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系列丛书·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

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系列丛书·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冰 著
图书标签:
  • 中日关系
  • 文化史
  • 近代史
  • 教科书
  • 形象研究
  • 交流与冲突
  • 日本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文化交流
  • 历史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38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05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系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系列丛书·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是作者徐冰通过对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主要教科书出版机构编撰的教科书的调查,探讨从清末到1945年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如何向学生们讲授日本、围绕中国教科书中关于日本的记述,两国之间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冲突、在中日关系中产生了何种影响等问题。

作者简介

  徐冰,男,1957年生,吉林长春人,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大日语系,留校任教。北京大学史学博士、东京大学学术博士。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曾先后留学于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东京大学。1996~2000年任东北师大日本研究所所长、《日本学论坛》主编,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日语教学和日本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人的日本观、中日文化关系研究。

目录

绪章
第一章 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教科书中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和近代教科书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科书与日本

第二章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的日本认识
第一节 从古代到甲午战争
第二节 从“征倭”到“师日”的嬗变
第三节 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
第一节 清朝末年(1900一1911)
第二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期(1912—1927)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27—1937)一一中日关系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
第四节 卢沟桥事变爆发至抗战结束(1937—1945)

第四章 近代中日教科书冲突
第一节 “灭绝充满排日文字之支那教科书”一一1914年中日教科书冲突
第二节 “煽动对日恶感的教科书”一一1918年中日教科书纠纷
第三节 “公然对儿童实行排日教育”一一30年代初期的中日教科书冲突
第四节 “日支终成仇敌么?”一一卢沟桥事变当晚的中日记者大论战
终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东方之镜:近代中国教科书中的日本印象变迁》 本书系“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系列丛书”的重点呈现,聚焦于一个极其敏感而又意义深远的议题:在中国近代教科书中,日本及其国民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呈现,又是如何随着时代洪流而变迁的。作者以深厚的史料考据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对日认知图景,揭示了教育如何成为国家叙事构建与国民情感塑造的重要阵地,以及知识传播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抽象的“日本”,而是锁定在中国近代社会最为基础性的知识载体——教科书。从清末的开明士绅编纂的启蒙读物,到民国时期新式学堂的标准教材,再到抗战时期民族精神的凝聚之作,作者细致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教育体系下的教科书内容。通过对历史教科书、地理教科书、国民常识读本等多种类型文本的深入分析,本书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文本生态,呈现其中关于日本的文字、插图、观念是如何被选择、编排和传递的。 研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那个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成为东亚舞台上令人瞩目的“东方巨人”的时代。此时的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蹒跚前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充满了探索与困惑。教科书中关于日本的早期描述,往往带有新奇、模仿甚至钦佩的色彩。日本的“文明开化”、制度创新、军事力量,都被视为中国学习的榜样。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甲午海战的惨痛失败,如同一记重锤,彻底改变了中国对日本的认知。曾经的“榜样”摇身一变,成为令人憎恨的“侵略者”。本书将深刻剖析这一认知断裂的过程,揭示甲午战争如何直接影响了教科书中日本形象的急剧负面转变,从“学习的榜样”沦为“警惕的对象”。 进入20世纪,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尤其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教科书中的日本形象呈现出更加鲜明而激烈的色彩。本书将深入探讨抗战时期的教科书,它们如何成为宣传民族主义、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抗战力量的有力工具。在这些教科书中,日本被描绘成残暴、野蛮、穷凶极恶的敌人,其所作所为被严厉谴责,旨在激起中国人民的普遍义愤与同仇敌忾。教科书中的“日本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介绍,而是承载着强烈的政治宣传功能。 然而,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揭示历史的仇恨与冲突。一个重要的维度在于,作者并未将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形象简单地视为单向的、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强调了其中“交流”的痕迹。即使在敌对和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也存在着对日本某些文化、科技、社会现象的提及,尽管这些提及往往带有批判或警惕的色彩。本书将细致考察这些“交流”的性质、内容与局限性,以及它们如何与“冲突”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近代中国对日本的复杂认知。 本书的研究方法严谨而多元,既有对历史文献的爬梳整理,如大量搜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并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也借鉴了文化研究、传播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视角,力图从更深层次揭示教科书内容背后的文化逻辑、社会心理与政治语境。作者尤其关注教科书中的图像叙事,即插图在塑造读者对日本的直观印象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探讨文字与图像如何协同作用,共同建构起一种关于日本的“视觉记忆”。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教科书编写者的身份与立场。当时的教育家、学者,在编纂教科书时,既要遵循教育部的审查标准,又要表达个人的学术观点和爱国情怀。他们如何平衡这些复杂的因素,如何在政治压力与学术良知之间做出选择,这些都构成了本书引人入胜的叙事内容。 本书的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世纪是中日关系极为动荡的一个世纪,从近代化起步时的相互观望,到帝国主义扩张下的激烈对抗,再到战后的复杂博弈,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忠实地记录了这一过程中中国国民对日本认识的演变轨迹。本书的研究,不仅为理解20世纪中日关系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更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在国家认同构建、民族情感塑造以及对外认知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东方之镜:近代中国教科书中的日本印象变迁》不仅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历史叙事。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个民族如何通过教育的棱镜,审视、理解、建构并最终铭记另一个民族的形象。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近代中国社会的肌理,感受那段交织着学习、模仿、冲突与仇恨的复杂历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今日中日关系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基因。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近代史和文化关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这个书名本身就具备了极强的吸引力。它将“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这一宏大而复杂的议题,聚焦于“中国近代教科书”这一具体的载体,并通过“日本和日本人形象”来揭示“交流与冲突的轨迹”。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传播工具,其内容对塑造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认知和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研究近代中国教科书中对日本的描绘,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国社会是如何看待日本,这种认知又是如何随着两国关系的起伏而变化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文化关系”具体化,通过对历史文本的细致解读,帮助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是如何在与日本的互动中,构建自身的民族认同,以及在交流与冲突之间寻找平衡点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历史的厚重感。“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系列丛书”,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学术工程,而副标题“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则将研究的重点精准地锁定在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切入点上。教科书,作为一种最直接、最广泛地影响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媒介,它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和“日本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集体认知。20世纪,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时期,中日两国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演变,从最初的借鉴学习,到后来的全面对抗,再到战后的关系重建。这本书通过对近代中国教科书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无疑能够为我们揭示出,在这一系列剧烈变动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如何通过教育来建构和调整其对日本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背后所蕴含的交流与冲突的张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教育内容是衡量一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民族情感的重要标尺。当这本书的题目映入眼帘,《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系列丛书·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我便感到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它将“中日文化关系”这样一个宏大的课题,聚焦于“中国近代教科书”这一具体的载体,并通过“日本和日本人形象”这一切入点,深入探究“交流与冲突的轨迹”。这无疑是一种极具深度和洞察力的研究方法。教科书的内容,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通过解析近代教科书如何描绘日本和日本人,我们可以最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心态变化、民族情绪的起伏,以及两国文化在碰撞中产生的复杂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理解近代中国是如何在与日本的互动中,构建和重塑自身对这个近邻的认知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系列丛书”预示着这是一部严肃且有深度的学术著作,而副标题“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则精准地指出了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梳理近代中国教科书所呈现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来揭示两国之间复杂而动态的文化关系。作为一名对中日关系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于这样一项细致入微的研究充满了期待。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其内容对塑造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国家认知和民族情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通过分析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认知是如何形成、演变,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资料梳理和严谨的学术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国近代以来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审视,对民族情感的探究,以及对文化交流与冲突之间微妙界限的深刻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的教育者们是如何在历史的大潮中,通过教材向年轻一代描绘日本及其国民的。

评分

在我看来,任何关于历史的研究,如果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进程与微观的具体载体相结合,往往会产生更深刻的洞见。这本书正是如此,它选取了“中国近代教科书”这一极具代表性的载体,来剖析“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这一宏大主题。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通过研究近代中国教科书中所呈现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如何看待日本,这种看法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其中又包含了哪些交流与冲突的痕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文化关系”具象化,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深入挖掘,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民族认同是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演变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中日关系,乃至任何一个国家与他国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想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的题目恰好触及了这个领域的核心。将“日本和日本人形象”置于“中国近代教科书”这一具体媒介中进行研究,其价值不言而喻。要知道,教科书并非凭空产生,它凝聚了当时教育者的价值判断、历史观,甚至政治立场。因此,通过解析教科书中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对日本的“外部形象”建构,更能洞察到中国自身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及民族意识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塑造。尤其是在20世纪这样一个充满剧烈动荡和深刻变革的年代,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更是经历了从“学习日本”到“抵抗日本”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必然会在教育内容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空泛地谈论中日关系,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教科书这一具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载体,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揭示出历史发展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文化轨迹。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并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近代中国教育的深层意涵。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能够“看见”历史细节的著作感到由衷的敬佩。《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这本书,正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回20世纪的中国,通过对教科书这一具体的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来展现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演变。教科书,作为塑造国民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它所呈现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无疑是当时中国社会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一个缩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历史叙事层面,而是深入到教育内容这一具体的研究对象中,通过分析教科书中对日本的描述,揭示出在交流与冲突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是如何构建其对日本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民族情感、文化认同以及国家形象塑造过程的深刻探索。

评分

我对历史研究中那些能够“看见”历史的著作情有独钟,而《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听起来就具备这样的特质。想象一下,通过翻阅那些泛黄的教科书,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回到20世纪的中国,去亲眼“看”到当时的学生们是如何被教导认识日本和日本人。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教科书这一特殊文本的分析,深入揭示了近代中国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力量和复杂的国际局势时,是如何在教育领域构建和调整其对日本的认知。这其中必然充满了交流与冲突的张力,有学习借鉴的成分,也有抵制反抗的色彩。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中,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媒介,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理解当时社会心态的演变,去反思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民族情感的形成过程。

评分

提到“20世纪中日文化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宏大且充满争议的课题,而《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这个副标题,则为这个宏大课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具有突破性的研究视角。教科书,作为一种最直接、最系统地向青少年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工具,其所承载的“日本形象”无疑是对当时中国社会集体认知形成的重要一环。我在阅读历史时,经常会思考,是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插图,在当时的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对日本和日本人的认知?是尊敬、是好奇、是警惕、还是仇恨?这些认知又是如何随着两国关系的起伏而变化的?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对近代中国教科书进行“考古式”的梳理和分析,作者将带领我们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探寻交流与冲突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中国近代对日本的认知图景。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认知”的著作,它揭示了信息传播、文化认同以及民族情感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构建和重塑的。

评分

阅读历史,我常常在思考,一个民族的自我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又在怎样的外部刺激下发生变化。《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这本书,似乎就是从一个非常独特且至关重要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教科书,作为塑造国家未来一代的基石,其内容无疑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书中对“日本和日本人形象”的描绘,绝非随意之举,它一定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观,甚至是民族情感的走向。20世纪,中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从甲午战争的屈辱到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再到和平发展时期的交流合作,教科书中形象的变迁,本身就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叙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这种宏观的历史变迁,落实到了具体的教科书文本之中,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还原了交流与冲突是如何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集体意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