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米·斯坦格鲁姆(Jeremy Stangroom):伦敦经济学院哲学博士。1997年与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共同创办了《哲学家杂志》(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他撰写和编辑了多种书籍,最新出版的是《真理为何重要?》(Why Truth Matters ?)和《上帝为什么恨女人?》(Why God Hate Women ?)。
目的 / 81
原子论哲学家和伊壁鸠鲁学派 / 119
经院派哲学家 / 159
经验 / 213
对与错 / 273
心灵与物质 / 349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哲学的普及读物很多,但大多都难以摆脱两种极端:要么是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丢失了思想的精髓。然而,这本《西方哲学画传》在保持思想的深度和准确性方面,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且精准的,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去渲染,而是用最凝练的文字点明核心论点,然后将大部分的“解释工作”交给了画面。例如,在探讨休谟的怀疑论时,书中所配的图景不是生硬的论证图表,而是一组关于感知与实在之间鸿沟的微妙描绘,那种若有所失、边界模糊的美学处理,比任何文字的描述都更有效。这使得我这个经常在晦涩的哲学名词中迷失的读者,能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锚点。它处理康德的“三大批判”时,那种结构性的复杂性,在视觉上也得到了巧妙的转译,不再是冷冰冰的目录式介绍,而是一种层层深入、体系构建的动态过程。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哲学入门的门槛,但同时又保证了对资深爱好者来说,依然有值得玩味再三的深度。
评分这本《西方哲学画传》的书,我最近才翻了几页,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首先,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用心程度就可见一斑。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厚重感,这对于一本承载着深厚思想的历史书籍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插图的精美程度,简直就像是艺术品。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哲学书籍那种枯燥的文字堆砌,这本书的配图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文字之间,不仅有助于理解复杂的哲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比如,当我读到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时,书中的配图以一种非常直观且富有美感的方式展现了那个场景,让我这个哲学初学者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思想。这些画作的风格多样,有的古典写实,有的则充满了现代的抽象意味,似乎每一个时期的哲学思潮都有其对应的视觉语言被精准地捕捉和再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可以收藏和细细品味的艺术画册。作者在选择和编排这些视觉材料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思想碰撞的时代,亲眼见证那些伟大思想家的诞生与挣扎。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于“人”的刻画。哲学往往被视为是脱离尘世的思辨,但《西方哲学画传》却非常成功地将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通过那些肖像画和场景描绘,我们能感受到笛卡尔在寒冷房间里沉思的孤独,能体会到尼采在阿尔卑斯山脉中呐喊的激情,甚至能看到亚里士多德在解剖生物时那种严谨的求知欲。这些画面不仅仅是“配图”,它们更像是剧照,捕捉了思想家生命中最关键的几个瞬间。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理论变得可亲近起来,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宏大的体系背后,都凝聚着一个独特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时代背景。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捕捉,是许多纯文字传记难以达到的效果。它不再仅仅是介绍“洛克说了什么”,而是展示了“洛克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是如何被他的经历塑造出这种思想的”。读完后,我对这些哲学家的人格魅力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这无疑拓宽了我对哲学史的认知维度。
评分我原本以为自己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已经算得上是入门级别的了,但阅读《西方哲学画传》后,才发现自己之前掌握的知识点其实是相当零碎和表面的。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索或流派划分,而是似乎更侧重于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和“对话”的。举个例子,它在讲述苏格拉底的诘问精神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解析上,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展现了这种精神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乃至现代的批判思维。这种“画传”的形式,赋予了抽象的哲学概念以具象的载体。我特别欣赏它处理矛盾观点的处理方式,通常是并置不同流派思想家在同一议题上的观点,然后通过对比性的图像来强化这种张力。这让我体会到哲学发展从来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充满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与继承。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走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步的转折都指向一个全新的、但又与之前有所关联的哲学景观。它迫使我停下来,不仅仅是理解“他们说了什么”,更是去感受“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体现了设计服务于内容的最高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字体大小的变化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使得在阅读过程中,视觉的节奏感非常强。比如,在介绍某个哲学流派的奠基性著作时,那段文字通常会被放置在一个四周留白较多的区域,字体会略微放大,配合一幅能够概括其精神内核的标志性图像,形成一种强烈的聚焦效果。而在描述思想的传承和衍变时,布局则变得更加紧凑和动态,通过箭头、连接线和不同色块的搭配,将复杂的谱系关系梳理得一目了然,避免了传统教科书那种图文分离带来的阅读障碍。这种版式上的精心设计,使得我即便是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不会产生阅读疲劳。它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更像是在欣赏一套精心编排的多媒体展示。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全面考量,让《西方哲学画传》从众多哲学普及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一本常读常新之作。
评分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又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哲学史又必须试图追踪人类思辨历史上往前推进的线索:说明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怎样产生,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引起新的问题和答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
评分好书 非常满意
评分很好的东西,还想再去买
评分没涨价直接优惠的活动值得支持
评分好好?_?!
评分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可以发现: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哲学最好的评论者;某一体系由它的后继者所继承、演变、发挥或推翻,这就会暴露其中的错误和矛盾;这种体系又往往是新的思想倾向的起点。哲学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应当采取不偏不倚和客观的态度,并且尽可能避免在探讨中渗入自己的哲学理论。但是完全消除个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学史家先人为主的成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于他的著作中。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重视某些哲学,表明什么是进步和衰退,甚至对各个思想家论述的篇幅也有所不同。所有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不过,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论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而且我们不能单从现在的成就方面着眼来批评一个体系,就是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而贬低它。同近代理论相比较,古希腊的世界观似乎是朴素、幼稚和粗糙的,而嘲讽这种世界观却极不明智。从当时的观点来看,人类最初努力了解世界而形成的这种世界观,显然是划时代的事件。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评分书很好,特喜欢。活动时买的,划算。买书就得京东,送货快。
评分多读书,优秀的书能提高人,激励人,鼓舞人,理解人。
评分书不错!值得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