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家批判

近代史家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利奥波德·冯·兰克 著,孙立新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史学史
  • 批判史学
  • 史家
  • 学术史
  • 中国近代史
  • 史学理论
  • 知识分子
  • 历史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87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64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的观念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52
字数:26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代史家批判》影响深远,“近代历史学之父”兰克的作品中绕不开的一部。德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耶尔恩·吕森与斯特凡·约尔丹两位教授亲自撰写了数万字的精彩导言,讲解兰克的生平与学术。

内容简介

  《近代史家批判》为“近代历史学之父”兰克的代表作。在书中,兰克系统批判了自圭恰尔迪尼和马基雅维利以降欧洲诸国的史家和史著,对有关近代历史的著作的性质和价值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鉴定。在此基础上,全面展示了运用和辨别史料、开展历史研究的方法。  本书为三卷本“兰克史学文选”第二部,原为《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14)》副卷,但在出版后,实际上成为兰克的著述中影响甚大的一部。甚至有评论家称:“对现代历史学家的批判所做的贡献,是兰克先生的工作中杰出的部分。”无论是理解兰克的学说,还是研究建基于他之上的西方近代历史学的滥觞及流变,本书都是一本绕不开的名著。  “历史的观念译丛”丛书主编耶尔恩·吕森教授和斯特凡·约尔丹教授为中译本撰写了长篇导言,系统评述兰克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为读者了解兰克提供了方便。

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德国历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虔诚信仰基督教的中产阶级家庭,大学时代由神学研究转入古典研究,师从著名古典学家、语文学家哥特弗里德·赫尔曼和克里斯蒂安·贝克,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处女作《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14)》出版后,兰克一举成名,受聘为柏林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后因卓越的历史研究成就,相继获得柏林科学院院士、普鲁士国家历史学家、普鲁士国务委员会委员、普鲁士枢密顾问等荣誉职位,并受封贵族。  在长寿的一生中,兰克治史范围广阔,完成了数量惊人的历史著作,仅其在生前亲手编订的全集,就有54卷之巨。他提倡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理想,首创学术专题研讨班制度,对现代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被公认为“近代历史学之父”。

目录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
编者导言(耶尔恩·吕森斯特凡·约尔丹)

第一版前言

第一部分 关于圭恰尔迪尼、比奥凯、马里亚纳、富格尔、施莱丹和乔维奥
第一章 圭恰尔迪尼著《意大利史》
第二章 弗朗索瓦·比奥凯(又称贝尔卡利乌斯)
第三章 马里亚纳
第四章 《奥地利大公世家的荣誉见证》
第五章 施莱丹
第六章 乔维奥(保卢斯·约维斯)

第二部分 关于意大利各国的历史编纂者或这一时期的诸多事件
第一章 佛罗伦萨人
第二章 威尼斯人
第三章 米兰人
第四章 那不勒斯人和西西里人
第五章 教廷人士

第三部分 西班牙人
第一章 关于西班牙用拉丁文写作的历史编纂者
第二章 关于西班牙用西班牙文写作的历史编纂者

第四部分 德意志人
第一章 沙德讷
第二章 皮尔克海默尔
第三章 格伯勒
第四章 科西尼乌斯
第五章 《白色国王》
第六章 关于卡尔五世时期

第五部分 法兰西人
第一章 旧风格的编年史
第二章 宫廷史家
第三章 巴雅尔和特莫勒的传记
第四章 费勒纽夫和弗朗热的回忆录
第五章 一般性质的回忆录
第六章 历史学家

结语 关于还需要做的事情

新版(第二版)附注

附录 关于马基雅维利
第一章 《提托·李维〈罗马史〉前十书评注》
第二章 《战争艺术七书》
第三章 《君主论》

译后记(孙立新)

前言/序言

  第一版前言  写作本书,我有三个意图:其一是为我在论述罗曼人和日耳曼人历史时所采取的运用史料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辩护;其二是告诉那些想要全面了解近代历史开端的人,从哪些书中可以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从哪些书中找不到;第三个,也是最主要的、纯粹学术性的意图,就是尽我所能,为近代历史搜集一些未掺假的资料,对现存有关近代历史的较早著作的性质和价值做认真细致的鉴定。  正如一个鲁莽之人不自量力地闯入一个庞大的古物储存室那样——其中既有真实的、美不胜收的和光彩夺目的东西,也有虚假的、令人厌恶的和平淡无奇的东西,它们出自不同民族和时代,毫无次序地胡乱堆积在一起,一个初涉近代历史各色文物的人也一定会被它们搞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从。它们以千百种声音向我们诉说;它们显示出极其不同的性质;它们色彩斑斓,绚丽动人。有些人庄重地走过来;他们想要描述,并且自认为他们选择的道路就是古代人走过的道路。另一些人却想从过去的经历当中引申出指导未来行动的学说。还有许多人企图辩护或者控告。也有不少人出于较深层次的原因,出于热情和爱好,致力于推动事态的发展。只有个别人仅以记录转述已经发生的事件为宗旨;搜集情报、撰写报告的目击者就属于这一类人。当事人慷慨陈词,或伪造或真实的证明文书汗牛充栋、不计其数。  首先需要提问的是,在这么多人当中,究竟谁最了解真情实况,我们可以从哪些人那里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正如前面已经说明的那样,联系近代历史的开端,也联系同时代或接近该时代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一点搞清楚,就是写作本书的最主要目的。但要实现这一意图,必须对考察范围加以限制,巨细靡遗、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非我所愿。下列论述大体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首先要谈的是那些看上去既博学又著名的历史编纂者。对于后来出现的所有论述近代历史之开端的著作来说,圭恰尔迪尼无疑是一位奠基者,因此之故,他自然享有优先权。比奥凯紧跟其后;在西斯蒙第著《意大利史》第104章中,有27处以比奥凯为依据,第105章中则不少于27处。而在所有西班牙史家当中,马里亚纳在比利牛斯山这边名气最大,影响最广泛;他是第三位待论者。在这三位史家之后,还有富格尔、施莱丹和约维斯等人,这样,在第一部分中,将要受到评论的总共有两位意大利人、两位德意志人、一位法兰西人和一位西班牙人。  这些人的民族和国家都是其所在时代重大事件最积极的参与者。属于这些民族和国家的还有其他一些作家,对于他们,我也将依序逐一评论。在以下四个部分中,论述的对象首先是意大利人,继以西班牙人、德意志人和法兰西人。评语有多有少,因人而异。有的时候必须将不重要的和比较重要的相提并论。对于个别人,我实在没什么话好讲,宁愿避而不谈。另有一些人,特别是三位英国作家,我本人也不甚了解,因为我缺乏同时代编年史的比较,这样一来,我就无法让那些在读完上述各部分之后还想获得更多知识的读者如愿了。  马基雅维利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家,但是他从他所处的时代传递出了非常重要的消息,也表达了一些产生于这个时代深处并且对这个时代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观点,因此,他至少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对于他,我将在附录中加以专门讨论。  不过,这样一来,本书势必成为若干碎块的拼凑了。人们虽然可以从中发现不少思想,例如关于历史编纂学之发展的思想,关于民族差别的思想,关于各个作家一致认同的原则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或许使本书保持了一种统一性;但是,倘若在研究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奢谈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会误导读者,也十分危险。只要出过一次错,就会接二连三地出错。即便是真理,也会因为从属于一个错误而变成谬误。  如上所述,读者无法自本书获得某种面面俱到的知识。尽管如此,本书还是讲出了一些先前从未被讲过的话。笔者恭候明智聪慧之人的反驳或者赞同。  1824年10月  写于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启蒙之光与民族觉醒:18世纪欧洲思想潮流研究》 一、 书籍概述与核心关切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8世纪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即“启蒙运动”的全景图景。我们试图超越传统上仅关注少数“巨匠”的线性叙事,转而聚焦于启蒙理念如何在不同地域、阶层和专业领域中产生、传播、分化与碰撞。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究启蒙思想如何为随后的社会动荡与政治重塑——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奠定理论基石,同时批判性地审视启蒙理性光芒背后的局限性与潜在的“阴影”。 二、 第一部分:启蒙的地理景观与思想源流 1. 英国经验主义的奠基:从洛克到休谟 本部分首先回溯启蒙运动在英国的早期发展。我们详细考察约翰·洛克的《政府论》如何确立自然权利与社会契约的观念,分析其对“有限政府”理念的构建。随后,本书将重点梳理大卫·休谟的激进怀疑论如何挑战传统形而上学与宗教信仰的确定性,探究其对后世道德哲学和科学方法的深远影响。英国经验主义不仅是知识论上的转向,更是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2. 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体制批判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本书将焦点置于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主编的《百科全书》。我们不仅仅将此书视为知识的汇编,更将其视为一场系统性的文化战役,旨在挑战波旁王朝与天主教会的知识霸权。详细分析伏尔泰对宗教不宽容的尖锐讽刺、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精妙设计,以及卢梭对“公意”与“普遍人性”的复杂建构。我们辨析了这些思想在沙龙、咖啡馆和秘密结社中流转的社会机制。 3. 德意志的温和理性:《柏林月刊》与康德的“尚武精神” 针对德语世界,本书强调启蒙运动(Aufklärung)的独特性。它不像法国那样具有强烈的革命倾向,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向上”的、教育性的改革精神。我们深入探讨维兰德和莱辛在《柏林月刊》上倡导的批判性思考,并着重分析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突破。康德对“人类的成年宣言”(Sapere Aude!——敢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界定,为启蒙划定了内在的伦理边界,强调自由与自律的统一。 三、 第二部分:科学、经济与新道德秩序的建构 1. 科学革命的遗产与牛顿体系的普及 启蒙运动本质上是科学思维对神学解释权的挑战。本章细致考察了牛顿的物理学体系如何被视为宇宙运行的理性蓝图,以及这一体系如何被伏尔泰等人引入公众视野。探讨了早期地质学、化学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削弱了创世论的解释力,推动了自然神论(Deism)的兴起——即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不再干预其日常运作的理性信仰。 2.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本书将经济思想的启蒙视为打破重商主义和封建特权的有力工具。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和自由市场观念,不仅是对财富创造的新解释,更是对国家干预的系统性挑战。我们分析了斯密思想如何迅速传播,并为资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3. 启蒙伦理学:从“自然法”到功利主义的萌芽 本部分探讨了启蒙哲学家如何寻求一种脱离宗教教条的世俗道德基础。从对天赋人权的强调,到边沁等人开始尝试计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揭示了启蒙运动在道德哲学领域从义务论向后果论的微妙转变过程。 四、 第三部分:启蒙的裂隙与后启蒙的反思 1. 狂飙突进的代价:卢梭与对理性的警惕 任何伟大的思想运动都必然包含内在的张力。本书投入大量篇幅分析让-雅克·卢梭思想的复杂性。他既是启蒙的代言人(强调人民主权),又是启蒙理性的最深刻批评者(警惕文明对“自然人”的腐蚀)。我们探讨了《爱弥儿》中对教育的革命性观点,以及他对文明带来的异化的深刻忧虑。 2. 进步史观的盲点:种族、性别与殖民主义 本书采取批判性的视角,剖析启蒙“普世理性”的实践局限性。我们考察了启蒙思想家如何系统性地将非洲奴隶、原住民和女性排除在“理性主体”的范畴之外。揭示了“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如何为欧洲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哲学辩护,指出启蒙的“光芒”并未平等地照耀每一个人。 3. 启蒙的终结与新浪漫主义的兴起 在18世纪末,启蒙的过度自信开始受到质疑。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恐怖(雅各宾专政)被视为理性过度运用导致的灾难。本书最后讨论了以柏克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对启蒙激进主义的首次有力反击,以及席勒、歌德等人如何通过强调情感、历史和超越性,开启了浪漫主义运动,为19世纪的思想转向埋下了伏笔。 总结: 《启蒙之光与民族觉醒:18世纪欧洲思想潮流研究》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启蒙史图景,不仅呈现了奠定现代社会的宏伟蓝图,更直面了这些蓝图在实际操作中所遗留下的深刻矛盾与未竟议题。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追求自由、理性,并最终面对自身局限性的严肃学术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写作风格上讲,这本书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的典范。作者似乎深受某几位西方古典史学家的影响,行文间带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讽刺意味。他对于叙述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有时长篇大论,气势磅礴,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的学术布道;而有时又突然转向精炼的短句,笔锋犀利,直击要害,让人措手不及。这种张弛有度的文风,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历史著作常见的枯燥。尤其是在论及权力运作的隐秘机制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政治学原理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对政治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矛盾。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历史,更像是在上大师的写作课,学习如何用文字去雕刻时间。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近乎冷峻的客观与克制。他似乎有意避开了那种廉价的道德审判,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为什么会如此”的探究上,这在当下的史学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例如,他对某一派系思想演变过程的描述,就极其耐心和全面,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层层递进地展示了其思想产生的社会土壤和内在逻辑矛盾。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厚重而踏实,充满了学者的严谨性。这种写作态度,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更专注于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是被预设的立场所裹挟。书中的脚注和引文也显示出作者扎实的文献基础,为他提出的每一个论点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人不得不信服其推导过程的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传统的编年史那样平铺直叙,而是更像是一幅精心构图的油画,不同的色块和线条相互映衬,共同烘托出主题的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间设置的那些若有似无的隐喻和呼应,初读时可能不甚明显,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会豁然开朗,发现它们是如何服务于全书的整体思想体系的。这种“慢热”的设计,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回报却是丰厚的,它迫使我们跳出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片段,给予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观察角度。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但绝对值得投入。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真是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仿佛能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一章节的论述都显得深思熟虑,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叹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史料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将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和人物关系,编织成一张宏大而又精确的历史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真切地感受着那个时期知识分子们的思想挣扎与抉择。书中的某些段落,尤其是在剖析某一历史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对既有史实的罗列,更是一种对历史深层动因的哲学式追问。那种对传统史学观点的审慎反思和超越,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独特的历史哲学视角,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深刻见解。

评分

这本书给予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在方法论上的大胆革新。作者显然没有满足于对既有史料的简单整理和重述,而是引入了大量的跨学科视角,比如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框架,来重新解读历史人物的行为模式和集体无意识的形成。这种整合性的研究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边界,使得我们看到的历史不再是孤立的政治事件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生长的复杂文化体。书中对“精英”与“大众”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尤其深刻,作者没有将他们简单对立,而是细致描绘了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这本著作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更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对于任何一位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评分

第一章 关于西班牙用拉丁文写作的历史编纂者

评分

首先要谈的是那些看

评分

好书,留着慢慢看。趁着活动买的

评分

京东的商品质量值得信赖,购物首选

评分

好东西!

评分

很好

评分

第五章 一般性质的回忆录

评分

第一章 佛罗伦萨人

评分

再来两套备选的:《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36册)》《米先生世界旅游绘本(16册)》 《中国童话》是按照农历,每天一个中国传说故事,从小听了太多古代神话故事,我个人表示心累;另外,我想不通每天讲一个这种故事有什么意义,我干脆把这书悄悄放弃了。《米先生世界旅游绘本(16册)》我是很喜欢,尤其是画风,孩子却还没兴趣看,我相信她有一天会喜欢这书的,慢慢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