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法学院学什么:美国法入门读本

到法学院学什么:美国法入门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特雷西·E.乔治Tracey E.George,苏珊娜·雪莉Suzanna Sherry 著
图书标签:
  • 法学院
  • 法律入门
  • 美国法律
  • 法律教育
  • 法律学习
  • 法律体系
  • 法律基础
  • 法律指南
  • 法学
  • 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93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083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对于每个初入法律之门的学子和对美国法学院的教学方式怀有兴趣的读者, 《到法学院学什么》是一本好的入门读物,它将带领你踏入法律帝国的殿堂,教你如何用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思考你将要遇到的每一个鲜活案件。相信这一堂入门课,将为你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石。
  
  

内容简介

  《到法学院学什么》是美国法学院的入门书,由何帆与屠振宇合作翻译的,为法学院的新生讲解入门知识,比如:该读哪些书和材料?为什么教授总是提问,却不给出答案?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应掌握什么?那些陌生的术语或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本书详细、系统地介绍了法学院新生需要了解的大量知识,并提供了理由。本书将帮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法学院的教学模式,由此比较中美法学教育的差异,为准备进入美国法学院的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告诉读者在美国法学院会学到什么、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以及成功的方法。同时,本书也能帮助读者对美国的法律体系获得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美国式法律治理的思维方式获得基本了解。

作者简介

  特蕾西·E.乔治(Tracey E. George)范德堡大学法学院教授,斯坦福大学法学院J.D.。
  苏珊娜·雪莉(Suzanna Sherry)范德堡大学法学院教授,芝加哥大学法学院J.D.。

  译者
  屠振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201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格劳修斯学者,2006年起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为法学院副教授。
  何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精彩书评

  《到法学院学什么》一书面向初入门者,详细介绍了入读法学院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和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而对试图研习美国法的中国读者来说,该书也是很好的学习“指引”,它从美国的政府架构、司法制度和法律渊源着手,系统讲述了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和解读判例的技巧,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美国法“入门书”。
  ——何帆

目录

导言
第一章来法学院学什么
法学院一年级
如何成为一名律师
准备去上法学院
第二章政府与法律
美国政府的结构
法律:渊源、类型和含义
选择一个执法体制
第三章美国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
法院制度
诉讼:神话与现实
第四章法律工具箱:基本技能
介绍:法律技能的作用
认真阅读
推理的类型
第五章法律工具箱:概念
二分法
贯穿始终的法律原则
假如一个工具没在这里列举怎么办?
来法学院学什么
第六章法律工具箱:策略
课前准备
课堂参与
课外知识的整合与利用
应对考试
展望:法学院毕业之后
考考你的理解力答案与解析

精彩书摘

  打开一扇窗
  2007年夏天,我结束在云南法院的锻炼,回最高法院上班。当时,因为要做一些域外司法研究,得看大量一手资料。为重拾搁置已久的英语,便强迫自己每天读一份美国最高法院判决。现在想想,那实在是一段苦难的历程。陌生的人名、古怪的术语、拗口的长句,让人不明觉厉,几欲抓狂。经常是两三个小时捱过去,却连基本案情都没摸清。由此得出的经验是,如果还没有把握语境和背景,就仓促闯入一个知识系统,效果多半是徒劳无功。
  2008年,因偶然机缘,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翻译美国法政著述。作为门外汉,只能边译书,边补课,光知识笔记就积累了七八万字。几年来,对彼岸司法的组织架构、人事变迁,以及内嵌其中的政治背景,总算有了初步认识。翻译期间,《元照英美法词典》和《美国法律辞典》都是手头必备,但帮助最大的,却是潘维大、刘文琦编著的《英美法导读》。这本书虽只是课堂讲义,但资料翔实,对两国法院的历史渊源、组织体系,以及判决书的种类、结构和说理方式,都做了细致梳理和介绍,值得初入门者研习。
  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精读的过程。几本书译下来,无论看裁判文书,还是读学术文章,知识障碍都少了很多。例如,过去怎么也记不住的大法官姓名,自己不仅可以完整复述,还能归纳出他们的司法立场。就连当年看起来很费力的《法律帝国》和《认真对待权利》,也可以顺畅读完。由此想到,近年也陆续见过不少法学名师开给研究生甚或本科生的学术书单,除了经典作品,一些生僻著述也赫然在目,貌似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这些书到底该在什么阶段读,读来有什么用,之前应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需要哪些辅助读物预作铺垫,列单者却语焉不详。功利性太强的读书固不可取,但如果完全不考虑受众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把自己都一知半解的书目开给学生,似乎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因为译过些书,常有朋友要求推荐美国法的入门读物,或者交流与美国司法有关的问题。阅读方面,我会根据个人体验,推荐亨利?J.亚伯拉罕的《司法的过程》和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编著的《美国法律概况》。交流具体问题时,则秉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对不了解的领域,绝不妄下断言。在我看来,无论为人还是治学,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远比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重要。
  近年来,无论司法改革,还是学术之争,不少学界同仁颇爱拿美国司法说事,但在具体适用上,却有两个不太好的倾向。第一个是不严谨。一些学者动辄说西方司法制度如何如何,英美国家法官制度如何如何,但是,对于西方到底该如何界定,具体制度上孰英孰美,分析上能否一概而论,却缺乏精细论证。要知道,英国有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美国有联邦和各州,每个地域都有一套司法体系,每个体系之间又有很大差别。别说诉讼规则,光是美国50个州的法官选任机制,就包括十多种形态。在一次会议上,某博士谈及域外法官任期时,言之凿凿:“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法官都是终身任职的。”我后来问他:“除了美国的联邦法官,请您举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例子,证明那里的法官是终身任职的。”结果,这位老兄一个也没有说出来。
  第二个倾向是伪实证。现在许多人言必称“大数据”,却根本不知“大数据”为何物。其实,科学的数据运用,不是堆砌各种公式定律,而是在弄清制度的形成历史、运行现状和内部机理基础上,进行严谨的分析与论证,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在经验上有实践参照。去年,曾有学者援引美国司法部的官方统计,算出美国法官年人均办案量是1600多件,藉此与我国法官的人均办案量进行对比,甚至嘲笑中国法院的“案多人少”是伪命题。其实,只要简单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法院职能和审判机制,就能发现数据中的“水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充分考虑美国发达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和辩诉交易制度,没有深入分析美国法官的工作量统计方式和辅助人员配备情况,上述“实证”也不过是预设立场的数字游戏罢了。
  比较方法的失当,在于对域外司法缺乏历史、整体和深刻的把握。这种把握的形成,需要在域外法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更仰仗对诉讼实务的感性体验与认知。近年来,国内描述美国法学院学习经历的书籍已有不少,如《毁约:哈佛法学院回忆录》、《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哈佛新鲜人》和《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等,但系统介绍法学院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的作品则很少见。
  2011年夏天,正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的好友屠振宇发来邮件,表示想与我合作翻译一本题为WhatEveryLawStudentReallyNeedstoKnow: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Law的著作。屠振宇是我在人民大学的博士同窗,熟悉的同学都唤他“大屠”。他发来的书目,是范德堡大学法学院两位教授的作品。我认真试读后,觉得内容实用,颇具引进价值,遂答应与大屠合译。几个月后,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曾健先生协助联系好版权,翻译工作随即启动。翻译以分工协作、交叉校对的方式进行,最终稿由我审校。为突出该书特色,我们将中译本书名定为《到法学院学什么:美国法入门必读》。
  ……

前言/序言






探索美国法律体系的基石:一部关于法律职业、思维与实践的深度导读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步入美国法律领域的人士,以及对美国法律制度及其运作原理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入门指南。我们聚焦于法律教育的核心精神、职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以及法律实践的独特思维模式,而非具体学科知识的罗列。 第一部分:法律职业的图景与心智准备 一、法律人身份的重塑:从知识获取到思维转型 进入法学院,绝不仅仅是学习新的法律条文或判例。本书首先探讨的是一种身份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学生或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法律人特性的思考者。 1. “法律人视角”的本质: 法律人视角不仅仅是应用规则,更在于如何解构问题、识别冲突点、预见潜在后果。我们将深入剖析这种视角如何训练观察力,如何将模糊的社会现象转化为可被法律工具处理的结构化问题。这涉及对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灰色地带的容忍度和处理能力。 2. 批判性思维与论证的艺术: 法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这包括对既有权威、立法意图以及判决逻辑进行毫不留情的审视。本书将详述逻辑推理(演绎、归纳、类比)在法律论证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构建强有力、无懈可击的说服性论点,即使面对强大的反对意见。 3. 语言的精确性与说服力: 在法律领域,语言即权力。我们将分析法律语言的精确性要求,探讨术语的定义如何决定案件的走向。同时,本书也涵盖了口头辩论(Oral Argument)的技巧,如何利用修辞学和有效的沟通策略来影响法官或陪审团的判断。 二、法律教育的真实结构:挑战与机遇 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往往与本科教育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本书旨在揭示这种差异,帮助潜在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和策略上的准备。 1. 案例教学法(The Case Method)的深度解析: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法教育的标志。我们不仅会解释其操作流程,更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哲学——即通过对特定事实的分析,来推导出更具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高效地阅读、分析和“案例摘要”(Briefing Cases),将信息转化为可供构建论证的资源。 2.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应对策略: 课堂上教授的提问方式常常令人感到压迫,但其目的是激发主动学习。本书提供了应对这类高强度互动的策略,强调积极参与并非意味着提供“正确答案”,而是展示思考过程的严谨性。 3. 评估体系的残酷性: 多数法学课程的成绩只取决于期末考试。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估方式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自律性、长期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高效的压力管理技巧。我们将提供详细的时间管理和复习策略,以应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考试压力。 第二部分:法律实践的现实面向与职业伦理 三、律师角色的多维性:从辩护者到咨询师 法律职业远不止法庭上的唇枪舌剑。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律师职业的多样性,帮助读者定位自己的职业兴趣。 1. 诉讼(Litigation)与非诉讼(Transactional)的差异: 我们将对比两种主要执业路径的日常工作内容、思维模式和风险偏好。诉讼律师关注冲突的解决与历史事实的重构;交易律师则专注于前瞻性的风险规避与商业架构的设计。 2. 专业主义与职业伦理的基石: 律师对客户负有信托义务(Fiduciary Duties)。本书详细阐述了保密特权(Attorney-Client Privilege)、利益冲突(Conflicts of Interest)等核心伦理原则。我们分析了这些伦理规范如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被考验,以及维护职业操守的重要性。 3. 法律职业的“非传统”路径: 法律学位是进入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合规部门乃至科技行业的强大跳板。本书将展示法律思维如何被应用于政策制定、监管合规、知识产权管理等领域,拓宽读者的职业视野。 四、法律职业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韧性 面对法律工作内在的冲突性、高压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维护心理健康与职业韧性至关重要。 1. 职业倦怠与应对机制: 法律工作往往伴随着极长的工作时间、高风险决策和处理他人痛苦事件的经历。本书探讨了法律界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并提供了基于实践的压力疏导和工作生活平衡的策略。 2. 多样性、公平与包容在法律实践中的意义: 成功的法律实践要求律师能理解并服务于多元化的客户群体。本书讨论了偏见(Bias)对法律判断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法律机构内部推动更公平的代表性和包容性的文化。 3. 法律的社会责任: 法律人不仅是规则的执行者,也应是社会正义的推动者。本书探讨了法律援助(Pro Bono)的价值,以及律师在塑造更公正社会结构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作用。 通过对上述主题的深入探讨,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使读者不仅能理解美国法律体系的“是什么”,更能把握成为一名合格法律专业人士的“如何做”以及“为何要这样做”的核心要义。它是一份关于思维训练、职业准备和伦理承诺的行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明了,深蓝色调搭配白色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且严谨的感觉。我之前对法律领域知之甚少,只是出于对社会公正和规则构建的好奇,才决定翻开这本书。初读之下,就被书中流畅的叙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庭审现场,感受法律的力量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判断。作者提出的“法律是什么”以及“法官是如何思考的”这些问题,促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开始意识到,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人类社会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为维护秩序、解决纠纷、保障权益而不断演进的智慧结晶。这种对法律精神的领悟,远比死记硬背条文来得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适中,虽然内容丰富,但阅读起来并不费力。作者在每一章节的末尾都会设置一些思考题,这对于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非常有帮助。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到,书中引用的案例都非常经典,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法律的适用和演变。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担忧是它会不会过于学术化,让我这个门外汉望而却步。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着我一步步探索法律的迷宫。书中对于美国法律体系的整体框架,从联邦制到三权分立,都做了清晰的梳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释不同法域时所使用的类比,比如将合同法比作生活中的约定,将侵权法比作邻里间的摩擦,这些接地气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轻松地掌握核心要义。

评分

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美国法律的读物,更是一扇通往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大门的钥匙。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打破了法律的神秘感,让我看到了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对于任何对法律感兴趣,或者希望提升自身逻辑思辨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一份不容错过的宝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了解“法”为何物的朋友们,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很好的书,还没开始看,书的质量很好,图画也很精美。

评分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

评分

正因为部知道学什么,所以才买来看看

评分

有塑封,但保持整洁干净,翻了一下没什么问题

评分

特别的好,喜欢京东!喜欢京东的书!

评分

老师鼎力推荐,一定要看啦!书也没褶皱没烂没缺页。就这样就行啦~

评分

何帆,写的还是比较好的

评分

好书!京东加油!好书!京东加油!好书!京东加油!

评分

很适合法科学生阅读,打算出国读法学的必备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