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核工业铀矿冶工程设计规范(GB50521-2009) [Code for Design of Uranium Mining and Metallurgy Engineering in Nuclear Industry]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核工业铀矿冶工程设计规范(GB50521-2009) [Code for Design of Uranium Mining and Metallurgy Engineering in Nuclear Indus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核工业
  • 铀矿冶
  • 工程设计
  • 国家标准
  • GB50521-2009
  • 规范
  • 冶金工程
  • 放射性矿产
  • 核安全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32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7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Uranium Mining and Metallurgy Engineering in Nuclear Industr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核工业铀矿冶工程设计规范(GB50521-2009)》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建设工程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124号)的要求,由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编制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核工业铀矿冶工程设计规范(GB50521-2009)》共分1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采矿,矿建,矿山机械及地表工艺设施,选冶工艺,自动化控制,尾矿、尾渣设施,总图运输,机修、汽修及仓库设施,电气及通信,供热、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给排水,建筑与结构,消防与节能,辐射防护、环境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设计基本原则
3.2 设计阶段、设计内容和设计深度
3.3 建设规模及服务年限

4 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
4.1 矿床勘查地质报告
4.2 资源/储量的评价与设计利用
4.3 补充勘探、基建探矿和生产探矿
4.4 矿山物理化学实验室、矿石放射性计量站
4.5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

5 采矿
5.1 矿床的开采方式
5.2 矿床开拓
5.3 采矿方法
5.4 矿井通风
5.5 充填系统及充填方式
5.6 采矿设备
5.7 三级矿量和采场数目
5.8 开采顺序
5.9 原地爆破浸出开采
5.10原地浸出开采
5.11矿井、露天采场及地浸井场投产标准
5.12进度计划编制

6 矿建
6.1 竖井井筒
6.2 平巷或斜井
6.3 井底车场及硐室
6.4 井下爆破器材库

7 矿山机械及地表工艺设施
7.1 矿井提升
7.2 通风装置及设施
7.3 矿山压气设施
7.4 矿山排水与排泥设施
7.5 地表工艺设施
7.6 原地爆破浸出矿井浸出液输送设施

8 选冶工艺
8.1 试验报告内容及工艺流程
8.2 工艺设备
8.3 厂房及设备布置
8.4 堆浸设施
8.5 工艺废水、矿井水处理
8.6 辅助设施

9 自动化控制
9.1 一般规定
9.2 自动化水平
9.3 自动化仪表和自动化装置选型
9.4 自动化控制室
9.5 仪表用电缆、管路和就地设备布置
9.6 仪表系统电源
9.7 仪表系统供气
9.8 仪表系统接地

10 尾矿、尾渣设施
10.1 一般规定
10.2 尾矿库、尾渣库
10.3 尾矿坝、尾渣坝
10.4 尾矿库、尾渣库防洪
10.5 尾矿库、尾渣库排水
10.6 尾矿输送管线
10.7 尾矿输送泵站

11 总图运输
11.1 厂(场)址选择
11.2 总体规划
11.3 总平面布置
11.4 竖向布置
11.5 内外部运输
11.6 管线综合布置

12 机修、汽修及仓库设施
12.1 机修、汽修设施
12.2 仓库设施

13 电气及通信
13.1 电气
13.2 通信

14 供热、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4.1 供热
14.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5 给排水
15.1 水源地选择
15.2 用水量指标
15.3 输配水系统
15.4 室外排水
15.5 室内给排水

16 建筑与结构
16.1 一般规定
16.2 主要工业建(构)筑物
16.3 厂矿生活及辅助设施

17 消防与节能
17.1 消防
17.2 节能

18 辐射防护、环境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
18.1 辐射防护
18.2 “三废”治理与环境保护
18.3 工业安全与职业卫生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演变:从远古到秦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华文明自远古时代起源,历经夏、商、周,直至秦汉统一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的演进脉络、核心特征及其深远影响。全书以严谨的考古学证据、扎实的文献记载和前沿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力求构建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文明发展图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远古文化与早期聚落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中华文明的地理摇篮——黄河与长江流域。我们将探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遗迹,着重分析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貌。 1.1 早期农业的起源与定居化: 详细考察水稻与粟作农业的独立起源及其对社会结构带来的根本性变革。通过对陶器风格、聚落形态(如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的分析,揭示早期社群的生产组织、生活习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策略。 1.2 礼制萌芽与社会分化: 重点研究龙山时代晚期至石峁文化中出现的权力集中迹象。分析玉器的使用、大型公共建筑的出现以及墓葬等级的拉大,如何预示着“国家”形态的酝酿。探讨“五帝”传说的史学价值,尝试勾勒出早期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的历史逻辑。 第二部分: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制度构建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考古学印证,以及商周两代奠定中华文明政治、宗教、思想基础的过程。 2.1 夏的探索与早期国家形态: 结合二里头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审视夏王朝在城市规划、青铜冶铸技术以及早期文字(如陶文)方面的贡献。讨论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所具有的开创性意义,及其在国家管理体系上的初步尝试。 2.2 商文明的鼎盛与神权政治: 深入剖析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明。重点阐述其发达的青铜器艺术、成熟的甲骨文系统以及基于祖先崇拜和神意决定的政治结构。分析商王如何通过祭祀体系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与神圣性。详细解读卜辞内容,还原商代的社会阶层、战争形态、天文历法和医疗实践。 2.3 周代的“礼乐革命”与宗法制度: 探讨西周如何推翻商朝,并构建了一套影响后世数千年的统治哲学——“德治”观和“天命观”。 分封制度的运作机制: 剖析周公制礼作乐的内涵,阐明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如何与分封制相互配合,构筑起一个庞大的血缘与政治网络。 礼乐教化与社会秩序: 分析“礼”在维护等级制度、规范人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乐”在精神层面上的统一功能。 周代青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 通过解读如毛公鼎等重器铭文,考察周王室权力结构的演变和诸侯国地位的变化。 第三部分:春秋战国——思想的勃发与大变革时代 随着周王室东迁,中央集权体系瓦解,社会进入了剧烈的变革期。本部分着重探讨“礼崩乐坏”背景下,中华文明思想和技术层面取得的巨大飞跃。 3.1 铁器时代的全面降临与社会结构重塑: 考察铁制农具和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普及,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力、战争形态乃至土地私有制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士阶层(知识分子)的崛起,及其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 3.2 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 聚焦于“百家争鸣”这一中华文明史上空前的思想创造高峰期。 儒家思想的奠基: 细致阐述孔子“仁”“礼”思想的内涵,以及孟子、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深化,分析其对后世政治伦理的定型作用。 道家哲学及其宇宙观: 探讨老庄哲学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深刻洞见,及其对艺术、养生哲学的深远影响。 法家变法的实践与理论: 分析商鞅变法等具体案例,阐述法家以法治国、耕战立国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国家治理效率上的突破。 其他流派的贡献: 简要介绍墨家(兼爱、非攻)、名家(辩证思维)等对早期科学理性发展的贡献。 3.3 战国时期的军事技术与政治统一的驱动力: 探讨各国在水利工程、攻城器械和军事组织上的创新,分析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如何加速了政治力量的兼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第四部分:秦汉帝国——大一统格局的确立与文化融合 本书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标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时代。本部分分析秦汉帝国如何在制度、疆域和文化上完成了对前代文明成果的整合与升华。 4.1 秦的制度创新与帝国构建: 重点分析秦始皇在统一后推行的关键措施: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统一文字(小篆)、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车轨。评估“焚书坑儒”的文化影响,并深入探讨秦朝短暂而剧烈的统治模式对后世中央集权的影响。 4.2 汉承秦制与儒家独尊: 考察西汉初期“黄老之术”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转变过程。分析董仲舒如何改造儒家学说,使其适应大一统帝国的统治需要。 4.3 帝国疆域的开拓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描绘汉朝在对匈奴战争中取得的战略胜利,以及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产生的历史意义。讨论汉代成熟的官僚选拔制度(察举制)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产生的影响。 4.4 汉代科技与文化成就: 介绍汉代在史学(司马迁《史记》)、造纸术、天文学、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在帝国时期的成熟面貌。 本书旨在通过对上述阶段的细致梳理,展现中华文明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如何从松散的部落联盟,逐步演化为一个具有强大内在凝聚力、成熟制度框架和丰富思想资源的统一体,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石。本书特别强调考古学发现与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力求提供一个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文明史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索引系统的设计体现了极高的实用主义精神。作为一本工具书,能够迅速定位所需信息是衡量其优劣的关键标准之一。令人欣慰的是,它的目录结构非常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流程,从前期勘探到最终的废物处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我特别欣赏它在各个章节之间建立的相互引用机制,这种设计让读者在深入理解某一特定环节时,能够清晰地追溯到其上游和下游的关联标准,从而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例如,在处理一个关于管道布局的设计问题时,它能非常顺畅地引导我查阅关于压力容器和辐射屏蔽的相关规范,这种无缝衔接极大地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体现了编撰者对目标读者工作流的深刻理解和体贴入微的设计。

评分

每一次合上这本书,我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是多么的艰巨和细致。它所涵盖的内容广度让人叹为观止,从基础的结构力学计算到复杂的流体动力学模拟,再到对特定同位素处理的化学工程要求,似乎没有一个环节被轻易放过。更重要的是,规范中对“例外情况”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它没有试图一概而论,而是在明确了主要原则后,为特定环境下(如极端地质条件或设备老化后的改造)留下了审慎的评估和论证空间。这种对不确定性的科学管理,体现了制定者对实际工程中复杂性和变化的深刻洞察。读完之后,我会更加确信,任何一个想要在这个行业内进行设计、审核或建造的人,都必须将这本书作为其案头的“圣经”来对待,因为它定义了行业的基准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一种沉稳的色调,配以简洁的标题字体,散发出一种专业和权威的气息。初翻阅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排版布局的严谨性,条理清晰,图表规范,这对于一本涉及复杂工程领域的标准性读物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在内容尚未深入探究之前,仅凭其外观的专业度和规范性,我就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技术深度。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流程图和设备示意图,即便是没有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也能体会到设计者在标准化和流程优化上所付出的心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部工程实践的缩影,它所传达的严谨态度,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核工业领域对精度的苛求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从外在视觉到内在结构所体现出的一致性,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内容本身的信任度,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而非泛泛而谈的理论介绍。

评分

当我开始真正着手阅读这本书的内容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对基础概念和核心原理的阐述达到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水平。它似乎非常注重“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逻辑链条构建,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规范条款。尤其是在涉及到材料选择和环境控制的章节中,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用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解释了在特定高风险作业环境下,每一种设计决策背后的权衡取舍。我发现它在对一些关键的工艺参数进行界定时,往往会提供一个历史性的背景或者一个实际案例的影子,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数值和公式变得鲜活起来,易于被工程技术人员吸收。这种叙述方式避免了纯粹的教条主义,而是提供了一个基于实际工程约束下的最优解思考框架,这对于提升实际操作中的判断力非常有帮助,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冷冰冰的法规,而是在学习一套经过无数次验证的“生存指南”。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似乎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技术领域,而是展现了一种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努力调和“工程效率”、“设备可靠性”和“核安全文化”这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描述设备安装公差时,书中不仅仅给出了机械精度要求,还穿插了对维护人员操作空间和紧急停机程序的考量,这种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思维模式,是现代复杂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成功地将核工业特有的高标准、严要求,内化成了具体的、可执行的设计指令,而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这种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操作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