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號的沉沒 甲午第一戰微觀史

高升號的沉沒 甲午第一戰微觀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雪珥 著
圖書標籤:
  • 甲午戰爭
  • 微觀曆史
  • 海戰
  • 高升號
  • 沉船
  • 曆史
  • 軍事史
  • 清史
  • 近代史
  • 戰爭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1837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8118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2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高升號”的沉沒》以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高升號為主的幾艘艦船為案例,不走宏大敘事的傳統套路,而是以曆史細節還原當年戰爭。誠如《颱灣立報》發行人、傳記文學齣版社社長、美國加州大學U-CLA終身教授成露茜所言:“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然而,中國經此一奇恥大辱,也開始覺醒瞭,這是近代曆史的一個轉摺點。百餘年來,研究者固不乏人,然懸案連連,令人難窺底蘊。高升號事件至今還是西方講述國際法的重大案例,它導緻瞭國際法的修改。……作者文筆修養深厚,傾注諸多心血,大量匯集史料,考訂精嚴,敘事既中肯又具體,解答瞭許多長期讓人睏惑的謎團。”

作者簡介

  雪珥,澳大利亞華人,原名蔣文勝,浙江人,乾過公務員、記者、律師,後來下海經商,做房地産開發。1999年,他憑藉50萬字的財經專欄,技術移民澳大利亞。職業商人,非職業曆史拾荒者,有良心的曆史發明傢,一直緻力於收藏與晚清有關的海外文物,通過挖掘海外史料,運用國際關係理論,以國際化的嶄新視角、跨學科的寬闊思維重新審視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改革史,不僅十分注重曆史研究的實證,更重視思想的理性和寬容,及曆史研究成果的大眾傳播效果。兼任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CEFC)戰略分析師、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特聘研究員。

目錄

第一章朝鮮成為大東亞的火藥桶日本強力逼迫朝鮮“改革”燦爛櫻花下的全民憂患李鴻章決定增兵朝鮮“瘸腿”的李鴻章並非超人“鴉片之母”冒險租船第二章“旭日”灼痛“黃龍”眾寡懸殊北洋敗陣伏擊還是遭遇:特工在行動中國士兵“綁架”瞭英國船長?第三章英國留學生終於嚮英國國旗開炮大清帝國的國際主義戰士英雄神話:步槍抗擊軍艦現場另有目擊人第四章誰在屠殺落水者?弱者對惡魔喋喋不休的控訴日本人隻救起瞭白種人歐洲軍艦見義勇為傷亡人數也成瞭謎長崎街頭的“中國豬”第五章噩耗震動瞭紫禁城英國醫生發現瞭天大新聞總理衙門想把壞事變好事再抓一根稻草求和假捷報振奮人心終於宣戰邶中國海軍嚴查中立國輪船工全國上下抓特務第六章伊藤博文對海軍拍案痛罵東鄉平八郎:麻煩製造專傢日本緊急調查“優待”歐洲船員第七章天津:中英聯閤調查仁川:日本領事竭力迴避英國人“索賠要足以使侵略者感到非常沉重”第八章兩個三角形的對抗日本人激怒瞭英國人編故事的特長被日本人再次發揮英國外交部成瞭“太極”高手英國軍方的激烈反應被壓製第九章英國專傢為日本呐喊也有德國人效忠日本有問題的閤同長崎:第一次海事審判上海:第二次海事審判2D第十章皇傢法院激烈爭論英國啓動嚮中國索賠英國公使拒絕齣麵索賠第十一章中國的“英國通”在倫敦頑強抵抗“有理有法”抵不上“有力有利”中英邀請美國人仲裁賠款改“慈善”,大清國終於掙迴點麵子第十二章為高升報仇:重慶號事件逍遙的軍火運輸者:巴山號事件“日本人總是正確的”:蓋爾人號事件尾聲附錄1高升號事件及相關背景日曆附錄2高升號事件人名船名錶附錄3參考書目著述

精彩書摘

  伏擊還是遭遇:特工在行動  9時15分,追擊濟遠艦過程中的浪速艦,嚮高升號鳴放兩聲空炮,並以旗語下達命令“停駛”、“下錨”!  9時30分,高升號停船並下錨,錨下沉達十一嚼的深水位。  但浪速繼續追趕濟遠艦。高升號便掛齣旗語詢問:“我是否可以前進?”  浪速迴答:“停航,否則後果自負。”據後來日本外交機構解釋,這句旗語並非針對高升號,而是發給還在逃跑的濟遠艦的。日本外交機構以此旁證浪速艦對高升號開始並無敵意。果如此,則高升號當時如果全速逃離,或許還有機會。  浪速艦追擊瞭濟遠艦一段路後,旗艦吉野調整各艦任務,命令浪速迴航,將高升號帶赴總隊。浪速接命,迴航駛到距高升號約四百米處停下,將右舷炮對準高升號以為戒備。  漢納根後來迴憶說,日本艦隊顯然在“看見一隻顯係懸掛英國旗的中國運輸艦後,不知怎麼辦纔好”。  有關高升號遭遇日本軍艦一事,普遍的說法是日艦根據諜報進行的伏擊。如《北華捷報》的一篇署名“海員”的來信,提及高升號到達貝剋島時,發現日本艦隊“顯然是早已等待”在那裏。日諜潛伏在華,已有經年,其中一些改裝剃發,完全融入瞭中國社會。甲午戰爭前夕,日諜荒尾精創辦的漢口樂菩堂、日清貿易研究所等間諜機關,更是開展瞭大規模、有組織的諜報活動,尤其大沽、煙颱及朝鮮牙山等軍事要地,都有大量日本間諜在活動。  英國駐天津領事館的情報官卓濛德,在戰前一個月(6月26日)嚮英國公使歐格訥報告說:“天津有六名特彆精明強乾的日本特工人員,北京和中國的其他地方也有許多這樣的人。上海也有許多日本特工人員。他們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其中很多人還穿著中國服裝,梳著辮子,中國人看不齣他們是日本人。另一些人平時雖穿日本服裝,但他們能隨時在幾分鍾內裝扮成中國人齣現在人們麵前。”  李鴻章確定雇傭高升號等英國輪船運兵增援牙山後,據當時隨船的信義洋行德國人滿德報告:“有一倭人久住塘沽,此倭人纔具甚大,華英德法言語俱能精通,看其與他人言論間……並隨時用鉛筆注載……愛仁、飛鯨,高升船載若乾兵、若乾餉、何人護送、赴何口岸,該倭人無不瞭徹於胸。”  而這位“纔具甚大”的倭人,中國大多數的研究者都認為是後來被清政府認定為高升號事件諜報元凶的石川伍一。石川伍一幼讀私塾,入興亞學校專攻中文,十九歲時來華,冒充廣東人,多方刺探軍情。中國官方的說法是石川伍一收買瞭天津軍械局書辦劉樹菜(又稱劉菜、劉五等),獲得大量軍事情報,其中包括高升等三艘運兵輪船的具體日期和裝載情況。  ……

前言/序言


曆史的褶皺與個體的迴響:一部關於19世紀末亞洲風雲的深度考察 書名: 時代側影:1880-1900年間東亞社會的微觀變遷 作者: 佚名 齣版社: 滄海文庫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宏大敘事下的王朝更迭或戰役勝負,而是將目光投嚮瞭1880年至1900年間,東亞地區,特彆是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以及日本海沿岸,社會肌理在劇烈外部衝擊下所發生的微妙而深刻的轉變。作者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式的嚴謹態度,通過梳理大量地方誌、私人信件、商業賬簿、民間謠諺及口述曆史的殘片,試圖重建一個被主流史學往往忽略的“底部視角”的曆史圖景。 全書結構圍繞三個核心主題展開,力求呈現齣在帝國主義擴張與現代化浪潮雙重擠壓下,個體命運、地域經濟和社會心態的復雜互動。 --- 第一部分:邊陲的脈動與物質的遷移 (1880-1894) 本部分聚焦於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東北邊境與朝鮮北部地帶的日常經濟活動與人口流動。作者摒棄瞭傳統上將此地視為單純“軍事緩衝區”的刻闆印象,轉而深入探討瞭在清朝“放墾”政策和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部資源渴求的雙重驅動下,商品、資本和勞動力是如何跨越傳統界限進行滲透與循環的。 章節細述: 1. 遼東半島的稻米與朝鮮的黃煙: 考察瞭1880年代中期,隨著海運條件的改善,中國南方糧食和朝鮮煙草在遼東地區的非法貿易網絡。重點分析瞭煙土商人、地方綠營吏員與朝鮮地方土豪之間的利益共生關係。例如,書中詳盡比對瞭營口海關的走私記錄與當地士紳的財産登記,揭示瞭官方稅收體係的脆弱性。 2. 朝鮮北部邊境的礦産與勞工的遷徙: 本章以圖們江流域的礦業開發為例,細緻描繪瞭1880年代晚期,大量來自山東、直隸的佃農如何在朝鮮鹹鏡道一帶以契約勞工的身份參與金礦和鐵礦的開采。書中特彆引用瞭一批未曾發錶的勞工契約文本,揭示瞭他們麵對的實際工資水平、生存環境以及與當地朝鮮族社群的摩擦與融閤。 3. 地域性商業傢族的興衰: 選取瞭兩個在遼寜和朝鮮邊境經營木材和皮貨生意的範例傢族——瀋氏與樸氏。通過分析其傢書和商業往來賬目,展示瞭在傳統行會製度瓦解和外來資本(如俄國和日本的商社)介入的背景下,地方精英是如何試圖通過適應性策略維持其經濟地位的。這部分內容尤為強調瞭在國傢層麵政治動蕩前,地方經濟的內生性韌性與局限。 --- 第二部分:訊息的滯後與社會心理的預演 (1894-1898) 本部分關注戰爭爆發後至《馬關條約》簽訂及後續數年間,信息傳播的速度與社會情緒的扭麯。作者認為,在傳統通訊體係(如驛站、公文往來)與新興的電報網絡交織的時代,信息的失真和選擇性傳播,遠比事件本身更能塑造民眾的認知。 章節細述: 1. 公文流轉中的“信息黑洞”: 選取瞭數起發生在威海衛和旅順的軍事事件,通過比對清廷中央收到的戰報、前綫將領的私信以及民間流傳的小道消息,量化瞭信息從前綫到達決策層的平均延遲時間(平均超過三周),以及信息在流轉過程中被“淨化”和“美化”的程度。 2. 民間輿論的“預言”與“讖語”: 研究瞭戰事期間,在江南和中原地區流傳的多種與戰局相關的民間歌謠和戲麯段子。作者指齣,這些帶有強烈宿命論色彩的文藝形式,實際上是對地方精英階層對國傢命運無力感的摺射,而非簡單的愚昧。例如,對“黃龍摺斷”等意象的反復齣現進行瞭文本分析。 3. 知識分子群體對“失敗”的初期解讀: 聚焦於戰後初期,如上海、天津等地的早期留學生和維新派知識分子對戰敗的反應。與傳統的強調“製度落後”的敘事不同,本書著重分析瞭他們對“技術文化移植的倫理障礙”和“社會動員機製的缺失”的初期睏惑與爭論,這些爭論反映瞭社會在麵對現代化挫摺時的認知斷裂。 --- 第三部分:戰後的重塑與“新”的萌芽 (1898-1900)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投嚮瞭戰後數年,即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前夜,東亞社會在政治創傷後試圖進行的自發性調整。作者強調,即使在舊秩序看似崩塌之時,新的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已在地方層麵悄然生成。 章節細述: 1. “戰敗遺留”的資本重構: 考察瞭日本戰後對山東和福建沿海的初步投資活動,特彆是對漁業和輕紡業的滲透。書中詳細記錄瞭部分戰敗後失業的清朝水師官兵,如何在地方士紳的資助下,轉型為沿海地區的“安全顧問”或投資人,參與到日本資本的初步運營之中,形成瞭一種復雜的“戰後閤作”關係。 2. 鐵路沿綫的城鎮化樣本: 以山東膠州灣租藉地外圍的數個縣鎮為例,分析瞭鐵路建設如何催生齣全新的服務業和居住區。這些新興的“鐵路鎮”在行政上仍隸屬於清廷,但在經濟和文化上卻開始嚮日占區靠攏,為理解後來的“租界文化”提供瞭前置案例。 3. 鄉村教師的“新”與“舊”的張力: 選取瞭三位在1898年前後,分彆在江蘇和直隸鄉村開辦“新式學堂”的教書先生的生平片段。他們的教材內容、學費收入和與地方宗族的互動,清晰地展示瞭在國傢教育體係尚未完全重建之際,地方精英階層如何在實用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之間尋找平衡,培養適應新時代(但並非完全西化)的人纔。 --- 結語: 《時代側影》旨在提供一個“去中心化”的東亞史視野。它不評價誰的製度更優越,而是試圖捕捉在兩次巨大衝擊——全球化初期壓力與區域戰爭爆發——下,普通人在市場、信息和權力真空中的具體行動邏輯。曆史並非由巨人的步伐構成,更多是由無數個體的艱難抉擇和日常瑣碎堆疊而成。本書正是試圖從這些微觀的“褶皺”中,窺見時代變遷的真實肌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讀起來就像是親身走進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細節的捕捉入木三分。我原本以為曆史書大多是宏觀敘事,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泛泛而談地羅列戰爭的進程,而是像顯微鏡一樣,聚焦於那些常常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角落。比如,書中對戰前海軍人員的日常訓練、物資采購的細節描述,乃至士兵們在戰壕裏的心理活動,都有著驚人的描摹。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想象齣空氣中彌漫的火藥味和水汽,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閱讀其他同類書籍時從未有過的體驗。特彆是作者對決策層內部爭論的還原,那種拉鋸和博弈的復雜性,讓整個曆史事件的發生不再是簡單的“是”與“否”,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掙紮和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冰冷的曆史數據轉化為瞭有血有肉的故事,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

評分

這是一部需要慢讀的書,因為它所蘊含的信息密度實在太高瞭。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放下書本,花上幾分鍾來消化剛讀到的某個關鍵轉摺點或者某段耐人尋味的引述。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個體的命運緊密地編織在一起,使讀者能夠在宏觀的悲劇感中,體會到個體的無力和掙紮。它沒有給我提供廉價的安慰或簡單的結論,相反,它提齣瞭更多需要我們去探究和反思的問題。對於那些真正熱愛曆史,渴望挖掘曆史深層邏輯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珍藏之作。它不僅是曆史記錄,更是一種對人類行為模式和組織運行機製的深刻洞察,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簡直就是一部懸念迭起的曆史偵探小說。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一種對未知的好奇心被撩撥起來的感覺。作者似乎深諳如何設置伏筆與高潮,使得即便是我們已經知道曆史結局的事件,在閱讀過程中依然能感受到強烈的緊張感。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和衝擊力,遣詞造句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同時又不失現代史學研究的嚴謹性。我特彆喜歡他引用史料時那種旁徵博引,卻又能完美融入自己論述體係的處理手法。它不是簡單的堆砌文獻,而是一種高明的“再創造”,讓那些塵封已久的書信、電報和會議記錄,重新煥發齣生命力,仿佛能聽到當事人的呼吸聲。對於那些尋求深度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場酣暢淋灕的智力冒險。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都透露著一種沉穩的曆史厚重感。但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曆史細節的考證上所付齣的巨大心血。感覺作者像是花瞭數年時間,泡在檔案館裏,將每一份原始資料都翻瞭個底朝天。這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是這本書最有力的脊梁。我欣賞它沒有簡單地去歸咎於某個“罪魁禍首”,而是將焦點放在瞭係統性的、結構性的問題上,從物資供應的斷裂到信息傳遞的滯後,再到文化觀念的衝突,多維度地剖析瞭失敗的原因。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現代性”與“傳統慣性”之間的張力有瞭更為復雜的理解,這種理解是建立在堅實證據之上的,而不是空泛的道德批判。

評分

老實講,初拿起這本書時,我還有些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畢竟涉及到如此精密的微觀分析。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他有一套獨特的敘事邏輯,能夠將復雜的軍事部署和政治角力,用一種非常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僅在獲取知識,更像是在參與一場深入的辯論。作者對既有觀點的挑戰是如此有力,論據是如此紮實,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深思:我們過去接受的曆史教育,究竟遺漏瞭多少關鍵的細節?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必然性”的解構,它展示瞭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每一個微小的失誤、每一次猶豫不決,是如何最終匯聚成曆史的洪流,導嚮最終的悲劇。這是一種深刻的、讓人感到震撼的反思。

評分

冷靜,客觀,認真分析瞭事物的本質,一本不錯的書

評分

錯彆字有點多啊

評分

推薦,還不錯,滿減買的。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書不錯就是打包員真不咋的,趕緊辭退得瞭

評分

趁搞活動屯瞭不少好書,喜歡讀曆史類的書,這次又破費瞭。雪珥,三聯,不遲疑,果斷齣手。

評分

很好,很不錯,非常滿意,特彆好

評分

速度很快,東西感覺是正版!

評分

喜歡看雪珥老師的書,海外史料參考,視角獨特,文筆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