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初入法律之门的学子和对美国法学院的教学方式怀有兴趣的读者,《到法学院学什么》是一本最好的入门读物,它将带领你踏入法律帝国的殿堂,教你如何用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思考你将要遇到的每一个鲜活案件。相信这一堂入门课,将为你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石。
《到法学院学什么》是美国法学院的入门必读书,由何帆与屠振宇合作翻译的,为法学院的新生讲解入门知识,比如:该读哪些书和材料?为什么教授总是提问,却不给出答案?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应掌握什么?那些陌生的术语或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本书详细、系统地介绍了法学院新生需要了解的大量知识,并提供了理由。本书将帮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法学院的教学模式,由此比较中美法学教育的差异,为准备进入美国法学院的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告诉读者在美国法学院会学到什么、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以及成功的方法。同时,本书也能帮助读者对美国的法律体系获得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美国式法律治理的思维方式获得基本了解。
特蕾西·E.乔治(Tracey E. George),范德堡大学法学院教授,斯坦福大学法学院J.D.。
苏珊娜·雪莉(Suzanna Sherry),范德堡大学法学院教授,芝加哥大学法学院J.D.。
译者
屠振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201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格劳修斯学者,2006年起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为法学院副教授。
何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到法学院学什么》一书面向初入门者,详细介绍了入读法学院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和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而对试图研习美国法的中国读者来说,该书也是很好的学习“指引”,它从美国的政府架构、司法制度和法律渊源着手,系统讲述了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和解读判例的技巧,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美国法“入门书”。
——何帆
导言
第一章来法学院学什么
法学院一年级
如何成为一名律师
准备去上法学院
第二章政府与法律
美国政府的结构
法律:渊源、类型和含义
选择一个执法体制
第三章美国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
法院制度
诉讼:神话与现实
第四章法律工具箱:基本技能
介绍:法律技能的作用
认真阅读
推理的类型
第五章法律工具箱:概念
二分法
贯穿始终的法律原则
假如一个工具没在这里列举怎么办?
来法学院学什么
第六章法律工具箱:策略
课前准备
课堂参与
课外知识的整合与利用
应对考试
展望:法学院毕业之后
考考你的理解力答案与解析
打开一扇窗
2007年夏天,我结束在云南法院的锻炼,回最高法院上班。当时,因为要做一些域外司法研究,得看大量一手资料。为重拾搁置已久的英语,便强迫自己每天读一份美国最高法院判决。现在想想,那实在是一段苦难的历程。陌生的人名、古怪的术语、拗口的长句,让人不明觉厉,几欲抓狂。经常是两三个小时捱过去,却连基本案情都没摸清。由此得出的经验是,如果还没有把握语境和背景,就仓促闯入一个知识系统,效果多半是徒劳无功。
2008年,因偶然机缘,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翻译美国法政著述。作为门外汉,只能边译书,边补课,光知识笔记就积累了七八万字。几年来,对彼岸司法的组织架构、人事变迁,以及内嵌其中的政治背景,总算有了初步认识。翻译期间,《元照英美法词典》和《美国法律辞典》都是手头必备,但帮助最大的,却是潘维大、刘文琦编著的《英美法导读》。这本书虽只是课堂讲义,但资料翔实,对两国法院的历史渊源、组织体系,以及判决书的种类、结构和说理方式,都做了细致梳理和介绍,值得初入门者研习。
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精读的过程。几本书译下来,无论看裁判文书,还是读学术文章,知识障碍都少了很多。例如,过去怎么也记不住的大法官姓名,自己不仅可以完整复述,还能归纳出他们的司法立场。就连当年看起来很费力的《法律帝国》和《认真对待权利》,也可以顺畅读完。由此想到,近年也陆续见过不少法学名师开给研究生甚或本科生的学术书单,除了经典作品,一些生僻著述也赫然在目,貌似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这些书到底该在什么阶段读,读来有什么用,之前应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需要哪些辅助读物预作铺垫,列单者却语焉不详。功利性太强的读书固不可取,但如果完全不考虑受众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把自己都一知半解的书目开给学生,似乎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因为译过些书,常有朋友要求推荐美国法的入门读物,或者交流与美国司法有关的问题。阅读方面,我会根据个人体验,推荐亨利?J.亚伯拉罕的《司法的过程》和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编著的《美国法律概况》。交流具体问题时,则秉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对不了解的领域,绝不妄下断言。在我看来,无论为人还是治学,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远比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重要。
近年来,无论司法改革,还是学术之争,不少学界同仁颇爱拿美国司法说事,但在具体适用上,却有两个不太好的倾向。第一个是不严谨。一些学者动辄说西方司法制度如何如何,英美国家法官制度如何如何,但是,对于西方到底该如何界定,具体制度上孰英孰美,分析上能否一概而论,却缺乏精细论证。要知道,英国有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美国有联邦和各州,每个地域都有一套司法体系,每个体系之间又有很大差别。别说诉讼规则,光是美国50个州的法官选任机制,就包括十多种形态。在一次会议上,某博士谈及域外法官任期时,言之凿凿:“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法官都是终身任职的。”我后来问他:“除了美国的联邦法官,请您举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例子,证明那里的法官是终身任职的。”结果,这位老兄一个也没有说出来。
第二个倾向是伪实证。现在许多人言必称“大数据”,却根本不知“大数据”为何物。其实,科学的数据运用,不是堆砌各种公式定律,而是在弄清制度的形成历史、运行现状和内部机理基础上,进行严谨的分析与论证,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在经验上有实践参照。去年,曾有学者援引美国司法部的官方统计,算出美国法官年人均办案量是1600多件,藉此与我国法官的人均办案量进行对比,甚至嘲笑中国法院的“案多人少”是伪命题。其实,只要简单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法院职能和审判机制,就能发现数据中的“水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充分考虑美国发达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和辩诉交易制度,没有深入分析美国法官的工作量统计方式和辅助人员配备情况,上述“实证”也不过是预设立场的数字游戏罢了。
比较方法的失当,在于对域外司法缺乏历史、整体和深刻的把握。这种把握的形成,需要在域外法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更仰仗对诉讼实务的感性体验与认知。近年来,国内描述美国法学院学习经历的书籍已有不少,如《毁约:哈佛法学院回忆录》、《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哈佛新鲜人》和《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等,但系统介绍法学院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的作品则很少见。
2011年夏天,正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的好友屠振宇发来邮件,表示想与我合作翻译一本题为WhatEveryLawStudentReallyNeedstoKnow: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Law的著作。屠振宇是我在人民大学的博士同窗,熟悉的同学都唤他“大屠”。他发来的书目,是范德堡大学法学院两位教授的作品。我认真试读后,觉得内容实用,颇具引进价值,遂答应与大屠合译。几个月后,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曾健先生协助联系好版权,翻译工作随即启动。翻译以分工协作、交叉校对的方式进行,最终稿由我审校。为突出该书特色,我们将中译本书名定为《到法学院学什么:美国法入门必读》。
……
我还没有开始读这本书,只是简单地浏览了一下封面和作者信息。但从书名来看,它应该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具有启发性的读物。我一直以来对法律这个领域都抱有好奇,但又觉得它门槛很高,离我的生活很远。这本书似乎正试图打破这种隔阂,用一种更加平易近人、更加贴近实际的方式,来介绍法学院的学习内容。我期待它能为我解答很多疑惑,比如,法学院的学习究竟是怎么样的?都需要学习哪些核心内容?学习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社会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有什么帮助?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法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展示法律的魅力和应用?作者的背景和经历,是否会为我们带来一些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了解法律世界的敲门砖,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法律,以及学习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通往法学院的道路,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逾越。
评分最近在读一本关于法学院学习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挺学术的,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打破了许多人对法学院学习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法学院的生活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啃厚厚的法律书籍,然后疲于应付各种案例分析和论文。但这本书却通过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介绍了法学院学习的真实面貌。它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法律人的思维”——一种严谨、审慎、逻辑清晰的思考方式。作者在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我了解到,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你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你需要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找到问题的关键,以及如何运用法律的框架来解决问题。这种学习过程,与其说是学习法律条文,不如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艺术。而且,书中还提到了法学院内部的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有效阅读案例、如何准备课堂讨论、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法律文书等等,这些实用性的指导对于我这样即将踏入法学院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让我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充分的准备,不再感到迷茫和无助。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还没细看,只是随意翻了翻目录和前言。不过,光是看书名和作者的笔触,就能感觉到这本书的价值。它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法学院的学习,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和有意义得多。我之前对法学院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影视作品,总觉得里面充满了唇枪舌剑的庭审和高深的法律条文。但这本书,似乎想为我们揭开更真实、更全面的面纱。它可能不仅仅是介绍一些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会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知识背后的逻辑和精神。我注意到,书中似乎会引用一些实际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讲解法律原理,这对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相比于枯燥的理论,我更喜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学习。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我猜测应该会比较轻松活泼,不会让读者感到过于沉重和压抑。这本书,对于任何对法律感兴趣,或者对法学院的学习感到好奇的人来说,都应该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指南”,更可能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法律世界的精彩。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说实话,我只看了一点点,但仅仅是那一点点,就足以让我对法学院的学习方向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总以为学法律就是死记硬背条条框框,枯燥乏味,但这本书里的讲解,特别是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让我觉得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充满智慧的推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例如,书中在介绍某一法律概念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引入,然后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法律又是如何介入并解决问题的?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瞬间就点燃了我对法律的兴趣。我开始意识到,法律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探索、不断建立逻辑联系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法治精神的尊重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这让我觉得学习法律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前途,更是为了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当然,这本书的篇幅并不算小,我还在慢慢消化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成功地改变了我对法学院学习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法学世界。
评分这本书,我才刚刚翻开几页,就被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以往对于“法学院”这个词的印象,总带着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距离感,仿佛那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殿<bos>。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和开放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法学院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并没有直接抛出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理解法律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法律的热情和对求知者的鼓励,让我感到一股暖流。它似乎在告诉我,学习法律并非难于登天,只要你有心,有愿意去探索的精神,就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发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法学院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在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不盲从、不轻信、善于质疑的精神。这让我意识到,学法律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懂法”的人,更是要成为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这种对思维方式的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学院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性思考、如何独立判断的指南。
评分法院制度
评分法律:渊源、类型和含义
评分《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译林出版社,2013,ISBN 9787544737043
评分男,1978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现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处长、高级法官。[1] 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6年获刑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在武汉市公安局巡逻民警处见习,2000年至2003年在武汉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处工作。[2] 2006年进入最高人民法院。[3] 其中,2006年至2007年先后在云南省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四庭从事刑事审判工作。现主要从事司法改革的调研、规划及方案起草工作,是《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关系的若干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主要起草人。[4] 业余从事法政题材作品著译,有专著、译著若干。[5] 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2014年“中国青年领袖”。作品
评分通俗易懂~~~~~~~~~~~~~~~
评分《刑事没收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ISBN 9787503671289
评分——何帆
评分选择一个执法体制
评分《到法学院学什么》是美国法学院的入门必读书,由何帆与屠振宇合作翻译的,为法学院的新生讲解入门知识,比如:该读哪些书和材料?为什么教授总是提问,却不给出答案?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应掌握什么?那些陌生的术语或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本书详细、系统地介绍了法学院新生需要了解的大量知识,并提供了理由。本书将帮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法学院的教学模式,由此比较中美法学教育的差异,为准备进入美国法学院的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告诉读者在美国法学院会学到什么、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以及成功的方法。同时,本书也能帮助读者对美国的法律体系获得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美国式法律治理的思维方式获得基本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