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宗喀巴大師經典文叢全5冊)142.00
菩提道次第廣論34.00
+密宗道次第廣論30.00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34.00
+辨瞭不瞭義善說藏論 20.00
苾芻學處 24.00
齣版社:青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宗喀巴
宗喀巴,藏傳佛教格簧派(黃教)創始人。1357年生於安多宗喀(今青海湟中)。本名羅桑紮巴。3歲時隨噶瑪噶舉派活佛乳貝多傑受居士戒,7歲在夏瓊寺(青海化隆縣)齣傢,學習顯密教法。16歲奉師命赴藏深造。在之後的20年裏,遍訪西藏各派名寺,拜謁各派名僧,精研顯密各論,兼學戒律、聲明、修辭等學,形成瞭自己的思想體係,成為著名高僧。注重修行次第,主張先顯後密,顯密兼修。1388年改戴黃色僧帽,錶示敬重戒律,並大力進行宗教改革。1409年,在帕竹紮巴堅贊的支持下在拉薩大昭寺舉行瞭祈願大法會,標誌著藏傳佛教格餐派的誕生。1419年圓寂於甘丹寺。一生著有18部巨著,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觀學正文之注釋》和《瞭義和不瞭義精要》等。
法尊法師,俗姓溫,字妙貴。1902年生於河北深縣。在五颱山顯通寺玉皇廟齣傢,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曾先後入武昌佛學院、北京藏文學院學習,師從太虛大師和大勇法師。後隨大勇法師組織的赴藏學法團到西康甘孜,從昌都安東格西專政藏文。1932年入藏,在拉薩哲蚌寺學習。1936年在重慶代理太慮主持漢藏教理院至解放前夕。1950年在北京主持菩提學會藏文譯事。曆任中國佛協常務理事、中國佛學院副院長、院長之職。1980年圓寂。通曉藏文,譯著甚多,主要有《薔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辨瞭不瞭義論》、《大毗婆沙論》等。
這套書的裝幀實在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透露著一種對經典的敬畏。初翻閱時,我立刻被那種古樸而又典雅的氣質所吸引,每一次翻頁都仿佛穿越時空,與那些遙遠的智慧進行著無聲的對話。對於一個真正熱愛傳統佛學的人來說,能夠擁有這樣一套集閤瞭重量級論著的精裝本,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福報。書本的排版設計也十分考究,注釋和原文的區分清晰明瞭,即便麵對如《廣論》這般浩瀚的篇章,也能保持閱讀的連貫性,不會輕易迷失在繁復的文字迷宮中。我花瞭幾天時間僅僅是整理和審視這五冊書的整體布局,就已經感受到編者團隊的用心良苦,他們顯然深知,對於如此深奧的教法,好的載體是通往理解的橋梁,而這套書,無疑是一座非常堅實且美麗的橋梁。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值得在書房裏被鄭重對待,隨時取閱。
評分我對密宗的部分尤其感興趣,但過去總覺得那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難以捉摸的領域。當我翻開《密宗道次第廣論》時,我發現瞭一種完全不同於顯宗的結構和路徑。這部分內容展現瞭宗喀巴大師如何將深奧的儀軌和心法,以一種極為係統化、理性的方式進行梳理和傳承。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觀想圖或咒語,而是深入講解瞭修持的基礎、次第、以及每一步驟背後的心理和能量學的對應關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上師瑜伽”和“本尊觀修”時的細緻入微,他仿佛在為你描繪一張極為精密的修行地圖,讓你知道每一步該如何走,避免在追求快速成就的過程中走入歧途或産生誤解。這種對密法傳承的嚴謹把控,讓我對這套書的價值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匯集,更是對一條完整、清淨的修行脈絡的守護與展現。
評分《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奇妙的。它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究竟空性見地的窗口,但這個過程並非是通過激烈的辯論或晦澀的術語堆砌完成的,而是通過對“中觀”概念的層層剖析,最終導嚮一種清晰、瞭悟的洞見。以往我總覺得“空性”是哲學思辨的終點,但在閱讀宗喀巴大師的疏釋時,我開始體會到,這是一種基於深刻內觀和邏輯推演的必然結論,它並非虛無主義,而是對事物真實存在方式的精準描述。尤其是對“空性”與“緣起”二者的圓融闡述,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存在”本身的理解。這種論著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解答瞭“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會是這樣”,從而消除瞭思維上的根本矛盾,讓人在麵對世間萬象時,能夠保持一種清明、不執著的定力。
評分說實話,開始接觸這套書時,我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宗喀巴大師”這幾個字本身就意味著極高的學術標準和難以企及的深度,我擔心自己凡夫俗子的智慧難以企及。然而,深入閱讀《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章節後,我發現大師的教導是如此的次第分明、層層遞進,它沒有一開始就將你拋入雲深不知處的玄妙境地,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導師,從最基礎的發心、皈依講起,穩紮穩打地構建起整個修行的大廈。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極大地緩解瞭初學者的畏懼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個論述點都是建立在前一個論點之上的,邏輯鏈條縝密到令人拍案叫絕。它強迫你停下來,不僅僅是“讀過”,而是真正去“思考”每一個概念背後的確切含義,這種對心性的深層挖掘,遠非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所能比擬。這五冊書在一起,構成瞭對一座宏偉大廈的立體俯瞰,令人既敬畏又充滿探索的動力。
評分最後,《苾芻學處》這本書,雖然在整體的哲學思辨氛圍中似乎顯得更為“世俗”或“基礎”,但其重要性卻怎麼也估量不夠。它就像是為所有宏大理論和深奧修法打下的堅實地基。閱讀這些關於戒律和威儀的教導時,我深刻體會到,任何高遠的修行,都必須建立在清淨的行為規範之上。大師對每一個細節的強調,都體現齣對“自律”和“護持正法”的極端重視。它不像前麵幾本那樣引人入勝於智慧的探險,但它卻提供瞭一種恒常的、日常的修行指南,確保我們不會因為追求“高深”而疏忽瞭最基本的正道。這五冊書放在一起,構建瞭一個從基礎持戒、到廣大學修、再到究竟密乘見地的完整體係,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套可以終身依止的、完整的生命工程藍圖,令人心悅誠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