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西民族地区社会控制(1927-1949)

民国时期广西民族地区社会控制(1927-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瑛 著
图书标签:
  • 广西
  • 民国
  • 民族地区
  • 社会控制
  • 历史学
  • 地方史
  • 近代史
  • 政治史
  • 社会学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06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6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页数:336
字数:3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李宗仁、白崇禧等为首的新桂系是从旧桂系脱胎而来的实力派。本书从政府和社会互动这一视角,通过政府体制和政府运作过程,考察新桂系政府荣辱兴衰的深层次原因。

作者简介

  黎瑛,瑶族,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政法系副教授。2010年入选“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目录

绪 论/1
第一章 新桂系统治的建立与民族观/17
  第一节 新桂系统治的建立/17
  第二节 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和特点/26
  第三节 新桂系集团的“特种部族”观/38
第二章 新桂系政府社会控制网络的构建/54
  第一节 民团的建立/54
  第二节 行政编组的进行/68
  第三节 “三位一体”基层行政网络的构建/87
  第四节 村街民会议的施行与传统议事会议的消解/116
  第五节 改良风俗的实施/130
第三章 基层干部的任命与民族头人的嬗变/144
  第一节 传统社会的少数民族头人/144
  第二节 新桂系政府对基层公务员的要求与建设/152
  第三节 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164
第四章 模范省的建立:控制网络与广西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176
  第一节 “三位一体”行政网络与民族地区/177
  第二节 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经济发展/205
  第三节 政府服务职能之扩展/230
  第四节 社会动员能力的增强/239
第五章 民怨与民变:地方权力网络控制下的国家——社会/249
  第一节 民族地区社会控制系统的改变/250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效度:对控制网络的系统分析/267
  第三节 民怨与民变:相互制约中的国家社会/293
结 语/304
参考文献/316

前言/序言


滇南边陲的烽火与牧歌:民国时期云南边疆的族群互动与地方治理(1927-1949) 本书聚焦于民国时期(1927-1949)云南省边疆地区,深入剖析了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内,中央政权、地方军阀、汉族移民与周边少数民族社群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催生的多元化社会控制模式与地方治理实践。 本研究立足于云南的地理特殊性——地处西南边陲,接壤缅甸、老挝、越南,民族成分极为复杂,社会结构深受传统土司制度与近代国家建设思潮的冲击——试图描绘一幅在动荡年代中,边疆社会如何在权力真空、民族张力与现代化诱惑之间寻求平衡的生动画卷。 第一部分:边疆的地理与历史底色:未竟的整合 本书首先追溯了民国建立前后,云南边疆地区的基本社会结构。重点考察了清末“改土归流”政策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滇南、滇西地带留下的权力真空与地方精英的适应策略。云南作为西南门户,其边疆的稳定直接关乎国家对西南边陲的控制能力。我们详细梳理了1927年前后,以唐继尧、龙云为代表的地方军事强人如何利用既有的民族关系和地缘政治优势,在事实上构筑起一种“怀柔与高压并存”的半独立治理体系。 研究侧重分析了土司制度瓦解后,新兴的汉族士绅、地方武装力量(如自卫队、乡团)以及少数民族上层(如部分世袭头人)如何填补权力空白。这种权力结构极不稳定,极易在外部干预(如国民政府的有限干预、地方军阀间的冲突)下迅速重组。书中通过对数个重点县份的个案分析,如腾冲、景谷、屏边等地,展示了近代国家行政建制(县制)在复杂族群背景下,其执行力和渗透力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国家力量的触角与地方的抵抗:控制的弹性 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是考察国民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龙云主政下的云南省政府)试图将国家权力延伸至边疆腹地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遭遇的现实障碍与地方性的应对策略。 1. 行政建制的渗透与局限: 详细分析了国民政府在边疆地区推行县制、设立区署、派遣“能员”的实践。然而,这些行政机构往往受制于财政枯竭、交通不便以及地方精英(包括地方士绅、土司残余势力)的强大阻挠。许多县衙仅能控制核心城镇,周边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仍保持着高度的自治或半自治状态。 2. 军事与治安控制的复杂性: 考察了中央军、省军(滇军)以及地方团练在边疆的部署。与直接的军事占领相比,更普遍存在的是对地方武装的收编与“以夷制夷”的策略。我们细致梳理了民国时期云南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爆发的武装冲突和叛乱事件,分析了这些事件的诱因——往往是税收增加、土地兼并加剧或文化政策冲突——以及地方政权采取的镇压与安抚措施的差异。 3. 经济整合与资源掠夺: 经济是控制的隐形之手。研究关注了国民政府和地方豪强如何通过垄断特定贸易路线(如烟土、茶叶、矿产)来间接控制边疆。例如,对茶马古道的控制、对锡矿开采权的争夺,如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加剧了汉族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地方军阀提供了维持其统治的经济基础。 第三部分:文化、教育与族群认同的重塑 本书特别辟出章节,探讨了民国时期“国家主义”与“现代性”观念在云南边疆的传播,以及它对传统族群认同带来的冲击与塑造。 1. “同化”与“开发”的叙事: 考察了由省教育厅、传教士机构主导的现代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青年的影响。教育的内容侧重于中华民族主义的灌输和汉化,但其覆盖面极有限。我们分析了那些走出家乡接受新教育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他们回乡后,在维护传统与接受新政之间所经历的身份认同危机。 2. 宗教与巫术的角力: 深入探讨了佛教、道教在边疆的传播,以及与本地原始信仰、巫术的竞争。同时,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新教)在滇南、滇西的渗透,不仅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更带来了西方的医学、文字系统,对地方社会控制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替代性力量。这些宗教机构往往成为国民政府难以直接控制的“灰色地带”。 3. 地方精英的“认同选择”: 区别分析了在土司制度终结后,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如何选择“汉化”以争取在新的行政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另一部分力量如何利用民族差异来抵御国家权力的过度干预,构建地方性的民族主义叙事。 第四部分:边疆的外部视角:国际环境的影响 云南的边疆特性决定了其治理模式必然受到外部势力的深刻影响。本书最后分析了抗战时期及战后,国际关系对地方控制的影响。 1. 抗战的动员与边疆的动荡: 考察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如何利用边疆地区作为对日作战的后方通道,大规模征集民夫、运输物资,这对地方社会结构造成的巨大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弹。 2. 国际势力的渗透与地缘政治: 重点分析了英属缅甸对滇西的影响,以及法国对中越边境地区的渗透活动。这些外部力量的存在,使得国民政府在处理涉及边境贸易、资源分配、甚至族群冲突时,必须考量地缘政治的平衡,这在客观上为地方抵抗国家统一控制提供了外部支撑。 结论:一种持续的“边缘治理”状态 本书认为,民国时期(1927-1949)的云南边疆,并非一个被成功整合进现代民族国家的单元,而是一个“持续的边缘治理状态”。中央政权和地方军阀始终未能建立起有效、统一且稳定的社会控制体系。其控制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对地方精英的收买、对特定经济利益的垄断,以及对民族矛盾的巧妙利用。这种治理模式的弹性与脆弱性,为理解当代中国西南边疆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全书基于详实的档案、地方志及口述史料,力求还原一个充满张力、充满变数,却又极具生命力的民国边疆社会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讲,这类严肃的史学著作,往往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妙处。然而,作者在组织材料时的逻辑清晰度,为跨领域的读者也提供了友好的路径。全书的结构布局犹如精密的手术刀,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政策布局,逐步下沉到微观的社区反应。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央政府试图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时,所描写的当地社会精英如何利用政策的模糊性进行反制或顺势而为,这种斗智斗勇的叙述,简直像读一部精彩的政治小说,但其根基却扎得极深。它探讨的并非简单的成败,而是权力在具体情境中的“变异”与“适应”。这本书不仅是梳理史实,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权力、文化与地域性生存智慧的深刻对话,令人读罢,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突破了传统区域研究的窠臼。许多研究往往集中于政治精英的角力或宏大叙事的跟进,但这部作品却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处于权力网络边缘的群体。我尤其关注了作者对“非正规控制手段”的梳理,这部分内容极具洞察力。它揭示了在国家政权力量薄弱的边远地区,地方性的习惯法、宗教权威乃至宗族关系是如何共同构建起一套有效的社会秩序,尽管这种秩序与现代国家理念可能存在背离。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民国时期国家能力边界的理解。读完后,我对“统一”与“自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无疑是一部具有高度方法论意义的作品,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缺乏完整档案的情况下,通过交叉印证,重构历史的肌理。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专业性和信息密度是极高的,阅读它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那些地名、人名和专业术语。但正是这份密度,铸就了其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它详尽地描绘了在动荡的二十年间,广西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缓冲区”,其内部社会结构是如何被外部的政治变动所重塑,又如何顽强地保持其内在的文化张力。作者对资料的精细处理,使得每一个结论都有坚实的证据链支撑,避免了空泛的议论。特别是关于地方武装力量与官方控制的互动关系分析,展现出一种教科书级别的分析深度。对于致力于区域史或社会控制史研究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填补了某一特定时空断裂带的研究空白,更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续研究树立了极高的标杆。

评分

坦白说,初次捧读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对学术著作的敬畏与审慎。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那种枯燥的距离感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对作者叙事能力的惊叹。他/她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和僵硬的政治事件,编织成了一幅具有生命力的社会画卷。尤其是在描述地方治理的日常运作时,那些具体的案例和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社会控制”具象化了。比如,对于税收制度的变迁如何影响到族群内部的经济基础,以及教育政策的推行如何与传统信仰发生冲突,这些切入点都极其精妙。这绝不是一本只适合专业人士的著作,对于爱好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它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权力运作的复杂性和地方社会的韧性。行文风格在保持学术规范的同时,又时不时流露出一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切,使得整体阅读体验既充实又引人入胜,远超预期的收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简单梳理,更是一次对复杂社会动态的细致解剖。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心血,在浩如烟海的档案和地方志中穿梭,试图还原一个被主流史学叙事常常忽略的角落。我特别欣赏其对“控制”这一概念的多维解读,它并非仅仅指代武力威慑,更包含了文化渗透、经济羁縻以及地方精英的合作与抗争等多个层面。阅读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不同权力主体(无论是中央政府的代表,还是土司、瑶老等地方势力)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与博弈。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是如何在内外交困中艰难维系其特有形态的。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区域史和民族史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其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论证,为我们理解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民国图景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