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历史从来如是,人世却总多面。在后现代主义颠覆不离手,批判不离口的思潮冲击下,对历史不经考量的任意哗众取宠却甚嚣尘上,在面对横刀立马的历史人物时,往往泼掉脏水的同时也没法留下孩子。在一片混沌之中,凭着内心坚定信仰的指引,和智慧之光的照耀,总有时代的先知,行进在民族的前列。君立就是这其中之一。
海报: 内容简介
《历史的慰藉》为杜君立先生之历史文集,共收录中短篇历史随笔十二。这些文章多以专题史形式,揭示了历史中的普通个体所面对的自由、权力和生存问题;由古而今,以小见大,既展现了历史最亲近的温度,又挖掘出历史最有趣的真实。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农民、优倡、土匪、流民,还是商人、官吏、皇帝,他们各自都有一部悲喜交加的历史。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与整合,提供了一种最为精简集约的读史方式。一部关中史,就是一部灾难史。一部戏曲史、一部跪拜史、一部上访史,或者一部盐史、一部茶史、一部钱史、一部煤史、一部商帮史,其实也是一部荣辱兴衰的中国史。这些文章广征博引,夹叙夹议,信息量大,思想性强,一篇文章就如同一本书;分别选择各种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独特而丰富的历史镜像。对非专业读者来说,有助于“放宽历史的视界”,将历史从传统的政治史,进一步延伸到社会史、文化史、战争史、区域史、灾难史和经济史等方面,并从中发现历史与每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
作者简介
杜君立,关中西府人。出版作品有《历史的细节》、《中国盒子》和《现代的历程》等。
目录
历史是一种慰藉/ 001
史记
曲终人亦散 / 003
告御状与京控 / 037
关中匪事 / 075
民国十八年年馑 / 088
史论
官与吏 / 145
权力的道德 / 177
弯曲的膝盖 / 215
史话
微盐大义 / 233
茶叶与鸦片的战争 / 252
古代中国的煤炭革命 / 284
孔方里的中国史 / 306
从山陕会馆看古代商业 /334
后记 / 351
参考书目 / 356
精彩书摘
历史是一种慰藉
人不能没有记忆,记忆就是历史。个人有记忆,集体也有记忆。于是,个人、家庭、民族、地域、国家乃至世界,就都有了自身的历史。
历史本身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但它却可以为人们认识现实提供新的角度,“无用之用,是为大用”[1]。人性自古未变,今天只是昨天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情,也是今天的现实和明天的理想。历史提供给人的是现实的镜像,让人更容易理解当下,也更加坚信正义与信仰。
人类文明是依靠不断地累积而向前推进的,有人关注现世的回报,有人寄望于对未来的向往,所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不仅历史是人类文明的慰藉,思想和写作本身同样如此。关中乡贤横渠先生[2]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历史与权力
40多年前,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应邀来到中国,他受命拍摄一部电影,来向全世界展现“形势一片大好”的中国。这部叫做《中国》的纪录片拍完之后,便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大毒草”。这是一部完全依靠镜头语言的纪录片,在长城的桥段却有一句经典旁白:“逃跑的奴隶被直接砌进城墙,长城的每段都埋有尸骨,最后只有帝王们的名字留在了史册。”
在这位外国艺术家眼中,长城不再是记载帝王丰功伟绩的碑记,而是无数民众的坟冢。
在希腊人的观念中,历史和戏剧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九缪斯团队的成员。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历史的地位变得暧昧而复杂,在文学和科学之间摇摆不定。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称为“史官文化”,所谓“六经皆史也”。与源自古希腊私人修史的传统不同,中国自汉唐之后都是由官家来修史。
在古代,历史一旦被垄断,历史的话语权一旦掌握在一人之手,其真实性就不言而喻。事实上,中国的“二十四史”[3],不仅为史官所撰,而且由皇帝“钦定”,被尊为“正史”。除此之外,只能是“野史”了。在满清时代,甚至连这些私人性的野史也消失了,只有考史,没人敢去著史和写史。“清朝野记最少,即有之,多不著名氏。盖恐涉笔不谨,致取咎戾,蹈《西征随笔》等书覆辙”[4]。因为《扬州十日记》等书长期遭到清廷严厉封杀,在清末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场惨重的大屠杀,甚至连扬州本地人也同样一无所知。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历史与历史学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开拓者,梁启超提出历史的现代化,即以“新史学”取代“旧史学”,以“近世史学”取代“前者史家”——
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学,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在这种自由风气之下,历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再加上现代大学和西方历史学术的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的勃兴时代。小说家黄小配的观点,多少代表了现代思潮对传统历史观的彻底颠覆——
中国无史,盖谓三代直道,业荡然无存。后儒矫揉,只能为媚上之文章,而不得为史笔之传记也。当一代鼎革,必有无量英雄齐起,乃倡为成王败寇之谬说,编若者为正统,若者为僭国,若者为伪朝,吾诚不解其故。良由专制君主享无上尊荣,枭雄者辈即以元勋佐命的名号,分藩食采的衔爵,诱其僚属,相助相争。彼夫民族的大义,民权的公理,固非其所知,而后儒编修前史,皆承命于当王,遂曲笔取媚,视其版图广狭为国之正僭,视其受位久暂为君之真伪。[5]
中国史籍浩如烟海,从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到其他各种别史、杂史和野史,一个人即使穷经皓首,也读不完这么多历史。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经说:“历史就是我们整个的人生经验,所以只要你谈到民族,谈到人生,是无法不谈到历史的。因此今天的有些人,虽然最缺乏的是历史知识,却又最喜欢戏说历史。一切口号,一切标语,都用历史来作证。”
[1] 《庄子·人间世篇》。
[2] 张载(1020-1077),字子厚。程颢、程颐的表叔,北宋理学家。因居住关中西府横渠镇,故称“横渠先生”,其学术亦被称为“关(中)学”。
[3] 清代乾隆皇帝选定二十四部“正史”为“钦定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4] 沤矶钓叟《殛珅志略·跋识》。
[5]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之自序。《洪秀全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前言/序言
《光影的低语:电影中的时间、记忆与存在》 一卷跨越光影与思想的深度探索,邀请读者一同潜入电影的迷宫,探寻其叙事结构下隐藏的哲学命题与人性的幽微纹理。 --- 引言:银幕上的瞬时永恒 电影,这种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媒介,远不止是娱乐的幻象。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一种捕获和重构“时间”的机器。我们目睹着角色的生老病死,却又在两个小时的体验中,完成了对数十年人生的压缩与反思。本书《光影的低语》正是一次对电影的深层解码,它不满足于对情节的复述或对演员的评判,而是聚焦于电影如何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剪辑、景别、声音、叙事结构——来处理人类最核心的困境:时间的流逝、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存在意义。 我们将探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是如何在无声中构建起复杂的哲学空间。电影中的“慢动作”如何扭曲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非线性叙事”又如何映射了人类意识本身的碎片化本质? --- 第一部分:时间的炼金术——电影中的时间感知 1. 瞬间与永恒的悖论 电影将原本连续不断的时间流切割、拉伸或压缩。我们将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分析那些经典的时间处理手法。例如,安东尼奥尼(Antonioni)电影中那种令人窒息的“停滞感”,如何通过冗长的固定镜头,将角色的内心焦灼放大至难以承受的程度。我们将剖析“跳接”(Jump Cut)的力量,它如何在破坏叙事连贯性的同时,模拟了创伤后记忆的跳跃性。 2. 倒叙与预叙:重写既成事实的渴望 电影的“闪回”(Flashback)不仅仅是背景信息的补充。它常常是角色对过去进行审判、或试图修正创伤的心理投射。本书将详细对比分析多部电影中倒叙的运用,例如,在某些黑色电影中,倒叙是如何服务于“宿命论”的结构,预示着角色的必然毁灭;而在某些现代主义作品中,倒叙又如何成为了探索“自我同一性”的工具——我们是谁,取决于我们如何回忆过去。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预叙”(Flashforward)的罕见而强大的作用,它如何通过揭示未来结局,迫使观众以一种近乎神谕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的每一个行动,从而产生一种超越性的悲剧美感。 3. 叙事时钟与观众的心理时钟 电影内部存在一套精确的“叙事时钟”,而观众的心理感知时钟则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本书会引入心理学概念,探讨蒙太奇理论如何影响观众的“时间密度感”。当画面快速切换时,我们感到时间过得飞快,但信息量却被压缩;当画面缓慢推进时,我们感到时间被拉长,沉浸感增强。通过对不同类型片(如战争片中的“加速剪辑”与艺术片中的“沉思镜头”)的对比分析,揭示时间在电影中如何成为一种可被操纵的叙事资源。 --- 第二部分:记忆的迷宫——银幕上的自我建构 1. 记忆的不可靠性与主观视角 记忆不是硬盘的精确记录,而是不断被重塑的故事。电影是展现这一特性的绝佳载体。我们将研究那些采用“不可靠叙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的影片,探讨叙事者通过扭曲事实、遗忘关键细节,来保护或重塑自我形象的过程。镜头的“失焦”和“主观晃动”如何在外在形式上模仿了记忆的模糊性? 2. 遗忘与铭记的辩证法 本书关注“遗忘”在叙事中的积极作用。有时,角色的生存依赖于对某些痛苦记忆的刻意清除。但电影往往会通过潜意识的意象、重复出现的梦境,来揭示被压抑的记忆。我们将分析电影如何使用“视觉符号”——例如,一扇紧闭的门、一张模糊的照片——来承载那些语言无法触及的、被身体性记忆编码的过去。 3. 群体记忆与纪念碑式的影像 除了个人记忆,电影也是构建“集体记忆”的强大工具。历史片或传记片如何选择性地呈现历史事件?它们如何通过宏大的景观、官方的叙事口吻,来确立一种“正确”的集体回忆?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这些“纪念碑式”的影像,探讨它们在巩固或挑战既有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探究,当历史被搬上银幕,它如何从“过去发生的事”转化为“我们现在相信的事”。 --- 第三部分:存在的边界——光影中的形而上学审视 1. 景框的局限性:可见与不可见 每一个电影景框都是一种选择,即“排除”。景框之外的世界,那个被刻意排除在视野之外的空间,往往比画面本身更引人深思。我们将探讨“深焦镜头”如何邀请观众自主选择关注点,以及“浅焦镜头”如何通过强迫性聚焦,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局限性视野。这种可见与不可见的张力,正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一种隐喻。 2. 身份的重叠与面具的哲学 在电影中,身份常常是流动的、多重叠加的。从早期的“双重身份”主题,到后现代电影中身份的彻底解构,我们审视了“面具”——无论是物理上的化妆,还是社会性的角色扮演——如何定义或遮蔽了真实自我。一个角色在不同场景下表现出的巨大反差,揭示了“我”并非单一实体,而是一系列情境反应的总和。 3. 景观社会与屏幕的沉迷 在当代,电影与我们生活的媒介环境日益融合。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触及关于“景观社会”的思考。当电影将现实提升为一种极致的、被符号化的“景观”,我们观看的究竟是生活,还是被设计好的影像产品?屏幕不再是通往异世界的窗口,而成为了我们自身的延伸和囚笼。我们将探讨那些刻意打破“第四堵墙”的电影,它们如何试图唤醒沉溺于影像世界的观众,让他们重新审视自身与屏幕之间的权力关系。 --- 结语:未完成的胶片 《光影的低语》旨在提供一套观看电影的哲学工具箱,而非一套标准答案。电影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开放性,在于它所构建的复杂结构留给观众的无限解读空间。我们所追逐的,是那些在光影的变幻中,对人类经验的深层、永恒的追问。每一部优秀的电影,都是一扇通往未知存在状态的门,而这本书,只是为你轻轻推开了那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