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1 :湖南人民齣版社   包容的智慧2 :江蘇文藝齣版社       包容的智慧3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內容介紹       
 
  
 
  包容的智慧3:誠信的力量 星雲大師 劉長樂著
  
 
  - 齣版社: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 叢書名:
  
 
  - 平裝:256頁
  
 
  - 語種:簡體中文
  
 
  - 開本:16
  
 
  - ISBN:9787513906401
  
 
  - 條形碼:9787513906401
  
 
  - 品牌:中南博集天捲
  
 
  
  ">編輯
 
 ">      《包容的智慧3:誠信的力量》編輯:      
1.星雲大師與長樂先生相互砥礪、切磋!淨化個體心靈的德性之書!      
人性之美,莫過於誠;人性之貴,莫過於信      
生命的價值,在於經營好自己的人生信譽!      
2.星雲大師與劉長樂兩人對誠實、信用、慈悲等美好的人性品質,與個人命運和社會發展間的關係進行深入的探討,揭示社會個體堅守誠信、心懷善意和仁慈之心,就能夠積極地改變個人命運、獲得傢庭幸福、取得事業成功,進而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      
3.華語世**重要的修心之書,二十餘萬冊!      
守信不能退卻,把苦難、委屈、冤枉、欺騙視為如飲甘露,永遠不要灰心,你自己堅定瞭,什麼都不可能摧毀你!      
誠信的建立,重在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作者簡介
 
 ">      星雲大師,1927年生於江蘇揚州。12歲剃度齣傢。21歲齣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赴颱,1967年創建佛光山,廣設道場,培育僧纔,主張以齣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1991年創立佛光會,於五大洲成立170餘個國傢地區協會,成為*大的華人社團。著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禪話》《寬心》等。      
劉長樂,1951年生於上海。鳳凰衛視董事局**、行政總裁。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學會特邀顧問、香港太平紳士。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1996年創立鳳凰衛視。獲頒香港城市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擔任南京大學校董及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校客座教授。著有《東西論劍》《再造天堂》等。                        
 ">目錄
 
 ">      目 錄      
壹?誠信的力量      
你信誰?誰信你? /      
002      
一心開二門,一個是善門,一個是惡門 / 008      
社會好像一池水 / 014      
懂得誠實感恩,財富俯拾即是 /      
019      
愛他人,就是愛自己 / 023      
信仰自己的事業 / 027      
貳?找迴你的真心      
你的心在哪裏? /      
032      
聰慧是天賦,正直是選擇 / 036      
人性之美從心靈的誠實而來 / 044      
是人創造瞭神 / 051      
叁?成功的真相       
隻因你沒有那麼想要 / 056      
奮鬥要過幾重山 / 061      
心中有夢,腳下就有路 / 066      
成與敗如筷子 /      
071      
肆?端正者從忍辱中來      
寜可不信佛,也不能不信因果 / 078      
習慣控製命運 / 082      
心懷慈悲,即為福田 /      
087      
一念可以成佛,一念可入地獄 / 091      
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 / 095      
伍?長樂是智慧      
快樂在當下 /      
100      
做個可愛的老頭 / 104      
做減法的藝術 / 109      
“耐煩”做人 / 114      
苦不如樂,哭不如笑 /      
119      
陸?小善改變大世*      
命運的基礎是善意 / 124      
感謝譏諷我的人 / 130      
行善是一種能力 / 134      
情義人生 /      
138      
把握製度的人性邊界 / 141      
柒?信仰與誠信      
神秘的禪宗 / 148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 /      
152      
人性的弱點如魔法 / 156      
短暫而危險的幸福感 / 161      
不能與自然對立 / 165      
萬“術”不如一“道” /      
169      
神秘的禪宗 / 148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 / 152      
人性的弱點如魔法 / 156      
短暫而危險的幸福感 /      
161      
不能與自然對立 / 165      
萬“術”不如一“道” / 169      
捌?愛是生命對另一生命的承諾      
先平等,纔有愛 /      
176      
柔也是一種力量 / 181      
幸福婚姻的法門 / 186      
待人好,纔能有空間 / 191      
情不重,不生娑婆 /      
196      
玖?老實人多幸福      
你為何不幸福? / 204      
憨人自有天顧 / 208      
不要無事生非,保持心的力量 /      
214      
不生氣,也彆膨脹 / 219      
放下我執 / 223      
拾?嚮死而生      
老病死生 / 228      
另一種境界的開始 /      
233      
心寬一寸,病退一尺 / 236      
人沒有權力毀滅任何生命 / 241      
生死關頭 / 245                       
 ">文摘
 
 ">      壹      
誠信的力量      
你信誰?誰信你?      
長樂先生:在當下中國,由於信仰缺失,原有的價值體係被打破,有些人為瞭所謂的成功,為瞭金錢,漠視生命的意義與尊嚴;有些人聽任骨子裏的貪婪肆意生長,為瞭眼前利益,不惜摧毀生命。道德誠信、商業誠信被遠遠地拋在瞭商業利益的背後,毒牛奶、瘦肉精、毒膠囊、地溝油正在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麵毒害和摧毀我們的國傢和民族。當全民都在為道德缺失憂慮的時候,我們常常聽到一些人在嘆息,說這個社會生病瞭。但究竟生的什麼病?病因是什麼?該怎麼**?傳統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又有什麼價值?我們要請星雲大師從佛教的角度為我們開示。      
星雲大師:人有病瞭,假如是眼睛痛,或者耳朵、鼻子痛,這對個人來說影響好像還不太嚴重。但是,誠信缺失好像傳染病,它不單會使自己不健全,也會對彆人造成傷害,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健康。所以,誠信對社會是很重要的。      
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有一個小弟子叫作羅睺羅,這個小孩子還沒正式地成為齣傢人,隻是一個沙彌。他常常說謊,比方說人傢來問他佛陀在哪裏,本來佛陀在東邊,他就開玩笑說佛陀在西邊。他看到人傢受騙上當瞭,就很歡喜。佛陀知道瞭這件事情以後,就想找機會來教育他。佛陀從外麵迴來,要先弄個盆洗腳,纔上座位,羅睺羅就弄瞭一盆水,給佛陀洗腳。洗完腳以後,佛陀跟羅睺羅講:“你用這個盆去盛一盆飯來給我吃。”羅睺羅一聽,說:“佛陀,這個盆是洗腳的,髒,不能盛飯吃。”佛陀聽瞭以後說:“羅睺羅,你就和這個盆一樣,說謊,不誠實,沒有信用,好的東西放進去都沒有用瞭。”隨後佛陀用腳把這個盆用力一踢,這個盆就骨碌骨碌滾動,羅睺羅嚇瞭一跳。佛陀說:“你怕我把這個盆踢壞嗎?”羅睺羅迴答:“佛陀,這個盆是很不值錢的東西,踢壞瞭也不要緊。”佛陀說:“羅睺羅,你就跟這個盆一樣沒有價值,不值錢,壞瞭也不要緊,因為你不誠實、不守信。”      
佛教把“妄語”立為根本的戒條,殺盜淫妄,“妄語”是於人於己都有害的,是非常不可以的。不誠信、不誠實、不守信,就為社會所不容,自己也沒有品格。      
長樂先生:前幾天,我在我的朋友圈裏做瞭一次有意思的調查,我給我的每一位朋友發瞭一條信息,請他們誠實地迴答我一個問題:現在的你,相信什麼?      
在我收到的300多個迴答裏,*多的迴答是相信“自己”,大概占到82%,其次是相信“親情”“命運”“愛”“境由心轉”“天道酬勤”“因果”“惡有惡報”……有幾個女性朋友相信“愛情”,還有一些朋友相信“基督”“上帝”“”等。      
參與調查的朋友大多是步入社會的職場人士,我想他們的迴答代錶瞭當前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潮—相信自己,相信自我奮鬥。      
星雲大師:“信”,就是信仰、信用、信心。“信”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對自己的國傢要有信心,對自己從事的事業要有信心,對自己要有信心。我想說:每個人的生命都非常寶貴,人活在世*上數十載寒暑,一定要好好把自己的人生過好,要求再一點,就是經營好自己的人生信譽。      
長樂先生:但是,在“相信自己”這個迴答麵前,我有一個深深的隱憂:現在,有些人不相信這個世*上的彆的東西,“彆的東西”包括他人、宗教、國傢和命運等。      
星雲大師:相信自己很好,說明你對自己有信心。但是,如果一個人在世*上隻相信自己,那我想他的一生也是很可悲的。      
長樂先生:相信自己,從某種角度去解讀,有一個潛颱詞,就是不相信彆人。      
中國社會的信任是基於血緣關係的信任,個人的信任對象主要是傢族和傢庭及其成員,然後擴展到鄉土信任、地域信任或者文化信任。這種信任的水平是比較低的,因為信任隻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上,對陌生人普遍存在不信任。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齣,中國的誠信問題確實到瞭一個非常緊迫的關頭。      
我們講誠信一般從三個層麵入手,一是政治層麵,即政府和民眾的關係,或者說官員和老百姓的關係,在誠信方麵發生瞭一些問題;二是經濟層麵,主要錶現在利益雙方互不信任,其次是提供産品的商傢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齣瞭很大的問題;三是社會層麵,一些本來*應該注重誠信的職業,比如法律工作者、教師、醫生、學者等,其誠信比任何其他職業的人都下降得厲害,這是非常讓人不安的。當然,媒體也要自我反省,媒體本身也齣現瞭誠信的問題,比如做假報道的、以文謀私或訛詐財物的都齣來瞭,我想這種情況大傢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們必須行動,拯救誠信。      
一個人與人互不信任的社會是很可怕的,因為每個人都無法在其中獲得感,更彆提幸福感瞭。      
馬剋斯?韋伯認為:中國人之間的交往是建立在血緣親族關係基礎上的,即在中國,信任、商業關係的基石明顯地建立在親戚關係或親戚式的純粹個人關係上,這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      
亨廷頓有類似的觀點:在中國,信任和承諾取決於私交,而不是契約或法律和其他法律文件。      
偉定也說過:華人傢族企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對傢族以外的其他人存在極度的不信任。      
我自己做的小調查中,的確有很多人選擇“相信親情”。所以我覺得,中國社會目前還是一個“非現代化”的社會,正常的市場發育沒有形成,非常好的信任和信用製度沒有齣現。中國人在人際關係方麵不太相信彆人,基本的誠信體係還是靠儒傢思想在維係著。      
但是,西方學者在這一點上恐怕是患瞭文化自我中心主義的通病,雖然號稱有契約精神的傳統,但華爾街一直被稱為“人類本性墮落的大陰溝”。股市操縱者們隨意操縱股價,立法官員與他們狼狽為奸,政府腐敗屢見不鮮,證券法規嚴重缺失,股票戰的勝負更多的是取決於立法官員們侵害公權的無恥程度和技巧的下。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也可以在美國找到先例。      
由此可見,契約並不是百病的靈丹妙藥,在原有價值觀念被打破的社會轉型期,拜金主義—這個人類心中的魔鬼就會被放齣來毒害我們的心靈。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建設與法規建設同樣重要。      
星雲大師:所謂現代社會,就是講究契約精神的社會,人與人的誠信是建立在契約關係上的。人們不僅懂得規則,也懂得遵守規則。其實,契約精神並不是現代化的標誌,而是代錶一種文明與進步。在西方,明文規定的契約的概念大概是在羅馬法中齣現的,但作為一種精神,它可上溯到古代希臘。中國傳統的儒傢文化對契約也是十分推崇的。宋朝有一位姓徐的讀書人,母親生病想要吃豬肉。他走到東街買豬肉,問好瞭價錢,又想還要到西邊去買東西,拿著肉不方便,就答應人傢迴來再買。他到西邊一問,那裏的豬肉比東街便宜,但他沒有買,為什麼?因為他覺得自己在東街已經承諾要買那傢的東西,不能失去信用。可見古人對誠信的重視有多。      
總裁講中國人很難相信彆人,其實主要是因為上過當受過騙,所以再也不敢相信彆人。你看孩子還是很容易相信彆人,相信這個世*的真善美的。為什麼大人上過當就漸漸地不再輕信彆人?因為我們怕受傷、怕失去。      
捨利弗遇到一個哭哭啼啼的年輕人,就問:“你哭什麼?”那人迴答:“我母親眼睛有瞭毛病,需要活人的眼睛做藥引子纔能救活。”捨利弗一聽,說:“那我幫助你,給你一隻眼睛。”於是捨利弗就把右邊的眼睛挖下來給他。年輕人說:“我必須要左眼纔成。”捨利弗一聽,又把左邊的眼睛挖下布施給他。年輕人接過這隻眼睛在鼻子上聞聞,覺得腥味難聞,就往地下一扔,用腳踩。      
捨利弗眼睛看不到瞭,可是耳朵能聽到,就說:“這個人怎麼這麼難度啊,菩薩難當啊!”於是心生退心。      
這時候天人就來告訴他:“捨利弗,這是來考驗你的,你要經得起委屈、冤枉。”修行的人要把忍受苦難、侮辱、譏諷、惡毒、欺騙視為如飲甘露一樣,永遠不要灰心。      
所以,做不做一個守信的人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因為彆人的態度而退縮。你自己堅定瞭,什麼都不可能摧毀你。      
長樂先生:大師講要堅守誠信就一定不要退卻,很深刻,但這很難做到。盧梭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契約構成瞭社會,有瞭契約纔有瞭國傢。秩序是靠大傢來建立的,這種建立需要個人犧牲自己的一些天然屬性,或者叫天然自由。中國長期以來都是農業社會,我們的社會重視的是血緣關係、地域關係,大傢比較關心的是眼前的東西、身邊的親屬,真正信任的是自己或親屬。西方的大資本傢很少有人把産業傳給自己的子女經營,但華人不一樣,香港、和大陸,很多大企業仍然是傢族式經營,一代傳一代。從社會進步的角度講,中華民族要崛起,我們個人就必須自我約束,自我禁戒,不說假話,建立誠信。要有誠信的公共契約,使他律和自律結閤起來,這纔是華人文化不斷進步、走嚮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星雲大師:製度往往滯後於社會發展。誰不想生活在一個人們可以互相信任的社會呢?建立一個人們可以互相信任的社會,要先從自我建設開始,彆等著製度先行。我在洛杉磯和一個人吃飯,我問他從事什麼行業。他說他開餐館賣素食,有400多傢餐館。我一聽很震驚,問道:“美國真有這麼多人吃素嗎?”他說:“因為我把心做給他們吃。”意思就是說,我們很用心、很有信用。      
長樂先生:是的,契約與誠信互為錶裏。羅納德?英格爾哈特說,誠信是經濟交換的潤滑劑,低社會誠信與文化、經濟的落後相關。弗朗西斯?福山在其著作《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中指齣:誠信是造成經濟成就差距的根源,“一個民族的福利及其競爭力取決於文化特性,即這個國傢固有的信任程度;度信任的存在可以如同經濟關係的添加因素,提經濟效率,減少經濟學傢稱作交易成本的消耗”。與大師所講的例子相反,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為限製內地人攜帶大量奶粉齣境而立法,限帶兩罐奶粉,*刑罰是監禁兩年,屬全世*罕見的強硬措施。當然,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實,內地奶粉有質量問題的隻是個彆案例,但摧毀的是人們對整個行業的信心。      
重建信心與信任,是當下中國一個*艱巨的工程,是中國的百年大計,關係到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與世*相處,與人類相處。      
我聽聞佛教強調“三心”,就是真心、深心和大悲心。真心,就是真實、誠實;深心,就是誠信、信任;大悲心,就是對眾生的超度、憐憫。我認為誠信的齣發點應該是這“三心”。      
首先真實麵對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然後誠實麵對彆人,去相信彆人;*後有一顆大悲心,體諒彆人的背信棄義,理解世間的苦,不會因為彆人不守信而自己也不守信,不會因為自己上當吃虧而欺騙彆人。繼續保持誠信,並繼續對人誠信。這纔是“信”的*境界。我記得上次和星雲大師對話,我問大師,如果這一生隻留下一件東西,要留下什麼,大師說是慈悲。我想,慈悲心正是促成誠信的*強大的力量。      
星雲大師:“慈悲”兩個字,“慈”是把快樂給人,“悲”是要替人拔除痛苦,就是你有痛苦,我替你去除,並給你一些快樂,這就叫作慈悲。小心翼翼於世間行走,韆方百計害怕吃虧上當,這都是人間的苦!我們通常能做到的慈悲一定是“有緣”的,比如對傢人、朋友的愛,但佛教裏講真正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就是不管認識不認識的人,隻要你有苦難,我就要幫助你。正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就把你看成跟我一樣的身體,慈悲心便油然而生。所以,如果人人都能以己度人,以相信自己的心去相信彆人,這個世*怎麼能不越來越好呢?      
 
         作者介紹      
星雲大師,1927農曆七月二十二齣生於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佛學大師,佛光山宗長,國 際佛光會世*總會會長。1967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佛光山寺diyi、二、三任住持。先後在世*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創辦9所美術 館,26所圖書館、齣版社,20所書局,50餘所中華學校、16所佛教叢林學院;著作等身,有110餘種佛學著述,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 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各地,對佛教製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化的發展,厥功至偉! 劉長樂,1951年生於上海。鳳凰衛視董事局**、行政總裁。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學會特邀顧問、香港太平紳士。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1996年創立鳳凰衛視。獲頒香港城市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擔任南京大學校董及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校客座教授。著有《東西論劍》《再造天堂》等。      
       關聯      
星雲大師、劉長樂編著的這本《包容的智慧(3誠信的力量)(精)》揭示瞭社會個體堅守誠信、心懷善意和仁慈之心,就能夠積極地改變個人命運、獲得傢庭幸福、取得事業成功,進而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華語世**重要的修心之書,二十餘萬冊!守信不能退卻,把苦難、委屈、冤枉、欺騙視為如飲甘露,永遠不要灰心,你自己堅定瞭,什麼都不可能摧毀你!誠信的建立,重在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目錄       
..............
    
				 
				
				
					《修好這顆心》與《包容的智慧》係列,是兩位智者——星雲大師與劉長樂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慈悲的胸懷,共同呈獻給讀者的心靈地圖。這套書並非是簡單的理論說教,而是將高深的佛法智慧,以平易近人、貼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來,旨在幫助讀者認識生命的本質,化解內心的煩惱,提升精神境界,最終實現內心的安寜與富足。  《修好這顆心》作為這個係列的開篇,以其直指人心的力量,帶領我們踏上自我療愈與成長的旅程。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欲望、壓力、焦慮所裹挾,內心的“這顆心”也因此而傷痕纍纍,疲憊不堪。本書深刻地揭示瞭導緻我們內心痛苦的根源,比如過度的執著、不加審視的分彆心、對未知未來的恐懼,以及對他人評價的過分在意。星雲大師以其對人性的洞察,指齣許多煩惱並非來自外界的客觀事實,而是源於我們內心對事物的解讀和反應方式。他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貼切的比喻,以及佛法中“緣起性空”、“無常”等核心理念,引導讀者去審視自己內心的種種“掛礙”。  本書的核心在於“修”。“修”並非是遠離塵囂的苦行,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生命實踐。它要求我們帶著覺知去生活,去感受,去反思。星雲大師強調,“修”的關鍵在於“信”與“行”。“信”是對生命的根本法則的信任,是對自己內在潛能的信心;“行”則是將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的點滴之中,通過持戒、禪定、般若等修行方法,逐漸熄滅煩惱的火苗,培養慈悲與智慧。例如,書中會教導我們如何麵對人際關係的衝突,如何處理工作中的壓力,如何超越得失的煩惱,如何培養感恩之心,以及如何認識生死無常,從而更加珍惜當下,活齣生命的意義。  《修好這顆心》也深入淺齣地講解瞭佛教的慈悲觀。慈悲並非廉價的同情,而是建立在平等與智慧基礎上的深刻關懷。它要求我們不僅要善待親人朋友,更要將這份關懷擴展到一切眾生。當我們以慈悲心去看待世界時,那些曾經讓我們耿耿於懷的人和事,都會變得柔軟而易於化解。這份慈悲,也意味著對自己也要溫柔以待,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用寬容的心去修復內心的創傷。  接著,進入《包容的智慧》1+2部分,我們將深入探索“包容”這一生命品質的偉大力量。包容,並非是妥協退讓,更不是容忍缺點,而是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的理解去看待世間萬象。星雲大師與劉長樂先生共同認為,包容是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基石,也是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驅動力。  在《包容的智慧》1+2中,兩位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卻殊途同歸地闡釋瞭包容的內涵與實踐。星雲大師往往從佛教的教義齣發,強調“無我”的智慧,認為一切煩惱皆因“我執”而起,當我們能夠放下我執,認識到眾生平等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會生起包容之心。他會引導我們理解,每一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因緣,都有其存在的閤理性,即使是與我們意見相左的人,也有其值得學習和理解的地方。包容,就是要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從而消弭隔閡,建立連接。  劉長樂先生則可能更側重於從現實生活的角度,結閤他豐富的人生閱曆和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來闡述包容的實踐意義。他會分享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在麵對不同文化、不同觀念、不同立場的人時,保持開放的心態,運用智慧去化解衝突,尋找共同點,達成共識。這種包容,體現在人際交往、企業管理、甚至國傢發展等各個層麵,都是不可或缺的智慧。  《包容的智慧》1+2不僅停留在概念的闡述,更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例如,它會教導我們如何管理情緒,如何避免衝動性的反應,如何培養耐心,如何在逆境中尋找轉機,如何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書中也會探討如何識彆和剋服“狹隘”的思維模式,如何打破固有的偏見,如何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待變化,以及如何理解“求同存異”的藝術。  包容的智慧,最終指嚮的是一種“大度”的人生境界。這種大度,不是盲目的善良,而是建立在清晰的洞察和深刻的理解之上。它意味著我們能夠接納事物的復雜性,能夠容忍人性的不完美,也能夠擁抱變化和不確定性。擁有包容的智慧,我們纔能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在紛繁的事務中做齣明智的選擇,從而贏得他人的尊重,收獲真正的幸福。  最後,《包容的智慧3:誠信的力量》將這一係列推嚮瞭新的高度。如果說“包容”是化解外部衝突的利器,“誠信”則是維係內在穩定與社會秩序的根本。在本書中,星雲大師與劉長樂先生將包容的智慧進一步升華,與“誠信”這一普世價值緊密結閤,揭示瞭誠信對於個人品格、人際關係、乃至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本書深入剖析瞭“誠信”的本質。誠信,不僅僅是“言必信,行必果”的簡單承諾,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一種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書中會詳細闡述,為何誠信是構建信任的基礎,為何信任是閤作的橋梁,為何閤作是社會進步的引擎。兩位作者會從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多個維度,來論證誠信的不可替代性。  星雲大師可能會從佛法的角度,將誠信與“戒律”和“慈悲”聯係起來。他會強調,真正的誠信,是建立在內心的清淨和對他人的關懷之上的。當一個人內心沒有欺詐和妄念,自然就能做到言行一緻,信守承諾。而劉長樂先生則可能結閤現代商業社會和國際交往的經驗,深刻闡述在信息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誠信如何成為一種寶貴的“軟實力”,如何在商業往來、職業發展中贏得長遠的優勢。  《包容的智慧3:誠信的力量》同樣不迴避現實中的挑戰。書中會探討,在利益的誘惑和壓力的考量下,如何堅守誠信的底綫,如何在不誠信的環境中保持自身的純淨,以及如何通過自身的誠信行為,去影響和帶動周圍的人。它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比如如何建立清晰的個人行為準則,如何培養獨立思考和辨彆是非的能力,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做齣正直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包容與誠信視為相輔相成的智慧。真正的包容,並非是對欺騙和背叛的縱容,而是建立在對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同時,真正的誠信,也並非是不近人情的刻闆,而是帶著慈悲和智慧去實踐的。隻有當我們具備瞭包容的胸懷,我們纔能理解他人的不易,纔能在指齣錯誤的同時給予改過的機會;而當我們堅守誠信的原則,我們纔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從而建立更深層次的包容關係。  通過這三冊書的閱讀,讀者將不僅僅是獲得一些知識,更是獲得一種重塑生命的力量。從《修好這顆心》的自我療愈,到《包容的智慧》1+2的人際和諧,再到《包容的智慧3:誠信的力量》的社會責任,這是一條循序漸進的成長之路。本書係緻力於引導讀者認識到,內心的平靜與外在的和諧,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進步,最終都離不開深刻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更美好、更安寜、更富有力量的生命體驗,幫助我們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穩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