣告來提倡消費國貨(第五章和第六章)、舉行婦女國貨年(第七章)以及大量發行愛國商人的傳記(第八章)。這項運動的方方麵麵創造齣瞭民族消費文化,這種文化促使近代中國的民族國傢形成。〔3〕
  消費主義的作用在於說服中國人以近代民族國傢的成員來看待自己,盡管這對理解近代中國很重要,但令人驚訝的是,當代學術界有關中國民族主義的研究幾乎沒有討論這些內容。早期關於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興起的學術研究,試圖把中國放置在從19世紀晚期延伸到20世紀早期的“從文化主義到民族主義”的譜係中。政治學者詹姆斯·陶森德(James Townsend)概括說:“核心觀點是:一係列貼著‘文化主義’標簽的思想支配著傳統中國,它與近代民族主義的性質是相反的,並且它隻有在遭受瞭帝國主義和西方思想的衝擊下纔屈服,纔産生一種新的民族主義思考方式。”(Townsend 1996:1;也請參看J. Harrison 1969)近年來,曆史學傢們已經大大拓展瞭我們關於中國末代封建王朝的知識,他們揭示瞭不同地域和種族之間的緊張關係從而質疑瞭那種認為晚清中國是文化統一體的觀點(例如:E. S. Rawski 1998;Crossley 1999; Rhoads 2000)。盡管如此,學術界在檢驗(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時,通常采用兩種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第一種模式探究瞭知識分子、軍人和政治領導者在民族國傢創建中的角色。〔4〕第二種模式則調查瞭在特殊語境下民族主義的發展,例如當地風俗習慣和宗教習俗的擴張使民族主義有更多的錶現舞颱,以及驅逐外國傳教士或者圍睏外國商行這樣零星的反帝主義行為的影響。〔5〕
  通過消費主義來研究民族國傢形成,使我們可以把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都聯係在一起。本書延伸瞭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以揭示更為廣闊的製度環境和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正是在這種環境中,民族國傢這個概念被構思齣來、擴散開來並得到實施。同時,藉由整閤中國社會的不同階層,以及把那些隨著時間推移呈現紛繁復雜麵貌的現象聯係起來,本書通過消費主義來研究民族主義也發展瞭那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把中國民族國傢形成的分析納入消費主義中,如果不考慮20世紀早期中國民族主義化的消費文化高漲的情況,將難以想象這段時間內諸如中外關係、工商企業、領導人物的生活、流行的抗議活動、婦女運動、城市文化甚或1949年的共産主義革命等在內的種種曆史發展。


注釋
〔1〕實際上,相當於《牛津英語詞典》的漢語詞典正是用這個故事來給“國貨”下定義(Luo Zhufeng 1990, vol.3:641)。
〔2〕在使用“消費文化”(consumer culture)這個術語時,我與托馬斯·理查德有著相同的擔心,因為這個術語“聽起來好像有某種關於消費的獨特的現代意味”(1990:268)。通過將這一文化概念予以限製並將其置於特定的背景之中(特彆參考第一章),我希望能避免這種混亂。“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這個術語範圍更廣,指的是“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通過文化決定瞭的行為可以改變的那部分環境”(Deetz 1996:35)。我把消費文化定義為一種具體的、可以批量生産的、以商品為中心的物質文明形式。關於術語“消費”(consumption),參見D. Miller 1995c:30 和 D. Miller 1998。
〔3〕因為“民族國傢建立”(nation-building)這個術語暗含著民族國傢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專製結構,所以,我使用“民族國傢形成”(nation-making)來強調更為廣泛的社會參與。關於“民族國傢建立”和“民族國傢形成”之間的差彆,以及這裏所強調的“民族國傢”(nation)這個術語的用法的討論,參見R. J. Foster 1995a。
〔4〕因為自上而下的方法是研究中國民族主義興起的主要方法,可以把許多研究羅列在這裏。這種研究方法最著名的例子是列文森在1965年所做的研究,參見F.G.Chan在1981年所作的介紹。對於這些方法近期的評論,參見Mitter 2000:7-15。
〔5〕兩個很好的研究例子是Watson 1985 和M.L.Cohen 1994。一項有關變化中的禮儀角色對創造一種對中國區分種族和民族主義的新認識方麵的影響的最新研究,參見H. Harrison 2000。關於在民族主義者的敘述中,不同地方社會群體中興起的同一性力量的研究,參見Duara 1995: 115-146。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傢的創建》的書籍的簡介,內容旨在描述該書的核心議題、研究方法和主要觀點,同時確保描述的詳細性和自然流暢的寫作風格,不包含任何不屬於該書內容的描述。 --- 《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傢的創建》 一部關於現代中國如何通過消費的實踐來構建和想象其國傢身份的深度考察。 《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傢的創建》一書深入探究瞭20世紀以來,在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消費文化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本書挑戰瞭將民族國傢建構僅僅視為政治和精英驅動過程的傳統觀點,而是主張,在日常的物質生活、商品選擇與消費實踐中,一個統一的“中國”身份正在被持續地生産、協商與體驗。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現代民族國傢的形成不僅僅依賴於宏大的敘事與製度的強製,更依賴於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對某種“現代性”的共享感知。在中國特定的曆史背景下,這種感知是通過對商品的迷戀、對品牌的追逐以及對“好生活”的集體想象來實現的。作者通過對跨越不同曆史時期(從晚清的商埠到新中國的計劃經濟,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市場繁榮)的豐富案例進行細緻的梳理,揭示瞭消費如何成為一種重要的政治語言和文化戰場。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商品化敘事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近代以來中國對“現代性”的早期探索。作者考察瞭早期進口商品如何被賦予象徵意義,以及民族精英階層如何試圖通過引進西方生活方式的元素(如西裝、咖啡、攝影術)來定義何為“進步的中國人”。在這裏,消費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換,更是一種對自身身份的宣告。例如,本書詳細分析瞭20世紀初上海等通商口岸中,廣告、櫥窗陳列與文學作品是如何閤謀,塑造瞭一種新興的城市中産階級的自我認知。這些早期的消費實踐,雖然常常帶有殖民色彩的模仿,卻也孕育瞭本土對現代生活的渴望。 第二部分:國傢意誌與日常生産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瞭國傢權力對消費領域的介入與塑造。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國傢意識形態如何與物質匱乏的現實進行博弈,是本書探討的重點。作者摒棄瞭將計劃經濟時期視為“無消費”時代的簡單化看法。相反,本書認為,即便是高度管製的時代,消費文化依然以其獨特的方式存在——例如,通過票證製度下的稀缺物品分配、對特定“革命性”符號的推崇,以及圍繞“勞動光榮”的價值體係構建的物質奬賞。這些“被批準的”消費形式,實際上構成瞭國傢對公民身份的一種規訓。公傢分配的自行車、縫紉機,乃至特定圖案的布料,都內嵌瞭特定的政治話語,成為衡量個人忠誠度的隱形標尺。 第三部分:市場化的重塑與身份的重構 本書最具洞察力的部分在於對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消費文化爆炸性增長的分析。隨著市場經濟的迴歸,中國社會迎來瞭前所未有的商品洪流。作者指齣,這一時期,消費不再僅僅是個體的物質滿足,而是迅速演變成民族復興敘事的核心載體。 品牌的國傢化: 書中探討瞭本土品牌如何努力擺脫“山寨”標簽,通過強化“中國製造”的質量承諾和愛國情懷,參與到與跨國巨頭的競爭中。這些品牌的興衰,直接反映瞭國傢在全球化背景下對經濟主權的焦慮與自信。 符號的挪用與意義的轉移: 物質的極大豐富帶來瞭意義的稀釋。作者分析瞭從住房、汽車到奢侈品等一係列標誌性消費品,是如何被賦予“成功中國人”的身份內涵。消費者在選擇這些商品時,實際上是在參與一場復雜的社會分層與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購房不再僅僅是安居,而是成為傢庭社會地位的錨點;購買進口汽車,則可能成為錶達對國傢開放政策肯定的微妙方式。 全球化與地方性的張力: 本書細緻考察瞭全球消費潮流(如快餐文化、電子娛樂)如何被地方化和本土化。例如,麥當勞在中國的門店布局和菜單調整,如何微妙地適應瞭中國傢庭的結構與禮儀,體現瞭文化交流中的雙嚮適應。 結論:持續製造中的民族國傢 《製造中國》總結認為,民族國傢的創建是一個動態的、永不停止的文化工程。消費文化是中國這個龐大而復雜的實體得以維係和自我認同的關鍵機製。通過對“我們應該消費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消費”的持續討論與實踐,中國社會在不斷地界定“什麼纔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本書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結構、政治閤法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主性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分析框架。它提醒我們,民族國傢的強大,往往就隱藏在那些看似最尋常的購物袋和日常的物質選擇之中。 本書適閤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研究以及中國研究領域的學者、學生和對現代中國社會變遷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宏大敘事和對曆史脈絡的梳理,給我的觸動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是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羅列,更像是一部深入骨髓的社會觀察報告。作者在構建其論點時,展現齣驚人的史料駕馭能力,將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化現象,巧妙地編織進國傢建構的宏大敘事之中。我尤其欣賞它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方式,仿佛手持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開瞭特定時代背景下,文化形態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社會結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打破瞭許多我原有的刻闆印象,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行為背後的深層文化邏輯。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研究領域的讀者,也能被其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所吸引,從而進入一個深邃的學術探討空間。

評分

讀完全書,最大的感受是其知識的密度和廣度令人震撼。作者的視野橫跨瞭社會學、人類學、曆史學和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每一次思想的深入都建立在紮實的跨學科基礎之上。我尤其欣賞它那種不輕易下定論的學風,總是將復雜性保留下來,讓讀者自己去麵對那些矛盾和未解之謎。這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它提供的是更精妙的問題。對於希望深入理解現代社會形成機理,尤其是那種文化與權力交織的復雜關係的人來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必讀清單”上的重量級作品,它帶來的思想衝擊是持久而深遠的。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極其宏大,但又細緻入微,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它探討的議題,關乎民族身份的構建、大眾消費的興起以及國傢認同的鞏固,這些都是當代社會科學的核心議題。作者巧妙地將不同學科的理論工具整閤起來,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分析框架,使得我們能夠從一個更全麵的角度去審視社會現象的生成過程。我發現,書中的某些理論模型,可以立刻被應用到對當下一些文化現象的解讀上,這充分體現瞭其超越時空的學術價值。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套強大的思維工具箱,幫助讀者去拆解和理解復雜的社會現實。

評分

這本書的文筆,可以用“沉穩而富有張力”來形容。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乾巴巴地堆砌概念,而是充滿瞭文學性的洞察和對人性的關懷。作者在描述那些社會變遷的關鍵時刻,總能捕捉到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那種微妙的掙紮與適應。我特彆喜歡它在敘事中穿插的那些生動的曆史場景還原,那些細節的描摹,讓抽象的理論瞬間變得鮮活可感。這種將嚴謹的學術探討與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完美結閤的能力,是衡量一部好作品的重要標準。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博學而富有激情的智者對話,他不僅嚮你展示瞭“是什麼”,更引導你去追問“為什麼是這樣”。

評分

讀完此書,我仿佛經曆瞭一次思想上的“斷裂與重建”。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現象描述,而是深入到符號、儀式和集體記憶的層麵,去挖掘其背後的權力運作機製。這種洞察力是極其罕見的,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敏感的曆史議題時,作者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批判性的姿態,令人十分欽佩。書中的某些章節,其論證的復雜性和細緻程度,要求讀者必須慢下來,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精髓。它迫使我跳齣既有的思維框架,去思考那些被曆史煙塵所掩蓋的微觀個體經驗是如何匯集成主流意識形態的洪流的。可以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新知識,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分析社會問題的新“鏡頭”。

評分

買來囤貨的,還沒看,京東的活動很給力

評分

東西不錯可以的啊 哈哈哈哈紅紅火火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經典著作,人文經典,史學經典!

評分

還沒看,不過先給個好評吧~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這本書以該也是一係列裏的一本希望下次推送的時候可以一個係列一起

評分

。。。。。。。。。。。。。

評分

可以的,很好的一本書,京東圖書繼續加油

評分

關注中間的國貨部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