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

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裳 著,默当 编
图书标签:
  • 柳如是
  • 明代文学
  • 女性史
  • 江南文化
  • 诗词鉴赏
  • 历史人物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传记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60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343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绛云书卷美人图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去岁《绛云书卷美人图》初版行世后,很快售罄。本次新版除订正部分手民之误外,另增加珍贵彩色插图8幅,其中有多幅手绘柳如是小像。新版采用红色布面精装,封面重为设计,焕然一新,更为古雅可喜。

内容简介

  黄裳先生独步文坛,才情华茂,他留下的数百万言的创作,不论是现代风格的散文,还是文言的书跋,都是娓娓有致,引人入胜。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迄于两千年以降,作者写下的关于柳如是、钱谦益的文字几已尽收于此。此书披览故实,洞隐烛微,使我们借此窥见这位三百余年前的江南奇女子的性格和命运,明清之际的兴亡史事亦在其中。另外,关于陈寅恪先生的名作《柳如是别传》,书中多有评论文字,读者或可留意。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醉心于坊间旧刻,熟于版本目录之学。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创作,撰有大量随笔、游记、题跋文字。自一九四六年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锦帆集》以来,相继有《关于美国兵》、《旧戏新谈》、《榆下说书》、《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幸》、《笔祸史谈丛》、《前尘梦影新录》、《清代版刻一隅》、《插图的故事》等专书数十种行世,辑有《黄裳文集》六卷。另有《猎人日记》等译作,并校注《玉簪记》、《彩楼记》等。

目录

绛云书卷美人图
柳如是
关于柳如是
钱柳的遗迹
河东君小像
河东君
柳如是的几本书
常熟之秋——关于柳如是
柳如是
关于《湖上草》
河东君尺牍抄
旧辑柳如是《湖上草》及《尺牍》跋
西泠访书记
《竹笑轩吟草》
跋《竹笑轩吟草》
旅京随笔(摘录)
鬼恋
陆放翁与柳如是
附:海滨消夏记(摘录)
钱牧斋
余淡心与金陵(摘录)
《钱牧斋先生尺牍》
《秋柳》
吴昌时与钱谦益
春夜随笔(摘录)
《银藤花馆词》
《琢春词》(摘录)
附录:马湘兰
代后记
出版因缘小记(吕浩)

精彩书摘

  关于柳如是
  过去随便翻阅晚明野史,经常遇到有关柳如是的故事,逐渐引起兴趣,不过这和许多旧时代的诗人文士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柳如是在她的同时侪辈中间,无疑是声势最煊赫的一位。无论是“秦淮四媺”还是李香君、卞玉京,她的这些前辈或姊妹行,都远远比不上她的气派。不但在当时,就是在身后,三百年来,一切大小文士只要碰到与她有些牵连的事物,无不赋诗撰文,感慨一番。一张小像,一颗印章,一面镜子,一只笔筒,都是发泄幽情的好题目。这些雅人的动机说穿了无非是想吊死去了若干年的这个小女人的膀子,却完全不顾在辈分上说,她该是他们的祖母、曾祖母……行,在实际上说,她又是一位“女吊”(女性的吊死鬼),竟忽略了她会在半夜里跑来“讨替代”。
  古今有些才子的有些设想,确是十分古怪的。譬如一个人,死了以后变鬼,这自然没有问题。但变鬼之后,会不会也一年年老下去呢?一般的意见又并不以为如此。牛僧孺作《周秦行纪》(或云这是旁人托名所作,用以进行政治陷害的,是颇古的“阴谋文学”,这里姑不具论),说他夜宿汉薄太后庙,会见了戚夫人、王昭君、杨贵妃、潘淑妃、绿珠等一大串不同时代的古美人,一律朱颜绿鬓,宛如当年,饮宴唱酬,最后由昭君伴寝(在别人都推辞了以后,薄太后指定昭君伴寝,那理由也是非常有趣的。说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后又改嫁,“且苦寒地胡鬼何能为!”所以尽可自由行动,不要紧的。)实在风雅极了。不过想想戚姬后来是成了“人彘”的,杨贵妃缢死,潘淑妃杀头,绿珠跳楼自杀,都是血肉模糊的形象,但牛僧孺却一概不见。自然,这是小说,是才子们的白日梦,但也确实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迄今有关柳如是的许多诗文,大半即属于此类。自然,在这中间,有些议论还是不无可取之处的。我这里所指的是总的倾向。
  为了“研究”(姑且这么说说吧),我搜集过一些资料。托朋友从图书馆抄来了她的诗集,从清人文集、笔记中搜集了一大堆有关文献,几乎有编成一册《蘼芜集》的本钱了。又搜集了她的一些逸诗,还买到过一张朱野云所摹的小像,正是如是初访半野堂的小影,画幅四周,题满了吴山尊、费屺怀、严几道等数十位作者的题诗。可惜的是,还没有来得及研究,这一切就都“迷失”了,大概是“有一弊必有一利”吧,摊书满前,未必能写得出文章;面前只剩一张白纸时,倒也会胡乱写下些意见。自然,距离“研究”的要求,那可是越来越远了。
  三十年前,我组织过梅畹华写他的传记,我的希望是通过他个人的经历,记录或表现出清末至解放这个历史时代的一个侧面。他后来写出了一部未完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有些人的意见是生活谈得多了,也就是说艺术谈得少了,不过我想,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似乎多半还是谈生活的那些处所吧。
  不管类比得怎样不伦,柳如是和梅兰芳,无疑都是很典型的历史人物。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一个则活动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末期,在新中国还活跃了十来年,两者都是生活在天翻地覆的大时代,社会的变革都是激烈而巨大的。两人的具体身份又都使他们有可能接触十分广阔的社会面。通过他们的个人活动,具体地、深刻地认识当时的社会,那条件都是十分优越的。
  柳如是也是有艺术才能和表现的吧?她写过一些诗词,留下了一卷《尺牍》,都很有特色,也都是不会磨灭的。她作为一个“名妓”,应该也有些吹弹歌舞的本领,不过我说不清,她有一幅《月堤烟柳图》的卷子流传下来,后面还有钱牧斋的题跋,我见过照片,却实在幼稚得很。不用说,这一切比起她的生活实践来,都是微不足道的。
  正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口号一般,学得吹拉弹唱,“普天下服侍看官”,则是妓女、歌女……一切最下层的受迫害者的呻吟。两者之间,有被迫与自愿的不同,相同的是都有货色“出卖”,男的卖“艺”,女的就只有卖淫。卖淫也有三六九等的,明末秦淮就分旧院和宁院、猪市(或作朱市)许多等级,解放前上海也曾有长三、么二……许多名色。柳如是是属于高级的名妓,虽然身份不同,但努力方向是并不两样的,她们都要想方设法早日跳出火坑。说得好听些就是“选婿”。
  明末名妓选婿的故事,人们是并不陌生的,像“杨云友三嫁董其昌”,至今川戏里还保留着这样的节目。她们大抵要选择怎样的对象,她们采取一些怎样的手法去捕获对象……这一切,如果加以细密的研究,是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启示的。首先,依据当时的标准,怎样的对象,才算得上是头等的?大致说来,不外乎官僚、地主、名士,但当资本主义萌芽已有相当发展的时候,商人也挤进来了,不过地位还是虚弱的。名士的得以跻身其间,原因是他们或者本身就是大地主,或者可以向大官僚转化。名士本身倒并没有什么分量。
  记得野史中记如是最早出身于盛泽的归家院,她本姓杨,名爱,柳则是“寓姓”,最早见于记载和她关系亲密的腻客是复社党魁张西铭(溥),这是很重要的线索,说明在她开始进入社会之际就和晚明的政治圈子发生了关系。接下去又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如是儒生打扮,到松江去拜访陈卧子,递上名片自称“女弟”,她是想下嫁给陈子龙的。这一段因缘又没有成就,野史说什么陈子龙“性严峻不易近”,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

前言/序言

  代后记
  我的注意柳如是,实始于一九四六年在南京龙蟠里看到黄荛圃旧藏元刻《阳春白雪》的时候。书前有河东君小像,虽是重摹,但渊源有自,与流传旧本一般无二。书中有校笔,出女子手。又有“牧翁”、“钱受之”、“女史”、“惜玉怜香”诸印,当是绛云楼旧藏无疑。与此同时,泛览明清之际野史,看见说到柳如是的地方不少,深感这是一位值得注意的人物。因辑成一文,为《金陵杂记》之一。当时见书不多,知识有限,错误不免。最严重的是上了钮玉樵的当,他说如是曾以刺投陈卧子,遭陈严拒。当时未见如是《戊寅草》前陈子龙序,遂不能知陈柳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所以造作出如此荒谬的物语,大抵由于爱重子龙者的为贤者讳,不愿他与这个“坏女人”有所沾惹的缘故。野史中曾出现大量攻讦如是的传说,正是当时社会舆论正统观点的反映。但我也并不认为这些攻讦之词是彻头彻尾的捏造,其中正有可资追寻的痕迹。而这些正是如是蔑视封建道德、勇敢抗争的表现。这与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所采取的处处为如是辩诬的态度是不同的。
  后来在嘉业堂遗书中买到管庭芬旧藏旧抄本云间女士柳隐著、袁瑛辑的《我闻室賸稿》,得见她的诗作和尺牍,理解较多,遂发兴重写一文,时在六十年代初。她写给汪然明的三十一通尺牍,感情溢露,词句清丽,实为佳作,想为之笺注,而苦于其中今典索解为难,只能就其词彩动人处少作赏析。二十年后得见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于此三十一通笺札有所论释,但仍未能完全通解。因知此事大难,钩稽索引,仍待努力。又十余年,遂写成《关于柳如是》一文,收入《榆下说书》中,此后遂更无新篇问世矣。
  居常有一种理解。历史著作中有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种体裁,就是传记。如能选取某一历史人物,其社会接触面极广、牵涉政治动态甚多,而自身又具有特立独行的行谊的,取广阔视野加以观察,作细密的排比?绎,组织成文,这样成就的就不只是个人的传记,而是某一历史阶段全景式的摄取、反映,其功能绝非简单的列传或概括的记述可比。在组织、编写梅兰芳的自述时就听到过这种议论,认为写传主的平居生活,如养鸽、绘画……都不必要,他们要求的是一部梅的表演艺术总结、一部身段谱与工尺谱。这是企图将传主囚束在艺人的圈子里,使之与社会环境剥离。自然,写下绘画、养鸽这些身边琐事,眼界还是过于狭窄了,未能放眼观察传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活、政治环境、交游人物,是使《舞台生活四十年》远远未能达到更丰满生动的境界,这是写作条件局限只能留下的遗憾。
  陈寅恪先生选中柳如是作“别传”的传主,确是历史家的卓识。使他感泣不能自已的是体现了“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柳如是,于失明膑足之余,成此巨编,真不能不使人钦服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毅力。其稿既以释证钱柳因缘为题,“于时地人三者考之较详”,自不能不于牧斋的出处行谊多花些笔墨,因而不能不使读者产生喧宾夺主之感,正如晚近《红楼梦》研究中有“红学”与“曹学”之诮一般。但这正是历史家的高明之处,《别传》全书俨然是一部明清易代之际的别史,举凡历史事变、人物活动、文化氛围都能在书中寻得踪迹。其丰满、生动,远非“南明史略”之类著作可及。自然,“繁琐冗长”也是作者的自道;寻绎诗句作意,有时也不免求之过深,失之迂远,作者自己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一部郑重的历史著作,而非艳史那样委琐下流的小说。作者在考索史事之余,也时作波俏的按语,所谓“忽庄忽谐”,这都在作者卷尾“合掌说偈”中有所交代。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在严峻的考订工作中时时迸发的欢愉。他还时时插入自作诗篇,也是一种别致的做法,这些诗都成为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可以领会作者的心事的。
  总之,《别传》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完成了一代历史整体勾画任务的未之前见的制作,在寅恪先生自己的著作中也是一种突破、创造。

《绝代风华:一曲红颜乱世歌》 卷首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照亮我们对过去的回响。她们的生命,或许浓烈如烈酒,或许清雅似幽兰,又或许激荡似惊涛。她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际遇,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是女性力量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本书,便是试图捕捉这样一种绝代风华,讲述一个关于美丽、智慧、坚韧与风骨的传奇。 引子:风起云涌的江南 故事的开端,是一片被江南烟雨浸润的土地。这里,人文荟萃,诗词歌赋流传,风流人物辈出。然而,在这温婉的外表下,暗流涌动。王朝的更迭,战火的阴影,士人的无奈,以及命运的捉弄,共同编织着一幅时代的宏大画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女子,以其独特的姿容与才情,闯入了历史的视野,书写了一段非凡的人生。 第一章:初识,惊鸿一瞥 她,如同一抹绛色流云,翩然出现在世人眼前。初时,她或许只是一个被命运裹挟的弱女子,但她的眼神中,早已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她的美,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娇媚,更是内蕴的灵动与聪慧。她的声音,仿佛能穿透市井的喧嚣,直抵人心;她的诗句,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才情的光辉。 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女性的命运往往被牢牢地束缚在家庭的樊笼之中。然而,她却以一种近乎叛逆的姿态,挣脱了世俗的枷锁。她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闺阁中的才女,到红尘中的歌女,再到影响士人心灵的女子,每一步都走得艰辛而决绝。她并非寻常女子,她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胆识与魄力,敢于质疑,敢于选择,敢于在风雨中挺直腰杆。 她的才情,是她最耀眼的光环。她不仅仅是能吟诗作对,更是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她与文人墨客的交往,并非简单的附庸风雅,而是思想的碰撞,灵魂的交流。她的诗,写尽了江南的婉约,也抒发了对乱世的忧虑;她的才,折服了无数英雄豪杰,更赢得了真挚的敬意。 第二章:风雨同舟,乱世情缘 命运的安排,让她邂逅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灵魂。他们的相遇,或许是偶然,但他们的相知,却是必然。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奢侈。而他们的爱情,更是超越了世俗的藩篱,成为了一段传颂的佳话。 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士人,饱读诗书,心怀天下。然而,时代的洪流,常常将个人的命运卷入无尽的漩涡。在人生的低谷,他遇见了她。她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她如同暴风雨中的一叶舟,给予了他停靠的港湾。 他们的结合,并非简单的郎才女貌,更是两个灵魂的契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曾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共同承受命运的考验。他们一起谈论诗书,一起品味人生,一起在乱世中寻找那一抹属于自己的宁静。她的支持,是他前行的动力;他的爱,是她最坚实的依靠。 然而,乱世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们头上。家族的压力,政治的迫害,生存的挑战,使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他们曾为了生计而奔波,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守护彼此而抗争。他们的爱情,在风雨中愈发显得坚韧与珍贵。 第三章:巾帼风骨,时代回响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并非甘于平淡的女子,她有着非凡的抱负,敢于在时代的大潮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许多文人雅士,在朝代更迭的政治风暴中,或退隐山林,或出仕为官,各有其选择。而她,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到时代的进程中。她用她的智慧,她的口才,她的影响力,为那些怀抱理想的士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为那些遭受迫害的故友伸出了援手。 她身上展现出的,是一种超越性别的坚韧与风骨。她不畏权势,不惧流言,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与信仰。她的生活,充满了传奇性的经历,但也充满了现实的无奈。她曾经历过辉煌,也曾跌入低谷,但每一次,她都能重新站起来,以更加坚强的姿态面对生活。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她用她的生命,诠释了女性在历史中的可能性,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美貌与才情的传说,更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与不屈精神的赞歌。 第四章:岁月流转,风华永存 时间,是最好的记录者,也是最无情的雕刻师。在岁月的长河中,许多名字被遗忘,许多故事被淹没。然而,她的名字,她的故事,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熠熠生辉。 她的绝代风华,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闪光点,更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宝贵财富。她的诗词,至今读来仍能触动人心;她的故事,依然能引发后人的无限遐想。她的人生,如同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充满了悲喜交织,令人回味无穷。 后人对她的评价,或许褒贬不一,但她的存在,却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她用她的生命,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那个时代独特的女性肖像。 结语:风骨与传奇 《绝代风华:一曲红颜乱世歌》并非仅仅是关于一个女子的传记,更是关于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女性如何凭借其非凡的才情、坚韧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在动荡的社会中生存、抗争、并留下深刻印记的生动写照。她的故事,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是对女性力量的赞美,更是对生命不屈精神的颂扬。 本书力图以细腻的笔触,还原那个时代的面貌,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江南烟雨、风起云涌的年代,与这位绝代佳人一同经历人生的起伏,感受她的喜怒哀乐,体会她那份独属于乱世的浪漫与悲壮。她的风骨,她的传奇,将永远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一抹耀眼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这个名字,光是听着,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美。我一直对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独特印记的女性。柳如是,一个在传统礼教森严的时代,敢于挑战性别界限、追求自由的才女,她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她身着华服,在烟波浩渺的江南水乡,提笔挥毫,诗词唱和,与士大夫们纵论天下。但历史的面纱之下,她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她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抗争,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挣扎与勇气?仅仅从书名,我便能感受到一种对这位奇女子深切的探索欲,仿佛作者已经为我铺陈开一幅关于她生命轨迹的宏大画卷,等待我去细细品读,去感受她不羁的风骨,去聆听她穿越时空的低语。我相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史实的罗列,而是会深入挖掘她的人性光辉,让她从历史的尘埃中鲜活起来,触动每一个读者内心深处对独立与美好的向往。

评分

“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这个书名,与其说是一本书名,不如说是一幅画卷的序曲,一首诗歌的开篇。当我看到它时,仿佛就能闻到纸墨的清香,听到古筝的泠泠之音,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古典韵味。我对于柳如是这个名字,总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她身上集合了美貌、才情、风骨,以及在那个时代极其罕见的独立精神。书名中的“绛云”二字,既有晚霞的绚烂,又暗含着一种命运的不可预测,而“书卷”和“美人图”则直接点明了她的才女身份和艺术造诣。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单薄的史料记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思想的女性形象。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层层叠叠的历史迷雾下,柳如是是如何在那个男权主导的世界里,书写自己的篇章,如何用她的笔墨和声音,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这本书,似乎承诺着一次深入的灵魂对话,一次对生命力量的探索。

评分

读到“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这个书名,我脑海里immediately浮现出一种古典的水墨画意境,柔美中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书名中的“绛云”二字,既有晚霞般绚丽的色彩,又暗示着某种命运的跌宕起伏,而“书卷”和“美人图”则直接点明了主角的才情与容貌,以及她可能存在的艺术性或文学性。对于柳如是这样一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奇女子,她的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她是歌妓出身,却能与当时最顶尖的文人雅士结交,甚至成为他们的知己。这种身份的反差,她的才华,她的爱情,她的政治抱负,无不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寻在那些或婉约或豪放的诗词背后,隐藏着怎样一颗坚韧而自由的心。我期待书中能有一股清流,洗去历史的浮尘,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柳如是,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

评分

“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光是这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好奇心。当我第一次看到它,脑海里就立刻联想到了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以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位名叫柳如是的女子,是如何凭借她的智慧、才情和胆识,在那男权至上的社会里,活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书名中的“绛云”二字,自带一种古朴而又绚烂的色彩感,仿佛能看到她当年在烟雨江南,或是月下吟诗,或是与文人墨客谈笑风生时的身影。而“书卷”和“美人图”,则又暗示了她作为一位才女的身份,以及她可能留下的艺术痕迹。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女性形象充满敬意,尤其是像柳如是这样,能够在乱世之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的女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她是如何面对家族的衰败,如何寻觅真爱,如何在政治的风波中自处,以及她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女状元”。

评分

“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这个书名,总让我联想到一幅精致而又富有故事感的画卷。初见之下,脑海中便勾勒出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身着华服,手持书卷,在烟雨蒙蒙的江南,或是在文人雅士的聚会中,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绛云”二字,既有如晚霞般绚丽的意象,又带有一丝历史的沉淀感,仿佛预示着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书卷”和“美人图”更是直接点明了主角的才情与风貌,以及这本书可能蕴含的艺术性或文学性。我对于柳如是这样一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奇女子,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她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位才女的传说,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女性觉醒与抗争的缩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她复杂而又精彩的一生,感受她如何突破时代的桎梏,如何在乱世之中保持独立的精神和高洁的人格,如何用她的才华和智慧,赢得属于自己的尊重和地位。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全体人员先是“集中”住在办公室里,六、七人至九、十人一间,每天清晨练操,上下午和晚饭后共三个单元分班学习。过了些时候,年老体弱的可以回家住,学习时间渐渐减为上下午两个单元。我们俩都搬回家去住,不过料想我们住在一起的日子不会长久,不日就该下放干校了。干校的地点在纷纷传说中逐渐明确,下放的日期却只能猜测,只能等待。

评分

冲着柳如是买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才的女人就.。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当马尔克斯谈马尔克斯时,他会说些什么……

评分

好友门多萨干脆说:我觉得他有点儿像巫师。他生活中的许多重大决定都与某种直觉能力相符,而很难用什么道理解释清楚。

评分

他说: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包括纠缠着马乌里肖的黄蝴蝶和飞上天空的雷梅黛丝。

评分

书不错,是正品

评分

现在好像很少见到这种布面的书了,小小的很精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