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并非传说中的人物,而是印度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人。他以王子的身份出家悟道,广收弟子,建立僧团,宣讲教义,度化众生。在他住世之时和涅槃之后,佛教思想传遍了印度并传播至印度以外的许多地方,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释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本书具体介绍了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他出生、出家、成佛传道的一生,他与弟子们的故事,他的主要思想,并配以精美图片。
作者简介
熊江宁,北京大学博士,对中国佛教的流变及各时期佛教发展有较全面的掌握。并曾实地赴中亚考察当地佛教的寺院建筑及风俗状况。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1
一 释迦牟尼佛本生因缘
1弥佛的本生故事4
2弥佛来到世间的因缘11
二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
1弥出生19
2弥出家24
3弥悟道31
4弥传法36
5弥涅槃60
三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1弥佛的十大弟子66
2弥僧团的女众弟子86
3弥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97
四 佛陀的教法
1弥主要思想100
2弥佛典结集102
3弥佛教影响106
五 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艺术与庆典
1弥佛像110
2弥佛塔118
3弥纪念节日121
精彩书摘
佛陀前世转为畜生的形体来教化世人的本生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鹿王本生故事。故事说的是,森林深处住着一群鹿,有一位非常仁慈的鹿王带领着它们。有一天,它们一路寻着食物,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国王的皇家林苑里。有人发现了它们,就报告给了国王。国王派了许多士兵包围了园林,将鹿群团团围住,想要捕猎它们。鹿王非常难过,也非常懊悔自己没有及早防备,它跑到离围栏不远的地方,跪下两只前腿,让群鹿踩着它的背跳出了围栏,获得了自由。鹿王却因此身受重伤,血流不止。那些已逃出去的鹿看到鹿王身受重伤,都在围栏外边自动聚拢过来,不肯离去。国王看到这一幕非常惊讶,向鹿王
询问始末,鹿王回答说:“陛下!是我没有管教好部众,为了寻找草场而冒犯了国王的林苑。现在,我情愿将自己供给您做食物,但请不要杀害其他的鹿。”国王被鹿王愿意牺牲自己来拯救别人的慈悲心肠所感动,并为自己作为人王,却要杀害生灵而惭愧。于是,国王颁布命令禁食鹿肉,并下令毁掉一切捕鹿的工具。自此,国王心怀慈悲,不再杀生,处处关心百姓的疾苦,成为全国老百姓尊敬、爱戴的人。
这个故事里的鹿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被他感化的国王就是后来的佛弟子舍利弗。
这一类的本生故事里,佛陀以自己的慈悲精神,感动和教化了许多的人,让佛法的精神得以传扬。
……
前言/序言
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前486年),并非传说中的人物,而是印度历史上一位真实存在过的伟人。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的族名,“牟尼”是明珠的意思,以此喻指他为“圣人”。所以,释迦牟尼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贤人”。释迦牟尼佛以王子的身份出家悟道,他建立了佛教的僧团,并且宣讲佛教的教法,度化了许多的信众,也有许多著名的弟子。在他住世之时和涅槃之后,佛教的教法传播到印度和印度之外的许多地方,至今在世界上都还具有巨大的影响。
“佛”在梵语中写为buddha,其含义就是“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就是努力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最终达到觉悟并且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道理不断地告诉更多的人,帮助其他生命也走向觉悟的“觉者”的一生。
在讲述释迦牟尼佛以悉达多太子的身份走向觉悟的故事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佛经中对佛陀本人的前生故事的一些说法。佛本生故事,也叫作《佛本生经》,是佛教中极具文学意义的经典故事。其中有很多故事是佛陀觉悟之后,在不同场合向众生说法时讲述的。“本生”是梵语阇陀伽的意译,《瑜伽师地论》说:“云何本生?谓于是中宣说世尊在过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萨行,行难行行,是名本生。”《大般涅槃经》也说:“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如是等行菩萨道时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这些故事都是讲述佛陀历经三祇百劫受种种生、行菩萨道的事迹,而名为本生。
所有的本生故事,内容大多是表现利他精神和高尚人格追求,也大都富有宗教道德色彩,每一则故事都是为了说明佛教所蕴含的“舍己救人”和“善恶有报”等道理。佛教讲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对佛陀的前世因缘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以及对佛陀这位觉悟者的认知。
如来佛祖:一位觉醒者的史诗与传承 佛陀,梵语中意为“觉醒者”,在人类智慧的漫长河流中,释迦牟尼佛无疑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他并非神祇,而是一位证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导师,其教诲穿越时空,至今仍启迪着无数灵魂。本书《如来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旨在深入探讨这位伟大的觉醒者——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核心教义,以及他所创立的佛教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演变,并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华夏佛教文化。 第一章:菩提树下的觉悟——释迦牟尼佛的降生与历程 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乔达摩,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族家庭。本书将首先铺展他非凡的降生,传说中母胎时即具三十二相,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喊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壮语,预示着他将为世人带来觉悟的甘露。然而,童年与青年时期的悉达多,尽管锦衣玉食,却未能安抚他内心深处的疑惑。本书将细腻描绘他如何目睹生老病死,对人生的无常与苦痛产生了深刻的体悟,最终毅然决然地抛弃王子的身份,走上寻求真理的苦行之路。 从辞别妻儿,到山林间的六年苦修,再到最终放弃极端禁欲的修行方式,佛陀的历程充满了探索与求索。本书将重点阐述他在菩提树下的沉思,以及最终证悟宇宙人生的根本实相——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核心教法。这一时刻,标志着一位真正的佛陀诞生,他将以无边的智慧与慈悲,开启度化众生的宏大事业。 第二章:法轮初转——佛陀的传教生涯与核心教义 从鹿野苑开始,佛陀的弘法利生之路便就此展开。本书将追溯他漫长而辉煌的传教生涯,从最初的五比丘,到日益壮大的僧团,以及众多国王、贵族、平民的皈依。佛陀的教法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直指人心的智慧。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读其核心教义,包括: 四圣谛(苦、集、灭、道): 这是佛陀教法的基石,揭示了人生苦的本质,苦的根源,苦的止息,以及通往止息之道的八正道。本书将结合生活实例,阐释为何说“一切皆苦”,以及如何通过智慧与修行,超越苦海。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是解脱生死的具体修行路径。本书将详细解析每一项正道的含义与实践方法,强调其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人品德、行为及心智的塑造作用。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是关于生命轮回的深层机理的阐释。本书将剖析十二因缘的相互依存关系,揭示众生如何因无明而流转于生死轮回,以及如何通过断除烦恼,打破因缘的束缚,获得解脱。 无我、无常、涅槃: 这些是佛陀教义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无我”并非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指出“我”的虚幻不实,破除执着;“无常”揭示了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提醒人们认清真相,减少患得患失;“涅槃”则是寂静、安乐的解脱境界,是终极的理想。本书将努力化繁为简,使读者对这些深奥的哲学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第三章:弟子们的足迹——佛教的早期传播与发展 释迦牟尼佛并非孤身一人,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智慧而虔诚的弟子,他们不仅是佛陀教法的实践者,更是其传播者。本书将重点介绍几位杰出的弟子,如: 舍利弗与目犍连: 两位智慧与神通的双绝,在佛陀的教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各自的德行与贡献,将为读者展现佛教僧团的严谨与和谐。 阿难: 佛陀的侍者,以闻持第一著称,记录了佛陀大量的言行。他的存在,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佛陀教法典籍。 迦叶: 以苦行闻名,被佛陀誉为“头陀第一”,他的生活方式,至今仍是许多佛教徒效仿的典范。 优婆离: 戒律第一,他所制定的戒律,构成了佛教僧团的基础,保障了佛教的清净与传承。 本书将描绘这些弟子们如何继承佛陀的遗志,在印度各地,乃至更远的地方传播佛法,使佛教得以蓬勃发展。同时,也将探讨佛教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教团内部的演变。 第四章:东方弘传——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化进程 佛教的东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壮举。本书将详细讲述佛教如何自印度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及其在中国漫长历史中的传播历程。从汉朝的初步接触,到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再到隋唐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从“西来之教”到“中国化”的深刻转变。 本书将重点探讨: 汉译佛经的宏大工程: 翻译佛经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关键。本书将介绍支谦、竺法护、鸠摩罗什、玄奘等著名译经家及其功绩,以及《般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中国佛教宗派的诞生: 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等。本书将分别介绍这些宗派的形成背景、核心教义、代表人物及其对中国文化、哲学、艺术、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其“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性即理”不谋而合;净土宗则以“念佛往生”为核心,契合了中国民众追求现世安乐与来世幸福的心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佛教并非单纯地被接受,而是与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相互激荡、融合。本书将探讨佛教在伦理道德、社会习俗、艺术审美、文学创作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化如何反哺佛教,使其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神韵。例如,佛教的慈悲观与儒家的仁爱精神相结合,孕育出更为深厚的社会关怀;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也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相互印证。 第五章:佛法在当下——传承与启示 尽管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已远去,但其教诲的光芒从未暗淡。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现代社会,探讨佛教的当代价值。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迁加速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挑战。本书将阐释佛教的智慧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启示: 应对焦虑与压力: 佛教的“无常”观提醒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减少执着;“慈悲”的理念教导我们关怀他人,化解冲突;“正念”的修行方法,则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晰。 促进社会和谐: 佛教强调“缘起性空”,认识到万事万物相互关联,从而倡导众生平等、尊重生命、互助互爱。这些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索生命意义: 佛教的教义引导人们反思生命的本质,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圆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追求。 本书《如来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邃的哲学洞察,生动的历史叙事,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释迦牟尼佛的宏伟画卷,展现其教法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并引导读者在当今时代,重新审视与体悟佛陀的智慧,从中汲取滋养,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启迪,进一步理解华夏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