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有光 著
图书标签:
  • 周有光
  • 口述历史
  • 回忆录
  • 语言文字
  • 百年人生
  • 文化名人
  • 历史人物
  • 中国近现代史
  • 个人经历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453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46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09岁的周有光先生从未发表的长篇回忆录
  ★资中筠、葛剑雄、易中天等众多学界名流鼎力推荐
  ★读周有光百年口述,探索历史的吊诡与险峻
  ★近200个著名人物隐现其中,峰回路转的人生令人掩卷沉思
  1906年,清朝离它的灭亡已经只有短短的6年时间了,此时的中国风雨飘零,前途未卜。这一年,周有光先于末代皇帝溥仪在同一年出生,他经历了清朝、北洋军阀、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一个世纪后,同时代无数风流人物都已远去,凭着超凡的记忆,周有光重新勾画出百年沧桑历史,为今人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足迹:这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上下求索永无止境的历史缩影。

内容简介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从自己的家庭渊源开始谈起,细数从清末至今日的历史剧变,透过敏锐的眼光和超强的个人记忆,讲述曾经亲身经历或耳闻的大量有趣的情节和故事,集中表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各大关键时刻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本书内容覆盖家庭、教育、国家、社会、战争、经济、文化、爱情、晚年生活等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中外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近200个。周有光先生善于在描述当时现场、事件、人物之命运时,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形成相互比较和参照,从而也使读者了解到在必然历史中的吊诡和回转。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中也坦诚讲述作者作为一代杰出的知识分子的一生:从民国初普遍左倾、充满活力的年轻知识精英分子的一员,向一个力图保持清醒思考、在有限的条件下为祖国服务的独立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也涉及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乐观和探索精神的历程。
  本书语言风格随意、自然、活泼,充满智慧、乐观、幽默的基调,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历史读本。

作者简介

  周有光先生,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早年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曾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经济学教授,上大学时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授课。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半个多世纪以来,周有光先生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文字改革和语文现代化的进程。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
  周有光先生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委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日文《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国际学术顾问等,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目录

我的家庭背景/ 1
祖母与常州旧家/ 5
父亲与母亲/ 10
小学和中学世谊变亲家/ 18
“五卅运动”前后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27
我的几位同学/ 35
开始交女朋友跟随孟宪承办民众教育/ 40
在杭州开“新闻学”课程/ 50
东北旅行简朴而随意的婚礼/ 57
留学日本/ 66
考入京都帝国大学/ 68
身兼两职:进入江苏银行和光华大学/ 75
章乃器及救国会诸君子/ 79
夫妇互补弃家逃难/ 86
张家兄弟姐妹/ 90
周家兄弟姐妹/ 95
抗战前的上海生活/ 101
逃难:苏州合肥汉口/ 106
长沙办报三峡遇险合川团聚/ 115
从成都光华大学到重庆农本局/ 124
抗战时期农本局的作用及贡献/ 130
空袭重庆南溪遇盗居转搬家/ 134
通货膨胀生活艰难/ 141
再进江苏银行四川印象/ 145
“星五聚餐会”与民主人士/ 149
见证国共合作与许涤新等人的交往/ 152
仰光探母缅甸见闻/ 158
战争的持续及国际形势的发展/ 164
金华巧遇杜立特痛失幼女小禾/ 17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各国形势及思想武器/ 175
进入新华银行考察西北/ 182
河西走廊的故事/ 185
在西安的生活/ 191
战时贸易儿子被流弹所伤/ 195
美苏对日作战与抗战的胜利/ 199
重返上海转赴美英/ 203
漂洋过海众议战后局势/ 206
纽约观察/ 210
探访亲友游历美国/ 214
美国的交通和效率/ 223
美国的经济/ 228
建设国家的若干想法/ 232
赴伦敦游轮上的趣事渴望建设新中国/ 236
“二战”后左倾的欧洲古罗马的语文技术/ 241
归国途中的见闻与思考/ 246
与爱因斯坦聊天认识范旭东设计速记符号/ 249
滞留香港撰文著书/ 253
回到上海教书进银行办杂志/ 256
不断的运动和改造/ 262
移居北京进入“文改会”/ 267
研究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271
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276
《汉字改革概论》与日本的文字改革运动/ 284
“反右”运动/ 291
“ 文改会”大院的变迁北京的风沙与大雨/ 294
张允和的工作经历/ 297
从“打麻雀”到“大炼钢铁” / 300
人民公社化与粮荒/ 302
饥饿的时代/ 305
人民公社制度与现代经济/ 307
“文革”开始搬进“牛棚”/ 314
“破四旧”带来的恐慌/ 317
袁二姐与胡仙洲的悲惨故事/ 322
奉命看批判陈毅的大字报/ 326
越南华侨陈越离奇蒙冤“文改会”的批斗会/ 329
下放宁夏平罗“五七干校”/ 335
西大滩的“学习”与生活/ 339
在干校种黄瓜和水稻/ 343
奇妙的芨芨草/ 347
几件让人难受的事/ 350
和林汉达一起看守高粱地/ 352
“白菜原理”探亲十天/ 354
用《新华字典》做研究大雁粪雨的奇观/ 357
奇怪的如厕习俗开办造纸厂人性的“原始状态”/ 361
和当地农民谈宁夏的发展潜力/ 364
林彪死了尼克松来了/ 367
回到北京反对简化《汉语拼音方案》/ 370
听闻“四五”运动/ 374
唐山大地震“四人帮”垮台/ 377
苏州过冬票证时代巧吃刀鱼/ 381
凋敝的洞庭东山人民公社是“井田制”/ 385
“二简草案”被废除/ 389
“文化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393
身无分文赴巴黎参加ISO会议/ 395
华沙会议上的两次发言外汇稿费需上缴/ 398
张宁和的经历巴黎与华沙两重天/ 400
苏联见闻/ 403
《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在中国召开国际会议/ 405
应邀去香港演讲文字改革/ 408
香港的巨变及回归问题/ 412
到夏威夷参加华语现代化国际会议/ 416
《汉语拼音方案》在华语文化圈的影响/ 420
夏威夷土著文化中日美文化在夏威夷/ 423
在美国讲学旅行探望张元和/ 428
现代化城市圣巴巴拉旅馆和女服务员/ 431
在圣巴巴拉市的两次演讲/ 434
在芝加哥大学演讲/ 437
讨论“同音词恐惧症”/ 439
探望表弟美国式家庭生活/ 441
重访纽约/ 443
开眼界:用电脑查书目/ 446
在联合国语言学学会演讲用英语讨论华语问题/ 448
美国大选观察纽约黑人问题在宾大演讲/ 451
看望张充和在耶鲁大学演讲/ 454
与《江青传》的作者交谈/ 457
尾声/ 461
附录窗外的大树/ 463
人物索引/ 467
周有光年谱简编/ 473
周有光著作一览/ 477
周有光家族世系表/ 481
张允和家族世系表/ 483
鸣谢/ 485

精彩书摘

  我的爸爸
  周晓平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爸爸对朋友宋铁铮先生讲述了他人生的故事,记在30多盘录音带上。当时并不是为了出版,只是想让我们后代了解一点他的经历,过后就把这事放在一边了。2002年我妈妈张允和去世,我女儿周和庆从国外回来发现了这些带子,把它打成文字稿,但也没有想到要出版。后来赵诚先生为写爸爸的传记,看见了这个稿子,认为很值得出版。于是,在爸爸讲述17年以后,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这份口述将成为他的一本新书,可以让他的亲属和朋友更好地了解我爸爸的一生。
  在更多陪伴爸爸度过他晚年生活的过程中,我和爸爸之间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亲情关系。就像我妈妈说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我们总是可以平等地讨论各种事情,这让我这个从事大气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也有机会更多地了解爸爸的思想。
  在我年幼的时候,爸爸留给我的印象是很严肃的,他的严肃是他喜爱思考的一个特征。小时候,他常常牵着我的手走路,走着走着,他会突然捏紧了我的手,若有所思。这让我很吃惊,我会问,爸爸,是不是走错路了?他会惊醒过来,对我笑笑。但是,他虽然一直严肃,我却一点也不害怕他,这大概与他从来只说理、不打骂有关。当他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谈笑风生、风趣幽默。那个时候我就很喜欢在一旁倾听爸爸的谈话,总是有新鲜感和收获。不过爸爸也有他难以抑制痛苦的时候,只是很少外露。我的妹妹在重庆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急需药品的救治而去世时,他亲近了基督教,借此平复内心的伤痛。
  爸爸很重视传统文化,但在家庭中他从不提倡孝道。他说我不是要你对我孝,我是要你Philanthropy(博爱),有博爱之心,你都会做得很好。我也不会留给你什么遗产,我希望你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是最好的财富。他一生很少浪费时间,但他也很会玩,但只玩最高级的。比如他在国外总是看最好的博物馆,听最好的西洋音乐,欣赏最美的油画,经常翻阅最权威的百科全书。但他不收集古董——即使他有这样的机会;他从不敛财或做投资方面的考虑,虽然他曾经是非常出色的银行从业人员。
  他一生所积累的知识并不仅仅限于语言文字研究方面。他对社会科学的兴趣和研究是广泛而深入的,并且与他的信念有关。他认为先进的社会科学可以立国、可以为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他是一个具有科学头脑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他认为中国需要不断的思想启蒙,普及常识可以帮助人们辨识真假。他在晚年获得很多赞美,但更在意有价值的反对之声,比如在文字改革方面来自台湾的中肯意见。他从来不回避纠正错误的机会,他认为他写的书是供参考的。他认为真正想了解中国就必须从世界眼光来观察中国的现实。
  尽管他一直是严肃地对待生活、学问和研究,但我读他的书,和大家的感觉一样,发现他还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作者。他研究社会科学,但绝不做枯燥乏味的表述。写作中他总是掩饰不住自己的幽默感,在这本口述中读者可以发现,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现实下,这种幽默感总能帮助他发现生活中最有活力的迹象。
  爸爸退休比一般人都晚很多,他退休只是把办公桌移到了家里而已。此后他集中精力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几种常见模式,探索其形成的复杂原因,试图揭示某些社会发展规律,以此告诫国人少走弯路和鼓起勇气继续向前。
  2013年12月爸爸又一次从一场疾病恢复过来,让医生大感惊讶。自然,随着爸爸年龄的继续增长——2015年他已经整整满109岁了,但他的体力已经不再允许他常年伏案工作,他的腰椎变形已经影响他的走路和睡觉,他必须借助助听器才能听清别人的话语。但是他依然关心这个他生活了一百多年的国家,并且深爱他的同胞,同时从未失去对外部世界所发生的最新事件的浓厚兴趣。
  爸爸做好了面向未来的所有准备,包括他希望捐献他的遗体供科学研究之用。他对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头上的白发中依然生长着黑发,他依然充满幽默感和深思熟虑。虽然他的日常生活已经变得简单,他不需要荣华富贵来彰显他的人生价值,他只想他这一生没有虚度,并且与这本口述书里他讲的故事一样有趣。自然,爸爸也深深忧郁于未来——虽然他一直是乐观的。百年阅历让他明察现实的荒诞之处,不过他的朋友和崇敬者相信他的长寿是为见证历史和引导别人相信事实与真理。
  或许,人们对他的故事会产生兴趣,如此的话,让我爸爸通过他的口述,将一切从头说起。
  ……

前言/序言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简介: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它更像是一幅由一位世纪老人亲手绘制的时代画卷,一曲跨越百年沧桑跌宕的人生挽歌。本书通过对享有“汉语现代化学者”、“百年老人”等美誉的周有光先生长达数十年的口述记录,以一种温润而深邃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位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中的精神轨迹,展现了他对汉语、汉字、文化、历史乃至人生的深刻洞察与不懈追求。 这不是一个关于个人功勋的宏大叙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年代志,而是通过周有光先生个体生命的经历,折射出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思想演进的宏大图景。他的人生,与中国现代史的进程紧密相连,从民国初年的旧学熏陶,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转型,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他深深的印记,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光辉与曲折。 内容梗概: 本书的精髓在于周有光先生以其超凡的智慧和深厚的阅历,对自身生命历程进行了梳理与回溯。他没有选择按照时间顺序生硬地堆砌事件,而是以一种更为自由、也更为深刻的方式,将生命中的重要节点、关键人物、重要思想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童年与少年:文化的启蒙与时代之声 周有光先生的童年,恰逢辛亥革命的余波,旧时代的秩序正在瓦解,新思想的种子悄然萌发。他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接触到传统的诗书礼仪,接受了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然而,同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早已渗透进他的生活。他会回忆起年少时对新学堂、新知识的向往,对洋行的好奇,对民族命运的朦胧思考。这些早期的经历,为他日后广博的学识和开放的心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会细致地描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挣扎与思考。 青年与壮年:金融实业的历练与学术的觉醒 在青年时期,周有光先生并未直接走上学术道路,而是进入了金融实业界,这在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看来或许是一条“非主流”的道路。然而,正是这段在上海银行界的工作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理解了经济运行的规律,也培养了他严谨、务实的行事风格。更重要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从未减退。他会在口述中穿插讲述自己是如何在业余时间钻研语言学,如何与学界同仁交流,如何开始对汉语的构造、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段经历,展现了他“通才”而非“专才”的一面,也暗示了知识的多元性与跨界性。 中年与转型:从经济学到语言学,从“右派”到“新时期” 进入中年,周有光先生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折。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他被划为“右派”,这对他的人生和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逆境中,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语言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汉字改革和汉语拼音化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会以一种平和而深刻的态度,回顾那段艰难岁月,讲述自己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独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学术事业贡献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之一,便是他以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韧性。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迎来了新的活力,周有光先生也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二春”。他被平反,重新回到他热爱的语言文字研究领域,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造力,在汉语拼音、汉字简化、国际汉字发展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会生动地讲述自己如何积极参与到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与推广中,如何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如何用自己毕生的学识,为汉语走向世界贡献智慧。 晚年与沉思:智慧的结晶与人生的洞见 进入老年,周有光先生并未停止思考与探索。他以“百年老人”的身份,将自己一生积累的经验、学识与智慧,凝聚成对社会、文化、历史,乃至人生的深刻洞见。他会用一种轻松而睿智的口吻,谈论语言文字的演变与未来,谈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谈论历史的经验教训。他对他所处的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未来有着审慎的乐观。他所倡导的“世界语”理念,对汉语国际化推广的思考,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都展现了他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宏大视野。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周有光先生并不拘泥于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将复杂的思想融化在他的人生故事之中。他会用生动的比喻,朴实而深刻的语言,讲述那些看似“小”的故事,却蕴含着大智慧。例如,他谈论汉字简化,不仅仅是文字学上的革新,更是对社会发展、文化普及的深刻思考;他谈论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播,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理解与尊重的桥梁。 对“汉语”的深情与洞察 “汉语”无疑是贯穿周有光先生一生的核心主题。《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将深入挖掘他对汉语的热爱与研究。他如何从一个传统的读书人,走向现代语言学家?他对汉语的“活”与“死”的看法是什么?他如何看待汉语的国际化前景?他对于拼音化、简化字等改革的思考,以及这些改革如何影响了汉语的传播和发展,都将在书中得到详细的阐述。他会用他特有的方式,讲述汉语的魅力,以及汉语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历史的视角与时代的温度 本书绝非一本孤立的学术著作,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段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周有光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回溯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从国共内战到新中国成立,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每一个历史节点,他都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他所见、所闻、所感。他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也没有夸大个人的贡献,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反思历史,汲取经验。书中那些关于普通人的故事,关于人性的光辉与脆弱,都为那个时代增添了鲜活的温度。 智慧的人生哲学 读《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不仅是在阅读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更是在领悟一位智者的人生哲学。周有光先生在书中会分享他对生命、死亡、幸福、知识、真理等诸多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他的人生经历,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将苦难与辉煌、挫折与成就、悲伤与喜悦熔炼在一起,最终淬炼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方式,对待知识的追求,都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他那种“温和而坚定”、“开放而包容”的精神气质,尤为令人敬佩。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位世纪老人不平凡的一生。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周有光先生个人经历的口述史,更是一部展现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思想演进的宏大画卷。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促膝而谈,在温润的叙述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体悟生命的真谛,获得精神的滋养。本书将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史、思想史、语言学以及了解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文献,也将为每一个读者带来深刻的启迪与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拿起《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总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周有光先生的人生跨度如此之大,他的经历几乎囊括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所有重要节点。我尤其着迷于他描述的那些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思考与坚持。我记得他提到在日本时期的一些经历,那种身处异国他乡,却依然心系祖国的复杂情感,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它没有经过太多的艺术加工,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最真实的时代印记。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这本书,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也不是填鸭式的知识堆砌,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周有光先生的人生经历,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从民国初年的动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再到改革开放的复兴,他都亲身经历,并且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他早期在上海滩做金融工作的片段,那些关于金钱、关于市场、关于时代洪流的描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他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刻意去褒贬,而是用一种平和、客观的视角,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读这本书,就像是跟一位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听他分享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感受那些时代的变迁。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评分

我必须说,《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超预期。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回忆录,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史诗。周先生的口述,不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语言、文字、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的深刻洞察。他对于汉字改革的坚持与思考,对于文化传承的忧虑与期盼,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在想,一个人的思想深度,究竟是如何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沉淀下来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答案。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他的语言朴实而真挚,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穿越时空的智慧。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文化自觉”的阐述,这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呼唤,更是对世界文明对话的期许。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了许多曾经习以为常的概念。

评分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周有光先生的学识渊博,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化变迁的洞察,都让我叹为观止。他不是那种只埋头书斋的学者,他的经历让他对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他谈论关于“学问”与“知识”的区别,他强调学问的根基在于实践,知识的积累需要与时代相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变迁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他的口述,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他对生命、对历史、对未来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这本书。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却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周有光先生的口述,宛如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承载着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我被他叙述的那些历史细节深深吸引,那些普通人难以触及的时代脉搏,在他那里被清晰地展现出来。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既有学者的理性,又不失人情味。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语言”这一工具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语言是承载文化、连接世界的桥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用一生去探寻真理,如何用他的智慧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评分

商品质量好!

评分

京东活动买的,很划算。京东一定要多些活动呦!京东活动买的,很划算。京东一定要多些活动呦!

评分

商品质量好!

评分

值得好好学习他的人生

评分

历史是让人记忆的,反思的,好书!

评分

在一起吧……一样在下个月前还不是一定值了!这种难以言语不想要么、一下你也快来测测异性眼中我的微博里都在为自己的人生都圆满了具有??……是啊没错了

评分

书好,送货快!!!!!

评分

书非借不能读,哈哈哈哈,买回来什么时候看都不知道

评分

1所1姑妈1高数呢54168期加班啊?葫芦娃够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