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面对的挑战并非仅仅在经济与国防上追赶西方的发达国家,而是如何在精神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上超过它们!
内容简介
《道德战争:现代中国在价值观上的挑战》是一本从宏观上探索和思考价值观的书。《道德战争:现代中国在价值观上的挑战》用一种科学和开放的态度,深入探讨了一连串与价值观相关的问题,包括: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同的历史阶段会重视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价值观的经济背景,价值观的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的合理性,不同价值观的可操作性,怎么样的价值观才能配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们需要发展一套怎么样的价值观来配合中国的发展等。 大国之间的角力,不但有军事上的斗争、经济上的斗争,更有软实力上的斗争。严格来说,道德也是一个战场。在现代世界里,一个大国只有占据道德制高点,它才能打赢对手,进而带领全球。因此中国的崛起不但要赢得军事上和经济上的较量,它还要赢得道德文明上的较量。而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它是否拥有一套足以使人信服、使人自豪的价值观,并能以此来凝聚国民的共识。作者在香港的学术环境中,一直心向北京,上下求索。除了分析以外,书中还提出了很多技术层面上的想法,很值得制度设计者去研究和参考。
作者简介
张东才,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硕士和博士。分别任美国德克萨斯州贝勒(Baylor)医学院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并曾作为客座教授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讲学,以及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钱永健教授合作研究。获香港科学会院士(Founding Fellow),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起源,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哲学研究。张教授曾由两间国际出版社Plenum Publishing Co和Academic Press出版两本专著,在各大著名的国际期刊发布学术论文百余篇,并拥有20多项国际专利。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今天在硬实力方面已经取得极大的成就,可是软实力的发展却还没有跟上。我们因此十分需要探讨如何去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这就是本书的主题。本书有几个特点:它既有广阔的视野,又强调科学的思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如何发扬中国文化,以及如何平衡各种不同的价值,本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对于社会演化的规律更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本书虽然列举了大量的分析和例证,它的讨论却是生动活泼的,全书的可读性很高。
——吴国祯 清华大学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常委
★刚过去的30多年,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以及精神文明上的挑战。如何改变思维,使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之外,兼顾到新文化的建设、推动对道德的追求?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恢复大众对中国文化的信心?这应该是我们未来15~20年的重要工作。这本书以宏阔的视野来分析这个问题。作者以杰出科学家的冷静头脑,以热爱祖国的胸怀来探讨现代中国要如何重建一个新的道德高地。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新思维,相信可以为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起到一些积极的促进作用。
——黄仲翘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现任香港永泰信息技术集团主席
★该书作者以一位生命科学家的独特眼光,以及其对中华文化的独到见解,对中华民族在复兴过程中需要追求的超出西方价值观体系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度和系统探讨,提出了富有启发和令人深思的前瞻性观点。
——昌增益 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一个丧失固有文化价值的族群,不论是因为外国殖民统治强加的灌输、革命式的自我否定,还是透过商品文化的潜移默化,都必然会蜕变成为外国文化上的随从或帮佣。鉴于此,我非常赞同本书作者的观点:许多中华文化里面的优秀价值可以在现代社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包括诚信与责任、人道与宽容,以及公平与正义。这是及时的警钟。本书应能有助于促进国人重新建立一种道德上的自信。
——俞力工 政治评论家,曾任欧洲华人作家协会会长
★人类社会总体的发展方向,是从野蛮到文明,从以力服人,到以利服人,再到以德服人。这种“德”,就是培养一套合理的价值观。在今天,我国已经到了要求“以德服人”的阶段。那么怎样的价值观才能帮助我们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对此问题,作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极具说服力。本书布局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行文流畅,可读性甚高,是一本关心民族(以至世界)前途的人不能错过的书。
——吴清辉 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曾任全国人大代表
目录
第一篇现代的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一套新的价值观?
在这个世界巨变里面,中国正处于巨变的中心。不过,中国今天面对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会。
中国的崛起必须在价值观上建立共识
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的社会可以看作是一个生命体
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
民族自信从何而来?
第二篇 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篇探讨了价值观的性质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与人性有何关系?价值观是否需要配合社会的发展?
价值观的性质和起源
价值观必须配合社会的发展
回顾奴隶社会的价值观
回顾君主/封建社会的价值观
回顾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
回顾反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
第三篇 人类正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后资本主义社会”
过渡
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们必须更注重个人与群体利益的平衡,更需要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出一套与这种形势相适应的新价值观。
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人类的终极社会?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
这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指导原则应该是什么?
第四篇 现代的中国人需要怎样的价值观?
这套价值观究竟应该有些什么具体的内容?它是否能组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它与西方的“普世价值”有何不同?在本章我们将会详细地讨论这些问题。
新的一套价值观体系应该以什么为基础?
为何科学与理性是核心价值?
为何诚信与责任是核心价值?
为何人道与宽容是核心价值?
为何公平与正义是核心价值?
什么是人权价值?
什么是伦理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权价值、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必须建立在核心价值的基础上
什么是幸福?
第五篇 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一个民族离不开她自己的文明。要建立一套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我们理应从发扬中国的国有文化开始。
中华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没有正面的价值?
……
第六篇 价值观的可操作性与局限性
第七篇 如何在制度上体现新的价值观
第八篇 中国人要走自己的路
精彩书摘
第三,在经济模式上,资本主义社会强调自由经济(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主张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清楚地指出:市场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有自然的反馈调节能力。政府对生产的管理,根本是多余的。而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则认为,放任自流的市场机制是行不通的。国家必须了解人民的需要,并根据这种需要,计划和指挥生产。
受到这个社会主义理想的鼓舞,在20世纪有很多国家进行了革命,建立了所谓“社会主义政权”。不过后来发现,这些政权虽然自称是社会主义,他们在实践中却与社会主义的理想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只能把这种实行苏联模式的社会统称为“反资本主义社会”(以下简称为“反资社会”)。西方一直把实行反资本主义的国家称为“共产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包括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国家(如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如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独立的南斯拉夫和东方的北朝鲜、北越(统一前的)、红色高棉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等等。事实上,把反资社会等同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准确的,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应当出现“人尽其能,各取所需”的理想境界。但显然,这种理想的社会在人类历史里并不曾出现过。
那么,把反资社会看作“社会主义社会”又如何呢?这似乎也并不妥当。因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很广阔的理想,不同的国家和政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实践的方式也很不一样。例如目前北欧的福利国家,他们把福利社会当作社会主义社会;苏联时期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它也自称是“社会主义社会”;更为极端的是红色高棉,它实行的社会改造模式是把城市人民强迫迁到农村,为此制造了许多人道的灾难。但红色高棉的领导人也自诩在柬埔寨实现了“社会主义”。所以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政权很多,但所做的却有很大的分别,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
另外,那些实行“反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况,也不符合马克思的理论。根据马克思的构想,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产生在高度工业化以后。当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大部分人被迫成为无产阶级。这些无产者最后联合起来革命,成功夺取资产阶级的政权。但历史的发展却并非如此。所有反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时,他们的工业化程度都不高。苏联、朝鲜、越南、中国建国时基本上都是农业社会,没有庞大的工人阶级。所以,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工人阶级革命。另外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革命应当是国际性的。因为它发生的时候,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已经高度工业化;同时,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实际上应该没有祖国,他们革命成功后,国与国的界限会减弱,国家机器会自然消亡。可事实上,在一些建立了苏联模式政权的国家里,国家机器却越发严密,国与国的冲突也日益严重。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主张私有制最终应该被废除,但是他们并不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该马上用一种强迫的手法废除私有制,而只能用和平的手段逐步改造社会。对于这个改造的过程,他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包括:用累进税、高额遗产税、取消旁系亲属继承权、强制公债等来限制私有制;也可以用国有工业竞争的办法或者赎买的办法,逐步把资产阶级的财产转变到公有制上去(引自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10月)①。但是无论在苏联还是后来成立的新中国,都没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想法去做。
……
前言/序言
《边缘的十字路口: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价值观变迁》 一、 引言 21世纪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背后,一场无声的价值观念重塑正在悄然进行。本书《边缘的十字路口: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价值观变迁》并非一本关于“道德战争”的直接论述,而是试图深入剖析这场剧烈变迁的深层动因、复杂表现及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边缘地带”,那里是全球化思潮、传统价值与新兴观念激烈碰撞的前沿,是观察和理解当代中国精神世界走向的关键窗口。 全球化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裹挟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经济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渗透并非单向的输入,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面临着来自西方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其他多元思潮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思想、集体主义精神等,也在努力寻找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定位和价值。本书的目的,正是要梳理和呈现这一复杂而迷人的价值观变迁图景,探讨中国如何在新的十字路口,在保留自身独特精神内核的同时,吸收和融合外来文明的精华,塑造面向未来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体系。 二、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全球化最直接的体现之一便是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和文化的交流的频繁化。互联网的普及、跨国媒体的渗透、国际学术的往来,使得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如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市场竞争、物质至上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着中国社会。这些价值观在带来经济活力和个体解放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平、伦理道德、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平衡的讨论。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重视家庭伦理、集体和谐、社会责任。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社会组织和国家认同的方式。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下,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挑战了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个体权利被前所未有地强调,个人自由和选择的边界被不断拓宽。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的创造力和个体活力,但也可能导致社会凝聚力的削弱、传统家庭结构的松动以及对集体责任的淡漠。 本书将深入探讨,在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冲击下,中国社会如何回应这些挑战。我们关注的并非简单的“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的二元对立,而是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中国社会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尝试对传统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使其既能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又能保障个体权利?如何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中,重塑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中国社会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三、 新兴价值观的涌现与社会心理的重塑 除了西方价值观的传入,全球化也催生了中国社会内部新兴价值观的涌现。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一系列新的社会群体和新的生活方式应运而生,他们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例如,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了对生活品质、教育、健康、休闲娱乐的更高追求,以及对社会公平、环境保护、文化艺术等议题的关注。青年群体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更加开放、包容,但也可能面临迷茫、焦虑和对传统价值的疏离。网络社区的兴起,形成了独特的社群文化和亚文化,带来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社交规则和价值判断标准。 本书将特别关注这些新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我们考察互联网如何成为新思想、新观念传播的重要平台,以及网络社群如何塑造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我们将分析“精致的利己主义”、“佛系青年”、“社畜”等网络流行词语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如何在物质富足与精神追求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建立个人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归属。 四、 价值多元化下的社会整合与认同危机 价值多元化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为社会带来了丰富性和活力,但也可能引发社会认同危机和价值冲突。当社会成员拥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时,如何维持社会秩序、增进社会共识、构建共同的民族认同,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本书将探讨,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国家,价值多元化如何与现有的社会整合机制相互作用。我们分析官方意识形态在价值引导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回应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我们考察法律、教育、媒体等社会制度在价值传播和规范中的功能。同时,我们也关注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价值构建和维护中的作用。 此外,本书还将审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可能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当“中国”的定义变得越来越复杂,当个体既是中国公民,又是世界公民,当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织,如何重新确立和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是摆在中国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五、 走向未来的中国价值观:挑战与展望 《边缘的十字路口: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价值观变迁》并非要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我们认为,中国价值观的未来走向,并非简单的继承或抛弃,而是一个在开放、包容、批判性反思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中国价值观的未来展望。我们尝试分析,中国社会将如何整合传统价值与外来文明的精华,形成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时代精神,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激发民族活力的价值体系。我们将探讨,中国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为人类文明贡献独特的价值理念,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相信,理解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变迁,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更能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这本书旨在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对中国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进行深层思考的探索者。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在“边缘的十字路口”,共同审视和思考中国价值观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