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研究係列叢書·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

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研究係列叢書·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冰 著
圖書標籤:
  • 中日關係
  • 文化史
  • 近代史
  • 教科書
  • 形象研究
  • 交流與衝突
  • 日本研究
  • 中國近代史
  • 文化交流
  • 曆史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038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493050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研究係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研究係列叢書·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是作者徐冰通過對文明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主要教科書齣版機構編撰的教科書的調查,探討從清末到1945年中國的中小學教科書如何嚮學生們講授日本、圍繞中國教科書中關於日本的記述,兩國之間曾經發生過怎樣的衝突、在中日關係中産生瞭何種影響等問題。

作者簡介

  徐冰,男,1957年生,吉林長春人,1982年畢業於東北師大日語係,留校任教。北京大學史學博士、東京大學學術博士。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曾先後留學於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東京大學。1996~2000年任東北師大日本研究所所長、《日本學論壇》主編,1998年任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日語教學和日本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人的日本觀、中日文化關係研究。

目錄

緒章
第一章 中國近代教科書的形成
第一節 中國傳統教育和傳統教科書中的問題
第二節 中國近代教育的變革和近代教科書的形成
第三節 中國近代教科書與日本

第二章 甲午戰爭前後中國人的日本認識
第一節 從古代到甲午戰爭
第二節 從“徵倭”到“師日”的嬗變
第三節 甲午戰爭對中日關係的影響

第三章 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
第一節 清朝末年(1900一1911)
第二節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期(1912—1927)
第三節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至侵華戰爭全麵爆發(1927—1937)一一中日關係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教育方針
第四節 盧溝橋事變爆發至抗戰結束(1937—1945)

第四章 近代中日教科書衝突
第一節 “滅絕充滿排日文字之支那教科書”一一1914年中日教科書衝突
第二節 “煽動對日惡感的教科書”一一1918年中日教科書糾紛
第三節 “公然對兒童實行排日教育”一一30年代初期的中日教科書衝突
第四節 “日支終成仇敵麼?”一一盧溝橋事變當晚的中日記者大論戰
終章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東方之鏡:近代中國教科書中的日本印象變遷》 本書係“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研究係列叢書”的重點呈現,聚焦於一個極其敏感而又意義深遠的議題:在中國近代教科書中,日本及其國民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呈現,又是如何隨著時代洪流而變遷的。作者以深厚的史料考據和敏銳的洞察力,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近代中國對日認知圖景,揭示瞭教育如何成為國傢敘事構建與國民情感塑造的重要陣地,以及知識傳播與國傢意識形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 本書的研究對象並非抽象的“日本”,而是鎖定在中國近代社會最為基礎性的知識載體——教科書。從清末的開明士紳編纂的啓濛讀物,到民國時期新式學堂的標準教材,再到抗戰時期民族精神的凝聚之作,作者細緻梳理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教育體係下的教科書內容。通過對曆史教科書、地理教科書、國民常識讀本等多種類型文本的深入分析,本書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曆史文本生態,呈現其中關於日本的文字、插圖、觀念是如何被選擇、編排和傳遞的。 研究的起點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那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成為東亞舞颱上令人矚目的“東方巨人”的時代。此時的中國,在內憂外患中蹣跚前行,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充滿瞭探索與睏惑。教科書中關於日本的早期描述,往往帶有新奇、模仿甚至欽佩的色彩。日本的“文明開化”、製度創新、軍事力量,都被視為中國學習的榜樣。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甲午海戰的慘痛失敗,如同一記重錘,徹底改變瞭中國對日本的認知。曾經的“榜樣”搖身一變,成為令人憎恨的“侵略者”。本書將深刻剖析這一認知斷裂的過程,揭示甲午戰爭如何直接影響瞭教科書中日本形象的急劇負麵轉變,從“學習的榜樣”淪為“警惕的對象”。 進入20世紀,隨著中日兩國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尤其是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爆發後,教科書中的日本形象呈現齣更加鮮明而激烈的色彩。本書將深入探討抗戰時期的教科書,它們如何成為宣傳民族主義、激發愛國熱情、凝聚抗戰力量的有力工具。在這些教科書中,日本被描繪成殘暴、野蠻、窮凶極惡的敵人,其所作所為被嚴厲譴責,旨在激起中國人民的普遍義憤與同仇敵愾。教科書中的“日本觀”不再是簡單的知識介紹,而是承載著強烈的政治宣傳功能。 然而,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揭示曆史的仇恨與衝突。一個重要的維度在於,作者並未將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形象簡單地視為單嚮的、被動的接收過程,而是強調瞭其中“交流”的痕跡。即使在敵對和衝突最為激烈的時期,也存在著對日本某些文化、科技、社會現象的提及,盡管這些提及往往帶有批判或警惕的色彩。本書將細緻考察這些“交流”的性質、內容與局限性,以及它們如何與“衝突”相互交織,共同構築瞭近代中國對日本的復雜認知。 本書的研究方法嚴謹而多元,既有對曆史文獻的爬梳整理,如大量搜集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並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也藉鑒瞭文化研究、傳播學、曆史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視角,力圖從更深層次揭示教科書內容背後的文化邏輯、社會心理與政治語境。作者尤其關注教科書中的圖像敘事,即插圖在塑造讀者對日本的直觀印象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文字與圖像如何協同作用,共同建構起一種關於日本的“視覺記憶”。 此外,本書還將觸及教科書編寫者的身份與立場。當時的教育傢、學者,在編纂教科書時,既要遵循教育部的審查標準,又要錶達個人的學術觀點和愛國情懷。他們如何平衡這些復雜的因素,如何在政治壓力與學術良知之間做齣選擇,這些都構成瞭本書引人入勝的敘事內容。 本書的研究對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20世紀是中日關係極為動蕩的一個世紀,從近代化起步時的相互觀望,到帝國主義擴張下的激烈對抗,再到戰後的復雜博弈,教科書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忠實地記錄瞭這一過程中中國國民對日本認識的演變軌跡。本書的研究,不僅為理解20世紀中日關係史提供瞭新的視角,更深刻地揭示瞭教育在國傢認同構建、民族情感塑造以及對外認知形成中的關鍵作用。 《東方之鏡:近代中國教科書中的日本印象變遷》不僅是一部嚴肅的學術專著,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曆史敘事。它讓我們得以窺見,在曆史的洪流中,一個民族如何通過教育的棱鏡,審視、理解、建構並最終銘記另一個民族的形象。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深入近代中國社會的肌理,感受那段交織著學習、模仿、衝突與仇恨的復雜曆史,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今日中日關係的曆史根源與文化基因。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近代史和文化關係感興趣的讀者來說,《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這個書名本身就具備瞭極強的吸引力。它將“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這一宏大而復雜的議題,聚焦於“中國近代教科書”這一具體的載體,並通過“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來揭示“交流與衝突的軌跡”。教科書,作為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傳播工具,其內容對塑造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認知和情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研究近代中國教科書中對日本的描繪,我們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中國社會是如何看待日本,這種認知又是如何隨著兩國關係的起伏而變化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抽象的“文化關係”具體化,通過對曆史文本的細緻解讀,幫助我們理解近代中國是如何在與日本的互動中,構建自身的民族認同,以及在交流與衝突之間尋找平衡點的。

評分

我總是對那些能夠“看見”曆史細節的著作感到由衷的敬佩。《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這本書,正是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將我們帶迴20世紀的中國,通過對教科書這一具體的文本進行細緻的解讀,來展現中日兩國文化關係的演變。教科書,作為塑造國民意識形態的重要工具,它所呈現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無疑是當時中國社會對外部世界認知的一個縮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停留在宏觀的曆史敘事層麵,而是深入到教育內容這一具體的研究對象中,通過分析教科書中對日本的描述,揭示齣在交流與衝突交織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是如何構建其對日本的認知,以及這種認知是如何隨著曆史的發展而變化的。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事實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民族情感、文化認同以及國傢形象塑造過程的深刻探索。

評分

我對曆史研究中那些能夠“看見”曆史的著作情有獨鍾,而《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聽起來就具備這樣的特質。想象一下,通過翻閱那些泛黃的教科書,我們能夠穿越時空,迴到20世紀的中國,去親眼“看”到當時的學生們是如何被教導認識日本和日本人。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肌理。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史實,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對教科書這一特殊文本的分析,深入揭示瞭近代中國在麵對強大的外部力量和復雜的國際局勢時,是如何在教育領域構建和調整其對日本的認知。這其中必然充滿瞭交流與衝突的張力,有學習藉鑒的成分,也有抵製反抗的色彩。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曆史敘事中,而是通過一個具體的媒介,去感受曆史的溫度,去理解當時社會心態的演變,去反思文化交流的復雜性和民族情感的形成過程。

評分

在我看來,任何關於曆史的研究,如果能夠將宏觀的曆史進程與微觀的具體載體相結閤,往往會産生更深刻的洞見。這本書正是如此,它選取瞭“中國近代教科書”這一極具代錶性的載體,來剖析“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這一宏大主題。教科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意識形態的載體,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一代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通過研究近代中國教科書中所呈現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在不同曆史時期,中國社會如何看待日本,這種看法的形成過程又是怎樣的,其中又包含瞭哪些交流與衝突的痕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抽象的“文化關係”具象化,通過對文本細節的深入挖掘,幫助讀者理解曆史的復雜性,以及民族認同是如何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不斷調整和演變的。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下中日關係,乃至任何一個國傢與他國之間的關係,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評分

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的社會思想史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教育理念抱有極大的興趣,而這本書的題目恰好觸及瞭這個領域的核心。將“日本和日本人形象”置於“中國近代教科書”這一具體媒介中進行研究,其價值不言而喻。要知道,教科書並非憑空産生,它凝聚瞭當時教育者的價值判斷、曆史觀,甚至政治立場。因此,通過解析教科書中的描述,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中國對日本的“外部形象”建構,更能洞察到中國自身社會思潮的變遷,以及民族意識在與外部世界互動的過程中所經曆的復雜塑造。尤其是在20世紀這樣一個充滿劇烈動蕩和深刻變革的年代,中國與日本的關係更是經曆瞭從“學習日本”到“抵抗日本”的巨大轉變,這種轉變必然會在教育內容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空泛地談論中日關係,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教科書這一具體的、具有時代特徵的載體,通過細緻入微的文本分析,揭示齣曆史發展中那些不易察覺的文化軌跡。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史料,並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解讀近代中國教育的深層意涵。

評分

我一直認為,教育內容是衡量一個時代社會思潮和民族情感的重要標尺。當這本書的題目映入眼簾,《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研究係列叢書·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我便感到一種強烈的閱讀衝動。它將“中日文化關係”這樣一個宏大的課題,聚焦於“中國近代教科書”這一具體的載體,並通過“日本和日本人形象”這一切入點,深入探究“交流與衝突的軌跡”。這無疑是一種極具深度和洞察力的研究方法。教科書的內容,直接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通過解析近代教科書如何描繪日本和日本人,我們可以最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心態變化、民族情緒的起伏,以及兩國文化在碰撞中産生的復雜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去理解近代中國是如何在與日本的互動中,構建和重塑自身對這個近鄰的認知的。

評分

閱讀曆史,我常常在思考,一個民族的自我認知是如何形成的,又在怎樣的外部刺激下發生變化。《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這本書,似乎就是從一個非常獨特且至關重要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教科書,作為塑造國傢未來一代的基石,其內容無疑承載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和曆史使命。書中對“日本和日本人形象”的描繪,絕非隨意之舉,它一定反映瞭當時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曆史觀,甚至是民族情感的走嚮。20世紀,中日兩國關係曆經風雨,從甲午戰爭的屈辱到抗日戰爭的浴血奮戰,再到和平發展時期的交流閤作,教科書中形象的變遷,本身就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曆史敘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這種宏觀的曆史變遷,落實到瞭具體的教科書文本之中,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還原瞭交流與衝突是如何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集體意識。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和曆史的厚重感。“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研究係列叢書”,本身就預示著這是一項係統性的學術工程,而副標題“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則將研究的重點精準地鎖定在瞭一個極具意義的切入點上。教科書,作為一種最直接、最廣泛地影響青少年思想觀念的媒介,它所呈現的“日本形象”和“日本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當時中國社會的集體認知。20世紀,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極為特殊的時期,中日兩國關係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復雜演變,從最初的藉鑒學習,到後來的全麵對抗,再到戰後的關係重建。這本書通過對近代中國教科書內容的梳理和分析,無疑能夠為我們揭示齣,在這一係列劇烈變動的曆史進程中,中國是如何通過教育來建構和調整其對日本的認知,以及這種認知背後所蘊含的交流與衝突的張力。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研究係列叢書”預示著這是一部嚴肅且有深度的學術著作,而副標題“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則精準地指齣瞭研究的核心內容——通過梳理近代中國教科書所呈現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來揭示兩國之間復雜而動態的文化關係。作為一名對中日關係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於這樣一項細緻入微的研究充滿瞭期待。教科書作為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載體,其內容對塑造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國傢認知和民族情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通過分析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窺見當時中國社會對日本的認知是如何形成、演變,又經曆瞭怎樣的麯摺。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曆史資料梳理和嚴謹的學術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兩國近代以來錯綜復雜的曆史淵源。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教科書內容的呈現,更是一次對曆史的審視,對民族情感的探究,以及對文化交流與衝突之間微妙界限的深刻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中國的教育者們是如何在曆史的大潮中,通過教材嚮年輕一代描繪日本及其國民的。

評分

提到“20世紀中日文化關係”,這本身就是一個宏大且充滿爭議的課題,而《中國近代教科書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與衝突的軌跡》這個副標題,則為這個宏大課題提供瞭一個非常具體且具有突破性的研究視角。教科書,作為一種最直接、最係統地嚮青少年傳遞知識和價值觀的工具,其所承載的“日本形象”無疑是對當時中國社會集體認知形成的重要一環。我在閱讀曆史時,經常會思考,是什麼樣的文字,什麼樣的插圖,在當時的孩子們心中種下瞭對日本和日本人的認知?是尊敬、是好奇、是警惕、還是仇恨?這些認知又是如何隨著兩國關係的起伏而變化的?這本書,似乎正是要迴答這些問題。通過對近代中國教科書進行“考古式”的梳理和分析,作者將帶領我們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去探尋交流與衝突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瞭中國近代對日本的認知圖景。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認知”的著作,它揭示瞭信息傳播、文化認同以及民族情感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構建和重塑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