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1-14歲 1995年紐伯瑞金奬。
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傢莎倫·剋裏奇的巔峰之作。
一個悲切的故事,讓讀者體會到愛和理解的珍貴。
不要急於評判他人,除非你已穿上他的麂皮靴走過兩個月亮。
內容簡介
莎爾的媽媽離開瞭傢。爺爺奶奶決定帶著莎爾驅車兩韆英裏,橫穿美國東西部,前往路易斯頓市尋找媽媽。在旅途中,莎爾一邊迴想著與媽媽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一邊嚮爺爺奶奶講述好朋友菲比的故事。
菲比是一個想象力超凡的女孩。有一天,她的媽媽也離開瞭傢。剛開始,菲比瘋狂的想法和失常的行為讓莎爾無法忍受,但最後,她不自覺地加入到菲比找媽媽的計劃中去……
其實,在菲比的故事背後,還暗藏著另一個故事——那個故事的主角,正是莎爾和她媽媽。媽媽最事迴來瞭嗎?莎爾是否能穿上媽媽的“麂皮靴”,瞭解媽媽離開的真正原因?
作者簡介
莎倫·剋裏奇(1945—),齣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南歐幾裏德,與4個兄妹一起長大。在美國上大學,學習文學和寫作,對怎樣講故事非常著迷。大學畢業後在英國和瑞士的中學教授英語和寫作課程。她的第一本小說《絕對正常的混亂》(1990年)在英國齣版,從此開始瞭創作生涯。《印弟安人的麂皮靴》(1994年)獲得紐伯瑞金奬,《花兒都開瞭》(1999年)獲得美國童書協會兒童評選最愛童書奬,《小蘇菲的航海日誌》(2001年)獲得紐伯瑞銀奬,《紅寶石山榖》2002年被英國圖書館協會選為最佳童書。
1998年,在離開18年以後,沙倫·剋裏奇迴到美國,定居緬因州,與兩個孩子和丈夫生活在一起。她說,與傢人共處讓她最感幸福,其次,就是寫故事。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本書故事中套有故事,展示瞭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同時,懸念疊齣的講述也緊緊地抓住瞭讀者……莎爾的跨越美國之旅同時也是一場感情的旅行,她的疑惑和壓抑被層層揭開……
——學校圖書雜誌
目錄
1、窗戶裏的臉龐
2、“小親親”開始講故事
3、勇敢
4、“你聽我說呀”
5、爺爺英雄救美
6、黑莓
7、“伊-拉-沒-路”
8、瘋子
9、一條格言
10、萬歲,萬歲
11、退縮
12、婚床
13、活力十足的伯剋威
14、杜鵑花
15、水腹蛇的快餐
16、會唱歌的樹
17、一生的旅程
18、好人
19、緣木求魚
20、黑莓之吻
21、靈魂
22、證據
23、荒原
24、悲傷之鳥
25、膽固醇
26、犧牲
27、電話
28、潘多拉的盒子
29、黑山
30、潮起,潮落
31、不速之客
32、照片
33、小雞和黑莓之吻
34、訪客
35、老忠實
36、計劃
37、尋訪
38、初吻
39、吐唾沫
40、迴傢
41、禮物
42、觀景颱
43、大客車和柳樹
44、我們的醋栗
45、歸去來兮,河岸鎮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窗戶裏的臉龐
不久前,我和爺爺奶奶經曆瞭一次長達六天的長途旅行。在封閉的汽車裏,我給他們講瞭菲比的故事。當我講完的時候—也可能是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菲比的故事,很像我肯塔基州河岸鎮傢裏的那麵灰泥牆。
在四月的一天早上,媽媽離開瞭我們。此後不久,爸爸開始敲擊傢裏客廳的灰泥牆。我們的房屋原是一處舊農捨,爸爸媽媽這些年總是在逐間地整修。每到晚上,在等待媽媽消息的時候,爸爸就會去敲擊那麵牆。
一天晚上,我們得到瞭不幸的消息 :媽媽不會迴來瞭。當晚,爸爸用鑿子和錘子重重地敲擊牆體。夜裏兩點,他來到我房間時,我還沒有入睡。他帶我下樓去看他的發現 :在灰泥牆後麵,還暗藏著一個磚砌的壁爐。
菲比的故事之所以讓我想起灰泥牆和牆後麵隱藏的壁爐,是因為在她的故事背後,還暗藏著另一個故事,而那個故事的主角,正是我和媽媽。
第45章 歸去來兮,河岸鎮
我想,菲比和她的傢人使我受益良多。他們幫助我去看待和理解我自己的母親,菲比的臆想也和我那些緣木求魚的幻想如齣一轍 :在某段時間裏,我也需要相信媽媽仍然活著,有朝一日還會歸來。
有時候,我仍然會緣木求魚。
在我看來,我們不能解釋世上所有真正可怕的事情,如戰爭、謀殺、腦瘤,我們無法控製它們,所以,我們看見那些令人驚恐的事情近在咫尺,就會誇大它們 ;最後,我們的恐懼會突然爆發。事實上,那些大都是我們能夠應對的事,並不像最初看上去那樣可怕。世界上盡管會有斧頭謀殺和綁架,但大多數人與我們更為相似 :有時膽怯,有時勇敢,有時殘忍,有時善良。發現這一點,令我深感釋然。
我認定,勇敢就是盡可能睜大眼睛去看潘多拉的盒子,然後轉嚮另一個盒子,那裏麵有溫柔而美麗的事物 :媽媽親吻樹木,奶奶呼喊“萬歲,萬歲”,還有爺爺和他的婚床。
媽媽旅途中寄來的明信片和她的頭發還珍藏在我房間的地闆下麵。迴到老傢,我又重溫瞭所有明信片。爺爺奶奶和我走遍瞭媽媽去過的每一個地方—黑山、拉什莫爾山、荒原。對我來說,有一張明信片我至今仍然不忍去看,那是媽媽從科達倫寄迴的,她遇難之後兩天我纔收到。
……
前言/序言
紐伯瑞奬作品:不老泉文庫 印第安人的麂皮靴 [11-14歲] 引言: 在廣袤的北美大陸上,古老的印第安部落世代繁衍生息,他們與自然融為一體,孕育齣獨特的文化與傳說。當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打破瞭這份寜靜,曆史的洪流裹挾著衝突、融閤與新生。本書,作為“不老泉文庫”的璀璨一員,將帶領11至14歲的讀者們踏上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深入探索那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年代,感受印第安民族頑強的生命力與深邃的精神世界。故事圍繞著一雙充滿故事的麂皮靴展開,它不僅僅是一件物品,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承載著文化、情感與成長的關鍵。 故事背景: 故事發生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北美大陸的風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古老的森林、遼闊的草原,曾經是印第安部落自由馳騁的天地,如今卻麵臨著外來文明的衝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價值觀在此交匯碰撞,帶來瞭劇烈的陣痛。社會結構悄然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受到嚴峻考驗,新一代的印第安孩子們,需要在新舊世界之間尋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保留民族根脈的同時,適應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成為他們成長中必須麵對的課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的主人公,一個可能來自某個北美原住民部落的少年(或少女,具體性彆及部落身份將會在故事中逐漸展開),在時代的洪流中,肩負著傢族的期望,或是背負著某種使命。他的生活,如同一幅描繪著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感的畫捲,既有部落生活的寜靜與和諧,也充滿瞭未知與危險。 核心意象:印第安人的麂皮靴 “印第安人的麂皮靴”不僅僅是書名的點綴,更是貫穿整個故事的核心意象。這雙靴子,由印第安人世代傳承的技藝精心製作而成,其材質選擇、製作工藝都蘊含著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理解。麂皮的柔軟與耐磨,仿佛印第安人堅韌不拔的性格;靴子的設計,既適應瞭崎嶇的山路,也承載瞭古老的智慧,能夠悄無聲息地穿梭於森林與草原之間。 這雙靴子,可能屬於某個備受尊敬的長者,承載著他豐富的經曆與智慧;也可能屬於一位勇敢的獵人,伴隨他狩獵四方,守護族人;更可能是一份傳承的象徵,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寄托著對未來的期盼。當主人公穿上這雙靴子,他仿佛穿上瞭祖先的力量,也承載瞭曆史的重量。這雙靴子,將伴隨主人公經曆各種挑戰,見證他的成長,成為他探索世界、認識自我的重要媒介。 人物塑造與成長: 故事的主人公,身處11至14歲這一關鍵的青少年時期,正經曆著身心發展的劇烈變化。他(或她)可能擁有印第安人特有的敏銳觀察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本能,以及對傢族與部落的深厚情感。然而,外部世界的變遷,以及個人身份的認知模糊,讓他(或她)麵臨著睏惑與掙紮。 主人公的成長軌跡,將是本書著力描繪的重點。他(或她)可能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與這雙神秘的麂皮靴結緣,從此踏上瞭意義非凡的旅程。在這趟旅程中,他(或她)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物: 睿智的長者: 也許是部落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他(她)將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嚮主人公傳授祖先的智慧、生存的技能,以及關於勇氣、責任和尊嚴的寶貴品質。長者的話語,或許如潺潺溪流,滋潤著主人公的心靈;又或許如雄獅的吼叫,激勵著他(她)勇敢麵對挑戰。 其他部落的少年: 在與外界的接觸中,主人公可能會遇到來自不同印第安部落的同齡人。他們可能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習俗,但同樣麵對著時代的變遷。通過與他們的交往,主人公將瞭解到印第安世界的多元性,學會理解與包容,並在共同的經曆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外來者的形象: 故事中也可能齣現一些代錶歐洲殖民者的角色。這些角色的塑造將是復雜而多維度的,他們可能帶來先進的技術與新的思想,但也可能帶來衝突與壓迫。主人公將如何看待這些外來者,如何處理與他們的關係,將深刻影響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自然界的夥伴: 在印第安人的世界觀裏,自然萬物皆有靈性。主人公可能會與動物建立起特殊的聯係,比如一匹奔跑的野馬,一隻機警的鷹,或者一頭威嚴的熊。這些動物不僅是主人公冒險途中的夥伴,更是他觀察自然、感悟生命的重要啓示者。 主人公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他(或她)會經曆迷茫、跌倒、受傷,但每一次經曆都會讓他(或她)更加成熟,更加堅定。他(或她)將學會如何運用智慧解決問題,如何用勇氣麵對危險,如何用同情心對待他人,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成為一個有擔當、有力量的年輕印第安人。 情節設計與主題挖掘: 本書的情節設計將緊密圍繞著“印第安人的麂皮靴”展開,既有驚險刺激的冒險,也有細膩動人的情感刻畫。 尋根之旅: 也許,這雙麂皮靴隱藏著一個關於傢族起源、部落傳說,甚至是失落寶藏的秘密。主人公為瞭解開這個秘密,踏上瞭漫長的尋根之旅。在這過程中,他(或她)將穿越險峻的山脈、茂密的森林、荒蕪的沙漠,沿途收集綫索,解讀古老的符號,逐漸拼湊齣曆史的全貌。 文化衝突與融閤: 隨著主人公深入探索,他(或她)將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不同文化間的衝突。這可能是土地資源的爭奪,是價值觀的碰撞,甚至是生存空間的擠壓。主人公將如何在這些衝突中保持內心的平和,如何在維護民族尊嚴的同時,尋求與他者的理解與共存,是故事將要探討的重要主題。 環境保護與生命倫理: 印第安文化與自然有著天然的聯係,他們視自然為母親,崇敬大地,尊重生命。故事可能會通過主人公的經曆,展現對過度開發、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等問題的反思,呼喚讀者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以及對生命倫理的尊重。 自我認知與文化傳承: 在陌生的環境中,主人公需要不斷審視自己,認識到自己是誰,來自哪裏,肩負著怎樣的使命。這雙麂皮靴,不僅是物質的載體,更是精神的象徵,它將不斷提醒主人公,他(或她)是印第安民族的一員,身上流淌著祖先的血液,肩負著傳承文化的責任。他(或她)將如何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堅守印第安文化的精髓,並將其發揚光大,是故事深層的主題。 成長的陣痛與蛻變: 11-14歲是青少年成長中最關鍵的時期,充滿瞭叛逆、迷茫,也充滿瞭對未來的憧憬。主人公的旅程,將是一場關於成長的寓言。他(或她)將如何剋服內心的恐懼,如何戰勝青春期的睏惑,如何在一次次磨礪中獲得新生,最終蛻變成一個更加成熟、更有智慧的個體。 語言風格與藝術特色: 本書將采用生動形象、富有詩意的語言,力求還原北美大陸的壯麗風光和印第安文化的獨特魅力。作者將巧妙地運用象徵、隱喻等手法,讓文字本身也成為一種藝術。 對自然的細膩描繪: 作者將以詩人的筆觸,描繪北美大陸的四季變幻,描繪白雪皚皚的山峰,碧波蕩漾的湖泊,以及色彩斑斕的森林。每一次日齣日落,每一次風吹草動,都將被賦予生命,與主人公的情感起伏相呼應。 印第安文化元素的融入: 故事中將自然地融入印第安人的語言(少量,用於點綴)、神話傳說、儀式活動、藝術形式等,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濃鬱的民族風情,對印第安文化産生更深的興趣與理解。 節奏張弛有度: 故事的敘事節奏將張弛有度,在緊張激烈的冒險情節中穿插舒緩的抒情段落,讓讀者既能體驗到扣人心弦的刺激,也能感受到細膩的情感衝擊。 引發讀者思考: 作者並非簡單地講述一個故事,更希望通過故事引發讀者對曆史、文化、人性以及生命意義的深入思考。 結語: 《印第安人的麂皮靴》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冒險和成長的故事,它是一扇通往古老印第安世界的大門,是一次關於勇氣、智慧與傳承的探索。當主人公穿上那雙承載著曆史與文化的麂皮靴,他(或她)的腳步將走嚮遠方,而讀者的心靈,也將因此得到啓迪與升華。這是一部適閤11-14歲青少年閱讀的佳作,它將帶領年輕的讀者們,在想象的世界裏,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理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並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這雙麂皮靴,將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也必將成為讀者心中一段難以忘懷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