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POP设计海报1000例

手绘POP设计海报1000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猛 著
图书标签:
  • 手绘
  • POP设计
  • 海报设计
  • 商业设计
  • 设计素材
  • 绘画
  • 创意
  • 营销
  • 广告
  • 视觉传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4616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10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手绘POP1000例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手绘POP设计海报1000例》以手绘POP海报实例为主,不但题材全面,而且用不同字体、不同装饰方法及丰富的创意进行创作,精心筛选近千幅的手绘POP海报实例,使读者阅读和学习更容易、更直观。通过《手绘POP设计海报1000例》的学习,不但可以满足POP爱好者的需要,而且也对手绘POP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提供了一个提高的空问。希望广大读者通过《手绘POP设计海报1000例》的学习,都能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作者简介

  王猛,笔名“泰山”,沈阳泰山艺石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1979年生于沈阳,自幼酷爱绘画,大学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曾任多家公司的POP设计师及企划总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手绘POP的创作与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手绘风格。多部著作被选为各大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多所大学及托专院校POP设计专业客座讲师。曾出版编著书籍2006年《手绘POP广告设计》“十一五”全国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教材2006年《手绘POP魅力字体》2006年《手绘pop创意插图》2006年《手绘POP美食天地》2006年《手绘POP节日喜庆》2006年《手绘POP商业展示》2006年《手绘POP校园生活》2006年《手绘POP休闲娱乐》2007年《手绘POP标题字库一二三》2007年《手绘POP插图库一二三》2008年《手绘POP插图篇》2008年《手绘POP字体篇》2008年《手绘POP海报篇》2008年《校园主题POP设计一》2008年《校园主题POP设计二》2008年《POP海报400例》2008年《POP百变标题字》2009年《手绘POP标题字精编一二》2009年《手绘POP插图精编一二》2009年《手绘POP色彩搭配全攻略》2009年《手绘POP装饰字体全攻略基础篇》2009年《手绘POP装饰字体全攻略创意篇》2009年《手绘POP20天速成全攻略》2009年《手绘POP设计与实训》21世纪中国高职高专美术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2009年《手绘POP海报排版与应用》2009年《手绘POP插画速成》

目录

1.餐饮美食类
2.美容美发类
3.服装饰品类
4.休闲娱乐类
5.招生招聘类
6.通知提示类
7.商业促销类
8.节日庆典类
9.文化生活类
10.公益宣传类

前言/序言


《城市漫步:光影中的历史踪迹》 引言:穿梭时空的寻迹之旅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视觉艺术创作的指南,亦非聚焦于商业广告设计技巧的实用手册。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城市、热衷于探寻历史肌理与人文精神的漫游者的深度游记与文化探索笔记。《城市漫步:光影中的历史踪迹》将带领读者暂时放下对色彩和线条的刻意雕琢,转而用脚步丈量古老街道的长度,用眼睛捕捉建筑立面上镌刻的时光印记,用心灵去聆听那些沉睡在街角巷尾的无声故事。 本书的核心在于“行走”与“观察”。我们相信,真正的城市魅力,隐藏在那些不被大众媒体频繁提及的细微之处——一块斑驳的青石板、一扇历经风霜的木窗、一处被新建筑吞噬的老茶馆遗址。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非物质遗产”。 第一章:地图之外的迷宫——城市肌理的解析 许多城市地图清晰地划分了商业区、住宅区和历史保护区,但真实的城市纹理远比线条复杂得多。本章将深入剖析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逻辑。我们将探讨城市规划如何受制于自然地理(如河流走向、山脉走向),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如工业革命、殖民历史)的影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错综复杂的“城市肌理”。 我们将详细分析以下几个关键观察点,它们与手绘设计无关,却与城市灵魂紧密相连: 1. 街道尺度与人体工程学: 为什么有些街道让人感到压迫,有些则让人心旷神怡?这与街道的宽度、两侧建筑的高度差(即“街道峡谷效应”)直接相关。我们将引用建筑人类学家的观点,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适宜行走尺度”的理解差异。 2. 公共空间的渗透性: 探讨私人空间(如庭院、门廊)与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如何设计的。这些微妙的边界决定了一个社区的开放程度和邻里间的互动频率。 3. “断点”与“记忆碎片”: 在快速城市更新中,总会留下一些无法被完全抹去的“断点”——可能是突兀存在的百年老树,或是被高楼包围的低矮建筑。这些断点是抵抗时间侵蚀的文化锚点,也是理解城市变迁的关键线索。 第二章:光影叙事——时间在建筑表面的刻度 本书将完全侧重于对建筑“材料性”和“时间性”的哲学探讨,而非如何绘制这些表面的图案。我们关注的是,时间本身是如何在实体材料上留下痕迹的。 1. 风化与氧化: 探究不同材料——花岗岩、砂岩、红砖、木材——在同一气候条件下,经历百年风化后呈现出的独特质感和色彩变化。我们会对比同一城市中,19世纪初与20世纪中叶建筑外立面的老化进程,分析哪些“瑕疵”反而增强了建筑的美学价值。 2. 修缮的历史层叠: 很多古老建筑并非保持原始面貌,而是历经多次修缮。本章将教会读者如何像地质学家一样,识别建筑表面不同时期的修缮痕迹,这些痕迹像年轮一样,记录了城市维护的历史政策和技术水平。 3. 光线与阴影的建筑学: 探讨建筑师如何利用光线的入射角度来强调体量、划分层次,并创造出动态的视觉体验。重点分析不同纬度城市中,正午阳光与黄昏余晖投射在复杂立面(如巴洛克式装饰或现代主义悬挑结构)上产生的戏剧性效果。 第三章:听不见的语言——城市中的符号与标识系统 本书不涉及设计规范或海报的视觉传达,而是挖掘城市中那些非人为设计的、自然形成的“符号系统”。 1. 功能指示的演变: 考察历史上那些取代了现代标牌的非正式指示物。例如,古老商店门前的特定悬挂物、宗教场所的特定图案、或是用于标识职业的特定工具陈列。这些都是早期社会无声的“标识系统”。 2. “墙上的对话”: 深入分析涂鸦、海报残迹、甚至是旧式布告栏的残留物所承载的社会信息。我们探讨的是这些信息的“存在状态”和“历史语境”,而不是其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分析特定时期政治宣传画的残片如何在城市墙面上被新的商业广告覆盖,揭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更迭。 3. 门与窗的社会学: 门是进入私密领域的边界,窗是观察外部世界的介质。我们将分析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时期,门窗的材质、大小和朝向如何反映了居住者的社会地位和对外界的开放或封闭态度。 第四章:时间的容器——被遗忘的日常空间 我们将把焦点从宏伟的纪念性建筑,转移到那些承载市民日常生活的“容器”上,这些空间是城市记忆最鲜活的载体。 1. 后巷与服务空间: 城市的主干道往往被精心维护,而服务于居民生活的后巷、装卸货物的平台、甚至是垃圾房附近的空间,则保留了更原始、更真实的生活痕迹。本章将带领读者探索这些“城市阴影”,感受真实的市井生活气息。 2. 旧式公共交通的遗迹: 考察有轨电车轨道、老式公交站牌、以及废弃的码头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是城市功能变迁最直接的物证,它们诉说着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交通需求和效率标准。 3. 市场与集会的空间记忆: 即使是已经搬迁的露天市场,其原址的地面铺装、排水系统,乃至周边建筑的布局,都依然残存着昔日人潮涌动的“空间记忆”。我们将尝试重构这些历史上的社会活动场景。 结语:漫步者的哲学 《城市漫步:光影中的历史踪迹》倡导一种慢节奏的、内省式的城市探索方式。它鼓励读者放下预设的审美标准,转而投入到对“存在即历史”的敬畏之中。我们寻求的不是完美的画面,而是时间留下的深刻纹理,是那些在光影流转间,不断被重新诠释的历史故事。每一次的驻足,都是对城市灵魂深处的凝视与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它没有采用传统的“从基础到高级”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像一个开放式的灵感库,你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我最喜欢的是它对“特定主题”的分类处理,比如关于节日促销、新品上市、或者仅仅是日常特价的展示,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设计语言。例如,在处理“感恩节”主题时,设计师们似乎集体选择了暖棕色系和略带复古的字体样式,而在展示“科技产品”时,则倾向于使用高对比度的黑白或亮眼的霓虹色。这种基于场景和主题的风格迁移能力,对于需要在不同场合快速产出有效视觉稿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死的公式,而是一套灵活的、可复制的“风格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色彩运用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具体的“手绘POP设计海报1000例”的技法,但光是翻阅那些案例集,就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色彩搭配大师课。作者似乎对视觉冲击力有着天生的敏感,每一页的设计都充满了活力,让人忍不住想要拿起笔亲自尝试一下。特别是那些字体设计的部分,简直是小小的艺术品,那些粗细变化、倾斜角度的拿捏,都透露出设计者深厚的功底。我个人对那种用简约线条勾勒出复杂主题的风格特别着迷,这本书里恰好有很多这样的范例,它们教会我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最丰富的信息。而且,这些设计不仅仅是“好看”,它们更有种实用的力量,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每张海报背后的商业目的和沟通意图,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单纯的技巧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设计思维。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印刷和新媒体设计都有所涉猎的设计师,我发现这本书在“跨媒介应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它强调的是“手绘”,但那些设计出来的元素,比如边框、装饰角、主题色块,拿到电脑上进行矢量化处理后,依然保持着极高的辨识度和专业水准。书中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软件操作,而是专注于手绘造型的比例和结构,这反而给了我更大的自由度去进行二次创作。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信息层级”处理的章节,它用最直观的视觉对比,教导读者如何在高密度的信息中,引导读者的视线自然地从最重要的新闻点滑向次要的优惠详情。这种清晰的逻辑性,让原本复杂的商业信息变得易于消化,这才是优秀海报设计的精髓所在。

评分

我得承认,我对于“手绘”这件事一直有点畏惧,总觉得自己的线条不够流畅,笔触不够稳定。然而,这本书中大量的案例展示了一种“不完美的美学”,很多看似随性涂鸦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和谐感,反而比那些追求完美线条的作品更具亲和力。这种对“原生态”手写感的推崇,极大地解放了我的创作压力。它让我明白,手绘POP的精髓在于“即时性”和“人情味”,而不是美术学院的标准。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用简单的圆点、波浪线、或者不规则的云朵形状来填充背景的技巧,既避免了版面的单调,又不会喧宾夺主,成功地为主要文案提供了恰到好处的舞台布景。这种巧妙的平衡把握,是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类书籍无非就是把一些现成的模板堆砌起来,看一遍也就扔在一边了。但《手绘POP设计海报1000例》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更像是一本创意激发手册,而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程”。我尤其欣赏的是其中对于“氛围营造”的探讨,虽然书名主打“设计海报”,但它实际上教会了我如何捕捉特定商品的灵魂。比如,针对咖啡店的温馨感、针对服装店的时尚前卫感,这些情绪是如何通过笔触的轻重缓急、图形的圆润或尖锐来传达的,书中展示了无数种可能性。我翻到一页,里面展示了如何用简单的手绘水果图案来烘托夏季促销的热烈气氛,那种热情洋溢的感觉几乎要穿透纸面了。这让我意识到,手绘的魅力不在于画得多像,而在于传达的情感有多真挚和到位。

评分

评分

评分

运输过程中书角翘起并产生折痕!希望下次改进。

评分

运输过程中书角翘起并产生折痕!希望下次改进。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