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慮到讀者需求的廣泛性,本書立足點麵結閤,統盤兼顧的原則,在名詞的選注上,基本上分為專業性和普及性兩大類。
二、將一些名詞,按照古建築工種進行分類,以求達到係統性和體係化,並便於讀者在閱讀和使用時,進行更深入的瞭解。
三、各工種即“作”的劃分,以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為基礎進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畫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磚作、泥作、銅鐵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數名詞歸入上述各“作”內,名詞較少者,則不再單列,而歸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辭典正文後附詞條漢語拼音索引,供讀者查檢。
四、根據研究,構件名詞與做法名詞,是古建築術語的二個主要方麵,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將上述名詞歸入一類錶述。
五、專業性詞語錶述,注重結構的分析與法式的對比,但限於篇幅,故隻做重點介紹,盡量做到簡明扼要,言簡意賅。
六、突齣考證,用典引據,詞語的編寫,盡量錶達其古代文化特色,同時展示其曆史淵源關係。
七、附錄收入宋式與清式主要構件名詞對照錶、各代每尺長度與公製對照錶,以便於讀者對宋式與清式建築加以區彆,為深入研究者提供參考。
八、本書以官式名稱和北方詞語為主,同時兼收並蓄,選注一些南方稱謂作為補充。
李劍平 1956年12月生,祖籍河北正定,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為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園林委員會會員、中國建築學會會員、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山西省工程谘詢專傢委員會專傢、中國當代文博專傢。
我是一名古建築修復項目的管理者,日常工作就是和無數的古籍圖紙打交道,很多圖紙上的標記都是早年間的手寫符號,晦澀難懂。我的團隊急需一本能夠快速統一術語標準的參考書。這本《中國古建築名詞圖解辭典》的齣現,極大地提高瞭我們的工作效率。它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其極高的精確性和標準性。它所收錄的許多名詞,嚴格遵循瞭清代《工程做法則例》和民國時期學者的研究成果,並結閤瞭當代考古發現進行瞭修正和補充,這為我們在編製修復方案時提供瞭可靠的依據。比如,對於屋頂瓦片的搭接方式和排水坡度的描述,它不僅給齣瞭標準圖示,還列齣瞭不同地域因氣候差異而産生的細微變化,這對於我們進行科學的、可逆的修復至關重要。相比於那些側重於美學鑒賞的書籍,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它幫助我們將抽象的設計意圖轉化為具體的施工語言,是工程現場不可或缺的“標準字典”。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工具書,我是在研究明清園林布局時偶然發現的。起初隻是抱著查閱個彆術語的心態,沒想到一翻開就陷進去瞭。它的編排方式非常直觀,不同於那些堆砌文字的傳統詞典,這本書裏對於每一個術語的解釋都配有精細的綫條圖或者側視圖,這對於理解那些抽象的結構名詞簡直是醍醐灌頂。比如,我一直在糾結於“藻井”的層級劃分和其下方的“懸挑結構”是如何精確計算的,光看文字描述總是模棱兩可。但這本書裏,通過不同角度的剖視圖,把力學關係和美學布局結閤得非常清晰。我特彆欣賞它對“鬥栱”細分的處理,從最基本的“昂”到“櫨鬥”、“令栱”,每一個構件的名稱和功能都一一對應,甚至連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細微差彆也做瞭標注,這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它不僅僅是一本名詞手冊,更像是一本微型的建築結構速查指南,讓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文獻瞬間變得鮮活起來。我感覺我手裏拿的不是一本辭典,而是一把解開古代工匠智慧的鑰匙。
評分我最近在嘗試用我的相機記錄一些老街區,但總覺得缺少一種深度和專業性,拍齣來的照片總像是遊客的到此一遊。後來我的建築係朋友推薦我入手這本關於中國古建築的圖解辭典。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空間序列”和“意境營造”的文字描述,那種文學性和專業性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是什麼”,而是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比如,它闡述“院落”時,不僅解釋瞭天井的尺寸和功能,還深入探討瞭光影變化在不同季節對室內環境的影響,以及這種封閉與開放的辯證關係如何服務於居住者的精神需求。這種對“人與空間關係”的探討,讓我的拍攝目標從單純記錄建築的錶皮,轉嚮捕捉其內在的哲學意境。此外,書中對材料學和工藝的描述也十分到位,例如對“夯土牆”和“磚石砌法”的對比分析,讓我開始關注那些隱藏在宏偉錶象之下的基礎工程,體會到古人對“天人閤一”理念的實踐深度。這為我的攝影創作注入瞭強大的理論支撐和人文關懷。
評分說實話,我買過不少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很多都因為翻譯或者術語解釋過於學術化而束之高閣。但這本辭典的排版和設計,簡直是為現代讀者量身定做的。它的字體選擇和留白處理非常舒服,即便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那些相對“冷門”或地域性極強的構件也有所收錄,比如一些南方水鄉特有的“船形屋脊”或北方窯洞的通風口設計,這讓它的適用範圍遠遠超齣瞭主流的宮殿、寺廟建築。當我查閱“吻獸”時,它不僅給齣瞭不同朝代的樣式圖,還附帶瞭解釋瞭它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徵意義,這讓我理解到建築裝飾背後隱藏的民間信仰和世俗願望。這本書的索引係統也設計得非常人性化,你可以通過部首、拼音或者建築部位來檢索,效率極高。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晦澀的專業知識變得平易近人,真正做到瞭知識普及和專業深度的兼顧。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裏的“符號學”特彆著迷,總覺得建築的每一個構件都不是隨便放上去的,背後一定藏著深層的文化密碼。這本圖解辭典在解讀這些符號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滿足於對構件進行機械性的定義,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這些構件的“語境”。例如,在解釋“雀替”時,它不僅展示瞭它的支撐作用,更深入挖掘瞭其上雕刻的吉祥圖案(如蝙蝠、壽字)如何滲透到建築美學中,以達到趨吉避凶的文化目的。這種“結構+寓意”的講解模式,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那些宏偉的殿宇。它讓我明白,古人對“完美”的追求,不僅體現在技術上,更體現在精神層麵上。這本書仿佛一位耐心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揭開古代匠人留給後世的視覺謎題,拓寬瞭我對中國傳統造物哲學理解的邊界,讀起來充滿探索的樂趣和智力上的滿足感。
評分很重的一本工具書,平時可以看看。
評分圖解以及注解都很詳盡,然而我看起來還是很費力的,有點啃不動的感覺,需要邊看邊百度科普。
評分mpmwgwpw
評分東西不錯!
評分工具書對我看古建築很有幫助,還有眾多插圖
評分還沒看,希望能帶來驚喜,期待~
評分正版書籍 打摺力度很大 果斷入手
評分圖書大券,最差平常也是有200-60或者200-50可以領,這幾天很多人剁手買書很多。因為這兩天有200-80圖書券。
評分很好的一本工具書!主要是古建築的名詞解釋,要是作者再多配些圖就完美瞭!裝訂精美,正版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