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照明设计年鉴(2014)

国际照明设计年鉴(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崴,陈东,张倩 等 编
图书标签:
  • 照明设计
  • 建筑照明
  • 室内照明
  • 景观照明
  • 灯具
  • 照明工程
  • 设计案例
  • 国际照明
  • 照明技术
  • 2014年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4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8618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际照明设计年鉴(2014)》是《国际照明设计年鉴》系列图书的第四本。此图书以揭示近两年来全球照明设计的最新发展趋势为主,收录国内外优秀照明设计案例100余例,设计文化建筑、娱乐休闲、商业零售、公共艺术等11个领域。书中不仅会对每个项目进行较详实的介绍,还着重推荐了国外著名的设计师和设计团队,以及相关的照明新产品,书中大量精彩的案例体现出国际设计师们创造性的想象力以及设计技巧。本“年鉴”在采用传统的按项目索引的同时,还继续坚持提供按设计师搜索的功能,是一本查阅方便、精美实用的工具书和资料集。

作者简介

何葳,1973年生于北京,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赴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RWTH Aachen(亚琛工业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2002年获得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硕士学位;2003年归国,从事建筑、城市、照明艺术等跨学科研究,现任教干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负责城市设计和建筑教学,同时主持数字城市方面的研究,任学院数字空间与虚拟现实实验室主任,并兼任德国Profesmonal Lightmg Design(《照明设计》)杂志中文版执行主编;主持或参与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多篇论文曾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并著有《瞬间·意象的碎片》等书。

目录

热点议题
黑暗艺术
高楼建筑和桥梁的室外照明及其对鸟类和鱼类生命的负面影响
黑暗艺术
光与健康
昼夜遁应性照明
健康学习环境中的天然光设计
照明与城市
城市空间里与电气照明相关的时间因素
照明规划的作用
媒体建筑
媒体建筑基础1
媒体建筑基础2
优秀照明设计
案例100
文化建筑
斯图加特新公共图书馆
天津大剧院
议会公园会展中心
大眼睛艺术中心
墨田水族馆
“蓝色星球”水族馆
赫勒乌普高中的新多功能空间和
体育设施
图书馆
海军造船厂
THE STAR演艺中心
歌华青年文化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
休闲娱乐
商业零售
办公空间
公共艺术
酒店住宅
历史宗教
城市景观
交通设施
体育场馆
专业推荐
附录&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建筑照明设计趋势与实践的权威汇编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国际照明设计年鉴(2014)”之外的领域展开,力求详尽且富有专业性。 光影的叙事:当代景观与城市夜景的照明哲学与技术前沿 (2023-2024年度精选) 第一部分:跨越边界的照明美学——景观与公共空间的新叙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当代景观照明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光环境营造的专业参考手册与趋势报告。它摒弃了单纯建筑立面照明的范式,转而探索光线如何在自然、半自然及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实现功能性、艺术性与生态性的完美融合。 1. 纪念性景观的“低语”照明:光污染的隐形治理 本篇深入剖析了大型纪念性景观(如国家公园入口、历史遗迹周边、大型水景广场)的照明策略。重点探讨了如何运用极低照度设计(Ultra-Low Luminance Design)和窄带光谱技术,在满足安全导览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生态系统(特别是夜行动物和星空可见性)的干扰。书中详细介绍了“光污染等级评估模型”(LPS-E Model)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欧洲某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动态遮光罩系统设计。同时,它也涵盖了针对光晕(Skyglow)的逆向工程计算方法,为设计师提供了量化控制光溢出的工具集。 2. 滨水空间与水体互动的光动力学 水体照明历来是技术与艺术的交叉点。本章节着重于水下光效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我们展示了采用自清洁纳米涂层LED模组在深水环境中的安装与维护实践,并分析了不同水文条件(如潮汐、水流速度)对光束形态的动态影响。特别引入了“声光同步反馈系统”在喷泉和瀑布照明中的应用,使光的变化与水流的节奏形成精确的听觉与视觉统一。案例解析涵盖了亚洲新兴经济体中,为应对高盐碱环境对电气元件的腐蚀性挑战所采取的IP等级超越标准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3. 城市步道与微气候照明:以人为尺度的光体验 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建筑照明,本部分关注的是人流密度高、尺度亲近的城市步行系统(Greenways, Skywalks, Urban Trails)。核心议题是“光照的序列感与导航性”。内容涉及如何通过色温的渐变(CCT Gradient Mapping)来引导行人的流线,以及如何利用地埋式线性灯具,实现无眩光的“地面指引”而非“空间灌溉”。书中详细阐述了新型柔性光纤技术在不规则地貌照明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硬质灯具难以适应曲线和坡度的痛点。 第二部分:技术革命与材料科学——面向未来的照明硬件 本章节聚焦于照明工程领域中,硬件技术和材料科学的最新突破,这些突破直接影响了设计的寿命、能效和视觉表现力。 1. 超高显色指数(CRI 98+)在艺术照明中的应用与挑战 随着技术发展,实现高于行业标准(CRI 90)的照明已成为可能。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多芯片集成技术(Multi-Chip Integration)如何精确还原复杂材质(如丝绸、古董木材、特定矿物颜料)的真实色彩。然而,高CRI也带来了挑战,例如色彩一致性(Uniformity of Color Rendering)在不同功率下的漂移问题。书中提供了通过光谱峰值校准算法来维持长期高CRI稳定性的工程方法论。 2. 智能照明系统的互操作性与数据安全 智慧城市概念的推进,使得照明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发光体。本章分析了DALI 2.0、Bluetooth Mesh与Li-Fi技术在户外照明网络中的集成策略。核心内容围绕“去中心化控制架构”的优势,探讨如何在不牺牲实时响应速度的前提下,保障大规模城市照明网络的数据传输安全与隐私保护。此外,还首次公开了某欧洲城市在动态节能算法中,将交通流量预测模型与照明亮度实时联动的设计框架。 3. 新型散热媒介与灯具寿命的突破 LED热管理是决定系统寿命的关键。本章详细对比了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与传统铝合金散热器的热阻抗差异。我们呈现了“相变材料(PCM)辅助散热系统”在极端气候(-40°C 至 +60°C)下对驱动电路保护的实测数据。这部分内容为寻求超长质保期(如15年或20年)的照明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材料科学依据。 第三部分:照明设计实践中的法规、经济与人文考量 设计必须植根于现实的框架之内。本部分探讨了影响项目落地的非技术性关键因素。 1. 国际照明标准对特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调整 全球化项目要求设计师熟悉不同地区的法规差异。本章系统梳理了美国IES、欧洲EN标准与亚洲特定国家(如日本、新加坡)对“最小照度要求”与“眩光限制(UGR/G-Rating)”的差异化条款。重点分析了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如何通过“文物级无损照明技术”(如超窄角度投射和近距离皮肤效应补偿)来满足现代安全标准。 2. 照明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的量化分析 本书提供了详尽的照明系统总拥有成本(TCO)模型,该模型不仅包含初始投资与能耗,更将中期维护成本、驱动器更换频率预测和灯具回收价值纳入考量。通过对三种不同等级(经济型、标准型、旗舰型)室外投光灯的十年运行模拟,为业主方提供了清晰的投资回报分析路径。 3. 光环境的情绪共振:色彩心理学与时间序列设计 最后,本章从人文角度审视光。探讨了特定波长光线对人体生物节律(Circadian Rhythm)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城市界面设计中,利用动态色彩序列来缓解城市居民的“光疲劳”。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对“情感光谱权重(Emotional Spectrum Weighting)”的计算,设计出既能彰显城市活力,又不干扰居民自然睡眠周期的夜间光景。 目标读者: 景观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照明工程师、建筑设计师、工程采购专家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 本书特点: 强调工程实践、材料创新与生态责任的深度融合,是理解当代户外及公共空间照明设计前沿趋势的必备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照明工程师,我对行业标准和规范的演变非常敏感。我翻遍了全书,期待能看到对新出台的国际或区域性照明规范的解读和分析,比如对新兴的UV-C杀菌照明应用的安全界限探讨,或者高功率密度照明系统的散热设计优化策略。但这本书似乎刻意避开了这些略显“枯燥”的技术标准讨论,转而将笔墨集中在那些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商业和艺术照明上。虽然那些流光溢彩的图片确实赏心悦目,能激发创意火花,但缺乏对安全、耐久性和维护性等工程基础问题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专业厚度有所削弱。它更像一本“灵感速递”,而非一本“知识储备库”。我需要的是在保证安全和工程可行性的前提下的美学实现,而不仅仅是孤立的美学展示。

评分

从排版设计来看,该书确实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水准,大量的留白处理,使得即便是大跨页的图片展示,也显得呼吸顺畅,毫不拥挤。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似乎也牺牲了信息检索的效率。书中的索引系统并不完善,如果你想快速定位某个特定类型的照明应用,比如“交通隧道照明”或“高端零售橱窗照明”,你不得不依赖目录进行漫长的查找,而目录的分类又显得有些主观和模糊。对于需要快速获取特定信息进行项目参考的设计师来说,这种阅读体验是低效的。我更青睐那些结构清晰、技术术语表详尽、能够快速定位关键信息的工具书。这部年鉴更像是一本被精心包装的咖啡桌读物,适合在休闲时刻翻阅,而非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作为参考手册使用。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号称“年鉴”的出版物,会像一本年度报告一样,用扎实的数据和严谨的框架来梳理过去一年的行业脉络。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照明标准的部分,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能耗优化和材料循环利用的前沿实践。但阅读下来,我发现书中对这些宏大主题的探讨,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指标和标准对比。比如,关于“人本照明”(Human Centric Lighting, HCL)的讨论,虽然配图很美,但并没有深入解释不同色温和照度变化对人体生物节律影响的精确量化模型,也没有提供不同气候带下最佳HCL策略的实证研究。这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面向投资人或甲方展示行业“可能性”的宣传册,而非给一线设计师提供工具箱的专业典籍。如果想从中汲取那种能直接转化为设计语言的养分,恐怕得在其他更专业的期刊上费一番功夫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绝对是顶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拿在手上绝对有分量感,那种油墨的香味和纸张的细腻纹理,让人爱不释手。然而,当我进入到那些被标注为“重点项目展示”的篇章时,我的热情逐渐消退了。我注意到很多项目的介绍都非常程式化,无非是“在某某城市的地标建筑中,我们应用了创新的照明解决方案,实现了……”这种表述。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在那个具体的空间里,设计师是如何解决眩光问题的?他们选择了哪一特定型号的配光元件,其配光曲线是如何被精确计算的?或者,在面对历史建筑的立面翻新时,他们是如何平衡法规要求与艺术表达的?这些关键的“技术黑箱”在书中被完美地隐藏了。结果就是,我看到了许多“是什么”,却几乎找不到“怎么做”的深度指导,这对于一个追求技术精进的同行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

评分

这部厚重的作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精良的印刷和触感,就让人对内页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本来是冲着学习最新的照明技术和设计趋势来的,毕竟“年鉴”这个词本身就暗示着这是对过去一年行业发展的一次全面而权威的梳理。然而,当我翻阅了前几页,试图寻找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案例分析或者深入的理论探讨时,却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一种宏大的叙事,而非具体的技术细节。这让我感到一丝困惑。我期望看到的是对LED光源的显色性极限突破、智能照明系统在城市尺度上的落地挑战,或者是博物馆照明如何平衡保护与展示的微妙关系。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精美的画册,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说明,缺乏那种能让人醍醐灌顶的深度剖析。也许它更适合作为一种行业概览,而非供专业人士深入研究的工具书。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复杂项目的设计师来说,缺少了对设计决策背后的逻辑链条的详尽阐述,确实让人感到意犹未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