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答问集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口述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人生智慧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养生
  • 问答
  • 人生感悟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8355
版次:2
商品编码:1149973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9
字数: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是2000年之后,南怀瑾先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记录整理本,分为《有关宗教》、《有关学佛》、《有关修行》、《有关打坐》、《有关人生》五章,“‘信’与‘悟’是什么关系”、“普通人修行学佛,需要什么条件”、“到止的境界之后,这就算得定吗”、“晚上打坐时,想睡怎么办”、“人如何做到‘随遇而安’”等九十五则答问,慧言解答修行次第、人生迷津。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有关宗教
什么叫做宗教?
世上的宗教是怎么看世间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差别吗?
中国和西方的宗教观点是共通的吗?
中西方宗教的观点,在同一个地球上,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什么样的原因会造成这种差异?是地理或人种的关系吗?
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那到底什么是真理?
西方的学术界,考古学找不到印度教的源头,是真找不到源头吗?
“信”与“悟”是什么关系?何谓迷信?
宗教如何追寻生命的究竟?
中国没有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又是怎么讲宇宙的起源的?

第二章 有关学佛
“佛学”与“佛法”是否有差别?
学佛、修菩萨道,需要什么资格吗?
最近有很多年轻人学佛,这是好现象吗?
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修养是什么?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学佛时,“戒律”的意义在哪里
初步学佛,应不应从大乘的“度人”观点着眼?
要如何走大乘的路线?
那要如何体会大乘佛的境界?
有句话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如何成为菩提?
佛教如何解释宇宙的演变?
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风、空,彼此之间有没有互相的关系?
诚心学佛,就会有好的果报吗
真有人可以没有“嗔”念吗?
学佛第一步要学什么?
……
第三章 有关修行
第四章 有关打坐
第五章 有关人生

精彩书摘

  问:什么叫做宗教?
  一个人痛苦、烦恼的时候,想到要去拜一拜,这就是宗教心。
  而宗教,就很难讲了。拿世上五大宗教来讲,宗教是可以把你的情绪、思想控制在一个范围,而你会得到安慰、起了信仰心,那个就是宗教。
  宗教的情绪一切众生都有,在碰到困难、遭遇不可知而感到怀疑时,想找个依赖,想把情绪、智慧都投进去,那个投注依靠的目标,就是宗教。问:世上的宗教是怎么看世间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差别吗?
  如果讲宗教的话,所有的宗教看宇宙、看整个世界,是悲惨的、悲观的。所有的宗教对宇宙的看法是悲惨的,对人生的看法是痛苦的。
  因此所有的宗教都说物理世界、人生世界是悲惨的,想人生是痛苦的,想要免除痛苦,寻出一个快乐途径。而在这个物理世界是找不到的。
  所以基督教、天主教有天堂,道教也有天堂,伊斯兰教也是有个天堂。只有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到了天堂,才能寻得人生的究竟。佛教,也有天堂,还有比天堂更好的极乐世界,都不在现实的人世间。
  所以我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鼓励人类死了以后不要怕,死了以后再找极乐世界。
  为什么所有的宗教这样看?因为所有的宗教都站在殡仪馆门口看,可怜呐,今天又抬进了二十个,后天又看到五十个。
  但在宗教文化里头,只有一个宗教文化特别——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不站在殡仪馆看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都站在妇产科门口看,咦,又生出一个!所有宗教是每天晚上看,看到日落西山,地球都暗了,看到人都抬去死了。
  只有中国文化思想,在早晨看太阳天天都上来,而且站在妇产科门口看,随时都有新的生命生出来,生生不已。
  宗教看世界都悲观的,而中国文化是乐观的,生生不已,而且敢提出其他人不敢提的——人可以长生不死。
  修炼到有了结果,像道家的观念,修到神仙,可与天地同寿,跟宇宙同等的寿命;日月同寿,跟日月一样长久。
  问:中国和西方的宗教观点是共通的吗?
  西方人笑中国文化没有宗教。我说你们完全不懂。中国文化比你们早有宗教。你们西方人讲的宗教,什么叫宗教?有个上帝,有个不可知的力量存在着,这个不可知的力量叫做“第一因”。世界上的事都有个原因的,这个“第一因”代表的就是上帝。
  我们中国文化同样有。上,指上面;帝,指有个本体的东西存在,不是人格化的。
  在西方,一个人若是悲观失望了,就叫上帝,但上帝是不容易找到的。我们有宗教——祖先,信祖宗。我的父母、我的祖父、我的祖宗一路上去,我的祖宗上面就是上帝。所以我们由人的理想到上帝,是有一条桥梁走得通的,透过我的祖先,就能到达上帝那里。下面呢,由我起,到子孙万代。旁边呢?家庭、社会、同胞、民族,所以我们是完整的十字架。
  你们啊,一个人直接叫上帝,中间没有桥梁,那是丁字架,还差一点。
  ……

前言/序言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是一本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智慧启迪的书籍,它并非一本按部就班的理论阐述,也不是故弄玄虚的玄学说教,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本书汇集了南怀瑾先生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听众提出的种种疑问,以及他以其博大精深的学养、游刃有余的智慧所给予的真诚回应。这些问答,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也照亮了现代人心灵的迷茫。 书中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古圣先贤的教诲,到人生现实的困惑,从东方哲学的精髓,到西方文明的碰撞,无不涵盖其间。南怀瑾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并结合西方哲学、科学、历史等领域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他并非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将古老的智慧活化,使其能够切切实实地解答当下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关于人生哲理与修养 本书中,南怀瑾先生对人生普遍的困惑,如生命的意义、幸福的追求、苦难的化解等,给予了深刻的剖析。他常常以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入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道理。例如,当有人询问“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时,他不会给出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会引导听者去反思,快乐并非源于外在的占有,而是源于内心的知足与平和。他强调“做人”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快乐是建立在道德修养和精神觉醒的基础之上的。他会提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仅仅将其视为政治纲领,而是将其视为个体生命完善的路径。他会讲述“知足者富”的道理,并非鼓励消极避世,而是要人们明白,过度的欲望只会带来痛苦,而懂得感恩与珍惜当下,才是通往内心富足的钥匙。 在修养方面,先生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会谈到“定力”的重要性,认为现代人容易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难以专注于一事,而定力正是克服浮躁、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他会从佛教禅宗的角度,讲解“参禅”的法门,但并非要求人人出家,而是强调其内涵——“参”的是自己的心,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体悟。他也会提及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效。这些关于修养的论述,都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坚实的内在支撑,应对人生的起伏。 关于传统文化与智慧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尤为精彩。南怀瑾先生并非站在学院派的立场去梳理历史,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视为活生生的生命力,引导读者去感受其内在的精髓。他会解释《易经》的卦象,并非仅仅是占卜的工具,而是宇宙人生变化的规律。他会解读《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并非否定言语的价值,而是强调“道”的超越性与不可言说性。他会阐释《论语》中的“仁”,并非一套抽象的道德准则,而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连接和关怀。 他还会谈到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并非是和稀泥,而是追求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在对立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他会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非将人神化,而是强调人与自然、与宇宙万物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共处。他会从历史的角度,解析中国文化为何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指出其内在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些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旨在帮助读者重新认识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关于社会现象与时代反思 对于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时代症结,南怀瑾先生也从不回避,而是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给予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会谈到现代教育的弊端,认为过度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会反思西方物质文明的过度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精神空虚等。他会分析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症”,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失却了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和内心的安顿。 在谈到社会问题时,先生常常会将焦点拉回到个体身上。他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每个人自身的修养做起。他会强调“责任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会呼吁人们回归“本真”,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蒙蔽,而要追求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自由。他也会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进行独到的解读,帮助读者拨开迷雾,看到事物更深层的本质。 关于学习方法与求知之道 对于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南怀瑾先生也提供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指导。他强调“读懂”比“读多”更重要,认为真正重要的是理解书中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于心,付诸于行。他反对死记硬背,提倡“活读”,即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他还会提及“疑”的重要性,认为“学贵在疑”,敢于质疑,才能打破陈规,形成自己的见解。 他会分享自己学习的经验,例如如何通过大量阅读,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他还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光说不练是无用的,真正的学问要落实到生活中去,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他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并非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一种持续探索知识、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 书中也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南怀瑾先生并不将两者视为对立,而是认为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不同层面和不同途径。他会肯定科学在物质世界的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但也指出其局限性,即难以解答关于生命意义、终极关怀等问题。他会阐释宗教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精神的慰藉、道德的指引,以及对超验世界的探索。 他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指出儒、释、道等思想体系,并非狭义的宗教,而是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他会认为,真正的“宗教情怀”,是对于生命奥秘的敬畏,是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鼓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思想体系,并在其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精神滋养。 总而言之,《南怀瑾先生答问集》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它是一本“人生指南”,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它是一本“心灵之镜”,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发现内心深处的潜能;它是一本“智慧宝典”,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洞悉人生。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只有落地的人生智慧;没有生涩的术语,只有真诚的生命分享。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畅快的对话,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它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真谛,体悟人生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为精妙,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刻板说教,反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面对面的深度对话。时而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引导你从宏大的历史视角去审视眼前的困境;时而又妙语连珠,幽默风趣,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这种松弛有度的对话感,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束之高阁的传统智慧,变得鲜活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与清晰度,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类比,让抽象的道理落地生根,成为可以指导日常实践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想传达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初次翻阅,也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之处的用心。封面上的题字,笔力遒劲,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光芒,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中蕴含的真知灼见。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考究,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少有视觉疲劳。这种对外在形式的极致追求,往往预示着对内在内容品质的更高要求,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与敬畏,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简单的书籍,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艺术品。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便是“扎根”。在这个信息爆炸、思潮快速更迭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常常感到漂浮不定,缺乏一个坚实的立足点。而这本书就像一股强大的引力,将我重新拉回到传统文化与东方哲学的深厚土壤之中。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速效“心灵鸡汤”,而是要求读者付出努力去汲取养分,最终实现精神上的自给自足和内在的圆满。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安定,对于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常与变幻,心中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定力,这是任何其他书籍都难以企及的宝贵收获。

评分

初读开篇,一股清冽而又磅礴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词造句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却又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感。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哲理,用最朴实无华,却又直指人心的语言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精辟的论断,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同迷雾中突然被一束光照亮,让人对所处的世界乃至自身的处境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文字的穿透力,远非一般的说教或论述所能比拟,它更像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共振,引导着读者进行自我审视和内心的觉醒。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本书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场,它并非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更侧重于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潜能。每一次阅读的暂停,都伴随着内心的剧烈活动——是认同、是反思、还是新的疑惑的产生?这种“主动学习”的状态,是很多其他读物难以给予的。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长期被我们忽略或逃避的生命议题。整本书的结构布局,仿佛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而最终的目的地,似乎指向了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一终极命题的深刻体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持续的自我探索之旅的地图。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这个产品,质量非常好

评分

南老师的书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一看再看

评分

好!!!!!!!!!!!

评分

挺好的,不错

评分

喜欢………………

评分

很好的书,下次还会来。

评分

东西不错

评分

南先生的书值得购买,这是品质的象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