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個初入法律之門的學子和對美國法學院的教學方式懷有興趣的讀者,《到法學院學什麼》是一本最好的入門讀物,它將帶領你踏入法律帝國的殿堂,教你如何用法律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和思考你將要遇到的每一個鮮活案件。相信這一堂入門課,將為你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石。
《到法學院學什麼》是美國法學院的入門必讀書,由何帆與屠振宇閤作翻譯的,為法學院的新生講解入門知識,比如:該讀哪些書和材料?為什麼教授總是提問,卻不給齣答案?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應掌握什麼?那些陌生的術語或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本書詳細、係統地介紹瞭法學院新生需要瞭解的大量知識,並提供瞭理由。本書將幫助中國讀者瞭解美國法學院的教學模式,由此比較中美法學教育的差異,為準備進入美國法學院的學生提供基本知識,告訴讀者在美國法學院會學到什麼、需要瞭解的背景知識以及成功的方法。同時,本書也能幫助讀者對美國的法律體係獲得一個基本的瞭解,對美國式法律治理的思維方式獲得基本瞭解。
特蕾西·E.喬治(Tracey E. George),範德堡大學法學院教授,斯坦福大學法學院J.D.。
蘇珊娜·雪莉(Suzanna Sherry),範德堡大學法學院教授,芝加哥大學法學院J.D.。
譯者
屠振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2011年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格勞修斯學者,2006年起任教於南京師範大學,現為法學院副教授。
何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現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到法學院學什麼》一書麵嚮初入門者,詳細介紹瞭入讀法學院需要進行的準備工作和應當具備的基礎知識。而對試圖研習美國法的中國讀者來說,該書也是很好的學習“指引”,它從美國的政府架構、司法製度和法律淵源著手,係統講述瞭檢索資料、分析問題和解讀判例的技巧,是一本非常實用的美國法“入門書”。
——何帆
導言
第一章來法學院學什麼
法學院一年級
如何成為一名律師
準備去上法學院
第二章政府與法律
美國政府的結構
法律:淵源、類型和含義
選擇一個執法體製
第三章美國的法律製度
法律製度
法院製度
訴訟:神話與現實
第四章法律工具箱:基本技能
介紹:法律技能的作用
認真閱讀
推理的類型
第五章法律工具箱:概念
二分法
貫穿始終的法律原則
假如一個工具沒在這裏列舉怎麼辦?
來法學院學什麼
第六章法律工具箱:策略
課前準備
課堂參與
課外知識的整閤與利用
應對考試
展望:法學院畢業之後
考考你的理解力答案與解析
打開一扇窗
2007年夏天,我結束在雲南法院的鍛煉,迴最高法院上班。當時,因為要做一些域外司法研究,得看大量一手資料。為重拾擱置已久的英語,便強迫自己每天讀一份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現在想想,那實在是一段苦難的曆程。陌生的人名、古怪的術語、拗口的長句,讓人不明覺厲,幾欲抓狂。經常是兩三個小時捱過去,卻連基本案情都沒摸清。由此得齣的經驗是,如果還沒有把握語境和背景,就倉促闖入一個知識係統,效果多半是徒勞無功。
2008年,因偶然機緣,我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翻譯美國法政著述。作為門外漢,隻能邊譯書,邊補課,光知識筆記就積纍瞭七八萬字。幾年來,對彼岸司法的組織架構、人事變遷,以及內嵌其中的政治背景,總算有瞭初步認識。翻譯期間,《元照英美法詞典》和《美國法律辭典》都是手頭必備,但幫助最大的,卻是潘維大、劉文琦編著的《英美法導讀》。這本書雖隻是課堂講義,但資料翔實,對兩國法院的曆史淵源、組織體係,以及判決書的種類、結構和說理方式,都做瞭細緻梳理和介紹,值得初入門者研習。
翻譯本身就是一個精讀的過程。幾本書譯下來,無論看裁判文書,還是讀學術文章,知識障礙都少瞭很多。例如,過去怎麼也記不住的大法官姓名,自己不僅可以完整復述,還能歸納齣他們的司法立場。就連當年看起來很費力的《法律帝國》和《認真對待權利》,也可以順暢讀完。由此想到,近年也陸續見過不少法學名師開給研究生甚或本科生的學術書單,除瞭經典作品,一些生僻著述也赫然在目,貌似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是,這些書到底該在什麼階段讀,讀來有什麼用,之前應有什麼樣的知識儲備,需要哪些輔助讀物預作鋪墊,列單者卻語焉不詳。功利性太強的讀書固不可取,但如果完全不考慮受眾的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把自己都一知半解的書目開給學生,似乎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因為譯過些書,常有朋友要求推薦美國法的入門讀物,或者交流與美國司法有關的問題。閱讀方麵,我會根據個人體驗,推薦亨利?J.亞伯拉罕的《司法的過程》和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編著的《美國法律概況》。交流具體問題時,則秉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對不瞭解的領域,絕不妄下斷言。在我看來,無論為人還是治學,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遠比知道自己擅長什麼重要。
近年來,無論司法改革,還是學術之爭,不少學界同仁頗愛拿美國司法說事,但在具體適用上,卻有兩個不太好的傾嚮。第一個是不嚴謹。一些學者動輒說西方司法製度如何如何,英美國傢法官製度如何如何,但是,對於西方到底該如何界定,具體製度上孰英孰美,分析上能否一概而論,卻缺乏精細論證。要知道,英國有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美國有聯邦和各州,每個地域都有一套司法體係,每個體係之間又有很大差彆。彆說訴訟規則,光是美國50個州的法官選任機製,就包括十多種形態。在一次會議上,某博士談及域外法官任期時,言之鑿鑿:“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傢,法官都是終身任職的。”我後來問他:“除瞭美國的聯邦法官,請您舉齣一個國傢或地區的例子,證明那裏的法官是終身任職的。”結果,這位老兄一個也沒有說齣來。
第二個傾嚮是僞實證。現在許多人言必稱“大數據”,卻根本不知“大數據”為何物。其實,科學的數據運用,不是堆砌各種公式定律,而是在弄清製度的形成曆史、運行現狀和內部機理基礎上,進行嚴謹的分析與論證,在邏輯上能夠自圓其說,在經驗上有實踐參照。去年,曾有學者援引美國司法部的官方統計,算齣美國法官年人均辦案量是1600多件,藉此與我國法官的人均辦案量進行對比,甚至嘲笑中國法院的“案多人少”是僞命題。其實,隻要簡單比較一下中美兩國的法院職能和審判機製,就能發現數據中的“水分”。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充分考慮美國發達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製和辯訴交易製度,沒有深入分析美國法官的工作量統計方式和輔助人員配備情況,上述“實證”也不過是預設立場的數字遊戲罷瞭。
比較方法的失當,在於對域外司法缺乏曆史、整體和深刻的把握。這種把握的形成,需要在域外法學院進行係統的學習,更仰仗對訴訟實務的感性體驗與認知。近年來,國內描述美國法學院學習經曆的書籍已有不少,如《毀約:哈佛法學院迴憶錄》、《美國法學院的1001天》、《哈佛新鮮人》和《美國常春藤上的中國蝸牛》等,但係統介紹法學院課程設置和授課方式的作品則很少見。
2011年夏天,正在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學的好友屠振宇發來郵件,錶示想與我閤作翻譯一本題為WhatEveryLawStudentReallyNeedstoKnow: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Law的著作。屠振宇是我在人民大學的博士同窗,熟悉的同學都喚他“大屠”。他發來的書目,是範德堡大學法學院兩位教授的作品。我認真試讀後,覺得內容實用,頗具引進價值,遂答應與大屠閤譯。幾個月後,北京大學齣版社的曾健先生協助聯係好版權,翻譯工作隨即啓動。翻譯以分工協作、交叉校對的方式進行,最終稿由我審校。為突齣該書特色,我們將中譯本書名定為《到法學院學什麼:美國法入門必讀》。
……
這本書,我纔剛剛翻開幾頁,就被作者獨特的視角和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所吸引。以往對於“法學院”這個詞的印象,總帶著一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距離感,仿佛那是屬於少數精英的殿<bos>。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親切和開放的姿態,嚮我們展示瞭法學院的學習到底是怎麼迴事。它並沒有直接拋齣一大堆晦澀難懂的法律術語,而是從一個更宏觀、更人性化的角度齣發,讓我們理解法律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的。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法律的熱情和對求知者的鼓勵,讓我感到一股暖流。它似乎在告訴我,學習法律並非難於登天,隻要你有心,有願意去探索的精神,就能在這個領域有所發現。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法學院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在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一種不盲從、不輕信、善於質疑的精神。這讓我意識到,學法律不僅僅是為瞭成為一個“懂法”的人,更是要成為一個“明辨是非”的人。這種對思維方式的強調,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法學院的入門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性思考、如何獨立判斷的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說實話,我隻看瞭一點點,但僅僅是那一點點,就足以讓我對法學院的學習方嚮産生瞭全新的認識。以前總以為學法律就是死記硬背條條框框,枯燥乏味,但這本書裏的講解,特彆是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方法,讓我覺得法律並非冰冷的條文,而是充滿智慧的推理和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例如,書中在介紹某一法律概念時,並沒有直接給齣定義,而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生活案例引入,然後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齣現這種情況?法律又是如何介入並解決問題的?這種“問答式”的學習方式,瞬間就點燃瞭我對法律的興趣。我開始意識到,法律的學習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提問、不斷探索、不斷建立邏輯聯係的過程。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思維方式的訓練。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文字中透露齣的那種對法治精神的尊重和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這讓我覺得學習法律不僅僅是為瞭個人前途,更是為瞭能夠為社會做齣貢獻。當然,這本書的篇幅並不算小,我還在慢慢消化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經成功地改變瞭我對法學院學習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更精彩的法學世界。
評分我還沒有開始讀這本書,隻是簡單地瀏覽瞭一下封麵和作者信息。但從書名來看,它應該是一本非常實用且具有啓發性的讀物。我一直以來對法律這個領域都抱有好奇,但又覺得它門檻很高,離我的生活很遠。這本書似乎正試圖打破這種隔閡,用一種更加平易近人、更加貼近實際的方式,來介紹法學院的學習內容。我期待它能為我解答很多疑惑,比如,法學院的學習究竟是怎麼樣的?都需要學習哪些核心內容?學習這些內容對於理解社會和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有什麼幫助?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經典的法律案例,通過這些案例來展示法律的魅力和應用?作者的背景和經曆,是否會為我們帶來一些獨特的視角和感悟?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成為我瞭解法律世界的敲門磚,讓我能夠更深入地認識法律,以及學習法律的意義和價值。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覺,通往法學院的道路,似乎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逾越。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還沒細看,隻是隨意翻瞭翻目錄和前言。不過,光是看書名和作者的筆觸,就能感覺到這本書的價值。它似乎是在告訴我們,法學院的學習,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有趣和有意義得多。我之前對法學院的認識,大多來自於影視作品,總覺得裏麵充滿瞭唇槍舌劍的庭審和高深的法律條文。但這本書,似乎想為我們揭開更真實、更全麵的麵紗。它可能不僅僅是介紹一些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會教我們如何去理解這些知識背後的邏輯和精神。我注意到,書中似乎會引用一些實際的案例,通過這些案例來講解法律原理,這對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相比於枯燥的理論,我更喜歡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學習。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我猜測應該會比較輕鬆活潑,不會讓讀者感到過於沉重和壓抑。這本書,對於任何對法律感興趣,或者對法學院的學習感到好奇的人來說,都應該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它可能不僅僅是一本“指南”,更可能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法律世界的精彩。
評分最近在讀一本關於法學院學習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挺學術的,但讀起來卻一點也不枯燥。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打破瞭許多人對法學院學習的固有認知。我一直以為,法學院的生活就是整天泡在圖書館裏啃厚厚的法律書籍,然後疲於應付各種案例分析和論文。但這本書卻通過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介紹瞭法學院學習的真實麵貌。它不僅僅是傳授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法律人的思維”——一種嚴謹、審慎、邏輯清晰的思考方式。作者在書中舉瞭大量的例子,讓我瞭解到,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你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你需要學會如何分析問題,如何找到問題的關鍵,以及如何運用法律的框架來解決問題。這種學習過程,與其說是學習法律條文,不如說是在學習一種解決問題的藝術。而且,書中還提到瞭法學院內部的各種學習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有效閱讀案例、如何準備課堂討論、如何寫齣有說服力的法律文書等等,這些實用性的指導對於我這樣即將踏入法學院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它讓我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有瞭更清晰的規劃和更充分的準備,不再感到迷茫和無助。
評分譯著
評分通俗易懂~~~~~~~~~~~~~~~
評分《到法學院學什麼》是美國法學院的入門必讀書,由何帆與屠振宇閤作翻譯的,為法學院的新生講解入門知識,比如:該讀哪些書和材料?為什麼教授總是提問,卻不給齣答案?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應掌握什麼?那些陌生的術語或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本書詳細、係統地介紹瞭法學院新生需要瞭解的大量知識,並提供瞭理由。本書將幫助中國讀者瞭解美國法學院的教學模式,由此比較中美法學教育的差異,為準備進入美國法學院的學生提供基本知識,告訴讀者在美國法學院會學到什麼、需要瞭解的背景知識以及成功的方法。同時,本書也能幫助讀者對美國的法律體係獲得一個基本的瞭解,對美國式法律治理的思維方式獲得基本瞭解。
評分活動買的很劃算,好書推薦
評分訴訟:神話與現實
評分美國政府的結構
評分《法官能為民主做什麼》,法律齣版社,2012,ISBN 9787511835185
評分喜歡何帆
評分何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現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