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南懷瑾先生答問集》是2000年之後,南懷瑾先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的記錄整理本,分為《有關宗教》、《有關學佛》、《有關修行》、《有關打坐》、《有關人生》五章,“‘信’與‘悟’是什麼關係”、“普通人修行學佛,需要什麼條件”、“到止的境界之後,這就算得定嗎”、“晚上打坐時,想睡怎麼辦”、“人如何做到‘隨遇而安’”等九十五則答問,慧言解答修行次第、人生迷津。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有關宗教
什麼叫做宗教?
世上的宗教是怎麼看世間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差彆嗎?
中國和西方的宗教觀點是共通的嗎?
中西方宗教的觀點,在同一個地球上,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什麼樣的原因會造成這種差異?是地理或人種的關係嗎?
如果說真理隻有一個,那到底什麼是真理?
西方的學術界,考古學找不到印度教的源頭,是真找不到源頭嗎?
“信”與“悟”是什麼關係?何謂迷信?
宗教如何追尋生命的究竟?
中國沒有古老的宗教,中國文化又是怎麼講宇宙的起源的?
第二章 有關學佛
“佛學”與“佛法”是否有差彆?
學佛、修菩薩道,需要什麼資格嗎?
最近有很多年輕人學佛,這是好現象嗎?
學佛的人,最基本的修養是什麼?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時,“戒律”的意義在哪裏
初步學佛,應不應從大乘的“度人”觀點著眼?
要如何走大乘的路綫?
那要如何體會大乘佛的境界?
有句話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如何成為菩提?
佛教如何解釋宇宙的演變?
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風、空,彼此之間有沒有互相的關係?
誠心學佛,就會有好的果報嗎
真有人可以沒有“嗔”念嗎?
學佛第一步要學什麼?
……
第三章 有關修行
第四章 有關打坐
第五章 有關人生
精彩書摘
問:什麼叫做宗教?
一個人痛苦、煩惱的時候,想到要去拜一拜,這就是宗教心。
而宗教,就很難講瞭。拿世上五大宗教來講,宗教是可以把你的情緒、思想控製在一個範圍,而你會得到安慰、起瞭信仰心,那個就是宗教。
宗教的情緒一切眾生都有,在碰到睏難、遭遇不可知而感到懷疑時,想找個依賴,想把情緒、智慧都投進去,那個投注依靠的目標,就是宗教。問:世上的宗教是怎麼看世間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差彆嗎?
如果講宗教的話,所有的宗教看宇宙、看整個世界,是悲慘的、悲觀的。所有的宗教對宇宙的看法是悲慘的,對人生的看法是痛苦的。
因此所有的宗教都說物理世界、人生世界是悲慘的,想人生是痛苦的,想要免除痛苦,尋齣一個快樂途徑。而在這個物理世界是找不到的。
所以基督教、天主教有天堂,道教也有天堂,伊斯蘭教也是有個天堂。隻有離開這個物理世界,到瞭天堂,纔能尋得人生的究竟。佛教,也有天堂,還有比天堂更好的極樂世界,都不在現實的人世間。
所以我說,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鼓勵人類死瞭以後不要怕,死瞭以後再找極樂世界。
為什麼所有的宗教這樣看?因為所有的宗教都站在殯儀館門口看,可憐呐,今天又抬進瞭二十個,後天又看到五十個。
但在宗教文化裏頭,隻有一個宗教文化特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不站在殯儀館看的。儒傢文化、道傢文化,都站在婦産科門口看,咦,又生齣一個!所有宗教是每天晚上看,看到日落西山,地球都暗瞭,看到人都抬去死瞭。
隻有中國文化思想,在早晨看太陽天天都上來,而且站在婦産科門口看,隨時都有新的生命生齣來,生生不已。
宗教看世界都悲觀的,而中國文化是樂觀的,生生不已,而且敢提齣其他人不敢提的——人可以長生不死。
修煉到有瞭結果,像道傢的觀念,修到神仙,可與天地同壽,跟宇宙同等的壽命;日月同壽,跟日月一樣長久。
問:中國和西方的宗教觀點是共通的嗎?
西方人笑中國文化沒有宗教。我說你們完全不懂。中國文化比你們早有宗教。你們西方人講的宗教,什麼叫宗教?有個上帝,有個不可知的力量存在著,這個不可知的力量叫做“第一因”。世界上的事都有個原因的,這個“第一因”代錶的就是上帝。
我們中國文化同樣有。上,指上麵;帝,指有個本體的東西存在,不是人格化的。
在西方,一個人若是悲觀失望瞭,就叫上帝,但上帝是不容易找到的。我們有宗教——祖先,信祖宗。我的父母、我的祖父、我的祖宗一路上去,我的祖宗上麵就是上帝。所以我們由人的理想到上帝,是有一條橋梁走得通的,透過我的祖先,就能到達上帝那裏。下麵呢,由我起,到子孫萬代。旁邊呢?傢庭、社會、同胞、民族,所以我們是完整的十字架。
你們啊,一個人直接叫上帝,中間沒有橋梁,那是丁字架,還差一點。
……
前言/序言
《南懷瑾先生答問集》是一本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與智慧啓迪的書籍,它並非一本按部就班的理論闡述,也不是故弄玄虛的玄學說教,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本書匯集瞭南懷瑾先生在不同場閤、針對不同聽眾提齣的種種疑問,以及他以其博大精深的學養、遊刃有餘的智慧所給予的真誠迴應。這些問答,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摺射齣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芒,也照亮瞭現代人心靈的迷茫。 書中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古聖先賢的教誨,到人生現實的睏惑,從東方哲學的精髓,到西方文明的碰撞,無不涵蓋其間。南懷瑾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將儒、釋、道三傢思想融會貫通,並結閤西方哲學、科學、曆史等領域的知識,為讀者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解讀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他並非簡單地復述經典,而是將古老的智慧活化,使其能夠切切實實地解答當下人們所麵臨的各種問題。 關於人生哲理與修養 本書中,南懷瑾先生對人生普遍的睏惑,如生命的意義、幸福的追求、苦難的化解等,給予瞭深刻的剖析。他常常以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入手,旁徵博引,深入淺齣地闡釋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道理。例如,當有人詢問“如何纔能獲得真正的快樂”時,他不會給齣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會引導聽者去反思,快樂並非源於外在的占有,而是源於內心的知足與平和。他強調“做人”的重要性,認為真正的快樂是建立在道德修養和精神覺醒的基礎之上的。他會提及《大學》中的“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並非僅僅將其視為政治綱領,而是將其視為個體生命完善的路徑。他會講述“知足者富”的道理,並非鼓勵消極避世,而是要人們明白,過度的欲望隻會帶來痛苦,而懂得感恩與珍惜當下,纔是通往內心富足的鑰匙。 在修養方麵,先生更是傾注瞭大量的心血。他會談到“定力”的重要性,認為現代人容易被外界的紛擾所乾擾,難以專注於一事,而定力正是剋服浮躁、實現自我超越的關鍵。他會從佛教禪宗的角度,講解“參禪”的法門,但並非要求人人齣傢,而是強調其內涵——“參”的是自己的心,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體悟。他也會提及道傢的“無為而治”,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不強求、不妄為,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效。這些關於修養的論述,都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堅實的內在支撐,應對人生的起伏。 關於傳統文化與智慧 《南懷瑾先生答問集》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尤為精彩。南懷瑾先生並非站在學院派的立場去梳理曆史,而是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視為活生生的生命力,引導讀者去感受其內在的精髓。他會解釋《易經》的卦象,並非僅僅是占蔔的工具,而是宇宙人生變化的規律。他會解讀《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並非否定言語的價值,而是強調“道”的超越性與不可言說性。他會闡釋《論語》中的“仁”,並非一套抽象的道德準則,而是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連接和關懷。 他還會談到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並非是和稀泥,而是追求一種平衡與和諧的狀態,在對立的兩個極端之間找到最佳的結閤點。他會強調“天人閤一”的思想,並非將人神化,而是強調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相互依存與和諧共處。他會從曆史的角度,解析中國文化為何能夠綿延數韆年而不絕,指齣其內在的生命力和適應性。這些對傳統文化的解讀,旨在幫助讀者重新認識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並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關於社會現象與時代反思 對於當下社會的熱點問題和時代癥結,南懷瑾先生也從不迴避,而是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給予瞭鞭闢入裏的分析。他會談到現代教育的弊端,認為過度的應試教育扼殺瞭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他會反思西方物質文明的過度發展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如環境破壞、精神空虛等。他會分析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癥”,並指齣其根源在於失卻瞭對生命本質的認知和內心的安頓。 在談到社會問題時,先生常常會將焦點拉迴到個體身上。他認為,解決社會問題,最終還是要從每個人自身的修養做起。他會強調“責任感”,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他會呼籲人們迴歸“本真”,不要被功名利祿所濛蔽,而要追求內心的充實和精神的自由。他也會對一些曆史事件和文化現象進行獨到的解讀,幫助讀者撥開迷霧,看到事物更深層的本質。 關於學習方法與求知之道 對於如何學習,如何求知,南懷瑾先生也提供瞭許多極具啓發性的指導。他強調“讀懂”比“讀多”更重要,認為真正重要的是理解書中的精髓,並將其內化於心,付諸於行。他反對死記硬背,提倡“活讀”,即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應用。他還會提及“疑”的重要性,認為“學貴在疑”,敢於質疑,纔能打破陳規,形成自己的見解。 他會分享自己學習的經驗,例如如何通過大量閱讀,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從而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係。他還會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認為光說不練是無用的,真正的學問要落實到生活中去,纔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他所倡導的學習方法,並非僅僅是為瞭應付考試,而是為瞭培養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一種持續探索知識、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 關於科學與宗教的辯證關係 書中也涉及瞭科學與宗教的辯證關係。南懷瑾先生並不將兩者視為對立,而是認為它們是人類認識世界、認識生命的不同層麵和不同途徑。他會肯定科學在物質世界的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但也指齣其局限性,即難以解答關於生命意義、終極關懷等問題。他會闡釋宗教的價值,在於其能夠提供精神的慰藉、道德的指引,以及對超驗世界的探索。 他會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指齣儒、釋、道等思想體係,並非狹義的宗教,而是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學和智慧。他會認為,真正的“宗教情懷”,是對於生命奧秘的敬畏,是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人類命運的關懷。他鼓勵人們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思想體係,並在其中找到最適閤自己的精神滋養。 總而言之,《南懷瑾先生答問集》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它是一本“人生指南”,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方嚮;它是一本“心靈之鏡”,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發現內心深處的潛能;它是一本“智慧寶典”,幫助我們理解世界,洞悉人生。書中沒有空洞的理論,隻有落地的人生智慧;沒有生澀的術語,隻有真誠的生命分享。閱讀此書,如同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暢快的對話,受益匪淺,迴味無窮。它能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腳步,靜下心來,思考生命的真諦,體悟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