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译注

山海经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成 注
图书标签:
  • 山海经
  • 神话传说
  • 奇书异闻
  • 古代文献
  • 地理志
  • 博物学
  • 民俗学
  • 译注
  • 经典
  • 中国古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28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4282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2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记录了山川、地理、民族、物产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精彩书评

  ★《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同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目录

前言
卷一南山经
卷二西山经
卷三北山经
卷四东山经
卷五中山经
卷六海外南经
卷七海外西经
卷八海外北经
卷九海外东经
卷十海内南经
卷十一海内西经
卷十二海内北经
卷十三海内东经
卷十四大荒东经
卷十五大荒南经
卷十六大荒西经
卷十七大荒北经
卷十八海内经
附录
上山海经表
《山海经》序
《山海经》与吕调阳《五藏山经传》山名排序对照表

精彩书摘

  再往西北三百七十里,叫不周山。北面是诸毗山,紧挨着岳崇山,东面是渤泽,是河水潜入地下的地方,它的源头汹涌奔腾,发出咕咕噜噜的声音。有一种好的果树,果实像桃子,叶子像枣树,花是黄色的,花萼是红的,吃了可以不知疲劳。
  西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日鲞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鲞山之玉荣,而投之锺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
  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鲞山至于锺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注释】
  ①山,密山。郝懿行日:“郭注《穆天子传》及李善注《南都赋》、《天台山赋》引此经俱作密山,盖鲞、密古字通也。”《五藏山经传》卷二:“密山,哈什河源之喀拉古颜山也。《尔雅》:‘山如堂者密。’准语谓股日古颜,盖山形若箕股而深黑也。”
  ……

前言/序言


《山海经》,一部充满奇幻色彩与古老智慧的瑰宝,并非仅是地理志或神话汇编,它更像是一面穿越时空的棱镜,折射出上古华夏先民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对未知世界近乎孩童般的好奇与探索。这部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其“若隐若现”的真实性与“呼之欲绝”的虚幻性交织,既勾勒出了一幅幅令人目眩神迷的异域图景,又暗含着古人对自然、社会、伦理的深刻体察。 想象一下,在那远古洪荒时代,文字尚未完全成熟,人们依靠口耳相传、图画描绘来记录和认知世界。《山海经》的成书,便是这一过程的珍贵结晶。它记载了从“海外”“海内”的万千山川,到其中栖息的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禽兽、怪兽;它描绘了居住在这些土地上的人类部族,他们的风俗习惯、祭祀活动、战争冲突;它还记录了那些神祇、灵药、奇珍,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等,这些故事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海经》的地理描绘,并非现代地图学意义上的精确坐标,它更像是一种“泛地理学”的认知。山川的起伏、河流的走向,与其说是严格的科学测量,不如说是先民们通过观察、经验和想象构建出的世界观。那些“东南三百里”、“西三百里”的距离单位,并非僵化的尺度,而是承载着人们对空间感和遥远概念的理解。书中提到的每一座山,都有其独特的特征——有的“善载”,有的“多泽”,有的“多石”,有的“草木生焉”。这些描述,既是对自然物征的朴素观察,也可能蕴含着古人对物质属性的初步认识。 而《山海经》中最令人着迷的部分,无疑是其中数量庞大的奇异生物。这些生灵,常常拥有匪夷所思的外形和能力:人面蛇身、六足四翼、口吐火焰、吞云吐雾……它们并非全然虚构,许多学者认为,这些奇特的描述,可能源于古人对现实中某些动物的夸张化、变形化,或是将不同动物的特征进行组合,以表达某种象征意义,甚至可能记录了已经灭绝的古老物种的模糊记忆。例如,书中描述的“穷奇”、“混沌”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恶兽”的典型意象。这些生物的描写,不仅仅是猎奇,更是古人对生命多样性、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它们的存在,为《山海经》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也激发了后世无数的艺术创作和文学想象。 除了山川、异兽,《山海经》还详尽记录了古老部族的生活方式。关于各地的居民,书中会提及他们的服饰、饮食、居所、技艺,甚至他们崇拜的神灵和特有的习俗。比如,有的族人“好相人大”,有的族人“身体常青”,有的族人“食鱼”。这些片段,如同散落在各处的珍珠,串联起来,便勾勒出上古时期社会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些记述,为我们理解中国早期社会结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素材。 书中涉及的神灵与祭祀,更是《山海经》灵魂的另一重要载体。从至高无上的天帝,到司掌山川、水土、疾病的各路神祇,再到那些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他们构成了上古的宇宙秩序和精神世界。《山海经》中对祭祀仪式的描述,如“献祭”、“祈祷”、“卜筮”,反映了古人与神灵沟通的方式,以及他们对命运的敬畏与希冀。这些神话故事,并非简单的娱乐,它们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诲、社会伦理和对宇宙人生 fundamental 问题的哲学思考。 《山海经》的价值,更在于其作为一种“原始叙事”的典范。它没有后世小说般的完整情节,也没有严谨的学术论文般的逻辑推演。它是一种碎片化的、充满暗示的叙事风格,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个引子,可以激发无限的解读和联想。它的语言古朴、简洁,却又充满了力量和想象力,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质朴的生命力。 然而,《山海经》并非一本容易解读的“故事书”。它的语言晦涩,信息庞杂,其内容是否真实,其成书年代、作者身份,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正因如此,对《山海经》的“译注”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梳理,将那些模糊不清的词语、典故,以及隐藏在字句背后的含义,一一解释清楚,才能让这部古老著作的智慧之光,重新照亮今人。 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蕴含着无尽秘密的古籍。它不只是一个地理的坐标,不只是一个神话的宝库,更是一扇通往上古中国精神世界的窗口。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索、去解读,去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震撼与启迪。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那些深植于民族根脉中的古老智慧与想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山海经译注》着实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古籍原文的翻译和注释部分,简直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山海经》的译本,但总觉得要么过于直白,失去了古文的韵味,要么注释得过于深奥,让人读起来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译文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保留了原文那种古朴奇诡的色彩,又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其意境。更难得的是,它在注释上下了巨大的功夫,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深入到了当时的地理、民俗、神话传说等方方面面。比如,书中对某个神兽的描述,作者不仅解释了它的外形特征,还结合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敬畏,甚至引申出了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和民间传说。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古人的想象力。而且,书中大量的引用和旁证,都显得非常考究,让人觉得作者对《山海经》的研究是系统而深入的,不是简单拼凑的泛泛之谈。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山海经译注》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类似的读物已经很多了。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的排版设计非常精美,图文并茂,那些根据古籍描述绘制的插图,虽然是现代的作品,却准确地传达了《山海经》中那些光怪陆离的生物和奇特景致的形象,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获得直观的视觉冲击。而且,译注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显得非常老练。他们的文字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创作的生动性。在翻译原文时,他们能够巧妙地避开生硬的直译,用更加流畅、更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语言来表达,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清晰易懂。同时,注释部分也非常考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古代文献来佐证,这让我看到了译注者背后深厚的学术功底。这本书的整体感觉非常大气,而且有深度,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值得慢慢品味。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书籍,应该是能够引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这本《山海经译注》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拿到这本书后,并没有急于一口气读完,而是反复品味,并时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话。书中对于一些模糊不清或存在争议的记载,译注者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列举了不同的观点,并分析了各自的依据。这种开放性的态度,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研究兴趣。例如,在解释某个奇特生物的生存环境时,作者可能会提出几种不同的地理推测,并结合古文献和其他考古发现来论证,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究竟哪种解释更合理,或者说,《山海经》中的记载是否可能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地理认知。此外,书中对一些神话故事的解读,也常常会触及到人性的某些方面,或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或是对未知的好奇,这些都促使我去反思和联想。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我一步步深入探索《山海经》的奥秘。

评分

我对这本《山海经译注》的喜爱,更多地来自于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阅读氛围。当我沉浸其中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译注者在处理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异兽、神灵和奇山异水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虚构,而是努力去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象征意义。他们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信仰观念,甚至是地理环境的变迁,来解读《山海经》中的每一个词句。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山海经》不再是一本孤立的古籍,而是鲜活的、与古代中国文明紧密相连的文化载体。书中对一些神话故事的讲述,也常常带有情感色彩,让人能够感受到古人面对未知和自然时的敬畏、好奇与想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描绘精美的插图的注释,它们不仅仅是图画的说明,更像是对图画背后故事的引申和解读,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山海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对于我这样对古代神话志怪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山海经译注》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梳理和解读那些错综复杂的神话体系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严谨态度。很多时候,阅读《山海经》会感觉像是在迷宫中穿行,各种神祇、异兽、奇特的地理景象交织在一起,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这本书的译注者似乎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们能够抽丝剥茧,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梳理成一条条清晰的线索。例如,在介绍一些神灵的谱系时,书中会详细追溯其来源、演变以及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差异,这种对比和分析非常有启发性。而且,对于书中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描述,比如某些山脉的形状、河流的流向,作者也尝试从古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角度去解读,赋予了这些文字更深的文化内涵。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翻译”《山海经》,更是在“重塑”它,让其内在的文化魅力得以更完整、更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

不错。。。。。。。。。。。。。。。。。。。。。。。。。。。。。。。。。。

评分

消费等功能提供 的选择找房子将内容提供的发展规划中

评分

例如,对于长度为17的序列00101011011011010,如果L=7,子序YU[7,14]的平均值最大,为6/8(它的长度为8);如果L=5,子序列[7,11]的平均值最大,为4/5。

评分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评分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评分

例如,对于长度为17的序列00101011011011010,如果L=7,子序YU[7,14]的平均值最大,为6/8(它的长度为8);如果L=5,子序列[7,11]的平均值最大,为4/5。

评分

很喜欢传说的山神鬼怪这些,所以买了。

评分

【输出格式】

评分

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