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卫荣 等 著
图书标签:
  • 钱币学
  • 冶铸史
  • 中国钱币
  • 货币史
  • 历史
  • 文化
  • 古钱币
  • 钱币收藏
  • 考古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3817
版次:01
商品编码:1172848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钱币学与冶铸史(二)》所收文章皆是近10余年来作者(含主持课题)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有许多新视角和理论创新内容,并均已在相关刊物上经评审发表,并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布,其中铸钱工艺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全国银行科技发展奖"二等奖。

目录

序一(刘庆柱)/i序二(王昌燧)/iii序三(梅建军)/v自序/ix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1叠铸工艺探源/7内蒙古“安阳、戈邑”布币铁范与钱范赝品/18布、布币与早期货币新论/26西汉石范铸钱原因初探/43中国古代石范铸钱模拟试验研究/53汉代铜范铸钱工艺及其模拟试验/60萧梁钱范原料的矿物组成及其处理技术初探/71萧梁钱范烧成温度的测试分析/77萧梁钱币铸造工艺与模拟实验/84“锡鑞”与六朝“白钱”/94六朝铸钱工艺的演变/98蚁鼻钱铸造工艺模拟实验研究/110古代蚁鼻钱与模拟铸造蚁鼻钱的相关科学分析/124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对传统铸造业发展的贡献/135技术史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149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研究中的“三重证据法”及其实践/156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看技术的文化本质——以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为例/166商前期青铜斝铸造工艺分析与模拟实验研究/172中国青铜时代不存在失蜡法铸造工艺/185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195再论“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200失蜡工艺的起源与失蜡铸造的工艺特征——兼谈失蜡工艺问题研究的进展与意义/211中国古代失蜡工艺求真——兼述失蜡工艺特征与青铜器鉴定/223国外古代失蜡铸造工艺研究综述/230“失蜡失织法”商榷/239青铜时代透空青铜器的工艺特色——兼谈失蜡铸造问题/247翻砂工艺——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256翻砂工艺与中国近代工业化/260宣德炉:用料、成分与工艺/266中国早期黄铜冶炼工艺模拟实验研究/270“东方瑰宝”永宣佛像的合金成分及其解读/281中国古代银锭金属成分研究/292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305现代金银币腐蚀与防腐问题研究/324
Coin-castTechnologiesandTheirEvolutioninAncientChina/329TheOriginandInventionofZinc-smeltingTechnologyinChina/348NewResearchonLost-waxCastinginAncientChina/363BrassBeforeBronze?EarlyCopper-alloyMetallurgyinChina/373后记/383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一  中国古代钱币是世界钱币之林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支,是东方钱币的代表,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始至终采用浇铸工艺而不用打制工艺,直至19世纪末西式机制币的传入,二是自始至终以铜钱为主流货币而不是金银或其他,这构成了中国古代钱币独特的内涵。  考古出土已经证实,我国至迟在公元前7~前6世纪(春秋中期)已正式铸造铜质货币或者说铜钱,山西侯马铸铜遗址不仅出土有早期空首布币,而且出土了大量空首布币的铸范和空首布芯,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也出土了不少铜币;河北燕下都遗址、中山国遗址,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等都发现了不少钱币铸造的遗物。但从整体来看,先秦仍是中国钱币的滥觞,各诸侯国的钱币不仅形制不一,而且铸造量也较少。秦统天下,货币统一;至汉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钱币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期。史载,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至平帝元始年(公元1~5年)在不到120年的时期内,汉朝官铸钱达280万亿余。并且,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铅钱或铁钱,以补充铜钱之不足。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钱币铸造非常有限。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国钱币进入第二个大发展期,通行了800余年的铢两钱体系改为通宝钱制;唐玄宗国力昌盛时期“天下炉九十九”,每岁铸钱达三十二万七千缗(327000000枚)。宋代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中国钱币进入第三个大发展期,钱币铸造臻鼎盛,所铸铜钱不仅数量庞大、品种繁多,而且有成熟而严格的合金配比,技术含量较高。《宋史 食货志》记载,宋神宗时,每岁铸铜钱500余万贯,铁钱88万余贯。宋以后,由于纸币的兴起,钱币铸造由盛转衰,但铸币仍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直至清末为铜元所取代。  二  钱币研究在我国也出现较早。大约从公元5世纪起,我国已有学者从事古代钱币的研究,如南北朝萧梁时代(公元503~557年)的刘潜、顾煊,前者著有《钱志》、后者著有《钱谱》,可惜二书现均已遗失,我们只能从后人的记述中略知一二。此后,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古钱币方面的著述。唐代的封演著有《续钱谱》,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有关东周(公元前770~前256年)货币的发现及出土由来的记述及钱文辨识等方面的尝试。宋以后,随着出土实物的增多,古钱币研究者渐多,如董卣、洪遵、郑樵、罗泌等,都对古钱有过专门的研究,但由于古钱币文字难识,文献记述有限,又适逢神话传说盛行之时,所以,出现了诸如“黄帝货”“轩辕金”“神农泉”“葛天币”之类荒诞之说,并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入清以后,特别是乾嘉以后,随着考据学的蔚然成风,古钱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间的代表人物是初尚龄,他著有《吉金所见录》(嘉庆二十四年刊行),此书对古钱的鉴别和立说都采取了比较严谨的态度,“所收殊少伪品,持论亦多准确”,使古钱币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李佐贤对古钱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的名著《古泉汇》(同治三年刊行)与初尚龄的《吉金所见录》堪称传统古钱学的经典,至今,仍不失为钱币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1938年,丁福保编印《古钱大辞典》,此书集传统钱币学之大成,在我国钱币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40年,上海成立泉币学社,出版双月刊《泉币》。从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前半期,历代学者和收藏家在古钱币研究上作过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体而言,他们的研究大多出于收藏的目的,带有浓重的鉴赏性质,并没有重视古钱所蕴涵的历史信息,所以,钱币研究在这1500余年间一直没有迈出传统金石学的范畴。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的考古发掘为钱币研究注入了活力,它不仅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出土实物,而且大开了古钱家的眼界,使一些难以明断的古钱得到了考古验证。至此,钱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考古学而发展,因此,也可以说是考古钱币学的发展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学术研究的复兴,中国钱币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82年成立中国钱币学会,次年,《中国钱币》杂志创刊。据统计,至今为止钱币专业领域正式与非正式的刊物已不下50余种,出版的钱币专业图书数以百部。这一时期钱币研究的飞速发展,主要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田野考古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动的田野发掘和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为钱币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出土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新发现的古代铸钱遗址有几十处,古钱实物数以百万斤计。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引入,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钱币领域的研究最突出的变革。  三  从合金成分入手研究古代钱币在国际上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最早对中国古代钱币作理化分析的是日本大阪造币局的甲贺宜政博士,1910年,他分析了113枚东亚国家的古钱币,其中有中国古钱59枚。甲贺博士是大阪造币局的技师,分析古代钱币的金属成分,是为了借鉴古代合金的数据,作为现行货币制造的参考,虽然他不是古钱币的专门研究者,但开了东方古钱币合金成分分析的先河。  20世纪20年代初,科学家章鸿钊和王琎从冶金史的角度对古钱币的合金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不少建设性的成果。章鸿钊依据宋钱和莽钱中锌元素的含量,对中国古代用锌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成为后来冶金史界长期关注的焦点。王琎是最早提议用古钱的合金成分来探讨历史问题的学者之一,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所作的论文《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铅锡锌鑞考》,成为我国钱币合金成分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研究历史问题的成功典范,不仅实验分析严谨,引用文献确凿,论证也步步有据,所论鑞与铅锡的关系和对古钱中锌含量变化的解释,至今依然可信。与此同时,日本的近重真澄博士,在利用古钱币的金属成分来探讨中国早期货币方面也作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学者加藤繁和道野鹤松合作,在钱币合金的研究方面深入了一步,不仅对古钱币作了化学成分分析,而且作了金相分析;在利用钱币合金研究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等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研究角度和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及所据资料的局限,有些观点和结论尚待进一步的探讨。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两位化学界的人士吴承洛、沈熊庆作过古钱币的成分分析工作。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少,除了一些零星的分析数据外,只有王琎发表过两篇用古钱币的合金成分来研究我国古代有色金属冶炼史方面的文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学分析仪器的发展,一些无需取样(即所谓的无损分析)或少取样、微取样的分析仪器被用于古钱币合金成分的分析,如电子探针(EPMA)、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荧光分析(XRF)、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AAS)、中子活化分析(NAA)等,这些新兴的实验分析手段大大推动了古钱币合金成分检测工作的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际科技考古(archaeometry)界和科技史界发表了大批古钱币合金成分方面的分析数据,其中,中国古钱币有数百例之多(主要由日本文物考古界人士所做)。但是,中国古代钱币是浇铸制品,并且大都是高合金铸造,内在组织很不均匀,用这类仪器分析的数据,往往不够准确,其研究价值很受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前,科技考古虽已涉及中国古钱币领域,但只是在少数科学家之间进行,尚未在中国钱币学界引起重视,更没有成为钱币学研究的一项内容,因此,其研究的范围和成果都有很大的局限。进入8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戴志强、赵匡华、华觉明率先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宋代钱币的合金成分作了探索性研究,改变了钱币界对古钱币成色和合金质量的传统看法,在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其后,周卫荣从古钱币合金入手,对中国古代黄铜史和炼锌史作了系列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冶金史和古钱币合金研究的结合。在这个时期,无论是文博界、科技考古界还是钱币界和冶金史界,都对古钱币合金的研究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各地经常有关于古钱币合金成分的数据报告发表;据统计,至1989年年底,各地正式和非正式公布的古钱币合金成分的分析数据累计达800余枚,极大地推动了古钱币合金成分研究工作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分析古钱币的合金成分普遍采用了化学定量法,分析数据准确度好、可信度高,给古钱币合金成分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古钱币科技考古研究在我国有了新的飞跃,其关键在于,古钱币的研究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采用科技手段,而是进一步在研究思路上引入科学的方法。凡是取样分析的古钱,先由钱币学家作出鉴定,确认其真伪和铸行的时代,再做检测分析,然后再用科学分析的数据来验证实物。在此基础上,把古钱币合金成分与文献考据、冶金史研究、钱币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据历史文献研究古代合金,通过成分分析验证文献记载,再从冶金史、货币史和钱币学角度作综合考察,从而使其研究内容不再囿于某个领域,而是贯穿于钱币学、冶金史等多个学科,取得更具广泛意义的成果。因此,这一时期,古钱币的科技考古解决了一系列钱币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例如,对青铜称量货币的认识。过去,金属称量货币在中国只是一个理论性的命题,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么一个时期,概念是模糊的。我们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冶铸史研究的手段,对历年来江苏宁镇地区和浙北地区出土的大量青铜块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研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青铜块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经作为原始货币流通过,也就是说,我国历史上在青铜铸币诞生前,曾有过青铜称量货币阶段。又如对黄铜钱、白铜钱的认识,以往古钱界有一种误解,把铜色发黄的铜钱称黄铜钱,所谓“黄铜半两”“黄铜开元”“黄铜宋钱”;把铜色发白的铜钱称白铜钱,所谓“白铜开元”“白铜崇宁”“白铜大定”等。这种不科学的称谓在国内外学术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

前言/序言


《东方物语: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技术传承》 导言 《东方物语: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技术传承》是一部旨在深入探索古代欧亚大陆,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文明之间如何通过物质交换、技术扩散和思想碰撞,共同塑造出复杂而辉煌的古代世界图景的综合性研究。本书摒弃了单一文明的视角,聚焦于区域间的互动,特别是那些塑造了早期全球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和技术路径。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物质遗存,解读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贸易网络与文化认同的变迁。 第一章:草原上的十字路口——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的互动模式 本章首先探讨了欧亚大草原在古代世界中的核心枢纽地位。我们不再将游牧民族视为简单的“蛮族”或外部冲击力,而是将其视为连接东西方文明不可或缺的媒介。通过分析匈奴、突厥以及后来的蒙古帝国时期的物质证据——如精美的马具、黄金饰品和早期金属器皿的风格对比,我们揭示了游牧文化如何吸收、改造并向定居文明输出技术和艺术理念。 重点分析了“斯基泰风格”在不同区域的变异,并考察了草原技术(如弓箭制作、冶铁工艺的快速传播)如何影响了定居农业社会的安全与发展。我们通过对出土遗址中不同文化元素的共存现象的细致梳理,重建了草原贸易路线上的实际运作机制,包括牲畜、毛皮与中原丝绸、南亚香料之间的等价交换原则。 第二章:早期冶金技术的扩散路径与区域性创新 本章将重点聚焦于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关键金属技术的传播与适应过程。我们不拘泥于单一金属的考察,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技术生态系统中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将目光投向安纳托利亚高原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金属矿藏分布及其早期采矿与冶炼技术的成熟。随后,追踪这些技术如何沿着贸易通道向东部传播。特别是对于锡(Sn)这种关键合金元素的获取路径,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地理考古学分析,试图明确其在印度河流域、中亚和中国黄河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铁器时代,本书深入探讨了“直接还原法”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技术适应性。例如,中亚山区的块状铁矿(Bloomery Iron)与中国古代通过炒钢法(Carburization)在技术哲学上的差异,以及两者在传播过程中如何相互影响,形成了区域性的技术创新集群。我们通过对出土工具和兵器截面的金相分析,来反向推断其生产流程中的技术水平与文化归属,避免了简单的技术“输入/输出”模型。 第三章:粟、麦与丝绸:农业技术在欧亚大陆的连锁反应 物质文化不仅仅是冶金。本章考察了农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的传播如何为欧亚大陆的文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本书特别关注了在丝绸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几种关键作物——起源于中亚的小麦品种(如二粒小麦和硬质小麦)以及粟(Foxtail Millet)和黍(Proso Millet)的扩散轨迹。 我们分析了灌溉技术,特别是中亚的坎儿井(Qanat)系统,如何从波斯地区向东传播,并在干旱地带催生了新的定居点。同时,我们探讨了畜力的改良(如车轮和犁的改进)与游牧民族的迁徙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农业基础的变革,是支撑起庞大帝国和复杂贸易网络的隐形力量。 第四章:文字、符号与计量体系的跨文化编码 技术与贸易的有效运转,依赖于共同的交流系统。本章研究了古代欧亚大陆在记录、计量和交流方面的发展。我们检视了楔形文字、阿拉米文、印度古文等早期书写系统的传播与简化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在商业契约、官方文书和宗教文本中被借用和改造。 在计量方面,本书对比了不同文明对重量(如古巴比伦的谢克勒、中国的钧/石制)和长度标准的制定与执行。重点分析了度量衡体系在贸易中心(如帕提亚或贵霜帝国)如何被“标准化”或“混用”,以促进跨文化商业活动的顺畅进行。我们认为,这些看似抽象的计量体系,是物质交换得以持续的“软技术”。 第五章:从卡提亚到长安:物质流向背后的社会权力结构 本章将视角从技术本身转向技术和商品的“流向”及其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我们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谁控制了关键的战略物资(如盐、铁、良马或宝石)的生产与分配。 通过对考古发现中奢侈品(如象牙、琥珀、精美玻璃器)的产地分析,我们重建了精英阶层的消费模式,并探讨了这些消费如何驱动了远距离贸易网络的形成与维持。我们特别关注了在贵霜帝国和萨珊波斯等“中介帝国”中,统治者如何利用对稀有金属和战略资源的控制,来巩固其政治合法性,并与周边的游牧部落建立复杂的外交与经济关系。 结语 《东方物语》最终导向一个核心论点:古代欧亚大陆并非由孤立的文明板块构成,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渗透的物质与知识的“共享空间”。技术的演进、资源的流动与文化身份的塑造,是同步发生、相互塑造的宏大叙事。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更为精细的视角,去理解塑造我们现代世界的那些早期全球化实践的复杂性与物质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考验读者的耐心,但回报是巨大的。它的章节划分似乎是根据技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组织的,而不是按朝代或地域划分。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在初次阅读时感到吃力。不过,一旦适应了这种逻辑,你会发现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他试图描绘出技术革新是如何一步步推动社会进步的。例如,从早期的半手工凿刻到后期的机械化滚压,每一步技术的飞跃都伴随着对生产效率和货币防伪能力的大幅提升。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合金添加剂对钱币硬度和色泽影响的章节,那部分内容非常专业,涉及到了冶金学的基本原理,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代工匠对材料特性的直觉把握。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工艺发展脉络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按技术演进组织的结构无疑是最佳的导航图。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处理历史叙事的方式,完全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说教。作者非常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在讨论某一朝代的货币改革时,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政策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这场改革背后涉及到的铸币厂的组织结构、工人的劳动条件,甚至是对民间经济活动产生的连锁反应。我读到一些关于某个铸币作坊主如何周旋于地方官府和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生动细节,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历史小说。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那些冰冷的金属数据鲜活了起来,让人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每一次钱币的发行,背后都是一场复杂的社会工程。书中对材料来源地的地理考察也做得非常细致,对于特定铜矿或贵金属矿藏的开采史,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看作一篇优秀的地理学论文。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老实说,有待商榷,但这似乎也是一种刻意的“年代感”体现。很多配图是来自于早期考古报告的手绘图或非常低清晰度的拓片扫描件。虽然在视觉上不如现代出版物那样光彩夺目,但这种粗砺感反而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某些关键钱币旁边附上的详细尺寸测量和重量偏差分析图表。这些图表数据密集,但标注极其精确,显示出作者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的严谨态度。这些看似枯燥的量化分析,实则揭示了不同时期对标准化的追求程度,以及当时度量衡体系的演变。如果说文本提供了“是什么”,那么这些数据图表则解释了“如何实现”以及“精度如何”。对于严肃的收藏者或研究者来说,这些细节远比华丽的彩色照片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古朴典雅的字体配上一些模糊的、泛黄的图片,立刻就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我是一个对历史文献和古代工艺品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爱好者,所以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的开篇就着重于对某种特定时期钱币铸造工艺的深度剖析,比如涉及到的金属提纯技术、模具制作的精细程度,以及当时冶炼环境对最终产品成色的影响。作者似乎花了大量心血去考证那些失传已久的“秘方”,描述了工匠们如何通过经验积累来控制合金比例,使得钱币既有足够的耐用性,又保持了清晰的纹理。特别是对于一些罕见钱币的微观结构分析,引用了现代的科学检测数据,这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直观感受到古代技术水平的精妙。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史实,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工艺探秘之旅,让人对那些沉默的金属块背后所蕴含的智慧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份基于扎实田野调查和大量文献互证的学术专著的“学术精粹提炼版”,而不是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读物。它不满足于仅仅介绍钱币的形制和发行背景,而是执着于探究“它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内在机制。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铸币作坊在管理、技术传承和工具使用上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种比较研究的视角非常有启发性,让人看到了技术知识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传播与变异。我个人非常欣赏其中关于早期金属回收和再利用体系的描述,那部分展示了古代社会资源循环利用的智慧。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带着疑问和批判性思维的深度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