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經典文從【全5冊】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苾芻學處+

宗喀巴大師經典文從【全5冊】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苾芻學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宗喀巴 著
圖書標籤:
  • 宗喀巴
  • 菩提道次第廣論
  • 密宗道次第廣論
  • 入中論
  • 善顯密意疏
  • 藏傳佛教
  • 格魯派
  • 哲學
  • 宗派經典
  • 佛教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一恒盛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青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5041995
商品編碼:11479737394
套裝數量:5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宗喀巴大師經典文叢全5冊)142.00

菩提道次第廣論34.00

+密宗道次第廣論30.00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34.00

+辨瞭不瞭義善說藏論 20.00

苾芻學處  24.00

齣版社:青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宗喀巴

作者簡介

宗喀巴,藏傳佛教格簧派(黃教)創始人。1357年生於安多宗喀(今青海湟中)。本名羅桑紮巴。3歲時隨噶瑪噶舉派活佛乳貝多傑受居士戒,7歲在夏瓊寺(青海化隆縣)齣傢,學習顯密教法。16歲奉師命赴藏深造。在之後的20年裏,遍訪西藏各派名寺,拜謁各派名僧,精研顯密各論,兼學戒律、聲明、修辭等學,形成瞭自己的思想體係,成為著名高僧。注重修行次第,主張先顯後密,顯密兼修。1388年改戴黃色僧帽,錶示敬重戒律,並大力進行宗教改革。1409年,在帕竹紮巴堅贊的支持下在拉薩大昭寺舉行瞭祈願大法會,標誌著藏傳佛教格餐派的誕生。1419年圓寂於甘丹寺。一生著有18部巨著,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觀學正文之注釋》和《瞭義和不瞭義精要》等。 
法尊法師,俗姓溫,字妙貴。1902年生於河北深縣。在五颱山顯通寺玉皇廟齣傢,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曾先後入武昌佛學院、北京藏文學院學習,師從太虛大師和大勇法師。後隨大勇法師組織的赴藏學法團到西康甘孜,從昌都安東格西專政藏文。1932年入藏,在拉薩哲蚌寺學習。1936年在重慶代理太慮主持漢藏教理院至解放前夕。1950年在北京主持菩提學會藏文譯事。曆任中國佛協常務理事、中國佛學院副院長、院長之職。1980年圓寂。通曉藏文,譯著甚多,主要有《薔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辨瞭不瞭義論》、《大毗婆沙論》等。


《菩提道次第廣論》:步入覺悟的完整指南 《菩提道次第廣論》,簡稱《廣論》,是由14世紀藏傳佛教大師宗喀巴(Je Tsongkhapa)所著的劃時代巨著。它並非僅是一部關於佛教教義的哲學論述,更是一部為有誌於追求究竟解脫者量身打造的實踐路綫圖。宗喀巴大師以其淵博的學識、嚴謹的邏輯以及對佛法深刻的洞察力,將佛教浩瀚的教法係統化、條理化,使其易於理解和實踐,尤其適閤在末法時期修行者。 《廣論》的核心在於其“次第”二字,意即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宗喀巴大師深刻理解眾生根器的差異,以及在修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因此,他將佛陀所傳的廣大教法,從聞思修、信解行、見修解三個層麵,整閤為一條清晰、可行的菩提道。這條道以“共同基礎”為起點,逐步深入至“殊勝菩提道”,最終導嚮無上佛果。 一、 共同基礎:奠定堅實的修學根基 《廣論》的開篇,宗喀巴大師首先強調瞭暇滿人身難得和死亡無常的重要性。他指齣,我們之所以能聞思佛法,有機會走上解脫之道,完全是因為擁有一個暇滿難得的人生。這個人生具有八種閑暇(免於八種無暇之處)和十種圓滿(具足五內圓滿和五外圓滿),是修行的最佳因緣。然而,人身易逝,死亡隨時可能降臨,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死亡的必然性,纔能生起強烈的齣離心,珍惜當下,精進修行。 接著,大師詳細闡述瞭“皈依三寶”的意義。皈依是入佛之門,是修行者對佛、法、僧三寶生起信心,依止三寶作為解脫的依靠。這不僅是形式上的宣誓,更是內心的真誠歸投。通過皈依,我們確立瞭修行的方嚮和目標。 然後,《廣論》深入講解瞭“業因果”的法則。大師強調,一切眾生在輪迴中受苦,皆由往昔所造的善惡業所緻。因此,認識業因果,斷惡修善,是走嚮解脫的根本。他詳細分析瞭善業和惡業的構成,以及它們帶來的不同果報,鼓勵修行者依止善法,遠離惡業,淨化自心。 在業因果的基礎上,《廣論》進一步闡述瞭“苦集滅道”四聖諦的內涵。苦諦讓我們認識到輪迴的本質是苦;集諦揭示瞭苦的根源在於煩惱和業;滅諦指明瞭熄滅苦源、達到涅槃的境界;道諦則提供瞭通往涅槃的實踐方法。對四聖諦的深刻理解,能幫助我們破除對輪迴的執著,生起強烈的齣離心。 二、 殊勝菩提道:通往覺悟的實踐次第 在奠定共同基礎之後,《廣論》便開始引導修行者踏上殊勝菩提道。這條道以“發菩提心”為核心,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為實踐內容,最終導嚮成佛。 1. 發菩提心:無上菩提的起點 菩提心,即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廣大心願。宗喀巴大師詳細講解瞭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指齣唯有發菩提心,纔能真正圓滿福慧二資糧,快速證悟佛果。他提供瞭“七因平等”和“自他換”兩種修習菩提心的方法。通過“七因平等”,我們體悟到一切眾生皆曾為父母,與我們有著深厚的恩德,從而生起慈悲之心。而“自他換”,則是一種更為精深的修法,將自己的一切安樂與他人的痛苦互相交換,以此來培養無私的大悲心。 2. 修習六度:菩提道上的六種圓滿 《廣論》將“六度”視為菩提道上的六種重要修習方法,它們相互資助,缺一不可。 布施: 學習慷慨給予,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通過布施,我們破除慳貪,增長福德。 持戒: 嚴守戒律,守護身口意,避免造惡。持戒是修定和修慧的基礎。 忍辱: 忍受外境的逼迫和內心的煩惱,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忍辱能幫助我們剋服嗔恨,增長耐心。 精進: 積極嚮上,不懈怠地修習善法。精進是修行中最具動力的要素。 禪定: 止息散亂的心念,專注於善法的境界。禪定能幫助我們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專注力。 般若: 智慧,特彆是觀照諸法實相的智慧。般若能幫助我們洞悉無常、無我,最終破除無明,證悟空性。 《廣論》對每一度都進行瞭細緻的講解,包括其功德、過失、修習方法等,為修行者提供瞭詳細的實踐指導。 3. 甚深見解:認識空性與中道 在講解六度圓滿的基礎上,《廣論》進一步深入到甚深的見解層麵,即對“空性”和“中道”的理解。宗喀巴大師引用瞭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等經典,闡述瞭“無我”、“無自性”的真理。他指齣,我們之所以在輪迴中受苦,是因為執著於“我”和“法”的實有,而實際上,一切現象都是緣起性空,無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廣論》以極具說服力的論證,破除瞭“常見”(認為事物永恒不變)和“斷見”(認為事物徹底消失)的邪見,確立瞭“中道”的見解。這種見解既非肯定事物的實有,也非否定其存在,而是認識到萬法皆由因緣所生,無有自性,但又真實顯現。對空性的正確理解,是斷除煩惱、證悟佛果的關鍵。 4. 聞思修一體: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廣論》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並非僅僅是理論的探討,而是強調聞、思、修三者一體的修行方法。 聞: 認真聽聞正法,如理地接受善知識的教導。 思: 深入思考所聞的法義,用理性去理解和消化。 修: 將理解的法義付諸實踐,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修習和體悟。 宗喀巴大師告誡修行者,不能僅僅停留在聞思階段,而要真正地將佛法落實到行為上,通過禪定和智慧的修習,逐漸轉化自心,達到覺悟的境界。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價值與意義 《菩提道次第廣論》被譽為“顯密圓融的寶典”,它整閤瞭顯宗和密宗的修行次第,將佛陀所傳的一切教法,從因果、慈悲、智慧到甚深見解,都清晰地呈現在修行者麵前。無論修行者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學人,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啓發和指導。 此書不僅是藏傳佛教僧伽學習的核心教材,也對漢傳佛教乃至世界各地的佛教修行者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以其係統性、完整性、實踐性,為無數眾生指明瞭通往解脫的康莊大道,是名副其實的“菩提道”的百科全書。 通過研讀《廣論》,修行者可以係統地瞭解佛法,建立正確的知見,培養齣離心、菩提心,並通過聞思修的次第,逐漸淨化煩惱,圓滿福慧,最終達到究竟的覺悟,成就無上菩提。這本著作,無疑是追求生命意義和終極解脫者的必備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實在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透露著一種對經典的敬畏。初翻閱時,我立刻被那種古樸而又典雅的氣質所吸引,每一次翻頁都仿佛穿越時空,與那些遙遠的智慧進行著無聲的對話。對於一個真正熱愛傳統佛學的人來說,能夠擁有這樣一套集閤瞭重量級論著的精裝本,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福報。書本的排版設計也十分考究,注釋和原文的區分清晰明瞭,即便麵對如《廣論》這般浩瀚的篇章,也能保持閱讀的連貫性,不會輕易迷失在繁復的文字迷宮中。我花瞭幾天時間僅僅是整理和審視這五冊書的整體布局,就已經感受到編者團隊的用心良苦,他們顯然深知,對於如此深奧的教法,好的載體是通往理解的橋梁,而這套書,無疑是一座非常堅實且美麗的橋梁。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值得在書房裏被鄭重對待,隨時取閱。

評分

我對密宗的部分尤其感興趣,但過去總覺得那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難以捉摸的領域。當我翻開《密宗道次第廣論》時,我發現瞭一種完全不同於顯宗的結構和路徑。這部分內容展現瞭宗喀巴大師如何將深奧的儀軌和心法,以一種極為係統化、理性的方式進行梳理和傳承。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觀想圖或咒語,而是深入講解瞭修持的基礎、次第、以及每一步驟背後的心理和能量學的對應關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上師瑜伽”和“本尊觀修”時的細緻入微,他仿佛在為你描繪一張極為精密的修行地圖,讓你知道每一步該如何走,避免在追求快速成就的過程中走入歧途或産生誤解。這種對密法傳承的嚴謹把控,讓我對這套書的價值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匯集,更是對一條完整、清淨的修行脈絡的守護與展現。

評分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奇妙的。它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究竟空性見地的窗口,但這個過程並非是通過激烈的辯論或晦澀的術語堆砌完成的,而是通過對“中觀”概念的層層剖析,最終導嚮一種清晰、瞭悟的洞見。以往我總覺得“空性”是哲學思辨的終點,但在閱讀宗喀巴大師的疏釋時,我開始體會到,這是一種基於深刻內觀和邏輯推演的必然結論,它並非虛無主義,而是對事物真實存在方式的精準描述。尤其是對“空性”與“緣起”二者的圓融闡述,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存在”本身的理解。這種論著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解答瞭“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會是這樣”,從而消除瞭思維上的根本矛盾,讓人在麵對世間萬象時,能夠保持一種清明、不執著的定力。

評分

說實話,開始接觸這套書時,我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宗喀巴大師”這幾個字本身就意味著極高的學術標準和難以企及的深度,我擔心自己凡夫俗子的智慧難以企及。然而,深入閱讀《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章節後,我發現大師的教導是如此的次第分明、層層遞進,它沒有一開始就將你拋入雲深不知處的玄妙境地,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導師,從最基礎的發心、皈依講起,穩紮穩打地構建起整個修行的大廈。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極大地緩解瞭初學者的畏懼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個論述點都是建立在前一個論點之上的,邏輯鏈條縝密到令人拍案叫絕。它強迫你停下來,不僅僅是“讀過”,而是真正去“思考”每一個概念背後的確切含義,這種對心性的深層挖掘,遠非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所能比擬。這五冊書在一起,構成瞭對一座宏偉大廈的立體俯瞰,令人既敬畏又充滿探索的動力。

評分

最後,《苾芻學處》這本書,雖然在整體的哲學思辨氛圍中似乎顯得更為“世俗”或“基礎”,但其重要性卻怎麼也估量不夠。它就像是為所有宏大理論和深奧修法打下的堅實地基。閱讀這些關於戒律和威儀的教導時,我深刻體會到,任何高遠的修行,都必須建立在清淨的行為規範之上。大師對每一個細節的強調,都體現齣對“自律”和“護持正法”的極端重視。它不像前麵幾本那樣引人入勝於智慧的探險,但它卻提供瞭一種恒常的、日常的修行指南,確保我們不會因為追求“高深”而疏忽瞭最基本的正道。這五冊書放在一起,構建瞭一個從基礎持戒、到廣大學修、再到究竟密乘見地的完整體係,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套可以終身依止的、完整的生命工程藍圖,令人心悅誠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