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靖江昭和王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

桂林靖江昭和王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等 编
图书标签:
  • 桂林
  • 靖江
  • 昭和王陵
  • 考古
  • 发掘
  • 清理报告
  • 陵墓
  • 历史
  • 广西
  • 明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38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532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桂林靖江昭和王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靖江王陵之昭和王陵陵园范围内考古发掘清理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桂林靖江王陵概况、考古发掘清理、相关问题的研究三个部分,主要介绍昭和王陵的布局、陵园构筑方式、石像生、发掘出土的文物、考古发现与收获,同时以昭和王陵为例,不仅对其风水格局、建筑模数、建筑复原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而且延伸至对整个靖江王陵石像生的艺术风格、烧制琉璃瓦的窑场、陵园的石料场及考古遗址公园发掘清理理念的研究与探讨,读者从中可以对桂林靖江王陵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目录



序言 覃溥( i)第一章 桂林靖江王陵概况 ( 1)第一节靖江王简史 ( 1)一、受封 ( 1)二、传国 ( 2)三、亡国 ( 4)第二节靖江王府及王城 ( 4)第三节靖江王陵概况 ( 6)一、位置 ( 6)二、环境 ( 7)三、分布 ( 8)四、陵园建筑布局 ( 9)五、石像生制度 ( 12)六、神道碑与碑亭的设置 ( 14)七、昭和王陵概况 ( 14)第二章 昭和王陵考古发掘清理 ( 16)第一节遗址现状及发掘清理工作 ( 16)一、遗址分布及保存情况 ( 16)二、工作方法 ( 18)三、地层堆积情况 ( 20)第二节昭和王陵陵园布局 ( 25)一、神道 ( 25)二、外陵墙 ( 27)三、外门 ( 28)四、石像生 ( 32)五、碑亭 ( 54)六、中门 ( 60)七、内陵墙 ( 62)八、供台 ( 64)九、焚帛炉 ( 64)十、享堂 ( 64)十一、宝顶(封土) ( 66)十二、地宫 ( 67)十三、排水 ( 72)第三节出土遗物及标本 ( 72)一、建筑构件 ( 72)二、青砖、陶瓷片及其他出土遗物 ( 88)第四节发现与收获 ( 92)一、昭和王陵的建筑风格 ( 92)二、昭和王陵陵园西南角叠压早期建筑 ( 96)第三章 相关问题的研究 ( 98)第一节靖江王陵的风水格局探讨 ( 98)第二节石像生的艺术风格 (101)一、世俗化的石刻艺术 (101)二、封建礼制的象征 (102)三、别具特色的雕刻和表现艺术 (104)第三节靖江王府、王陵琉璃瓦烧制的窑场 (104)第四节靖江王陵陵园的石料场研究 (107)一、明天山采石场遗址 (108)二、弯子山采石场遗址 (108)三、万山采石场遗址 (111)四、横山底采石场遗址 (111)第五节昭和王陵的建筑模数研究 (112)一、昭和王陵的营造尺 (112)
二、昭和王陵的平面布局所含的模数关系 (116)第六节昭和王陵建筑复原探讨 (119)一、陵园总平面的复原 (120)二、不同建筑类型的复原探讨 (120)第七节考古遗址公园发掘清理理念的探索 (126)一、考古工作在获取完整信息的同时须结合保护展示理念 (126)二、考古遗址公园发掘清理工作应根据不同的遗址类型而制定其发掘方法及展陈 方案 (129)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130)后记 (132)

插图

图一靖江王陵陵园分布图 ( 8)图二靖江昭和王陵地理位置示意图 ( 16)图三昭和王陵探方分布示意图 ( 19)图四 G3四壁剖面图 ( 22)图五 G4四壁剖面图 ( 22)图六 G6四壁剖面图 ( 23)图七 T1107四壁剖面图 ( 23)图八 T0702四壁剖面图 ( 24)图九昭和王陵石像生摆放位置平面图 ( 26)图一〇昭和王陵平面图 (插页)图一一昭和王陵残存的南面外陵墙局部平、立面图 ( 28)图一二昭和王陵西南角外陵墙及转角处平面图 ( 29)图一三昭和王陵外门平、剖面图 ( 30)图一四外门左 1石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31)图一五外门右 1石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32)图一六左2望柱正面、背面视图 ( 37)图一七右2望柱正面、背面视图 ( 37)图一八左3蹲狮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38)图一九右3蹲狮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39)图二○左4石羊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40)图二一右4石羊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41)图二二左5石虎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42)图二三右5石虎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43)图二四左6石麒麟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45)图二五右6石麒麟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46)图二六左7、左 8控马官和石马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47)图二七右7、右 8控马官和石马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48)图二八左9石象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49)图二九右9石象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50)图三○左10执笏翁仲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51)图三一右10执笏翁仲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51)图三二左11侍女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52)图三三右11侍女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52)图三四左12内侍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53)图三五右12内侍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53)图三六左碑亭平、剖面图 ( 55)图三七右碑亭平、剖面图 ( 56)图三八右碑亭散落的覆盆莲花式石柱础 ( 57)图三九左13、左 14赑屃驮碑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58)图四○右13、左 14赑屃驮碑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视图 ( 59)图四一左碑亭碑文拓片 ( 59)图四二右碑亭碑文拓片 ( 60)图四三昭和王陵中门、内陵墙平、剖面图及神道、供台、焚帛炉平面位置图 ( 61)图四四昭和王陵内陵墙西南转角平、剖面图 ( 62)图四五昭和王陵内陵墙西北转角平、剖面图 ( 63)图四六昭和王陵享堂平、剖面图 ( 65)图四七昭和王陵地宫封土挡土墙西面转角平面图 ( 68)图四八昭和王陵地宫封土挡土墙东面转角平面图 ( 68)图四九昭和王陵地宫封土平、剖面图及盗洞位置图 ( 69)图五○康僖王陵地宫平、剖面图 ( 71)图五一筒瓦及圆形勾头瓦平、剖面图 ( 74)图五二圆形勾头瓦及瓦当拓片 ( 76)图五三如意形、素勾头瓦拓片 ( 78)图五四滴水(残件)平、剖面图 ( 80)图五五琉璃滴水拓片 ( 81)图五六素滴水拓片 ( 84)图五七建筑构件平、剖面图 ( 86)图五八脊兽残件图 ( 89)图五九 F1位置及外陵墙的地层叠压平、剖面图 (插页)图六○弯子山石刻拓片 (109)图六一外门平面尺寸对照图 (115)图六二中门平面尺寸对照图 (116)图六三享堂平面尺寸对照图 (117)图六四昭和王陵平面布局模数示意图 (118)图六五外门平面复原图 (122)图六六外门正立面复原图 (122)图六七中门平面复原图 (124)图六八中门正立面复原图 (125)图六九享堂平面复原图 (126)图七○享堂立面复原图 (127)

插表

表一靖江王世系表 ( 2)表二靖江王十一陵神道石像生一览表 ( 12)表三 昭和王陵石像生摆放位置间距一览表 ( 33)表四昭和王陵石像生基本信息一览表 ( 33)表五昭和王陵出土勾头瓦及瓦当标本登记表 ( 74)表六昭和王陵出土滴水标本登记表 ( 79)表七昭和王陵出土平口条标本登记表 ( 85)表八昭和王陵出土青砖标本登记表 ( 88)

图版

图版一昭和王陵清理结束后全景及残存的神道图版二昭和王陵残存的南面外陵墙局部及墙西南转角处图版三昭和王陵外陵墙西南转角处叠压的早期建筑及其与 G3的地层关系图版四昭和王陵残存的陵门全景及与陵门相接的外陵墙上遗存的红色外墙批灰图版五昭和王陵残存的左、右碑亭图版六昭和王陵残存的中门及内陵墙西南转角图版七昭和王陵残存的左、右供台图版八昭和王陵残存的焚帛炉及享堂全景图版九昭和王陵残存的享堂全景及享堂侧面图版一〇昭和王陵残存的享堂内神坛及其后面地宫封土的挡土墙、与封土相连的享堂散水图版一一昭和王陵地宫封土挡土墙东、西面转角图版一二 G2及G4地层堆积情况图版一三 G6地层堆积情况图版一四昭和王陵内陵墙左、右侧排水孔图版一五第九代靖江王康僖王地宫外景及地宫右侧墓室内部图版一六 T1107发掘前、后情景图版一七 T0702发掘前、后情景图版一八右碑亭散落的覆盆莲花式石柱础图版一九左1守门狮正视图版二〇左1守门狮侧视图版二一右1守门狮正视图版二二右1守门狮侧视

图版二三 左2、右 2神道碑
图版二四 左3蹲狮
图版二五 右3蹲狮
图版二六 左4石羊
图版二七 右4石羊
图版二八 左5石虎
图版二九 右5石虎
图版三〇 左6麒麟
图版三一 右6麒麟
图版三二 左7、左 8控马官牵马
图版三三 右7、右 8控马官牵马
图版三四 左9石象
图版三五 右9石象
图版三六 左10执笏翁仲
图版三七 右10执笏翁仲
图版三八 左11侍女
图版三九 右11侍女
图版四〇 左12男内侍
图版四一 右12男内侍
图版四二 左13、左 14赑屃驮碑
图版四三 右13、右 14赑屃驮碑正视、后视
图版四四 右13、右 14赑屃驮碑侧视
图版四五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筒瓦、勾头瓦
图版四六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勾头瓦、瓦当
图版四七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勾头瓦、滴水
图版四八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滴水
图版四九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建筑构件
图版五〇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建筑构件
图版五一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建筑构件
图版五二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建筑构件

图版五三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建筑构件
图版五四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建筑构件
图版五五 昭和王陵清理出土石饰残件、铜钱、瓷器残片
图版五六 窑里村窑址位置示意图及文物保护碑现场
图版五七 窑里村窑址文物保护碑附近的探沟位置和地层堆积
图版五八 窑里村道路里夹杂的龙纹瓦当残片
图版五九 桂林市西郊芦笛岩内的壁书及靖江王陵周围采石场位置示意图
图版六〇 明天山采石场及弯子山采石场远景
图版六一 万山采石场及横山底采石场远景
图版六二 弯子山采石场石刻地点远景及近景
图版六三 弯子山采石场石刻
图版六四 弯子山采石场石刻和采凿石材铁钎留下的凿孔痕迹

精彩书摘

第一章桂林靖江王陵概况

第一节靖江王简史
一、受封
朱元璋在鼎建明朝后,于洪武二年( 1369年)四月,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他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洪武三年( 1370年),定亲王等封爵册宝之制,并“诏封众子为王,置傅相,设官属,定礼仪,列爵而不临民,分土而不任事,外镇偏圉,内控雄域”(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〇八《封建考·同姓封建》)。此后,皇子封藩建国遂成定制。在这样的封爵制度下,终明一朝,共封亲王 50余位,郡王则不计其数。这些朱姓藩王,如蛛网般,藩镇全国各地。
靖江王,《明史》卷一百十八《诸王列传》有传,是明太祖朱元璋首批分封的十个藩王之一,也是明朝唯一一脉非帝系的本家朱姓藩王。
洪武三年( 1370年)四月七日,靖江王与秦、晋、周、燕等九王同时受封,藩国桂林。首膺靖江王封号的朱守谦是明太祖朱元璋从孙,大都督朱文正之子,南昌王朱兴隆之孙,与太祖在血缘关系上一脉同宗,因此得与诸子同列,“一切恩数与夫官属、规制概与秦、晋、楚、蜀诸藩等”(《大明靖江安肃王神道碑》)。洪武元年( 1368年),朱元璋已追封长兄朱兴隆为南昌王,列祀家庙。于是诏祀南昌王为靖江王始祖。
洪武九年( 1376年),朱守谦奉其祖南昌王木主之国桂林,开创了靖江王国的历史。三年后,朱守谦“以淫虐废为庶人,使田凤阳。阅七年,复其王,使居云南,赐玺书戒谕。比至云南,益贪暴。召还,安置凤阳。又横恣不法。召至京,挞而锢之。二十五年卒”(《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五)。

二、传国
建文二年( 1400年),朱守谦嫡长子朱赞仪继封为靖江王,永乐元年( 1403年)复国桂林,其后靖江王便按“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的字辈世袭相传(表一)。
表一靖江王世系表
一世南昌王兴隆:仁祖长子,太祖嫡兄。元至正四年四月九日死于饥疫。洪武元年一月五日追封南昌王。元配王氏,洪武三年九月册封南昌王妃。子二,长子夭,追封山阳王,无后。次子文正。女一,洪武元年册封福成公主,配驸马都尉王克恭
二世大都督文正:南昌王嫡二子。元末随太祖起兵,渡长江,克太平,破陈也先,取建康,历有战功,擢枢密院同佥。元至正二十一年太祖称吴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擢文正为大都督,节度中外诸军事。至正二十二年镇守南昌。次年四月陈友谅亲率舟师六十万围攻南昌,文正或主画军中,或亲行城上发炮石,坚守三月,城终不得破。七月,太祖亲率大军二十万来援,陈友谅撤围而去,在鄱阳湖与太祖决战,终至全军覆灭。文正派部将何文辉等讨平江西未附州县。故江西之平、陈友谅之灭,文正功居多。至正二十四年江西按察佥事凌说、按察使李饮冰劾奏文正骄僭不逊,强抢民女,床榻潜以龙凤为饰,又怨太祖不先封己,有怨言。太祖遣使诘责,文正惧。至正二十五年一月李饮冰又奏文正谋叛张士诚,太祖遂亲至南昌将文正骗入舟中,载回建康,免其官,安置桐城,后被鞭死,未谥。元配谢氏,诸全守将、枢密院判官谢再兴长女。谢再兴于至正二十年四月叛投张士诚。李饮冰劾奏文正谋叛张士诚或与此有关。子一,即守谦
三世靖江王守谦:大都督文正嫡子。元至正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生。幼名铁柱,文正被谪后太祖为取名炜,后改名守谦。洪武三年四月七日以南昌王嫡孙受封靖江王,藩镇广西桂林。洪武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诏就藩,未足三年,太祖以守谦阴贼险狠,不谨宪度,狎比小人,肆为淫虐为由,将其召回京师戒谕。然守谦复肆怨望,作诗讥刺,太祖怒而废其为庶人,使居安徽凤阳力田。七年后复其爵,徙镇云南。不久,太祖又以守谦奢纵淫逸,掠杀不辜,黩于财货,豪夺暴敛,号令苛急,军民怨恣,再将其召回,笞而禁锢之。洪武二十五年一月,守谦卒于凤阳泗州,未谥。妃徐氏,广西都指挥使徐成女。子九,嫡长子赞仪,袭爵。余子赞俨、赞侃、赞俊、赞偕、赞伦、赞傑、赞储、赞亿,夫人田氏、赵氏、林氏等出,洪武中拟封镇国将军,永乐元年改封辅国将军,随靖江王赞仪之国桂林。女四,各封兴安郡君、永福郡君、崇善郡君、永淳郡君
四世悼僖王赞仪:守谦嫡长子。洪武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生,二十五年立为靖江王世子,三十年三月奉诏往省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秦诸王于各封地,次年返回京师。太祖驾崩后,惠帝允炆于建文二年以郡王仪册封赞仪为靖江王。成祖登基后,于永乐元年十一月诏赞仪之国桂林。永乐六年五月二十日卒于桂林靖江王府,卜葬城东尧山西南麓。谥“悼僖”。妃张氏。子二,长子佐敬,夫人耿氏出,袭爵;次子佐敏,夫人李氏出,封奉国将军。女二,各封恭城县君、宣化县君
五世庄简王佐敬:赞仪庶长子。永乐二年生,九年袭封。成化五年六月二十三日卒。谥“庄简”。妃沈氏,靖州卫指挥使沈隆女。子十八,嫡长子相承,先卒;余子法源、相继、相绍、相纯、相纶、相缨、相缙、相绅、相绶、相绂、相纬、相练、相玘、相珙、相瑄、相琪、相璁,皆封辅国将军。女二,各封柳城县君、桂阳县君
六世怀顺王相承:佐敬嫡长子。宣德二年生。正统元年册为靖江长子,赐一品冠服。天顺二年未袭而卒。成化七年以子规裕袭爵追封王,谥“怀顺”。妃谷氏,广西护卫百户谷真女。子四,嫡长子规裕,袭爵;次子规褍、规祄、规磫,夫人张氏出,皆封辅国将军。女二,各封乐山县君、临桂县君
七世昭和王规裕:相承嫡长子。景泰四年七月生。成化七年以庄简王嫡长孙袭爵。弘治二年卒,谥“昭和”。妃林氏,桂林右卫千户林荣妹。子六,嫡长子约麒,袭爵;余子约麟、约麅、约麆、约麛、约麈,皆封辅国将军。女四,各封义昌县君、高安县君、潮阳县君、连江县君
八世端懿王约麒:规裕嫡长子。成化十一年一月二十二日生。弘治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袭爵。正德十一年六月二日卒。谥“端懿”。妃杨氏,南丹卫指挥佥事杨观女。子七,嫡长子经扶,袭爵;余子六人皆封辅国将军。女五,各封县君
续表
九世安肃王经扶:约麒嫡长子。弘治六年十月二日生。十二岁时以父病敕掌国事,赐一品冠服。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袭封。嘉靖四年三月十三日卒。谥“安肃”。妃徐氏。子三,皆庶出。庶长子邦苎,次妃刘氏出,袭爵;余子皆封辅国将军。女二,各封县君
十世恭惠王邦苎:经扶庶长子。正德四年生。嘉靖六年袭爵。隆庆六年卒,谥“恭惠”。妃滕氏,兵马副指挥滕榆女。子二,皆庶出。长子任昌,次妃刘氏出,袭爵;次子任晟,次妃郑氏出,先封辅国将军,后以温裕王履焘叔进袭王爵。女四,各封县君
十一世康僖王任昌:邦苎庶长子。嘉靖十一年十月五日生。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爵。万历十年一月十二日卒。谥 “康僖 ”。妃支氏。子履焘,次妃赵氏出,袭爵。女四,各封顺安县君、平源县君、南封县君、富城县君 进十一世宪定王任晟:邦苎庶次子。嘉靖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生,三十一年三月九日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以温裕王履焘叔进袭王爵。万历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谥 “宪定 ”。妃白氏。子二,嫡长子履祥,万历二十年进封靖江长子,未袭而卒,次子履祐进袭王爵。女三,各封庐江乡君、金河乡君、永新乡君
十二世温裕王履焘:任昌庶长子。隆庆六年七月二日生。万历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袭爵。万历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卒。谥“温裕 ”。妃石氏。无嗣 进十二世荣穆王履祐:任晟嫡次子。万历二十八年以奉国将军改封靖江长子,四十年袭爵。崇祯七年卒。谥 “荣穆 ”。子亨嘉袭爵
十三世亨嘉:履祐庶长子。万历四十三年封靖江长子。崇祯十一年袭爵。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与在福建称帝反清的唐王朱聿键争立,在桂林自称 “监国 ”,被效忠唐王的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所败,械送福建,顺治三年被秘密处死。子若极被宫人带出,后在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化名石涛。任晟嫡长子履祥子亨歅进袭王爵 进十三世亨歅:任晟嫡长子履祥子。履祥未袭而卒,亨歅本当以宪定王嫡长孙袭爵,然被叔履祐父子谋夺。亨歅成人后,与一帮宗人组成 “玉党 ”,与履祐父子的 “王党 ”争斗,企图夺回王位,但未成功。崇祯元年被封为镇国将军。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底亨嘉因与唐王争立而被废为庶人后亨歅方得袭爵。袭爵后与瞿式耜等在桂林坚持抗清斗争。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十一月六日清军攻入桂林时亨歅守国不走被俘,一月后缢死于西门外民房中。靖江王国亡

正常传袭期间,靖江王朱佐敬(谥庄简)嫡长子朱相承早逝,未袭而卒,其子朱规裕受封王爵后,为其奏乞封谥,召追封相承为靖江王,谥“怀顺”。
及至万历十八年( 1590年),靖江王朱履焘薨,谥“温裕”,无嗣。其叔辅国将军朱任晟受命摄靖江王府事。万历二十年( 1592年)奏请进封为靖江王。
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朱任晟长子朱履祥卒,留下遗孤玉哥,后名亨歅。朱亨歅相比之前同样状况的朱规裕待遇却是截然不同。叔继侄位的朱任晟并未按传统的宗法制度传位给嫡长孙朱亨歅,反而以亨歅年幼为由,又导演了一场叔争侄位的滑稽戏。他与其嫡二子朱履祐约定先由朱履祐袭封为王,再立亨歅为世子,待朱履祐百年之后,亨歅再续王爵。于是奏乞朱履祐以奉国将军改封长子。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朱任晟薨,谥“宪定”。万历四十年( 1612年),朱履祐袭封为王,朱履祐继位之后,并未遵守当初的约定,还多次设计谋害朱亨歅,意图为自己的儿子扫除障碍。谋害未成,他又将亨歅逐出王府,以致靖藩宗室和地方官员群情激奋,具疏题覆,上奏朝廷,最终朱亨歅得封镇国将军,这也是靖江王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镇国将军。
崇祯十一年( 1638年),朱履祐薨,谥“荣穆”,其子朱亨嘉请制,乃锡立之,得封为王。身为镇国将军的朱亨歅按常规入府进贺,却从此被软禁起来长达八年之久。

三、亡国
崇祯十七年(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五月福王朱由崧南京称帝,年号弘光。一年后,清军攻陷南京,弘光政权覆灭。唐王朱聿键随即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并派行人司行人王龙贲颁诏于桂林。不甘寂寞的朱亨嘉不仅拒不接受,反而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推官顾奕、临桂知县史其文等人的拥立下,于是年八月三日在靖江王府宣布监国。然而这名不正言不顺的举动并未得到响应。自己反被已经效忠于唐王朱聿键的广西巡抚瞿式耜率同副将陈邦傅、参将焦琏击败擒获,械送福州,废为庶人,最终被杀死在福建连江。
朱亨嘉被擒后,一直被软禁的朱亨歅得以重见天日。他接受了隆武帝册封,成了为靖江王国送终的最后一任靖江王。清顺治七年( 1650年)十一月,降清明将孔有德领兵攻桂林,末代靖江王朱亨歅留守空城不肯出逃,被俘后缢死于桂林西门外,至此靖江王国亡。
靖江王国自洪武三年( 1370年)始封至清顺治七年( 1650年)亡国,共存世二百八十年,传十一世,历十四任王(含追封的靖江怀顺王)。成为了明代藩王中延续时间最长、传位人数最多的一脉王系!


第二节靖江王府及王城
洪武三年( 1370年)七月,朱元璋诏建诸王府。
工部尚书张允言:“诸王宫城宜各因其国择地。请秦用陕西台治,晋用太原新
城,燕用元旧内殿,楚用武昌灵竹寺基,齐用青州益都县治,潭用潭州玄妙观基,靖
江用独秀峰前。”上可其奏,命以明年次第营之。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四
靖江王府,在府之独秀山前。元以顺帝潜邸建万寿殿于此。本朝洪武五年改建为
府第。
——《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三
靖江王府肇建于洪武五年,宫殿庙社莫不如制,其余近侍之官,宿卫之士、合署
之司咸有廨宇。洪武十年正月二十一日前王之国。仅三载,有旨宣回京师。二十六年春复有旨命□□同知□□□部主事□□韩□□继命内管毛知理等来董□事,惟□城及
□□□□不改作,其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焕然一新。 ——(明)陈琏《桂林郡志》卷之三《藩邸》
邸第:洪武五年建,二十六年复命指挥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佑韩、毛知理督工修理。王城一座,周若千丈,下用巨石,上砌以砖,辟四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外缭以垣,各为棂星。垣左为宗庙,右为社稷。门墙内为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南向如祖训之制。
……
除此以外,其小院宫室任从起盖,不系离宫别殿、台榭游玩之所者则有宝善堂、尊乐堂、日新堂、迎赐轩、拱秀亭、山月亭、绿竹轩、冰壶井,在王城内独秀峰左右焉。 ——(明)黄佐《广西通志》卷十一《藩封》
明代桂林人张鸣凤在其成书于万历十三年的《桂胜》卷一中引用《靖江府图》的记述:
亭有清樾、喜阳、拱秀、望江,台有凌虚,馆有中和,室有延生,轩有可心,所有修玄,门有拥翠、平矗、拱辰、朝天。其上则玄武阁,次则观音堂、三官庙,山半则灵官及山神祠,皆其所礼神处。其下有池曰月牙,可用泛舟。又有乐山、探奇、瞻云三处,可备清眺。穿云则其将陟巅之道也。
并赞叹道:
冠宇金碧,跨山弥谷,盍足当其盛矣。
及至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时,先有顺治二年( 1645年)朱亨嘉自称监国,被浔梧参将陈邦傅领兵破城后,“将王擒了,可惜一十四代传国宝玩,抢掠一空”。又有顺治七年( 1650年)孔有德占领桂林,被清政府封为定南王,他所占据的靖江王府又成了定南王府之所在。顺治九年( 1652年),一直在西南坚持抗清的李定国突犯桂林,“有德知不可守,乃阖室举火”(清谢启琨《广西通志》卷二百五十三《宦绩录十三》)。瞿式耜之孙瞿昌文《粤西纪事》卷三中写道:“定南擐甲胄、挟弓矢,身不离鞍,口不咽食,盖六昼夜。力竭扃邸,聚其宝玩,挈其图书,阖室自焚。”这是靖江王府建成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大破坏,也从此结束了其藩王府邸的历史。
顺治十四年( 1657年),王府废址被改建为广西贡院,之后按贡院规制历有增修扩建。及至民国,王府旧址一度成为广西省参议会、广西省政府等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是当时广西的行政中心。抗日战争时期,桂林 1944年沦陷。经历惨烈的桂林保卫战后,王府旧址上的所有建筑再次
毁于战火。
抗战胜利后,广西省政府聘用著名建筑师钱乃仁规划设计,于 1947年在王城内完成省府重建,在原承运门台基之上建起广西省政府大门门楼,在承运殿台基上建起省主席办公楼,在原王宫残基上建起省政府礼堂,中轴线两侧则建起省政府各厅局办公楼。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在王府旧址上刚刚建起的原国民党政权的广西省政府办公区先后成为广西军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并陆续增建了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宿舍等建筑,形成今日的格局。
经调勘,目前在王府旧址上还保存的明代靖江王府遗存尚有王城城墙一周、城门三座、承运门石作台基、承运殿石作台基及栏杆、王宫石作残基、独秀峰下的月牙池以及独秀峰上历代靖江王题刻。

第三节靖江王陵概况
在靖江王国的历史中,除庶人朱守谦、废王朱亨嘉和末王朱亨歅外,其余十一位靖江王均在藩国桂林建有陵寝,分别为第二任靖江王朱赞仪悼僖王陵、第三任靖江王朱佐敬庄简王陵、追封为第四任靖江王的朱相承怀顺王陵、第五任靖江王朱规裕昭和王陵、第六任靖江王朱约麒端懿王陵、第七任靖江王朱经扶安肃王陵、第八任靖江王朱邦苎恭惠王陵、第九任靖江王朱任昌康僖王陵、第十任靖江王朱履焘温裕王陵、第十一任靖江王朱任晟宪定王陵和第十二任靖江王朱履祐荣穆王陵,俗称“靖江王十一陵”。
一、位置
王之茔,兆世在尧山之麓,盖郁郁有佳气焉,于乎盛矣。 ——(明)黄佐《广西通志》卷十一《藩封》尧山,在城东北一十五里,高广磅礴,延袤数百里。环桂之山皆石,此独积土。中有尧帝庙。……今靖江府诸王墓在其下。 ——(明)黄佐《广西通志》卷十二《山川志》本朝靖江悼僖王墓,在府城东北尧山麓。【王薨于永乐六年。上遣官谕祭,复命所司营葬于此。】怀顺王墓,亦在尧山。【王薨于天顺二年。上遣行人刘秩、廖俊、张戟、应朝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翔实,旨在探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丧葬习俗与礼仪的演变,完全不涉及《桂林靖江昭和王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的具体内容。 --- 图书名称: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研究 导言:生死之间的文化密码 自有人类文明伊始,对死亡的思考与处理便构成了社会文化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丧葬礼仪不仅仅是处理遗体的程序,更是社会伦理、宗法制度、宇宙观、以及权力结构最直观的物化体现。《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研究》正是一部致力于深度挖掘这一复杂文化现象的专著。本书超越了对墓葬形制的简单描述,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脉络中,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丧葬制度自史前至清末的演变轨迹、核心驱动力及其社会意义。 本书旨在回答一系列核心问题:不同时代的礼制如何规范丧葬行为?丧葬制度如何反映等级差异和政治权力?“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是如何渗透到物质遗存之中的?通过对礼典文献、地方志、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文献的交叉印证,本书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古代丧葬文化图景。 --- 第一部分:礼制基石与早期形态(先秦时期)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中国丧葬制度的早期奠基阶段,特别是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对丧葬习俗的塑造作用。 一、 史前社会的生命信仰 研究涵盖了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等文化遗址中的墓葬现象。重点分析了屈肢葬、仰身直肢葬的分布特征,以及随葬品(陶器、玉器)中蕴含的原始信仰——例如对祖先的崇拜和对来世的朦胧想象。通过对墓地选址和墓坑形制的考察,揭示了早期聚落社会中生命与死亡的观念轮廓。 二、 宗法制度与周代丧礼的定型 周代是古代礼制确立的关键时期。《周礼》、《仪礼》等典籍为丧葬活动提供了系统化的规范。本章详细剖析了“五服”制度在丧期(如三年之丧)中的体现,以及从天子到庶人的丧葬规格的严格区分。重点探讨了“虞、 क्रिप्ट、飨”三礼在丧葬序列中的功能,以及“明器”制度如何服务于等级秩序的维护。丧礼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哀悼,而是国家权力与社会伦理的公开展示。 三、 春秋战国的变迁与思辨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一方面,诸侯国在遵守周礼的同时,力求通过奢华的丧葬行为彰显其独立地位;另一方面,诸子百家对生死和“孝”的讨论(如儒家、道家)开始对传统丧葬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为后世的丧葬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 第二部分:大一统下的融合与深化(秦汉至唐宋) 秦汉统一后,丧葬制度面临如何将地域性习俗纳入中央集权体系的挑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儒家思想的强化、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以及对“孝道”在丧葬实践中要求的不断提高。 一、 汉代的“事死如事生”与厚葬之风 汉代丧葬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模仿。从“玉衣”到繁复的墓室壁画,无不体现“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本章重点分析了汉代对明器(如陶俑、画像砖)的偏爱,及其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出行、宴饮等细节。同时,也讨论了汉代统治者试图以“节葬”的法令来遏制奢靡之风的努力与其实际效果。 二、 魏晋南北朝:生死观的冲击与重构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人提供了关于轮回、因果报应的全新解释体系。这一时期,丧葬实践开始出现佛教化的倾向,例如斋醮、超度仪式的出现,挑战了传统以血缘为核心的丧葬模式。本书探讨了士大夫阶层在儒释道三者影响下的复杂心态,以及丧葬仪式在维护家族秩序与寻求精神慰藉之间的张力。 三、 唐宋:制度的成熟与世俗化趋势 唐代在丧葬礼仪上继承并完善了前代的规范,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丧葬也开始走向世俗化。宋代,尤其是在理学的影响下,官方推行“节俭”之风,力图规范民间过于繁复的仪轨。本部分将详细对比宫廷、士族与民间在丧葬用品、仪式流程上的差异,展现出制度规范下的社会弹性。 --- 第三部分:晚期王朝的礼仪固化与文化杂糅(元明清) 元代、明代、清代的丧葬制度,是在前代成熟体系基础上的继承、强化,并吸收了新的民族元素(如元、清的满族习俗)。 一、 明代的礼制回归与宗族权威 明代,官方对儒家礼制的强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丧葬被视为维护宗法秩序和国家伦理的工具。本书研究了《大明会典》等官方文献对丧葬制度的精细化规定,并着重分析了宗族祠堂在丧葬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对王室、贵族与平民的丧葬差异,特别是碑志、墓志铭的标准化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 二、 清代的满汉融合与习俗变迁 清代丧葬制度是满汉文化交流的缩影。本书分析了旗人和汉人在丧葬制度上的趋同与分野,例如满族特有的“还尸还魂”等观念如何影响了入殓和发引的流程。同时,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丧葬的商业化(如丧葬服务业的发展)也初露端倪,预示着传统丧葬模式的内在松动。 --- 结论:永恒的议题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研究》最终总结了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几个核心特征:等级性(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伦理性(孝道观念的载体)、模仿性(对现世生活的投射)以及融合性(不同思想体系的交汇)。通过对这些制度的考察,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对死亡的恐惧与超越,以及礼仪在维系社会稳定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本书不仅为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详实的资料梳理,也为当代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提供了一把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第一印象,我立刻被作者团队对于细节的执着所震撼。这种专业级别的报告,往往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编排似乎努力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我尤其关注他们对于发掘现场环境的记录,比如土壤分层、地质构造的描述,这些“背景信息”往往是理解墓葬被破坏程度和随葬品埋藏逻辑的关键。通常情况下,考古报告的文字描述容易显得程式化,但如果能融入更多现场的感官体验——哪怕只是对出土文物表面痕迹的细腻描摹,都会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非常好奇,面对如此重要的历史遗迹,考古队员们在清理过程中是如何权衡保护性发掘与全面揭示之间的矛盾的?那些艰难的抉择,那些在泥土和时间中进行的对话,是这本书最吸引我深入探究的部分。我期待看到那些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风雨洗礼后,依然能够诉说故事的物件的详尽记录。

评分

对于这类耗费巨大心力完成的考古报告,最让我感到敬佩的是背后所凝聚的漫长时光与坚韧不拔的毅力。翻阅此类书籍,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求真”的执着追求。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的完成,更是一种对历史责任的承担。我非常期待看到报告中对发掘过程中遇到的突发状况、技术难题的坦诚记录。例如,在遇到地下水侵蚀、结构坍塌或技术瓶颈时,考古队是如何利用当时的科技手段进行应急处理和科学记录的?这种“幕后故事”的披露,虽然不直接构成考古结论,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现代考古工作复杂性的认知。这本书,对我而言,是向那些默默奉献在田野一线的工作者致敬的实物见证。它所代表的,是对历史真相锲而不舍的追寻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值得称赞,它显然不是那种只适合专业人士在象牙塔内阅读的内部刊物。排版上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大量的图纸和照片拥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一点对视觉接受度至关重要。我想象中,那些线描图一定绘得极其精准,它们如同考古学家们为我们留下的“历史快照”。我尤其看重图版部分,因为文字描述往往受限于语言的精确度,而一幅高质量的复原图或剖面图,能更直观地传达空间关系和结构细节。如果作者团队在报告中还穿插了文物修复后的高清彩照,那就更是锦上添花。这种对视觉呈现的重视,体现了出版者试图将严肃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更具影响力的文化载体的努力,让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研究者,也能快速掌握核心信息。

评分

从一个资深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评价一本考古报告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在它对现有史学研究的贡献上。我设想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简单的文物罗列,它提供的是一手资料,是修正或补充既有历史记载的宝贵依据。特别是对于“昭和王陵”这一特定称谓所指代的历史人物或族群,我迫切想知道发掘出的文字记录或铭文(如果有的话)揭示了什么新的线索。这类田野报告的价值往往在于“不可替代性”,一旦现场被破坏,相关信息便永远失去了。因此,这本书承载的不仅是一次考古活动,更是对一段特定历史瞬间的精准“定格”。我希望书中能有清晰的年代学分析,将这些新发现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比对和论证,从而为我们理解地方政权与中央权力在特定时期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气质,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标题,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背后蕴藏的厚重历史感。在尚未翻开内页之前,我已经对即将展开的探索之旅充满了期待。我个人对中国古代陵寝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等待被现代考古学重新审视的埋藏之地。这本书的装帧工艺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的高度尊重,纸张的质地细腻,即便是印刷的图表和线描图,也清晰锐利,这对于需要细致观察考古资料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猜想,这本书的内页必然会呈现出大量严谨的田野工作记录,那些被细心挖掘出来的每一件器物、每一处遗迹的测绘数据,都像是一把把钥匙,等待开启尘封的过往。我期待着能从中窥见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结构、丧葬习俗乃至权力象征的复杂图景,而不仅仅是冰冷的考古报告,更希望它能成为一座通往历史深处的精神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