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从【全5册】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苾刍学处+

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从【全5册】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苾刍学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喀巴 著
图书标签:
  • 宗喀巴
  • 菩提道次第广论
  • 密宗道次第广论
  • 入中论
  • 善显密意疏
  • 藏传佛教
  • 格鲁派
  • 哲学
  • 宗派经典
  • 佛教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恒盛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5041995
商品编码:11479737394
套装数量:5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全5册)142.00

菩提道次第广论34.00

+密宗道次第广论30.00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34.00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 20.00

苾刍学处  24.00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宗喀巴

作者简介

宗喀巴,藏传佛教格簧派(黄教)创始人。1357年生于安多宗喀(今青海湟中)。本名罗桑扎巴。3岁时随噶玛噶举派活佛乳贝多杰受居士戒,7岁在夏琼寺(青海化隆县)出家,学习显密教法。16岁奉师命赴藏深造。在之后的20年里,遍访西藏各派名寺,拜谒各派名僧,精研显密各论,兼学戒律、声明、修辞等学,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著名高僧。注重修行次第,主张先显后密,显密兼修。1388年改戴黄色僧帽,表示敬重戒律,并大力进行宗教改革。1409年,在帕竹扎巴坚赞的支持下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祈愿大法会,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餐派的诞生。1419年圆寂于甘丹寺。一生著有18部巨著,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观学正文之注释》和《了义和不了义精要》等。 
法尊法师,俗姓温,字妙贵。1902年生于河北深县。在五台山显通寺玉皇庙出家,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曾先后入武昌佛学院、北京藏文学院学习,师从太虚大师和大勇法师。后随大勇法师组织的赴藏学法团到西康甘孜,从昌都安东格西专政藏文。1932年入藏,在拉萨哲蚌寺学习。1936年在重庆代理太虑主持汉藏教理院至解放前夕。1950年在北京主持菩提学会藏文译事。历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院长、院长之职。1980年圆寂。通晓藏文,译著甚多,主要有《蔷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辨了不了义论》、《大毗婆沙论》等。


《菩提道次第广论》:步入觉悟的完整指南 《菩提道次第广论》,简称《广论》,是由14世纪藏传佛教大师宗喀巴(Je Tsongkhapa)所著的划时代巨著。它并非仅是一部关于佛教教义的哲学论述,更是一部为有志于追求究竟解脱者量身打造的实践路线图。宗喀巴大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逻辑以及对佛法深刻的洞察力,将佛教浩瀚的教法系统化、条理化,使其易于理解和实践,尤其适合在末法时期修行者。 《广论》的核心在于其“次第”二字,意即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宗喀巴大师深刻理解众生根器的差异,以及在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因此,他将佛陀所传的广大教法,从闻思修、信解行、见修解三个层面,整合为一条清晰、可行的菩提道。这条道以“共同基础”为起点,逐步深入至“殊胜菩提道”,最终导向无上佛果。 一、 共同基础:奠定坚实的修学根基 《广论》的开篇,宗喀巴大师首先强调了暇满人身难得和死亡无常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之所以能闻思佛法,有机会走上解脱之道,完全是因为拥有一个暇满难得的人生。这个人生具有八种闲暇(免于八种无暇之处)和十种圆满(具足五内圆满和五外圆满),是修行的最佳因缘。然而,人身易逝,死亡随时可能降临,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才能生起强烈的出离心,珍惜当下,精进修行。 接着,大师详细阐述了“皈依三宝”的意义。皈依是入佛之门,是修行者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信心,依止三宝作为解脱的依靠。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宣誓,更是内心的真诚归投。通过皈依,我们确立了修行的方向和目标。 然后,《广论》深入讲解了“业因果”的法则。大师强调,一切众生在轮回中受苦,皆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所致。因此,认识业因果,断恶修善,是走向解脱的根本。他详细分析了善业和恶业的构成,以及它们带来的不同果报,鼓励修行者依止善法,远离恶业,净化自心。 在业因果的基础上,《广论》进一步阐述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内涵。苦谛让我们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集谛揭示了苦的根源在于烦恼和业;灭谛指明了熄灭苦源、达到涅槃的境界;道谛则提供了通往涅槃的实践方法。对四圣谛的深刻理解,能帮助我们破除对轮回的执着,生起强烈的出离心。 二、 殊胜菩提道:通往觉悟的实践次第 在奠定共同基础之后,《广论》便开始引导修行者踏上殊胜菩提道。这条道以“发菩提心”为核心,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实践内容,最终导向成佛。 1. 发菩提心:无上菩提的起点 菩提心,即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广大心愿。宗喀巴大师详细讲解了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指出唯有发菩提心,才能真正圆满福慧二资粮,快速证悟佛果。他提供了“七因平等”和“自他换”两种修习菩提心的方法。通过“七因平等”,我们体悟到一切众生皆曾为父母,与我们有着深厚的恩德,从而生起慈悲之心。而“自他换”,则是一种更为精深的修法,将自己的一切安乐与他人的痛苦互相交换,以此来培养无私的大悲心。 2. 修习六度:菩提道上的六种圆满 《广论》将“六度”视为菩提道上的六种重要修习方法,它们相互资助,缺一不可。 布施: 学习慷慨给予,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通过布施,我们破除悭贪,增长福德。 持戒: 严守戒律,守护身口意,避免造恶。持戒是修定和修慧的基础。 忍辱: 忍受外境的逼迫和内心的烦恼,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忍辱能帮助我们克服嗔恨,增长耐心。 精进: 积极向上,不懈怠地修习善法。精进是修行中最具动力的要素。 禅定: 止息散乱的心念,专注于善法的境界。禅定能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力。 般若: 智慧,特别是观照诸法实相的智慧。般若能帮助我们洞悉无常、无我,最终破除无明,证悟空性。 《广论》对每一度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包括其功德、过失、修习方法等,为修行者提供了详细的实践指导。 3. 甚深见解:认识空性与中道 在讲解六度圆满的基础上,《广论》进一步深入到甚深的见解层面,即对“空性”和“中道”的理解。宗喀巴大师引用了龙树菩萨的《中观论》等经典,阐述了“无我”、“无自性”的真理。他指出,我们之所以在轮回中受苦,是因为执着于“我”和“法”的实有,而实际上,一切现象都是缘起性空,无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广论》以极具说服力的论证,破除了“常见”(认为事物永恒不变)和“断见”(认为事物彻底消失)的邪见,确立了“中道”的见解。这种见解既非肯定事物的实有,也非否定其存在,而是认识到万法皆由因缘所生,无有自性,但又真实显现。对空性的正确理解,是断除烦恼、证悟佛果的关键。 4. 闻思修一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广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是理论的探讨,而是强调闻、思、修三者一体的修行方法。 闻: 认真听闻正法,如理地接受善知识的教导。 思: 深入思考所闻的法义,用理性去理解和消化。 修: 将理解的法义付诸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习和体悟。 宗喀巴大师告诫修行者,不能仅仅停留在闻思阶段,而要真正地将佛法落实到行为上,通过禅定和智慧的修习,逐渐转化自心,达到觉悟的境界。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价值与意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被誉为“显密圆融的宝典”,它整合了显宗和密宗的修行次第,将佛陀所传的一切教法,从因果、慈悲、智慧到甚深见解,都清晰地呈现在修行者面前。无论修行者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人,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和指导。 此书不仅是藏传佛教僧伽学习的核心教材,也对汉传佛教乃至世界各地的佛教修行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其系统性、完整性、实践性,为无数众生指明了通往解脱的康庄大道,是名副其实的“菩提道”的百科全书。 通过研读《广论》,修行者可以系统地了解佛法,建立正确的知见,培养出离心、菩提心,并通过闻思修的次第,逐渐净化烦恼,圆满福慧,最终达到究竟的觉悟,成就无上菩提。这本著作,无疑是追求生命意义和终极解脱者的必备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密宗的部分尤其感兴趣,但过去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难以捉摸的领域。当我翻开《密宗道次第广论》时,我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显宗的结构和路径。这部分内容展现了宗喀巴大师如何将深奥的仪轨和心法,以一种极为系统化、理性的方式进行梳理和传承。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想图或咒语,而是深入讲解了修持的基础、次第、以及每一步骤背后的心理和能量学的对应关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上师瑜伽”和“本尊观修”时的细致入微,他仿佛在为你描绘一张极为精密的修行地图,让你知道每一步该如何走,避免在追求快速成就的过程中走入歧途或产生误解。这种对密法传承的严谨把控,让我对这套书的价值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汇集,更是对一条完整、清净的修行脉络的守护与展现。

评分

说实话,开始接触这套书时,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宗喀巴大师”这几个字本身就意味着极高的学术标准和难以企及的深度,我担心自己凡夫俗子的智慧难以企及。然而,深入阅读《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章节后,我发现大师的教导是如此的次第分明、层层递进,它没有一开始就将你抛入云深不知处的玄妙境地,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从最基础的发心、皈依讲起,稳扎稳打地构建起整个修行的大厦。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极大地缓解了初学者的畏惧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论述点都是建立在前一个论点之上的,逻辑链条缜密到令人拍案叫绝。它强迫你停下来,不仅仅是“读过”,而是真正去“思考”每一个概念背后的确切含义,这种对心性的深层挖掘,远非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所能比拟。这五册书在一起,构成了对一座宏伟大厦的立体俯瞰,令人既敬畏又充满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透露着一种对经典的敬畏。初翻阅时,我立刻被那种古朴而又典雅的气质所吸引,每一次翻页都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遥远的智慧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对于一个真正热爱传统佛学的人来说,能够拥有这样一套集合了重量级论著的精装本,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福报。书本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注释和原文的区分清晰明了,即便面对如《广论》这般浩瀚的篇章,也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不会轻易迷失在繁复的文字迷宫中。我花了几天时间仅仅是整理和审视这五册书的整体布局,就已经感受到编者团队的用心良苦,他们显然深知,对于如此深奥的教法,好的载体是通往理解的桥梁,而这套书,无疑是一座非常坚实且美丽的桥梁。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值得在书房里被郑重对待,随时取阅。

评分

最后,《苾刍学处》这本书,虽然在整体的哲学思辨氛围中似乎显得更为“世俗”或“基础”,但其重要性却怎么也估量不够。它就像是为所有宏大理论和深奥修法打下的坚实地基。阅读这些关于戒律和威仪的教导时,我深刻体会到,任何高远的修行,都必须建立在清净的行为规范之上。大师对每一个细节的强调,都体现出对“自律”和“护持正法”的极端重视。它不像前面几本那样引人入胜于智慧的探险,但它却提供了一种恒常的、日常的修行指南,确保我们不会因为追求“高深”而疏忽了最基本的正道。这五册书放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从基础持戒、到广大学修、再到究竟密乘见地的完整体系,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套可以终身依止的、完整的生命工程蓝图,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奇妙的。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究竟空性见地的窗口,但这个过程并非是通过激烈的辩论或晦涩的术语堆砌完成的,而是通过对“中观”概念的层层剖析,最终导向一种清晰、了悟的洞见。以往我总觉得“空性”是哲学思辨的终点,但在阅读宗喀巴大师的疏释时,我开始体会到,这是一种基于深刻内观和逻辑推演的必然结论,它并非虚无主义,而是对事物真实存在方式的精准描述。尤其是对“空性”与“缘起”二者的圆融阐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存在”本身的理解。这种论著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答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从而消除了思维上的根本矛盾,让人在面对世间万象时,能够保持一种清明、不执着的定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