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太平洋:大国四百年争霸史

激荡太平洋:大国四百年争霸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沃尔特·麦克杜格尔(Walter A. McDougall) 著,李惠珍,赖慈芸,周文萍,连惠幸 译
图书标签:
  • 太平洋
  • 历史
  • 大国
  • 争霸
  • 海洋
  • 军事
  • 政治
  • 国际关系
  • 百年史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1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36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4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一:哈佛大学荣誉教授入江昭、《兄弟连》作者史蒂芬·安布罗斯、美国前总统卡特首席撰稿人詹姆斯·法洛斯鼎力推荐
  推荐二:普利策历史奖得主挑战全新写作手法,以“说书人”口吻讲述北太平洋四百年权力之争
  推荐三:欧洲殖民势力的衰落、俄国的扩张、美国的崛起、中国与日本的闭关锁国,以酣畅淋漓的文字呈现环环相扣的历史事件。

内容简介

  

  《激荡太平洋:大国四百年争霸史》是一本奇特的历史书,作者称之为小说体历史。作者沃尔特·麦克杜格尔以说书人的口吻讲述了北太平洋地区近400年的历史,生动描绘了环太平洋国家围绕着这片大洋展开的角逐。而书中对北太平洋地区地缘政治与海洋帝国盛衰原因的分析、对不同文化间冲突与融合的描写,却让本书成为一本不折不扣的严肃的非小说

  《激荡太平洋:大国四百年争霸史》人创造历史。帆船与体力蒸汽与铁路内燃机,技术革新扩张了人类的欲望,让人们远达大洋彼岸;而永无止境的欲望又反过来加速了技术的发展。这种循环往复、太平洋沿岸居民的融合与冲突、国家的扩张与利益编织出了北太平洋地区的历史。欧洲殖民势力的衰落、俄国的扩张、美国的崛起、中国与日本的闭关锁国,作者以酣畅淋漓的文字将这当中环环相扣的历史事件一一呈现,勾勒出历史转折的关键点。

作者简介

  沃尔特·麦克杜格尔(WalterA。McDougall),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教授,曾以《天与地:太空时代的政治史》(TheHeavensandtheEarth:APoliticalHistoryoftheSpaceAge)一书获得1986年普利策历史奖。


  李惠珍,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硕士。


  赖慈芸,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硕士。


  周文萍,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硕士。


  连惠幸,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同时对16世纪北太平洋不同国家、种族与文化进行了精彩描述……麦克杜格尔成功地将历史、地理与人类学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了一起。这本书很与众不同,极富想象力,就像他的许多想法一样。类似的历史写作方法将会引起争议,但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一项重大成就,是一部描述精彩的历史剧。
  ——入江昭,哈佛大学历史系前主任
  
  沃尔特·麦克杜格尔在《天与地》一书中展示了他对历史的掌握、研究与记叙。他在本书中运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讲述方式,而且本书与他之前的作品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与价值。几乎每一页,麦克杜格尔都会呈现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信息或观点;同时,本书作为一个整体,令人兴奋且独创性的阐释了文化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关心日本、美国、俄罗斯,以及其他分享太平洋的国家间错综复杂的未来的人,会很高兴能阅读这本书。
  ——詹姆斯·法洛斯,《大西洋月刊》资深记者,
  美国前总统卡特首席撰稿人
  
  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表达对本书生动的想象力、广博的学识以及戏剧性的写作手法的赞美。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增进知识、充满趣味、见解深刻,且充满惊喜。
  ——史蒂芬·安布罗斯,美国历史学家,《兄弟连》作者
  
  富有洞察力的作品,将连续完整的观点一次性地呈现出来,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科克斯书评》
  
  在深度与细节上取得了巧妙的平衡……淘金者、毛皮猎人、帆船与蒸汽船,以及战争,演员不断变换但根源却难以置信的一致。
  ——《书单》
  
  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佳作,是一部关于动荡的北太平洋的宏大的历史叙述。立意新颖、精彩绝伦、与众不同并极具吸引力,这是一本从头至尾都具有独创性的书。
  ——《商业周刊》
  

目录

详目
引 子
第1章 召 唤
第2章 第一次聚会
第一部 帆船与体力时期
第3章 东经159度,北纬32度,1565
第4章 长崎,1638
第5章 北京,1644
第6章 尼布楚,1689
第7章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1741
第8章 上加利福尼亚,1769
第9章 第二次聚会
第10章 凯阿拉凯夸湾,1779
第11章 努特卡湾,1790
第12章 北海道,1792
第13章 凯阿拉凯夸湾,1794
第14章 锡特卡,1799
第15章 巴黎,1803
第16章 库页岛,1806
第17章 第三次聚会
第18章 阿斯托里亚,1811
第19章 加利福尼亚与考爱岛,1815
第20章 华盛顿特区,1819
第21章 圣彼得堡,1821
第22章 火奴鲁鲁,1825
第23章 第四次聚会  174
第24章 布拉索斯河上的华盛顿,1836
第25章 广州,1839
第26章 火奴鲁鲁,1843
第27章 俄勒冈,1844
第28章 索诺马,1846
第29章 巴拿马与合恩角,1849
第30章 第五次聚会  241
第二部 蒸汽与铁轨时期
第31章 第六次聚会
第32章 江户,1853
第33章 黑龙江畔的瑷珲,1858
第34章 圣弗朗西斯科,1860
第35章 华盛顿市与锡特卡,1867
第36章 东京,1868
第37章 犹他与不列颠哥伦比亚,1869
第38章 第七次聚会
第39章 火奴鲁鲁,1875


















精彩书摘

  第1章 召唤
  电脑软件:WordPerfect5.0,文档“掠夺者”(Grabber)初稿:一如全球各地,日本佃农对领主或城主派员横征暴敛已经习以为常。不过九州岛的松仓(Matsukura)大人在横征暴敛之余,还喜欢加上强取豪夺和严刑拷打,而他的佃农多是基督徒这个事实,让他更是乐在其中。不过1637年秋天,由于收成欠佳,再加上内战后遭到遣散的武士涌入乡下,因此当税务官除了收缴稻米还附带征收民女的事传开时,农民便揭竿而起。
  1638年年初,3.7万名武装起义者据守岛原(Shimabara)附近的一座城池,和10万大军相持不下。当起义军口中格格不入地呼喊着“耶稣”“玛利亚”和“圣迭戈”紧守城池的时候,近在咫尺、受欧洲影响最深的城市长崎就在一旁屏息静观。起义军击败了1.3万名进攻部队,杀了对方的将领,但却没能突破重围。松仓接着指派了另外一名与江户幕府关系密切的新指挥官,并向邻近的荷兰人求助。当地的东印度公司代表尼古拉斯·寇克贝克(NicholasesKoeckebacker)一时进退维谷:他或者冒着可能丧失所有日本通商权的危险,拒绝松仓的要求;或者将大炮对准岛原。不过,毕竟他要攻击的教徒是日本人而不是欧洲人,而且信的是天主教而不是新教。于是寇克贝克派出了船只,遭到炮轰又弹尽粮绝的起义军逐渐丧失了防卫力量。1638年4月,城池终于在一场决定性的猛烈进攻中被攻陷。起义军不分男女老幼,无一幸免。
  自1587年以来,对教徒不利的法令在执行上总是时断时续。不过现在幕府将军已下定决心:所有外国人不得踏上日本国土,凡是有信教嫌疑的日本人,如果不按照规定践踏十字架,就必须面临被拷打、处死的命运。数千人因此被钉上十字架。1640年,幕府将最后几名葡萄牙特使斩首,并警告如果葡萄牙国王甚至他们的上帝胆敢接近日本海岸的话,一样难逃相同的待客之道。至于荷兰人,则因为采取低姿态得以逃过迫害。荷兰属于改革教派,没有教士,教堂也看不到十字架。然而幕府的反基督教委员会却注意到一座荷兰仓库上写着“西元1637年”,于是又颁布法令,规定所有以西元纪年的建筑物都必须拆除。荷兰人遵从了这项规定,因此得以留下,但是却被集中到一个叫“出岛”(Dejima)的人工岛上。此岛位于长崎港内,面积不到1.2公顷。幕府严禁白种蛮人穿过步行桥上岸,日本人也不准到海外旅行。这项为期200多年的锁国政策,是当时北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因素。因为对俄国、西班牙、英国和美国而言,这意味着日本这个潜在的强敌就像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一样窝在帐中不愿出战,这样四国便可以铆足全力、全心角逐这片仍旧无人主宰的海洋的霸权。
  近年来,整个夏天都会看到豪华游轮在风景如画的阿拉斯加狭长地带港口徘徊锡特卡(Sitka)、科奇坎(Ketchikan)、朱诺(Juneau)、兰格尔(Wrangell)和史凯威(Skagway)。当地原本稀少的人口似乎因此暴增了一倍,商店“稍后即回”的牌子不见了,数千台相机都争相拍下一模一样的景色:古色古香的木屋门面、图腾柱、旧矿区、峡湾,还有那些无所不在、连最大的广角镜头都捕捉不到的高耸山脉。然而回溯到1899年6月,当造型优雅的蒸汽船“乔治·埃尔德”号()把浩浩荡荡的一大票人——包括船员、科学家、向导、游客等共126人——留在史凯威这个鸟不生蛋的鬼地方的时候,这里的风景虽然一样令人震撼,却多了几分陌生。这支庞大队伍的中心人物是爱德华·哈里曼(EdwardH.Harriman)、他的太太、5个小孩、4名姻亲和3名家仆。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来度假。但是记者却怀疑,如果这位铁路巨子只是想来一趟豪华哈德逊河之旅,那为何他的计划和行程都要保密?
  倡导森林保育的加州艺术家约翰·缪尔(JohnMuir)在两年前就已经到过史凯威,他将这个熙攘热闹的地方比喻成一个被打翻了的蚂蚁窝。当时克朗代克(Klondike)淘金热正盛极一时,这里正是前往奇尔库特山口(ChilkootPass)和道森市(Dawson)的出发点。不过史凯威是个特别的“蚂蚁窝”,里面住的不是共生的“昆虫”,而是北美洲源源而来的各色人等,骗子、妓女、投机者和愤世的个人主义者都有。发号施令的是“叟皮”·史密斯(SoapySmith)①,一个留着黑色大胡子、头戴宽边帽子的大地痞。他广派手下(远及西雅图)告诉淘金客到了史凯威该去找谁买金矿地图和补给。这些菜鸟一到史凯威,“可靠的叟皮打包公司”(SoapyReliablePackingCompany)的流氓们就会上前搭讪,表示只要花1美元就能得到指南手册、房间、地图或情报,只要1美元。然后外地人一拿出皮包,流氓便抢走他的创业老本。现在该谁来扮演这个无依无靠的傻瓜的恩人?不用说,叟皮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就会给他回西雅图的旅费……或是送点东西给他家里的寡妇孤儿如果这小子胆敢吵吵闹闹的话。叟皮说这样对大家都好,一个人要是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就不要来趟育空河(Yukon)的浑水!
  不过淘金客还可以走别的路线去克朗代克,而且史凯威的商人对该镇声名狼藉也颇感懊恼。后来有一名人缘很好的老兵钱包被抢,居民立刻召开镇民大会,选拔义务警员。叟皮当时显然是喝醉了,他拿着连发步枪,非常不讲理地到会议上去捣乱。当他用步枪对准一位守卫时,土地测量员弗兰克·里德(FrankH.Reid)也掏出他的左轮手枪。双方同时开火,叟皮应声倒地,里德也不幸死于枪伤。但想想看,要是叟皮再多耀武扬威一年,他会如何在史凯威的码头上迎接哈里曼呢?哈里曼先生,各种指南都有,只要1美元,1美元而已!
  不过就像记者猜测的,哈里曼此行别有意图。他一直想建造一条环球铁路。有何不可?在白令海峡上搭桥或建海底隧道,难道会比建新的布鲁克林大桥或纽约地铁还要困难吗?史凯威已有的一条小铁路,证明即使是副极地地区也可以造铁路,而且俄国横越西伯利亚的铁路也几近完工。结合俄、美两国人民的才智,恢复远古连接亚、美两洲的陆桥这个疯狂梦想真是棒透了!
  于是哈里曼就乘着“乔治·埃尔德”号在浓雾中横渡海峡,来到西伯利亚的这一边。二十几名蹒跚走来迎接他的爱斯基摩人看起来病恹恹的,暴露在外的哺乳动物和鱼的残骸臭得让白人受不了。甚至连狗也不像热衷拉雪橇、毛茸茸的爱斯基摩犬,看起来缺乏生气,一见到生人就赶紧跑掉。虽是仲夏,天气却冷得令人直打战,还刮着冷飕飕的大风。因此哈里曼在交换礼物、拍照留念后,便急忙回到船上,心中暗自发誓再也不去想这个鬼地方。无论如何,恃强凌弱的铁路时代眼看即将告终,石油和电力取代蒸汽成为主要能源,要实现俄美合作梦想的机会也微乎其微。俄国沙皇无意让美国的资本家经营西伯利亚,而美国也因俄国日益严重的反犹太主义风潮考虑全面断绝与俄通商。因此相邻的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一如往常依旧近在眼前却互不相通,只有海象和鲸鱼、楚科奇人(Chukchi)和爱斯基摩人随着季节来来往往。
  东京帝国大学的大森(Omori)教授猜测,大洋彼岸正在发生非比寻常的事情。根据他精准的米尔恩(Milne)地震仪的侦测,圣安德烈亚斯断层(SanAndreasFault)沿线似乎有前震发生。但是他无法预知地震,遑论震中的可能位置。他只能希望在地震仪上的锯齿线突然剧烈摆动的那一刹那,圣弗朗西斯科的居民也能接收到某种警告讯息。
  1906年4月18日的圣安德烈亚斯地震,以查尔斯·里克特(CharlesF.Richter)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地震级别①来测量,强度约为8.25级。这场地震持续了45秒,初时毫无声响,后来震耳欲聋,并在地层上造成数道约6米宽的裂缝。从葡萄酒产区索诺马(Sonoma)经马林县(MarinCounty),直下半岛南部到斯坦福(Stanford)的范围内,建筑物和桥梁纷纷倒塌、火车翻出轨道,连装在容器里的水都溢出来。在斯坦福,墙壁碎裂、雕像倒塌。圣何塞(SanJose)、蒙特雷(Monterey)、圣克鲁斯(SantaCruz)等地的海滩都下陷了约3米。最后到了圣胡安·包蒂斯塔(SanJuanBautista),这场“天灾”把西班牙人盖的旧传道区夷为平地。圣弗朗西斯科正好位于震中,当时加利福尼亚州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这里;在陡峭的山坡和让第一代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回填地基上,房屋盖得栉比鳞次。几乎所有的烟囱或高塔都倒塌了,二楼、三楼压在一楼上面。宏伟的旅馆倾斜,廉价的旅社崩解。中国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和盎格鲁人都尖叫着跑到街上。有人穿着睡衣,有人连睡衣也没穿。妇女紧抓着小孩和念珠不放,水手和恶棍嘶喊着几乎忘光的祈祷文,吓疯的老人更直指这就是世界末日。当场就有数十人重伤,丹尼斯·沙利文(DennisSulivan)就是其中之一——加州旅馆中看不中用的圆屋顶倒塌,压垮了布什街(BushStreet)消防队的屋顶,沙利文当场昏迷不醒,4天后伤重不治。他是消防队长。等到余震在清晨5点25分停止时,全城火势已经不可控制了。
  这也许是圣弗朗西斯科自1848年以来的第418次地震,但却是该市采用煤气取暖和照明以来的第一次地震。破裂的煤气总管道、残余的火炉和煤气灯在市场街(MarketStreet)以南的连栋公寓和仓库区造成了数十起小火灾和十几起大火。不到几分钟,从市区或山坡上往南看,整片天空被染成一片明亮的橘红色,也引发了人类的本能反应有人惊慌失措、有人趁火打劫、有人逃跑,剩下的人合力抢救伤患、撤离居民并与大火搏斗。只是无水可用地震破坏了自来水总管,精心建造的圣弗朗西斯科和圣马特奥市(SanMateo)蓄水库完全无法使用。代理消防队长约翰·多尔蒂(JohnDougherty)尽其所能,命令属下尽可能利用每一个水源,包括下水道。不过市场街南边注定在劫难逃,各处的火灾连成一片火海,热气冲天,导致北边的金融区和西边的教会区也难逃祝融侵袭。多尔蒂放弃灭火行动,改用围堵策略。这意味着他必须炸掉整片街区以形成防火带,而且需要先疏散大量的居民,更别说爆炸物了。但是电话线不通,街上又人满为患。
  到了下午,火势已经南移并烧掉了南太平洋铁路的终点站,然后再向北穿过市场街进入市区。一栋栋建筑地标付之一炬:旧邮局、旧圣帕特里克教堂、旧歌剧院(地震发生前一晚歌王卡罗素还在此地献唱)、联合广场,甚至连具有防震和防火设计、外观宏伟的皇宫饭店(PalaceHotel)也没能幸免。弗雷德里克·方斯顿(FrederickFunston)准将菲律宾之役的英雄,也是圣弗朗西斯科市的要塞司令下令工兵炸毁蒙哥马利大道上的建筑物。但是防火带失效,干燥、空气不流通,加上反常的温暖天气(事后被称为“地震天气”),更是于事无补。烈焰没有带动风势,也不能阻止为数众多的居民从海湾对面赶来抢救他们的财产、寻找亲人,或只是瞠目结舌地呆呆看着火势。方斯顿下令关闭渡轮,没有军方或市长的书面许可,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圣弗朗西斯科。
  到了星期四早上,无家可归或离家的居民已达20万人;军方在金门公园(GoldenGatePark)搭了几座临时收容所,可是灾民的数量却是方斯顿最初估计要收容人数的10倍。而且火势还在持续蔓延,先向北沿着加利福尼亚街烧到圣弗朗西斯科市最高级的住宅区,然后是唐人街。贵族山(NobHill,因居民多是大富翁而得名)拥有价值500万美元的费尔蒙特酒店(FairmontHotel),以及斯坦福、亨廷顿(Huntington)、克罗克(Crocker)等名人的宅第,里面全是无价的艺术珍品。褐色砂石的豪宅足以防火几个小时,直到过热的墙壁让屋内的家具起火燃烧为止;唐人街则烧起来毫不费力。火灾还在第二天引发了另一场恐慌:随着火势蔓延,一波波巨鼠从地洞和地道里一涌而出,只有偶尔驻足啃食人尸时才会稍作停留。华人也同样逃往邻近地区,包括意大利人的北滩区。在这里,就在烈焰带来的恐慌和混乱中,一场种族冲突就此爆发。
  “你好(aloha),外邦白人。我们有事召唤你。你能提供帮助(kokua)。”
  ……

前言/序言


史诗长卷:海洋霸权的百年变迁与全球格局重塑 引言: 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曙光,到全球化浪潮的汹涌澎湃,海洋始终是人类文明交汇、冲突与融合的主动脉。本书将视角聚焦于塑造现代世界的关键力量——海洋霸权。我们不再关注狭隘的地区冲突或单一国家的兴衰,而是深入剖析一系列跨越数百年的宏大叙事,探讨列强如何利用海洋力量实现扩张、巩固统治,以及最终面对结构性挑战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风帆时代的勃兴与贸易壁垒的构建(约1550年 - 1789年) 本卷着重考察早期海上强国如何从欧洲的边缘地带崛起,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术,将贸易网络延伸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一、伊比利亚的荣耀与衰落:殖民地的开辟与早期掠夺模式的建立 重点分析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通过垄断航线,建立起横跨大西洋、印度洋的早期殖民体系。内容将详述其早期商业模式——侧重于贵金属的直接获取和对本土工业的抑制,以及这种模式在面对后起之秀时的脆弱性。我们将细致描摹早期航海探险的决策过程、技术瓶颈的克服,以及这些早期帝国如何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强行打开非西方市场的先例。 二、荷兰黄金时代的商业帝国:金融创新与“海上马车夫”的崛起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荷兰共和国如何以相对较小的国土面积,通过革命性的金融工具(如股份制公司、现代证券交易所)和高效的商业组织,挑战了既有的贸易格局。我们将分析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作机制,它如何实质上成为一个拥有战争权力、管理着广阔海外领土的“国家中的国家”。同时,也会审视其在与英国的冲突中,因过度依赖商业利益而暴露出的战略短板。 三、英法争霸的序幕:国家权力与海军力量的结合 着重考察英国如何逐渐吸收前代帝国的经验教训,将海军建设提升到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核心地位。本章将分析英国议会制度下,如何为海军提供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并详细考察“重商主义”政策如何被转化为实际的海上贸易保护措施。法兰西在路易十四治下的努力,特别是其对海军和殖民地资源调配的中央集权尝试,也将作为对照组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部:工业革命的引擎与“全球均势”的重塑(约1790年 - 1914年) 工业革命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海权的基础。蒸汽动力、钢铁制造和电报技术为海上霸权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投射能力。 一、拿破仑战争的终结与“不列颠治世”(Pax Britannica)的建立 特拉法尔加海战和随后的维也纳体系,确立了英国作为无可争议的全球海洋主宰地位。本卷将详细分析英国如何利用其“双强标准”(Two-Power Standard)的海军战略,确保其对关键航道的绝对控制。探讨自由贸易政策(Free Trade)如何成为维护其帝国利益的工具——开放市场的同时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二、新兴工业强国的挑战:德国的“世界政策”与美国的崛起 本章聚焦于俾斯麦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其试图通过建立一支与英国匹敌的远洋舰队,来争取其“阳光下的地盘”。我们将分析德国的战略误判——未能有效平衡陆权与海权,以及这种海军建设计划如何成为欧洲两大阵营对立加剧的关键催化剂。同时,对美国在门罗主义框架下,于西半球缓慢积累经济和技术实力的进程也将有所侧重。 三、帝国主义的顶峰:电报、煤站与全球基础设施的控制 探讨工业时代的海权如何依赖于非战斗性基础设施——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筹建,以及遍布全球的煤炭补给站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有时甚至超越了主力战舰本身。我们将分析帝国如何利用这些节点,实现对全球资源和信息的即时控制。 第三部: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与海权的结构性危机(约1915年 - 1945年) 工业化战争的形态,使得海权争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残酷阶段,航母和潜艇成为决定性力量。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封锁与资源绞杀 分析日德兰海战的战术意义被夸大,而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以及德国U型潜艇的无限制潜艇战,如何成为决定战争经济基础和总体走向的关键因素。探讨战后建立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冻结海军力量对比的努力及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 二、航空母舰时代的黎明与太平洋战场的转向 本部分将详述舰载航空力量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战列舰的主导地位。重点解析日本帝国海军在珍珠港事件中对航空母舰集群的集中使用,以及随后的中途岛战役,标志着海权重心从传统的“接舷战”转向远距离的空中打击。 三、二战末期的资源消耗与战后格局的奠定 考察大西洋上的反潜战的残酷性,以及轴心国因缺乏足够的远洋护航和补给能力而导致的最终失败。分析美国海军在二战中实现超大规模工业动员的能力,如何奠定了其战后无可匹敌的海上霸主地位。 第四部:冷战的制衡与新型海洋秩序的形成(约1946年 - 1991年) 核武器的出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决战式”海战变得不可能,海权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为“力量投射”与“远洋威慑”。 一、战略核威慑体系下的海军角色转变 探讨“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中,核潜艇(SSBN)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二次核反击的“不定时炸弹”,确保了相互确保摧毁(MAD)的平衡。分析航母战斗群(Carrier Battle Groups)如何成为美国推行全球干预政策、遏制扩张主义的核心工具。 二、地缘政治的热点与“有限战争”中的海军运用 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为例,考察海军在非对称冲突和代理人战争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威慑展示”和“人道主义干预”。分析苏联海军的追赶战略,特别是其在潜艇技术和远洋舰队补给方面取得的突破,以及其在面对美国全球部署时的结构性困境。 三、海洋法与资源管辖权的争夺 探讨随着石油和海洋资源重要性的提升,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对专属经济区(EEZ)和公海管辖权产生的激烈争议,这预示着未来海洋竞争将更多地转向经济和法律领域。 结语: 本书最终将回顾从风帆到核动力,从贸易垄断到全球供应链控制的演变轨迹,旨在揭示海洋霸权更迭背后的深层逻辑——技术创新、经济结构、国家战略的同步适应与失调。它不是一部关于具体海战的战史,而是一部关于全球权力如何在蓝色疆域上被定义、争取与维持的宏观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的阅读体验是有些担心的,怕它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晦涩难懂。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居然如此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他似乎深谙戏剧冲突的要点,即便是处理那些冗长繁复的外交谈判,也能写出扣人心弦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他描述那些关键海战或殖民地开拓时的笔法,那种将自然伟力与人类意志碰撞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远航的船只、未知的风暴、异域的阳光,仿佛都跃然纸上。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历史爱好者也能沉浸其中。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部上乘的文学作品,只是其叙事的主体是真实发生过的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而非虚构的情节设定,这种真实感带来的震撼,是任何小说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地图插页,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地名和势力范围的读者来说,这点非常重要。但抛开这些物质层面的感受,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周期性”的捕捉。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找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权力中心所共有的相似命运轨迹,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在跨越数百年后,其兴衰的逻辑似乎惊人地一致,只是舞台换了,角色不同罢了。这种历史的“回响”被作者捕捉得如此敏锐,让人在惊叹历史的相似性的同时,也对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产生深深的哲学思考。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当下一个新的时代来临时,我们是否真的能逃脱历史的某种宿命?这本书提供了一份极佳的“前车之鉴”的参阅指南。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实在让人欲罢不能,简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通常对这种跨越几个世纪的宏大叙事有些敬而远之,总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年代堆砌中,但作者的叙事功力高超得惊人。他并没有拘泥于单纯的时间线梳理,而是巧妙地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经济博弈乃至文化思潮的暗流,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读起来,你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些历史转折点上,决策者们在灯火阑珊处进行的艰难抉择。特别是关于早期海洋文明的崛起与衰落那几章,作者对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国家性格的论述,简直是点石成金。他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剖析了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让人在为历史的必然感到敬畏的同时,又对个体命运的漂浮不定深感唏嘘。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近乎上帝视角的框架,却又能在关键时刻聚焦于微观的个体故事,使得冰冷的历史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性的张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它对“霸权”这一概念的解构和重塑。在传统认知里,霸权似乎总与武力挂钩,但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文化输出、金融工具乃至法律体系的先行构建,才是维系长期统治的真正基石。这种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递进分析,让我对历史的演变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强迫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国际秩序,其根基究竟是多么复杂的历史遗产的集合。每一次的“太平洋”上的风云变幻,都是对现有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种种摩擦和联盟,都有了一套更具历史纵深的解释框架,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新闻报道,而是习惯性地去探究其背后深远的权力博弈脉络。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史料扎实程度令人叹服,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普及读物,而是实打实下了苦功夫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对不同时期关键条约文本的引用和解读上,精准到位,绝无半点含糊其辞。然而,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于“权力结构演变”这一核心议题的独特见解。他并未将历史简化为简单的“好人打败坏人”,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更迭背后那些不易察觉的制度性因素和技术革新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比如,关于信息传递速度和海权控制之间微妙关系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解读维度,那种被知识的洪流冲击的感觉,非常过瘾。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提供一套理解现代世界运行逻辑的底层代码,读完后看新闻报道,都会多出一层审视的深度。

评分

读过日本角度对于太平洋战争的描述,但是感觉对于战争的分析不算太好,锅也全扔给了日本将领,希望能从别的角度再好好看看这场战争

评分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评分

在书城翻了 得了普利策 应该看看

评分

印刷不咋地,内容还不错

评分

为啥不买呢,真的很好

评分

好好好,200-100。

评分

学习学习外国人写的历史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

评分

听广播推荐的书,感觉介绍的还不错就买了下来,包装和字看上去都很舒服,还没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