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 50154-2009) [Safety Code for Design of Underground and Earth Covered Magazine of Powders and Explosiv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 50154-2009) [Safety Code for Design of Underground and Earth Covered Magazine of Powders and Explosiv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炸药仓库
  • 地下仓库
  • 安全规范
  • 国家标准
  • GB50154-2009
  • 火药
  • 设计
  • 土工
  • 防护
  • 爆炸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21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7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Safety Code for Design of Underground and Earth Covered Magazine of Powders and Explosives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 50154-2009)》共分13章,包括总则,术语,火药、炸药存放规定,总体布置,库区内部布置,建筑结构,电气,安全防范系统,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消防,运输和转运站,烧毁场,理化中心等。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火药、炸药存放规定

4 总体布置
4.1 库址选择
4.2 布置原则
4.3 外部允许距离

5 库区内部布置
5.1 一般规定
5.2 库间允许距离
5.3 辅助建筑物布置
5.4 警卫用建筑物布置

6 建筑结构
6.1 一般规定
6.2 岩石洞库建筑结构
6.3 黄土洞库建筑结构
6.4 覆土库建筑结构
6.5 警卫建筑物建筑结构
6.6 取样间建筑结构

7 电气
7.1 危险场所分类
7.2 10kV及以下变电所和配电室
7.3 电气设备及电气照明
7.4 室内线路
7.5 室外线路
7.6 防雷接地

8 安全防范系统
8.1 一般规定
8.2 电气设备选型
8.3 监控中心
8.4 室内线路
8.5 室外线路及防雷接地
9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10 消防

11 运输和转运站
11.1 铁路运输
11.2 公路运输
11.3 转运站
12烧毁场
13理化中心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 50154-2009)》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该标准所涵盖的特定领域,同时避免提及任何关于AI生成或构思的表述。 --- 图书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 50154-2009) (Safety Code for Design of Underground and Earth Covered Magazine of Powders and Explosives) 图书简介 本规范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并发布,旨在为我国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的设计与建造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安全技术要求。该标准是爆炸物品行业、矿山工程、建筑设计及相关监管部门必须遵循的核心技术文件,其核心目标在于确保火药、炸药等危险化学品在储存和保管过程中的绝对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因储存不当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标准适用范围与核心内容 《GB 50154-2009》是针对特定储存设施——地下及覆土(土木结构,被土层覆盖)火药炸药仓库——设计的权威性技术指导文件。标准详细界定了各类火药、炸药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安全距离、建筑结构强度、通风除湿、防火防爆、防雷接地以及安全监测等关键环节的设计原则。 一、 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 本规范将安全防护置于首位,对仓库的选址、布局和结构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1. 选址与环境控制: 规范详细规定了仓库与外部敏感目标(如居民区、交通干线、重要工业设施)之间的最小安全净距。这不仅涉及爆炸冲击波的传播,还考虑了次生灾害的影响范围。对于地下和覆土结构,标准特别强调了地质条件的勘察要求,如岩层稳定性、地下水位、土壤腐蚀性等,确保结构基础的长期可靠性。 2. 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 仓库主体结构的设计必须能够承受预期的爆炸载荷,并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规范明确了墙体、顶板、楼板的最小厚度要求,以及钢筋配筋率等技术指标。在材料选择上,标准严格限制了易燃、易爆、易产生静电的材料的使用,强调选用耐火、防静电的建筑材料,以最大程度地抑制火源和延缓火势蔓延。 3. 库房的分类与等级划分: 根据储存火药炸药的种类、数量及其危险等级,标准对地下及覆土仓库进行了精细的分类和等级划分(如甲类、乙类等)。不同类别的仓库在建筑结构强度、安全防护措施的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确保了风险与防护措施的匹配性。 二、 爆炸与火灾的预防与控制 本标准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火灾和爆炸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机制的系统化阐述。 1. 通风与温湿度控制: 炸药的性能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极大,过度潮湿可能导致药剂失效或稳定性下降,高温则可能引发分解爆炸。规范对通风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包括换气次数、风道布局、防爆风机的使用,以及温湿度监测与调控系统(如除湿设备)的配置标准,确保库房环境始终处于安全参数范围内。 2. 防雷、防静电与电气安全: 鉴于爆炸物的敏感性,静电积聚和雷击是引发爆炸的常见诱因。本规范提供了详尽的防雷接地系统设计指南,要求独立设置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同时,对所有电气设备(照明、通风、监测)的防爆等级(如Ex d、Ex i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禁止在危险区域使用非本质安全或非防爆电器。 3. 消防设施配置: 即使采取了严格的预防措施,仍需准备充分的应急消防能力。标准规定了自动灭火系统(如气体灭火、细水雾灭火系统)的选择原则、保护面积和响应时间。此外,对库区内的消防水源、消防通道、以及隔离设施的设计也做出了具体规定。 三、 运营与安全管理的基础支撑 规范不仅关注静态的建筑设计,也对保障动态运营安全的系统集成提出了要求。 1. 库区安防与监控: 本标准对出入口管理、周界防护、入侵检测系统(如红外对射、视频监控)的安装位置和技术指标进行了规定,确保对库区内外情况的实时、不间断监控。 2. 泄漏与污染控制: 针对部分液体或半固体爆炸物可能出现的泄漏问题,标准要求设计必要的围堰、收集槽和地面防渗措施,防止污染物扩散对环境和结构造成长期损害。 标准的技术特点与意义 《GB 50154-2009》充分吸纳了国内外爆炸物品储存安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与同期或后续颁布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形成了系统性的支撑与衔接。 本规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的设计管理进入了一个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阶段。它不仅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项目设计和施工的必备工具书,也是安全监管部门进行验收和日常监督检查的法定依据,对于提升我国爆炸物品安全储存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规范的,当时正在着手一个涉及到地下结构安全性的项目,需要深入了解一些非常专业的安全标准。我得承认,初次翻阅时,我并没有立刻感受到它的“可读性”,它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技术术语、复杂的表格和各种几何尺寸的限定。比如,关于通风系统的设计要求,不仅仅是说要“保持空气流通”,而是精确到每小时的换气次数、排风口的最小高度、甚至对不同等级爆炸物储存区域的压力差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防爆墙体的厚度和材料强度,那里面引用的计算公式和参考的结构力学原理,看得我直冒冷汗,深切体会到这背后承载的责任之重。这本书显然不是给普通读者准备的,它面向的是那些需要在实际工程中将理论转化为安全屏障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安全圣经”,里面每一个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都可能意味着生命和财产的巨大区别。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严苛的、不容置疑的执行标准,这也是它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它用最理性的方式,构建了最感性的安全保障。

评分

第一次通读完这本书的核心条款后,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环境”的定义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不仅考虑了墙体和屋顶的承重,更将周边的土壤、地下水位、甚至地表的植被覆盖都纳入了安全评估的范畴。我记得其中有一条关于防爆泄压设计的描述,它不仅仅要求泄压口的方向要避开主要交通要道,还对泄压方向上的障碍物提出了明确的清除要求,这体现了设计者对二次灾害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严谨性还体现在对材料耐腐蚀性和长期稳定性的要求上。因为地下设施的维护成本高昂且难度大,所以规范倾向于选用那些具有极长使用寿命且性能衰减极慢的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的创新自由度,但却是为了确保数十年如一日的防护能力。这本书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建得漂亮或经济”的书,它彻底地、毫不妥协地将设计目标锁定在了“如何建得绝对可靠”这一单一维度上,这种纯粹性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官方,充满了法律文件的肃穆感,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着一种“不许犯错”的警觉。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设计理念或者历史背景的介绍,但很快发现这是徒劳的。规范的目的性太强了,它只关心“应该怎么做”,而不关心“为什么过去会出错”。比如,在涉及到人员逃生和应急疏散的章节,它给出的通道宽度、坡度限制、以及安全距离的计算公式,都比常规的公共建筑标准要严格得多,而且对不同情景下的应急照明和通风切换时间有着近乎苛刻的规定。这让我意识到,在处理这类特殊危险品时,传统的安全裕度可能根本不够。对我而言,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种自我的知识体系校准,我必须将自己原有的、基于民用建筑的一般常识完全剥离,代入到这个高度专业化、极端保守的安全模型中。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似乎是按照危险等级和环境介入程度递进的,从最基础的选址原则,到最细微的门窗五金件的防静电要求,形成了一个密不透地的防护网。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攀登一座技术的高峰,每向上一步都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它没有花哨的插图或者解释性的文字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空间布局和材料兼容性问题。所有的信息都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简洁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注意到它对“火灾预防”那一块的阐述,那种对环境控制的细致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是一般的建筑规范,仅仅关注结构本身,而是将“内容物”(也就是炸药)的物理化学特性,作为核心参数,反向推导建筑的要求。例如,储存区域的温湿度控制范围,它给出的区间非常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意味着风险的显著增加,这要求所有配套的暖通和监控系统必须具备极高的精度和可靠性。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理清不同等级的危险品在不同储存方式下(比如独立洞室、半地下、完全覆土)对地质稳定性的要求差异。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材料学、爆炸力学、环境工程——熔铸成一套不可妥协的建筑语言,确保了从地质勘察到最终封顶的每一个环节都服务于同一个目标:绝对安全。

评分

与其他建筑规范相比,这本书在解决“不可预见性”风险方面的努力尤其突出。它似乎预设了最坏的情况,然后要求结构能够承受这种极端压力。我对比研究了其中关于抗震设防的章节,它要求的结构韧性和冗余度,明显高于普通工业建筑标准,而且在描述抗震等级时,它直接将结构安全与储存物的临界爆炸当量挂钩,这种“量化风险”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此外,书中对监测系统的集成要求也十分高,不仅仅是常规的入侵检测,还包括对结构形变、气体泄漏、以及环境微气候的连续、高频度数据采集和预警机制。阅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规范,而是在研究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半永久性的安全堡垒的建造蓝图。整本书散发着一种技术精英主义的冷峻,它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超越常人的专业知识和绝对的责任心,否则,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被它里面严苛的条文所揭示和放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