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科学哲学史

一般科学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大椿 等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哲学
  • 哲学史
  • 科学史
  • 西方哲学
  • 理性主义
  • 经验主义
  • 康德哲学
  • 现象学
  • 逻辑实证主义
  • 科学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9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80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哲学重要分支的科学哲学没有一部公认、全面、融贯的哲学史专著,是为一大遗憾。《一般科学哲学史》填补了哲学史、思想史上的这个空白,对于理解人类的历史性生存境遇,展望未来发展之路不可或缺。

内容简介

  《一般科学哲学史》分为三篇,从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之源头开始,论述了近现代科学与科学哲学的兴起、流变及重要哲人科学家与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并介绍和阐释了后现代主义兴盛时段,西方重要哲学流派代表人物的科学哲学思想。全书既囊括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哲学思想与理论体系,同时又介绍了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脉络清晰,语言平实,详略有序,精谨有致。读者可从科学哲学的源头、发展与自我反思中学习、体悟其中的思想内涵。

作者简介

  刘大椿,男,194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第五届成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技术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范例研究:科学大师与创新方法》《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人文社会科学主旨问题报告》《科学之审度》等;发表论文160余篇。2004年获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

目录

导 论 001
一、为什么选择现在研究科学哲学史 002
二、对科学哲学史研究的总体把握 003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006
四、科学哲学史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取向 010
五、科学哲学史研究的目标选择 012
第一篇 科学哲学兴起史
第一章 科学哲学之溯源——自然哲学 016
第一节 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自然哲学 017
一、早期自然哲学思想兴起以及元素说 017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欧几里得的数学思想 021
三、朴素原子论思想 023
四、柏拉图自然哲学观及其后世影响 025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时期的自然哲学 027
一、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 027
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029
三、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研究的意义 030
第三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之下的自然哲学 032
一、新柏拉图主义下的自然哲学 032
二、经院哲学体系中的自然哲学 033
三、从经院体系到重新回归“自然” 035
第二章 科学哲学的肇始 038
第一节 早期科学哲学思想的孕育 039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启蒙 040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中的科学理性 042
三、启蒙运动时期对科学理性的推崇 047
第二节 近代科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萌芽 049
一、伽利略的科学哲学思想 049
二、牛顿的科学哲学思想 052
三、莱布尼茨的科学哲学思想 056
第三节 近代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兴起 061
一、赫歇尔对“科学发现方法”与
“科学证明方法”的区分 061
二、惠威尔对科学发现及科学发展的认识 064
第三章 科学主义的滥觞 070
第一节 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批判 071
一、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封闭体系 071
二、反形而上学:实证主义运动的兴起 074
第二节 实证主义 076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 077
二、穆勒的归纳主义 080
三、斯宾塞的综合哲学 083
第三节 马赫主义 087
一、马赫的要素一元论 087
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 091
三、马赫主义对科学哲学的影响 094
第四节 哲人科学家的推进 097
一、彭加勒的约定论 097
二、迪昂的科学史观 100
三、哲人科学家对科学哲学的影响 103
第四章 正统科学哲学的确立 108
第一节 正统科学哲学的现代科学背景 109
一、数学背景 109
二、物理学背景 112
第二节 逻辑原子主义 116
一、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理论 116
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118
第三节 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 122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背景 122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 124
三、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127
四、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 130
第四节 逻辑经验主义的发展和传播 131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历史 131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 132
三、逻辑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134
四、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 142
第二篇 现代科学哲学流变史
第五章 批判理性主义 146
第一节 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质疑 147
一、整体论观点及其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评 147
二、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 150
第二节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154
一、波普尔的思想概述 154
二、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消解 156
第三节 波普尔的知识论和本体论 159
一、反基础主义的知识论 159
二、波普尔的本体论——三个世界学说 164
第四节 证伪理论的演变 168
一、沃特金斯对证伪理论的深化 168
二、历史主义学派对证伪理论的修正 173
三、豪森对精致证伪理论的深化 177
第六章 历史主义 184
第一节 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 185
一、科学流变的内在结构 185
二、“范式”的嬗变 191
第二节 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思想 196
一、可错论的知识论和数学哲学理论 197
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和编史学方法 200
第三节 劳丹的科学哲学思想 203
一、科学进步观 204
二、科学价值论 207
三、科学基础论 210
四、对历史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212
第四节 夏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217
一、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评 217
二、对历史主义的批评 219
三、夏皮尔的科学哲学 221
......

前言/序言


《科学的思想脉络:一场跨越时空的认知之旅》 序言 科学,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同璀璨的星河,其背后蕴藏着无数思想的碰撞与演进。当我们仰望星空,感叹宇宙的浩渺;当我们审视细胞,惊叹生命的精巧,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探究这些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科学的思想脉络:一场跨越时空的认知之旅》并非一本梳理“科学哲学史”这样宏大叙事的学术专著,它不试图描绘一张精确的知识谱系图,也不执着于考证古往今来的科学思想家们的生平与著作。相反,这本书旨在以一种更具启发性和亲近感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科学思想的腹地,感受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关键性转变,体验人类理解自然过程中的艰辛与辉煌。 这本书不是对“科学哲学史”这一学科的百科全书式呈现,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科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从朦胧的朴素观察,发展为严谨的逻辑推理,再到如今的复杂模型与理论体系。它聚焦于那些驱动科学进步的核心问题: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知识的来源是什么?什么是真理?科学与其他认知方式有何不同?这些问题,贯穿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也塑造了科学本身的面貌。 第一部分:早期认知与自然之问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朴素的、经验性的。那时,天空中的星辰是神灵的指引,雷电是天神的怒火,疾病是恶灵的作祟。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图景中,也已悄然萌发了对自然现象背后规律的初步探寻。早期文明中的观测记录,无论是古巴比伦人对天象的精确测量,还是古埃及人对尼罗河泛滥的周期性预判,都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实证精神。他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长期的积累,发现了某些可重复的模式,并试图用这些模式来解释和预测自然事件。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去理解那些早期思想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工具和认知框架下,尝试理解宇宙的秩序。我们不是去详细研究那些被后世推翻的“理论”,而是去感受那种面对未知世界时,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将触及那些零散的、尚未形成系统的智慧火花,它们虽然粗糙,却孕育了后来科学的种子。这其中,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无疑是重要的节点。他们开始尝试用理性和逻辑来解释世界,摆脱了纯粹的神话和宗教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试图从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四个方面来解释事物,这虽然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却也体现了人类对事物本质和原因的深入追问。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普遍性,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则大胆地提出了物质构成的不变粒子。这些思想,即便在今天看来仍显稚嫩,但它们已经开启了以理性思辨为基础的自然探究之路,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早期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理性之光与经验的回归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中世纪漫长的沉寂之后,文艺复兴的曙光带来了思想的解放,而科学革命的到来,则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科学的思想脉络:一场跨越时空的认知之旅》将着重描绘这一巨变,但不是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去梳理其理论流变,而是去体会那些划时代的人物和他们的发现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哥白尼的“日心说”,将地球从宇宙的中心拉开,这不仅仅是一个天文学上的发现,更是一次深刻的认知革命。它挑战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宇宙观,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伽利略在望远镜下的细致观察,用事实证明了哥白尼理论的合理性,他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成为了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更是将天上的运动与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用简洁而普适的数学语言揭示了宇宙的运行规律。这本书将重点呈现的是,这些伟大的发现是如何通过严谨的观察、实验和数学推导,一步步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可验证的科学体系。 我们还将深入探究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辩论,理解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培根提倡的归纳法,强调从具体经验上升到一般规律,是实证科学的有力支撑。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则强调通过清晰的理性思考和演绎推理来获得知识。虽然它们存在分歧,但正是这种思想的交锋,共同推动了科学方法的成熟。这本书不会停留在对这些哲学思潮的简单介绍,而是会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它们如何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如何影响了科学家们对证据和论证的要求。 第三部分:现代科学的挑战与边界 进入近代,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各个学科领域蓬勃兴起,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科学自身性质、局限以及社会角色的深刻反思。《科学的思想脉络:一场跨越时空的认知之旅》将带领读者穿越到这一时期,去感受现代科学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探讨其内在的张力和挑战。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推向了新的维度。量子力学的出现,更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的微观世界,这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直观认识截然不同。这些理论的诞生,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对人类理性认知边界的拓展。这本书将尝试去理解,这些前沿科学是如何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又是如何迫使我们去接受那些反直觉的结论。 同时,我们将关注科学认识论上的重要发展。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原则,为我们区分科学与伪科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准。他认为,科学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其“正确性”,而在于其“可错性”,即理论必须能够被经验证据所反驳。库恩的“科学革命范式”理论,则揭示了科学发展并非是线性的积累,而是伴随着“范式转换”的革命性突破。这些思想,让我们对科学的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科学知识的动态性和演进性。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科学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进步,但也引发了关于伦理、环境、以及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复杂讨论。我们如何看待科学的双刃剑效应?科学的决策过程是否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必须深入思考的。这本书不会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去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结语 《科学的思想脉络:一场跨越时空的认知之旅》并非一味地颂扬科学的成就,也并非要去界定“科学哲学”的边界。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每一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与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认知之旅。在这趟旅程中,我们会看到人类如何在黑暗中摸索,如何在迷雾中寻找方向,如何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中,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在于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于培养一种批判性审视的眼光。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不仅仅是在了解科学的历史,更是在理解人类求知精神的伟大,是在感受智慧之光如何点亮我们的认知世界。最终,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您理解科学,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一扇更加明亮、更加广阔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受触动的是它对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的处理方式。作者仿佛一位高明的裁判,对双方的论点都给予了充分的阐述,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精准地指出了各自逻辑上的强点与弱项。他没有把科学理论看作是独立于观察者存在的真理,而是将它置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之中进行审视。比如,他对量子力学诠释的梳理,简直是一场思想的迷宫探险,从哥本哈根的神秘主义到多世界理论的激进大胆,每一种解释都挑战着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固有认知。我感觉自己仿佛被邀请进入了一个思想的沙盘,亲手搭建、拆解不同的认识论框架。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穿透力,他成功地将那些看似只存在于学术期刊中的复杂辩论,转化为了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的逻辑推演。这种深度挖掘和清晰表达的平衡,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从文风上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稳中带着一丝微妙的幽默感,尤其是在批判某些过时的科学观时。作者的态度是极其尊重的,但其批判的力度却毫不含糊。比如,在谈及十九世纪末期,一些物理学家宣称“物理学大厦已经基本建成”时的那种自满情绪时,作者的描述让人会心一笑,因为它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即将来临。这种历史的讽刺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此外,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思想的零星提及,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大地拓宽了视野,让人意识到“科学”并非西方文明的独有产物,而是全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更加开阔和有温度,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纯粹理论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铺陈,而是在关键的哲学转折点设置了多个“支线”叙事。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符合我们理解历史复杂性的方式——事件之间是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培根和笛卡尔的对比章节。作者用一种近乎戏剧化的手法,描绘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科学方法论是如何在近代欧洲展开竞争的。培根对“偶像的破除”的执着,与笛卡尔对“我思故我在”的绝对确定性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张力。通过作者的引导,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单一路线,它往往是多种路径的反复试错和融合的结果。这种对科学方法论内部冲突的深入剖析,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简单介绍,它揭示了科学实践背后深藏的哲学根基是如何影响我们“如何看世界”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素,黑白为主的色调,字体选择了比较传统的衬线体,给人一种厚重、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它可能不太“好读”,毕竟“科学哲学史”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一定的学术门槛。然而,翻开内页后,我发现作者在文字的处理上,其实比我想象的要平易近人许多。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切入,像是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观察科学思想演变的长廊。书中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像是重新带我们回到了古希腊的集市,听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探讨“不变的本质”与“流变的世界”之间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那种旁征博引的能力,他总能巧妙地将哲学思辨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让人明白为什么某些思想会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孕育而生。这种将历史脉络和思想内核紧密结合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原本抽象的哲学讨论变得具体可感,仿佛亲眼见证了人类理性之光的初次闪耀。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收获是重建了对“科学知识”的信心,但这种信心是建立在审慎的认识之上的,而非盲目的崇拜。过去,我总以为科学真理是像磐石一样不可动摇的,但作者通过展示哲学对科学的不断解构、重塑和反思,让我明白,科学进步的本质,恰恰在于其自我批判的能力。哲学史就像一把手术刀,不断地剖开科学理论的外壳,探究其内部的逻辑结构和潜在的假设。最后一章关于当代科学哲学的讨论,虽然略显前沿,但作者依然保持了清晰的逻辑引导,让人对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等新兴领域中的哲学挑战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框架。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盏老旧而可靠的煤油灯,照亮了科学思想的蜿蜒曲折的道路,让我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科学结论,而是学会了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欣赏人类求知过程中的每一步艰辛与辉煌。

评分

好。。。。。

评分

为什么还有沾页的?!

评分

好。。。。。

评分

介绍了科学哲学的历史,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人文主义(humanism)是一种理论体系,该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评分

认真学习下

评分

为什么还有沾页的?!

评分

很系统,本质上主要是知识论

评分

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