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柏拉图去世两千年后,我们仍在阅读他的著作。你能想象当今哪位在世作者的著作将一直被阅读两千年吗?除非世界毁灭,人们必会一直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谟、康德和其他哲学巨人的著作。无论哲学是什么,哲学都将存在下去。
内容简介
这本书用25万字、160余幅图片讲述了西方哲学诞生以来,2500多年的故事。
故事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突破神话,试图对自然世界的运作作出理性的解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迄今为止的哲学议题;接着是古罗马哲学家——奴隶们和皇帝们,他们用深刻的思考寻找关于生与死的慰藉;进入中世纪,哲学不幸沦为神学的工具,致力于证明上帝这个伟大的存在,直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科学和理性将之唤回人间。其后,哲学家们开始深入地考察政治、道德、科学等领域,伴随对各种知识理论、逻辑、心灵与物质的研究,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思想与学说:笛卡尔的恶魔,洛克论知识的局限,卢梭和霍布斯论人性,休谟的怀疑论,康德论责任,尼采的超人学说,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罗素的逻辑学,维特根斯坦论意义,萨特论奸诈,福柯论权力。它们将人类理解力的深度与广度拓展到了崭新的边界。
哲学的故事中除了独到、深刻的思想,还充满了色彩斑斓的逸闻趣事:哲学家泰利斯观察星象时跌进了水沟,遭到老妇人的奚落。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靠行乞为生,还常常当众小便。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身材圆胖、行动迟缓,被同学们嘲笑为“呆牛”,但据说他同时向三位书记员口授三篇不同的哲学论文。康德精心准备家宴,其中分配了讨论政治、讲述趣闻的时间。萨特和波伏瓦一生都保持着复杂、动荡不宁的关系。维特根斯坦的三个兄弟都自杀了,他本人也常常心情烦乱,想到过自杀。。。。。。哲学家们的故事提供的不仅是谈资,对于我们了解他们的思想也有所帮助。
作者们还为这本脉络清晰、语言精练的哲学史配上了精美的插图,有历史图片,也有艺术作品,它们与哲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既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也丰富了文本,扩展了我们接近哲学的方式。
作者简介
杰里米·斯坦格鲁姆(Jeremy Stangroom):伦敦经济学院哲学博士。1997年与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共同创办了《哲学家杂志》(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他撰写和编辑了多种书籍,最新出版的是《真理为何重要?》(Why Truth Matters ?)和《上帝为什么恨女人?》(Why God Hate Women ?)。
詹姆斯·加维(James Garvey):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英国皇家哲学学会秘书,《哲学家杂志》编辑。他撰写和编辑了多种书籍,包括《气候变化的伦理》(The Ethics of Climate Change)和《20部最伟大的哲学著作》(The Twenty Greatest Philosophy Books)。
目录
一、哲学的肇始
希腊奇迹 / 23
第一批哲学家 / 41
爱智慧 / 63
目的 / 81
二、希腊人和罗马人
犬儒主义者、斯多噶主义者和怀疑论者 / 101
原子论哲学家和伊壁鸠鲁学派 / 119
三、宗教
信仰与理性 / 139
经院派哲学家 / 159
四、知识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 179
理性 / 197
经验 / 213
五、现代思想
政治 / 235
唯心论 / 255
对与错 / 273
六、当代思想
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 / 295
大陆哲学 / 313
分析哲学 / 333
心灵与物质 / 349
后记:未来 / 369
精彩书摘
第一批哲学家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晚。米利都城的著名公民泰勒斯正享受着成功的时刻。他刚刚目睹了几年前他预言要发生的一次日全食。他充分领悟到了他这项成功的意义。现在,他解释世界的运作时再不必诉诸众神了。显然,万物皆处于有规则的、可预测的规律的支配之下,而并不处于超自然力的无常支配之下。但泰勒斯还不知道:他的成功将使他闻名于整个希腊世界;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自然哲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在黑暗中长期艰辛跋涉,终于进入了理性的光明。
这个故事讲的是理性探索的起源,但遗憾的是:它多半是出于虚构。的确,那个日期发生了日全食,那也是爱奥尼亚人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古代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告诉我们:那次日食发生在哈利斯河(Halys)战役期间,那是吕底亚人(Lydians)与米堤亚人(Medes)的一场战役,他们都是米利都人的邻居。他们把那次日食看作了噩兆,双方士兵都放下了武器。不过,泰勒斯却不大可能知道会发生日食;对日食现象,他也不大可能有最起码的了解。当然,不知道不等于不能做出预测,因此,他大概是作了猜测,碰巧猜对了。但我们并无充分的理由证明事实就是如此。关于他表现出的预知能力,有一些文献可供参考,但那些文献究竟是准确的,还是仅仅反映了一种倾向,即把伟大的成就归于名人,我们并不清楚。
这故事说明,对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们的生平做出任何明确的描述,都很困难——他们被称为“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出现在哲学巨人苏格拉底以前,我们将在下一章讲述苏格拉底。关于他们的生平,我们掌握的证据都来自二手的记述,那些材料是他们去世后很久才写就的,反映了其作者们的偏见和性格弱点。这是个耻辱,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抛弃许多本应真实的故事,说它们“本应真实”,完全是由于它们的娱乐价值。第欧根尼(Diogenes Laertius,约公元前400??前325,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译注)在他的《杰出哲学家的生平与观点》一书中告诉我们: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译注)躲进了牛圈,无意中被一群恶犬吞掉而殒命。相信这个古老的故事,虽然令人愉悦,但此事很可能并未发生。同样,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译注)大吃了一顿午餐后,纵身跳进了埃特纳火山的烈焰,这个说法虽然颇具令人愉悦的诗意,但十有八九是假的。
不过,我们不该过于灰心,因为就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而言,其材料便丰富多了。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大多都细心地想到了将自己的思想写下来。其中一些人都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尤其是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前370, 古希腊哲学家。——译注)。遗憾的是,他们的著作都未能完好地存留下来,但我们能见到学者们所说的“残篇”:言辞,句子,偶尔还有整段文字,它们很可能出自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们之手。我们也能见到关于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们思想的讨论,见于其后的著作,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鲁塔克、克莱门(Clement,约150??215,希腊基督教神学家。——译注)、第欧根尼和辛普里丘斯(Simplicius,约490??560,希腊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译注)的著作。将这些汇集起来,我们便可以大致地了解第一批哲学家关注的那些问题。
本书讲述哲学的故事,因此,讲述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时,若能具备统驭讲述的清晰结构,便再好不过了。有个想法十分诱人:设想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们当年曾彼此交谈,其思想都在经受理性法庭的考验,而他们的思想在不断进步,因为较早的、理由不足的思想被较晚的、更确凿的思想逐步取代了。然而,事实却可能比这更具偶然性。至少,我们并不确切知道那些人所熟知的人物在多大程度上熟悉彼此的著作,他们包括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1-前547,古希腊哲学家、天文学家。——译注)、阿那西米尼(Anaximenes,公元前 588??前 525,古希腊哲学家。——译注)、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译注)、芝诺(Zeno,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哲学家。——译注)、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古希腊哲学家。——译注)和德谟克利特。不仅如此,我们甚至不能完全确定他们从事哲学的时期,既不知道他们的前后关系,也不知道其著述的确切年代。
尽管如此,认为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毫无共同点,这仍是个错误。第一个共同点,我们已提到过了:在观察世界方面,最早的哲学家们开创了一条崭新的、明确的道路。他们将世界看作有序的、可被理性修正的,遵循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运作,而并非按照混乱的、任意的方式发展。泰勒斯若在从当地集市(agora)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闪电,便很可能将它解释为自然现象,而不会将它视为众神对他不悦的标志(因为他预言了日食)。
这种视野的转变,虽然如今看来似乎并不算巨大,但它确实意义重大。它不仅为哲学的出现、而且为科学的出现打开了空间。世界若是由规律支配的,而不是由任意性支配的,那就意味着世界是可被理解的,而这就是说:人们理应考察世界的本质,找出对其各方面的解释。这也许就是苏格拉底前哲学的第二个明显标志:它从深层意义上关注事物是什么——并理解了事物的基本性质。
这里要说明一点。说某事物具有某种“基本性质”,似乎直截了当,但其实它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层次。因此,(例如)事物真正重要的方面,也许是构成它的那些元素,或是它怎样形成,或是其目的,或是这些东西的综合。重要的是:就“何为重要”这个问题,并非人人都意见一致;不仅如此,对“何为重要”的看法还会随着时间而变。所以,虽说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都渴望理解事物的基本性质,但不能由此认为:即使他们恰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的理由也完全一致。因此,(例如)一些学者已指出:最早的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其实并未具备“物质”的概念。他们并未完全想到“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事物的起源和推动事物运作的力量。
不过,正如我们在前一章所见,他们对一个更深的问题的确有一致的主张:必须用论据证明关于世界本质的见解。这又是与以往的重大决裂。有关众神意志的说法已不再能解释世界的本质了;能解释世界本质的,是那些能以理性说明的论据。哲学家、历史学家乔纳森·巴恩斯(Jonathan Barnes,1942年生,英国学者,古希腊哲学史专家,牛津大学和日内瓦大学教授。——译注)说,这种对理性和论据的重视,是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们最引人瞩目、最值得嘉许的成就。这一点,至今仍是哲学的鲜明特征之一。
这一切都似乎最令人鼓舞。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们承认世界由各种规律支配,可被理解;他们乐于在深层意义上揭示事物的本质;他们牢牢记住了一点:理性和论证乃是考察的基本原则。不可否认,这是个良好的开端。那么,他们提出了哪些观点呢?
……
《西方哲学画传》 一、 穿越时空的对话:思想的殿堂 《西方哲学画传》是一次关于人类思想史的宏伟探索,它以视觉化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西方哲学那波澜壮阔的长河。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那些伟岸心灵的亲密接触。从古希腊的理性之光,到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每一页都凝聚着人类对存在、认识、价值、伦理、政治等根本问题的永恒追问。 翻开此书,你将仿佛置身于古希腊的市集,与苏格拉底一同探讨“认识你自己”的真谛,感受他那以问答引导启蒙的智慧。接着,你会被柏拉图那理想国的图景所吸引,理解他关于理念世界的深刻洞见,以及那“洞穴寓言”所揭示的认识论困境。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将为你搭建起理性思维的框架,他那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和分类,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你将进入中世纪的思想争鸣。奥古斯丁的信仰与理性交织,他的《忏悔录》展现了个人灵魂的挣扎与升华,也为基督教哲学奠定了基石。阿奎那的经院哲学,试图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基督教教义融为一体,以严谨的逻辑构建起宏大的神学体系。 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欧洲,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以赤裸裸的现实主义揭示了政治的权力运作,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以怀疑开启了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之路,将人的主体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将神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则以精妙的比喻构建了独立而有序的宇宙图景。 经验主义的旗帜在英国高高飘扬。洛克的《人类理解论》认为一切知识源于经验,挑战了天赋观念。休谟将怀疑主义推向极致,质疑因果关系和自我同一性的实在性,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认识论。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巅峰。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将认识的中心从对象转移到主体,提出了先验范畴,确立了区分现象界与物自体的界限。他的伦理学,以“绝对命令”为核心,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义务性。黑格尔以其辩证法,描绘了一幅世界精神发展的宏大图景,认为历史是自由的逐步实现。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西方哲学迎来了更加多元和深刻的变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分析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尼采以“上帝已死”的宣言,挑战了传统的道德和价值体系,提出了“超人”和“权力意志”的思想。 二、 思想的图景:视觉化的启迪 《西方哲学画传》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语言。每一位哲学家,每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都将通过精心绘制的插图得到具象化的呈现。 想象一下: 苏格拉底的形象:不是照片,而是那个在雅典广场上,眼神锐利,姿态恳切,围拢着一群年轻人的智者,他的身影仿佛就是“诘问”的代名词。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不再是晦涩的文字描述,而是描绘出一幅壮观的画面:被囚禁的人们只能看到洞穴壁上的影子,而一位解放出来的哲人正艰难地走向洞穴外,沐浴在耀眼的阳光下。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或许是一幅充满象征意味的画面,一位孤独的身影在沉思,周围是模糊不清的物质世界,但他的思想之光却异常明亮,照亮了自身的存在。 康德的“二律背反”:也许用一组视觉上的矛盾对立来呈现,例如一个无限的空间与一个有限的视野,或是一个永恒的生命与一个短暂的时刻,激发读者对逻辑困境的思考。 尼采的“超人”:不会是简单的符号,而可能是一个攀登高峰、超越自我的勇者,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超越世俗的渴望。 这些插图不仅是对哲学家形象的再现,更是对他们核心思想的精炼提炼。它们将帮助读者: 直观理解抽象概念:复杂的哲学理论,如“理念”、“范畴”、“绝对精神”、“辩证法”等,通过艺术化的视觉呈现,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建立思想的联系:看到不同哲学家在同一主题上的观点对比,或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能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更清晰的哲学谱系。 激发阅读兴趣:精美的画作本身就具有艺术感染力,能吸引那些可能对哲学望而却步的读者,让他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熏陶。 加深记忆与理解:视觉信息往往比纯文字信息更具持久的记忆效果。通过图像,读者能更深刻地把握哲学家的思想精髓。 三、 哲学:永恒的追问与现代的回响 《西方哲学画传》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对当下现实的深刻反思。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价值多元,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哲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智慧,其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审视和理解这一切的工具。 从古希腊的对“善”的追求,到启蒙运动对“理性”的推崇,再到现代社会对“自由”、“公正”、“意义”的困惑,本书中的每一位哲学家,都曾 grappling with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that continue to shape our lives. 道德困境:在信息传播加速、伦理边界模糊的今天,康德的义务论、边沁的功利主义,依然能为我们提供思考道德行为的标准。 认识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休谟的怀疑精神和康德的认识论,提醒我们警惕盲从,审慎地认识世界。 政治的理想与现实: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马基雅维利的现实主义,再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这些思想至今仍是理解和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理论基石。 存在的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我们仍会追问“我是谁”、“我为何存在”等 existential questions。尼采的挑战、萨特的虚无主义,以及更早的斯多葛学派对内心平静的追求,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维度。 《西方哲学画传》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邀请读者走出书斋,走进生活,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去理解人类文明的脉络,去追寻那些关于生命、关于世界、关于我们自身最深层的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对智慧充满渴望的人,无论你是哲学领域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探索者。它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点燃你对思想的热情,让你看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前行的力量。 它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一场关于人类精神的史诗级画卷。翻开它,你将开启一段关于自我、关于世界、关于真理的永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