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1000年之前)

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1000年之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著,魏凤莲 译
图书标签:
  • 全球史
  • 世界史
  • 文明史
  • 历史
  • 古代史
  • 公元1000年之前
  • 文化交流
  • 文明传承
  • 史学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6505
版次:5
商品编码:115153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史图书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全球史》另有同作者一卷本《简明新全球史》出版!
  ◆ 畅销的全球史:近3000所欧美高校采用,读者逾100万
  ◆ 21世纪的新经典:当代全球史领军者杰里·本特利执笔,全球史数十年发展集大成之作
  ◆ 真正的全球视野:立足文明间的交流网络,彻底颠覆陈旧史观
  ◆ 沟通历史与现实:体例新颖,最大限度激发读者思考

内容简介

  在数十年的发展后,有赖于《全球通史》等一代名著的推动,“全球通史”不仅突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世界史框架,甚而也超过了跨国贸易、商业网络、比较政治等“跨国境”的初步研究,终于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关联”与“互动”的强调。
  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所追求的,不仅是描述“全球史”的面貌,更进而努力追问“全球史”何以呈现今天的面貌。他们以“传承”与“交流”两大主题,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既关注各文明社会独有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与文明成就,更倾注心力于它们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以及由此萌芽和蔓延的色彩斑斓的文明网络,以系统、清晰、生动而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鸟瞰式全景。
  《新全球史》把全球历史的整体框架解析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个时段,既展现社会的整体变迁,也描绘作为社会纹理的个人命运,从而成就了一种大小毕现的阅读感受。《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1000年之前)》讲述自史前时代至公元1000年的历史,将这一时期分为“早期复杂社会”、古典社会的形成”“后古典时代”三大历史阶段。

作者简介

  杰里·本特利 (Jerry Bentley,1949—2012),生前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世界史》杂志主编,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治史范围广阔,对近代早期欧洲文化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在世界历史的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赫伯特·齐格勒(Herbert Ziegler),美国夏威夷大学副教授,兼任《世界史》杂志编辑,专长20世纪欧洲的社会史与政治史。

精彩书评

  ★像杰里·本特利这个讲得这么好的“全球史”故事,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
  ——北京大学 高毅

目录

第一部分 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500年)
第1章 史前时代
第2章 西南亚的早期社会和印欧人的迁移
第3章 非洲早期社会和班图族的迁移
第4章 南亚早期社会
第5章 东亚早期社会
第6章 每周和大洋洲的早期社会
世界局势

第二部分 古典社会的形成(公元前500—公元500年)
第7章 波斯帝国
第8章 中国的统一
第9章 印度国家、社会和对救赎的探求
第10章 地中海社会:希腊阶段
第11章 地中海社会:罗马阶段
第12章 丝绸之路上的多种文化交流
世界局势

第三部分 后古典时代(公元500—1000年)
第13章 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
第14章 东亚地区帝国的复兴
第15章 印度与印度洋区域
第16章 基督教的两个世界
世界局势

精彩书摘

  智人的进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考古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以及其他学者为我们增加了关于人类起源以及我们远祖生存状况的大量知识。一方面,他们的研究说明人类与大型猿类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不仅形体等外部特征如此,连构成基因的基本元素、化学成分——DNA、染色体类型、维持生命的蛋白质和血型也都极为相似。科学家在对比了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后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有1.6%。生物学家因此将人类与猴子、黑猩猩、大猩猩以及其他大型猿类一起归于灵长类动物。
  男一方面,人类也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有着明显的不同。基因组成和身体化学物质的细微差别造成了他们在智力水平和控制自然界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人类发展成为具有最高智慧的生物,创造了工具、技术、语言和其他交流与协作的手段。当其他动物在形体和基因上努力适应自然环境的时候,人类却改变了自然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求,这个过程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今天。经过漫长的岁月,智力也赋予人类发展社会与文化的无尽潜力。
  原始人类东非一系列令人注目的发现为了解人类的进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其他地区,考古学者发掘出土的人类祖先的骨骼和工具可以上溯到500万年前。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OlduvaiGorge)和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是露西这样的骨骼样本出土最丰富的地区。这些样本可能代表了距今400万年到100万年之间几种活跃在东非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尽管这些生物被称为“南方古猿”,但他们却并不是猿猴,而是原始人类(TheHominids)——与人类和类人生物一起同属于人科。进化生物学家认为南方古猿与人属(Homo,生物学家将现代人类归于其中)应该并列归到人科中。与我们所属的类型相比,智人(Homosapiens)、露西和其他南方古猿的特点都是身材矮小、多毛、智力水平有限。他们大约1米多高,体重在25—55公斤之间,脑容量约为500立方毫升(现代人类的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
  但与其他猿类和动物相比,南方古猿的结构已经比较复杂。他们可以直立行走,能够独立使用双臂完成其他工作。他们的双手也进化得非常好,拇指可与其他手指相对,这就能抓住工具,做一些复杂的工作。尽管对头骨的分析表明他们脑部掌管语言的区域并不发达,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用言词交流的能力。
  南方古猿的智力水平已经足够让他们规划复杂的冒险活动。他们常常有目的地跋涉到15公里外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找寻某种特殊的石头,用以制造工具。化学分析表明南方古猿制作工具的石头常常远离他们生活的地方,考古学者在这些地方找到了制作完成的工具,包括砍砸工具、刮刀和其他准备食物的工具。智力和工具使得南方古猿能够生存在东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100万年前,南方古猿消失了,新的具有更高智力水平的原始人类出现并取代了他们的前辈。
  这些新的种类属于人属,他们表现出与南方古猿明显不同的特点。他们中最重要的是直立人(Homoerect|uS),在距今25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的时期里活跃在地球上。直立人拥有比南方古猿更大的大脑,平均脑容量达到了1000毫升左右,能够制造更为复杂的工具。
  除了南方古猿的砍砸工具和刮刀之外,他们还制造了切割用的刀具和手斧,这些工具不仅在狩猎和预备食物的时候非常有用,还能用来保护自己不受野兽的侵害。直立人懂得了如何取火,并利用火来烹煮食品、防范大型动物和取暖。
  比工具和火更重要的是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人们因此可以交流复杂的思想。直立人个体虽然还没有发出很多声音的生理条件——这是成熟语言的基础,但是他们能够设计计划,传递意图,协调行动。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很多直立人用来集会和收集食物的营地。他们带着猎来的小型动物的肉以及采集来的植物和坚果来到这些地方。他们可能也以猎杀的狮子及其他大型动物为食。考古学家在这些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食物残留表明,直立人个体具有组织行动、沟通如何获得和分配食物的能力。
  ……

前言/序言







穿越时空的史诗:一部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 书名: 磅礴的遗产:全球文明的交织与重塑(公元1500年后的视角) 作者: 艾略特·范德堡 (Elliot Vanderbilt) 出版社: 环球视野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简介: 《磅礴的遗产:全球文明的交织与重塑(公元1500年后的视角)》 并非对既往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是一次大胆的、着眼于后中世纪世界(即公元1500年以后)的全球性重构。本书旨在挑战传统上以单一文明或地域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转而聚焦于全球互动、权力转移、技术爆炸以及文化融合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现代世界。 本书的叙事起点设定在15世纪末期,一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此时,旧大陆的联系不再是偶发的,而是系统性的、持续的全球网络开始形成。作者范德堡以其深厚的跨学科研究功底,将经济史、政治人类学、环境科学以及思想史熔于一炉,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后“前现代”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大连接与新秩序的诞生(1500-1750)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地理大发现如何成为一个催化剂,将原本相对孤立的文明区域(如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亚)强行纳入一个由欧洲主导的贸易和殖民体系之中。 核心议题包括: 1. 白银的流动与“价格革命”: 重点分析了美洲(特别是波托西银矿)的白银如何穿过太平洋,重塑了中国明清王朝的财政结构,并驱动了跨区域的商业革命。这不是简单的欧洲扩张,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首次整合。 2. 大交换的生态后果: 详细考察了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对全球生物圈产生的持久影响。探讨了马铃薯、玉米在欧亚大陆的传播如何改变了人口结构、土地使用模式以及地方饮食文化,同时也反思了新大陆原住民人口的灾难性下降。 3. 帝国形态的演变: 对比了早期现代的几大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清帝国以及新兴的欧洲殖民帝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范德堡强调,这些帝国间的竞争与学习,构建了一个多极化的早期现代世界体系,而非单向度的欧洲霸权。 第二部分:启蒙、革命与工业的崛起(1750-1914) 进入18世纪中叶,本书聚焦于思想的爆发和生产力的飞跃,探讨了这些变革如何打破了旧有的社会与政治平衡。 核心议题包括: 1. 知识的全球化: 考察启蒙运动思想(如自由、主权、人权)是如何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殖民地的反抗运动以及东方知识的传入中被改造和激化的。重点分析了海地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对全球政治思想的反馈效应。 2. 蒸汽机的世界观: 工业革命被视为一场深刻的“物质文化革命”。作者不仅关注英国的技术进步,更着重于煤炭、钢铁、铁路网络如何重塑了空间、时间的概念,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引发了抵抗与适应的复杂过程。例如,印度对英国纺织业冲击下的本土手工业的反应。 3. 不平等的世界秩序: 深入分析了19世纪“被强迫的全球化”,即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探讨了亚洲(中国、日本)和非洲在面对西方工业和军事压力时,所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路径(如日本明治维新),以及这些路径如何为20世纪的冲突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冲突、意识形态与当代转型(1914年至今) 最后一部分处理了20世纪的剧变,重点在于全球冲突的系统性根源、意识形态的全球扩散以及冷战结束后全球体系的重构。 核心议题包括: 1. 两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根源: 范德堡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并非单纯的欧洲内战,而是全球竞争(争夺资源、市场和战略地位)的逻辑终局。分析了战时动员如何涉及殖民地资源和非西方士兵的参与,以及战争如何加速了反殖民民族主义的兴起。 2. 去殖民化与新国家的挑战: 详细考察了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独立浪潮。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成功/失败”二元论,而是分析了这些新国家在后殖民遗产(人为边界、依赖型经济结构)下面临的内部整合与外部干预的困境。 3. 冷战的全球版图与后冷战时代的张力: 冷战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全球化竞争,它深刻影响了第三世界的发展道路(如不结盟运动、代理人战争)。在冷战结束后,作者审视了当前全球化(信息技术、金融资本流动)如何创造出新的权力中心、新的文化冲突以及环境治理的全球性需求。 本书的独特视角: 《磅礴的遗产》 的核心贡献在于其系统性的人类互动观。它拒绝将历史视为线性的进步或文明间的清晰界限,而是将公元1500年后的历史视为一个不断交织、反馈和重塑的“过程”。作者坚持认为,无论是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还是现代政治思想的兴起,都无法脱离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换、白银流动和权力博弈的复杂网络来理解。 本书适合对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全球经济史有深入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宏大且细致入微的框架,用以理解我们这个相互依存的现代世界是如何从后中世纪的“大连接”时代一步步构建而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处理那些跨文化交流的篇章时,展现出的那种包容和平等的视角。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评判是非的叙事口吻,而是努力去还原不同文明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逻辑和价值体系。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个不同的时代场景,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古人。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使得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人性化,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识,这比单纯记忆事件要深刻和有意义得多。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宏大的历史著作,我最怕的就是那种密密麻麻、缺乏逻辑框架的叙述方式,很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然而,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每部分内容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牵引着你穿梭于不同的历史场景之间。当我试图建立起某个古代文明的整体图景时,总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清晰的指引线索,它把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史实,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可以理解的网。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作用,是极其宝贵的入门阶梯。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考据工作做得非常扎实,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是让人信服的关键。我注意到书中在引用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或理论观点时,配有非常详尽的注释和参考资料来源,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我个人习惯在阅读时频繁地进行交叉对比,而这本书提供的支撑材料,使得每一次的追溯都非常顺畅,它教会了读者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叙述。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度挖掘,才是一个优秀历史著作的灵魂所在,让我对研究领域的专业性深感佩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深沉的蓝,配上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棒,阅读体验很舒适,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累。我尤其欣赏它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复杂的历史脉络时,不容易迷失方向。那种精心打磨的细节,体现出出版方对这部经典作品的尊重,绝对是那种会让人忍不住想收藏起来,摆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类型。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学术气息和对知识的敬畏感,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一场深入的知识探索即将展开。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书房里那些年代久远的旧书,很多早期的版本封面都开始泛黄、开裂,这让我格外怀念那些纸质书带来的独特触感和气味。这本书的油墨味道非常清新,没有那种刺鼻的化学气味,让人阅读起来心情格外舒畅。而且,它的装订非常结实,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资料,那些书页也纹丝不动,完全不必担心会散架。我喜欢那种指尖划过纸页,能感受到微小纹理的真实感,这比看电子书的冰冷屏幕要温暖得多。对于我们这些沉迷于纸墨芳香的旧派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感,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评分

值得一看的书,很棒!

评分

还没看呢,不过相信北大出版社的眼光。。。

评分

没啥可说的,之前在机场买了一本,居然只有中部,搞笑了,一翻开就是第十七章,不明白为什么要拆开卖。还好京东有,终于步齐了

评分

新全球全球全球全球全球史

评分

看评价大家觉得不错,单本还搞活动,就一起买了,感觉挺好

评分

买了还没看买了还没看买了

评分

不错,质量一如既往地好

评分

西方哲学史是哲学家们爱智慧、求真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历史上任何一个哲学家都要首先理解他的问题。为了体现这样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选择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的提出、转变和持续,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争论和所达到的结论,正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的线索所在。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