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菜根譚》《小窗幽記》《圍爐夜話》更深刻的處世奇書
《呻吟語》綜采百傢思想,但仍以儒傢思想為核心。內容涉及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應務、養生、天地、世運、聖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等等,作者立意深刻,用心良苦,語言啓示性強。
★對治現代浮躁病的苦口良劑
清代尹會一在《呂語集萃·序》中曾說:“呂新吾先生著述甚富,皆心得之學,明體達用之書也,而《呻吟語》為X。餘反復玩味,見其推勘人情物理,研辨內外公私,痛切之至,令人當下猛省,奚啻砭骨之神針,苦口之良劑。”
《呻吟語》是呂坤積三十年心血而成的著述,是一本語錄體、箴言體的小品文集。這部書刊刻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當時呂坤在山西太原任巡撫。《呻吟語》綜采百傢思想,但仍以儒傢思想為核心。全書在風格上,行文張弛有度,形隨意移,文字亦莊亦諧,極重文學性、趣味性、哲理性。
呂坤(1536—1618),生活於明嘉靖、萬曆年間,字叔簡,一字心吾或新吾,號抱獨居士,河南寜陵人。《明史》捲二二六評價他為人“剛介峭直,留意正學。居傢之日,與後進講習,所著述,多齣新意”。
捲一 內篇·禮集
性命
存心
倫理
談道
捲二 內篇·樂集
修身
問學
捲三 內篇·射集
應務
養生
捲四 外篇·禦集
天地
世運
聖賢
品藻
捲五 外篇·書集
治道
捲六 外篇·數集
人情
物理
廣喻
詞章
凡人光明博大、渾厚含蓄,是天地之氣;溫煦和平,是陽春之氣;寬縱任物,是長夏之氣;嚴凝斂約、喜刑好殺,是鞦之氣;沉藏固嗇,是鼕之氣;暴怒是震雷之氣,狂肆是疾風之氣,昏惑是霾霧之氣,隱恨留連是積陰之氣,從容溫潤是和風甘雨之氣,聰明洞達是青天朗月之氣。有所鍾者,必有所似。
先天之氣發泄處不過毫厘,後天之氣擴充之必極分量。其實分量極處原是毫厘中有底,若毫厘中閤下原無,便是一些增不去。萬物之形色纔情,種種可驗也。
蝸藏於殼,烈日經年而不枯,必有所以不枯者在也。此之謂以神用,先天造物命脈處。
蘭以火而香,亦以火而滅;膏以火而明,亦以火而竭;炮以火而聲,亦以火而泄。陰者,所以存也;陽者,所以亡也。豈獨聲色、氣味然哉?世知鬱者之為足,是謂萬年之燭。
火性發揚,水性流動,木性條暢,金性堅剛,土性重厚。其生物也亦然。
一則見性,兩則生情。人未有偶而能靜者,物未有偶而無聲者。
聲無形色,寄之於器;火無體質,寄之於薪;色無著落,寄之草木。故五行惟火無體而用不窮。
人之念頭與氣血同為消長。四十以前是個進心,識見未定而敢於有為;四十以後是個定心,識見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後是個退心,見識雖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十、七十緻仕,蓋審之矣。人亦有少年退縮不任事,厭厭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動喜事者,皆非常理。若乃以見事風生之少年為任事,以念頭灰冷之衰夫為老成,則誤矣。鄧禹①沉毅,馬援矍鑠②,古誠有之,豈多得哉!
【注釋】
①鄧禹:東漢初年人,字仲華。在東漢建立過程中有功勛。
②馬援:東漢初年人,字文淵。著名將領,六十二歲時,仍然請命齣徵。矍鑠(jué shuò):勇猛。
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義處命,不以其道得之不處,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君子謂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謂命在我,幸氣數之或然。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勞。
性者,理氣之總名。無不善之理,無皆善之氣。論性善者,純以理言也;論性惡與善惡混者,兼氣而言也。故經傳言性,各各不同,惟孔子無病①。
【注釋】
①孔子無病:指《論語·陽貨》中的“性相近,習相遠”之說。
氣、習,學者之二障也。仁者與義者相非,禮者與信者相左,皆氣質障也。高髻而笑低髽①,長裾而譏短袂,皆習見障也。大道明,率天下氣質而歸之,即不能歸,不敢以所偏者病人矣;王製一,齊天下趨嚮而同之,即不能同,不敢以所狃者病人矣。哀哉!茲誰任之?
【注釋】
①髽(zhuā):古時婦女服喪時梳的發髻,用麻束住頭發。
父母全而生子,子全而歸之,發膚還父母之初,無些毀傷,親之孝子也;天全而生之,人全而歸之,心性還天之初,無些缺欠,天之孝子也。
吾輩終日念頭離不瞭四個字,曰:“得、失、毀、譽。”其為善也,先動個得與譽底念頭;其不敢為惡也,先動個失與毀底念頭。總是欲心、僞心,與聖人天地懸隔。聖人發齣善念,如飢者之必食,渴者之必飲。其必不為不善,如烈火之不入,深淵之不投,任其自然而已。賢人念頭隻認個可否,理所當為,則自強不息;所不可為,則堅忍不行。然則得失毀譽之念可盡去乎?曰:鬍可去也?天地間惟中人X多。此四字者,聖賢藉以訓世,君子藉以檢身。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以得失訓世也。曰“疾沒世而名不稱”,曰“年四十而見惡”,以毀譽訓世也。此聖人待衰世之心也。彼中人者,不畏此以檢身,將何所不至哉?故堯舜能去此四字,無為而善,忘得失毀譽之心也。桀紂能去此四字,敢於為惡,不得失毀譽之恤也。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注釋體係構建得非常精妙。在我翻閱的幾章內容中,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注釋,實則體現瞭極高的學術功底和廣博的知識麵。它們並非僅僅是簡單的詞義解釋,更多時候是曆史背景的還原、相關典籍的旁證,甚至是曆代大傢對同一段話的不同理解的梳理。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孤立地閱讀某一句斷言,而是被帶入瞭一個宏大的思想交匯場。這種立體化的注解,極大地拓寬瞭閱讀的維度。它將原本平麵的文字,打造成瞭一個可以多角度探索的文本迷宮。對於一個希望真正深入挖掘國學寶藏的讀者來說,這種詳盡而又不喧賓奪主的注釋,簡直是雪中送炭。它彌補瞭普通讀者在專業背景知識上的缺失,讓高深的學問變得觸手可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質感和內容的厚重感形成瞭奇妙的互文關係,使得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我注意到書脊的鎖綫裝訂非常紮實,即使頻繁翻閱查詢,也不擔心書頁鬆脫,這是對讀者使用習慣的充分尊重。紙張的選擇也令人贊嘆,它沒有過度追求漂白,那種略帶米黃的色澤,使得在長時間閱讀下,眼睛的疲勞感顯著減輕。在現代社會,閱讀常常被碎片化、快餐化,而擁有這樣一本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對抗浮躁的儀式。它要求你放慢速度,用手指摩挲著書頁的邊緣,感受墨香與紙張的摩擦,這種身體的參與感,是電子閱讀無法給予的深度體驗,讓每一次的翻閱都帶有一種“虔誠”的意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初看之下便給人一種沉穩、內斂的氣質。厚實的紙張,微微泛黃的色調,仿佛自帶曆史的塵埃,讓人忍不住想去觸摸。翻開扉頁,那字體排布的考究,橫竪撇捺間都透著一股莊重感,絕非市麵上那些花裏鬍哨的快餐讀物可比。我特彆欣賞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文字與留白之間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絲毫不覺擁擠或空洞。這種對細節的執著,無疑是嚮中華傳統文化最深處的敬意。它仿佛在無聲地告訴我:你即將接觸的,是需要靜心研讀的精粹。拿到手中,分量感十足,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承載感。它讓我期待,在這厚重的外殼之下,究竟蘊藏著怎樣引人入勝的智慧。我花瞭好一陣子,隻是對著封麵和目錄欣賞,那份樸實卻又深邃的質感,已經為接下來的閱讀定下瞭基調——這是一場需要慢下來的旅程。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號稱“智慧經典”的現代解讀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很多時候是故作高深或牽強附會。但這一本的行文風格卻有著令人信服的剋製與精準。作者(或編者)的筆觸極為老練,他似乎深諳如何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原文,用一種既忠於原意又不失現代可讀性的方式呈現齣來。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被某個觀點觸動太深,需要時間去迴味。比如其中對某種特定情境下決策邏輯的剖析,其深度和穿透力,遠超我以往接觸的任何同類書籍。它不提供廉價的“成功秘訣”,而是像一個老道的棋手,緩緩展示棋局的脈絡和關鍵轉摺點。這種循循善誘、不急不躁的敘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信服力,讓人覺得所學非虛,皆是曆經時間沉澱的真知灼見。
評分最令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在選取篇目時,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它既沒有一味追求那些耳熟能詳、被過度解讀的“熱門段落”,也沒有陷入極端偏僻、晦澀難懂的死鬍同。而是巧妙地在權力運行的微妙之處、人際哲學的復雜麵嚮,以及生存智慧的冷峻考量之間找到瞭一個動態的平衡點。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高明的導師的引導下,逐步解構復雜的社會圖景。它不教你如何取巧,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局勢”本身是如何運作的。這種對人性深層結構的洞察,結閤古人精闢的總結,形成瞭一種穿越時空的洞察力,讓人在麵對當代睏境時,多瞭一層冷靜而超然的視角。讀罷此書,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思維模式的重塑與升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