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晋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1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78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京沪五位青年学者联袂创作《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上市一周三大网店全部售空,上市五个月热销十几万册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新著《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以大历史观解读全球大变局和中国道路
  《南风窗》主笔李北方的思想评论和政治评论文集《北大南门朝西开》:以富有战斗性和思辨性的风格探讨当今中国社会最为迫切地需要回应的议题

内容简介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分24章,将公开发表的毛泽东全部诗词,以年代为序,以历史变革为线,以情感历程为论述场景,将毛泽东激扬文字的青春,婉丽悲欢的爱情,运筹帷幄的决断,抑郁困顿的沉浮,坐地巡天的浪漫,风流人物的慷慨,乱云飞渡的从容一一展现出来。文字优美飘逸,笔触酣畅淋漓。

作者简介

  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来从事毛泽东和中共党史文献研究以及电影、电视文献片撰稿,著述和影视作品多次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金鹰奖、电影华表奖。
  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1988)、《悲患与风流》(1988)、《文艺批评的世界》(1989)、《毛泽东的文化性格》(1991)、《毛泽东与文艺传统》(1992)、《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1996)、《毛泽东传(1893~1949)》(执笔者之一,1996)、《毛泽东之魂》(1997)、《文人毛泽东》(1997)、《为了理想——党史文物中的风云岁月》(2001)、《世纪小平——解读一个领袖的性格魅力》(2004)、《读毛泽东札记》(2009)、《大时代的记忆与脉络——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2009)等。
  曾担纲《毛泽东》(1993)、《邓小平》(1997)、《周恩来》(1998)、《新中国》(1999)、《使命》(2001)、《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2003)、《世纪小平》(2004)、《大国崛起》(2006)、《伟大的历程》(2008)等多部社会反响强烈的大型电视文献片以及《走近毛泽东》(2003)、《小平您好》(2004)等电影纪录片的总撰稿。

目录

第一章 心路风景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毛泽东,他的心路或许是——最慷慨激昂的时候,是青年时代激扬文字。最艰难困顿的时候,是引兵井冈山和驰骋赣南。最郁闷痛苦的时候,是在中央苏区受到排挤和打击。最惊心动魄的感受,是万里长征。最高兴的事情,是解放战争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最亢奋探索的时候,是在20世纪50年代。最悲患忧虑而又孤独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后期。

第二章 “奇士”的青春
他常对人说: 丈夫要为天下奇,即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他把此话当真,此话也果然成真。后来的实际情形,无论是人格气质,还是功业贡献,都是如此。

第三章 月亮吟
追念亡妻杨开慧、亡友柳直荀,已经没有了《贺新郎》的断肠凄清,更没有《虞美人》的孤愁缠绵。有的则是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动地的大精神。毛泽东的情感,被想象包裹起来,升华了。杨开慧和柳直荀,已融进了另一个概念—为革命献身的忠魂烈士。

第四章 问乾坤沉浮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如果说还是有几分书生意气的豪言壮语的话,那么,《沁园春?长沙》,则以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告别了过去,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

第五章 用兵纪实
在刀光剑影中奔突的诗人毛泽东,不只是战场的亲历者,不只是一般的战场指挥者,作为一方的统帅,他常常还是整个战役的导演者、策划者。于是他有了和古代战争诗人不同的感受——“枯木朽株齐努力”,不同的视野——“七百里驱十五日”,不同的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不同的诗趣——“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第六章 狂飙图
毛泽东一生拥有着奇情壮志,并在奇情壮志的策励下,一路前行。学生时代,他要“指点江山”!大革命时,他问“谁主沉浮”?创建苏区,他“征腐恶”、缚鲲鹏!漫漫长征,他缚苍龙、裁昆仑!解放战争,他“过大江”、“追穷寇”!胜利以后呢?他“送瘟神”、“换新天”、“驱虎豹”、“争朝夕”……

第七章 战场看人生
晨曦总是诱惑旭日,星星总是在诱惑黎明,山谷总是在诱惑春风。对坚韧忠诚、奋斗不息的毛泽东来说,中国革命事业对他的诱惑,是那样地强烈,那样地不可遏止。就像大海诱惑江河,就像蓝天诱惑雄鹰,就像原野诱惑骏马。于是,便有了战地黄花的人生观,有了雨后斜阳的审美观,有了一种革命家的新的战争哲学和战争美学。

第八章 悲壮的一跃
正是“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这种突破时间束缚的态度,才赢得了青春不老的人生风采——“踏遍青山人未老”。有了超越时间、催人奋进的人生观,世界才显得如此的多彩而美丽。在诗人的感觉中,才有眼前“独好”的风景,以及“更加郁郁葱葱”的未来。

第九章 青山作证
山,几乎成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红军官兵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实在的敌人,成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也成了诗人毛泽东的灵感源泉。

第十章 和大地谈心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大地之子。他心潮滚滚地拥抱山川,想象丰富地与大地交流,情意无限地赞美大地。“坐地日行八万里”,使毛泽东心驰神往。“遍地英雄下夕烟”,让毛泽东流连忘返。“洞庭波涌连天雪”,令他叹为观止。“桃花源里可耕田”,叫他浮想联翩。在高天滚滚寒流之际,他谛听着来自大地的消息—“大地微微暖气吹”。他甚至把自己最紧迫和最要紧、最宏大也最深远的心事托付给大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十一章 天骄风流
我们的诗人从哪里获取了这般自信?因为诗人和他领导的队伍,固然是天之骄子,但他们同样是一群脚踏深厚的民族土壤,身披中国现代革命风云的大地之子。如果不是大地之子,他们的形象与感受不会这样厚实,同样也不会得到大地永远的厚爱。因为他立足于坚实的大地,所以他的目光才能够穿透浩茫的天宇和历史; 因为他的根扎得很深很深,所以他的心才飞得很高很高。

第十二章 边关韵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欣喜之状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甚至畅快设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毛泽东在捷报传来时的感受,却是“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儿女之情陡然转向风云之气,回到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本色。

第十三章 开国气象
或许是人间正道的厚重和深远,吸引了毛泽东,他对自己的诗作反倒不是特别在意。写完这首宣告国民党政权终结的七律,诗人竟然毫不经意地把它扔进了纸篓。倒是细心的秘书田家英,从纸篓里把它捡了出来。直到1963年编选《毛主席诗词》的时候,毛泽东才如旧友重逢一般见到这凝聚历史一瞬的文字。否则,还真没有人知道他当时的这段诗情了。

第十四章 大海边的坐标
在浪涌万叠之中,毛泽东几次被打倒,几次被冲上沙滩,但他仍然在浪峰下面钻来钻去,游了一个多小时。面对威猛耸立的浪潮,卫士们照例奋力地前挺后挡,但也照例地被浪涛打下抛起,甩回了沙滩,就是在毛泽东身边,也不想站起来了。毛泽东却说:“怎么站不起来了呢?这点水浪难道比刘戡的七个旅还凶吗?”

第十五章 击水新唱
渐露真容的“西江石壁”,你知道吗?半个世纪前,有一位诗人,为你的诞生,曾经热情讴歌,曾经魂牵梦萦,曾经中流击水……渐露真容的“西江石壁”,你知道吗?这个叫毛泽东的诗人,因为生前没有看到你的真容,曾遗憾地说:“将来我死了,三峡工程修成以后,不要忘了在祭文中提到我呀!”

第十六章 闲适情
一国领袖,确实难得有闲暇的时候。闲暇之中的毛泽东,依然是一派诗人本色。身处名胜佳景,逢迎昌明时代,毛泽东充分展露他轻松的性情和闲适的诗兴,还有愉悦的智慧。

第十七章 故乡感怀
如今,阔别32年的毛泽东也回来了。回乡的第二天早晨,韶山还没有醒来,他就踏着小路,来到了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苍翠的松枝,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虔诚地说了一句: “前人辛苦,后人享福。”这番情景,太像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的:人到老年,“乡愁是一方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第十八章 仙凡巡游曲
在浩瀚无垠的天宇之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毛泽东没有感到渺小,也没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他仿佛像一个横空出世的主人,在那里优哉游哉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何等崇高的驾驭意识,何等潇洒的超越情怀!一派掌上乾坤,俯视人间天国,打破仙凡界隔的巨人气派。

第十九章 新人赋
1961年2月,小李送一沓文件到菊香书屋给毛泽东时,毛泽东突然问她是不是参加了民兵,她说参加了。为了让毛泽东相信她还参加了训练,便拿出这张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端详一阵,说了句“好英雄的模样”,便在办公桌上拿起一本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有半页空白的地方,提笔挥写——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第二十章 冬天的歌
“犹有花枝俏”,一个“俏”字,多么传神,多么美丽。美得劲拔,美得潇洒,美得机智,美得妙趣横生。更为传神的是“俏也不争春”。梅花超越时令的开放,无非是为了证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山花烂漫,遍野飘香之际,她也不会故作清高,像梅花仙子那样飘遁远去,而是躲在万花丛中露出会心的微笑。

第二十一章 千年一叹
一部漫长的二十四史,遍布毛泽东的怀疑和诘问。他要向历史挑战了。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创造历史,还是被正统史书所不容的盗跖、庄屩、陈胜、吴广这些揭竿造反的奴隶和底层的民众创造历史?毛泽东的答案是:一部二十四史的风流人物,应该从这些“奋起挥黄钺”的底层造反者说起。

第二十二章 业未竟,鬓已秋
诗人想象着“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能改变寰宇。恰如他在战争年代行非常之事,以求非常之功一样。然而,诗人晚年的想象有了些滞涩。诗人晚年的歌唱也有了些错杂。在表层风暴的下面,是深层的思绪碰撞,深潜的忧患不安。于是,便有了让人惊讶揣测的最后两句——“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第二十三章 风骚行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一切创造性人物,一切“精神之花”的栽培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总在希求着什么“非分之物”。正是这“非分之物”,使毛泽东在20世纪的中国,成为传统风骚最卓越的继承者和创新者。

第二十四章 诗人谢幕
毛泽东的歌唱,成为绝唱。有的,诗人活着,诗却死了。有的,诗人死了,诗却活着。
岁月推移,没有磨灭不朽的诗篇。时光流逝,没有沉埋诗人的形象。诗篇注入了心血,自然会生命绵长。形象经历了沧桑,更显得新鲜明亮。

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心路风景
“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在今天的中国,即使没有月亮,也会星光满天。
21世纪的荣光更加均匀地洒在每个人的脸上。一人举臂一呼便群起响应的时代,似乎已经远去。
人们脸上的神情在自由而个性地绽放。
人们心底的追求更为本色和真实。人们心底的追求闪耀着愈益多彩的光荣与梦想。

社会发展,时势迁变。
纵横捭阖的英雄故事会被遗忘吗?
引领历史的伟人风采会失去光泽吗?

虽说历史的法则是严酷的,但渗透情感、智慧和人格需要的历史评述,却从来公正,甚至有些温情。
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轰轰烈烈也不假。
20世纪的轰轰烈烈已经远去,但宏大的史诗不会戛然而止,人们总会看到轰轰烈烈的史诗被一代一代地传唱,为的是给心灵世界留住永远高于实际生存状态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人们的精神需要,也是传承文化和积累智慧的必要方式。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春风里,依然弥漫着过去年代的记忆和这些记忆挟带的理想、激情,还有无数英雄们的故事。
在人们的视野中,21世纪的政治和文化沙滩,不会掩没特殊人物的光泽。
比如,关于毛泽东。
毛泽东的人生和性格、才情和作为,以至他用兵、谋政、治国的决策,在今天依然是颇有诱惑的话题。
翻检他一生的纵横捭阖史,总有些让人惊讶复兴奋的决策行为。他的果断,他的别出心裁;他的深谋,他的见近知远;他的灵活,他的预留地步,常常会在当事人以及后来者的心目中,唤起阵阵激赏和意外的涟漪。
一个行高于众的人,被一群一流的精英所选择,进而被一个民族所归仰,自然靠他自身挟带的卓而不凡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像一部大书,记载着一个人的历史重量和文化含量、智慧境界和人格品位。
解读这部大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觉,有时候,他的智慧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有时候,他的谋断犹如万泉之水出深山。
有源头,又好似没有源头。
这是让人称奇的内心世界和人格气象。
如果换一个角度,比如,从人们习惯上称为心灵窗口的诗的角度,去仔细揣摸和解读毛泽东,或许能够窥见一些神韵,领略他的人格风景。

1973年,刚刚大病一场的毛泽东,已经整整80岁了。
这年夏天,他用已经有些枯涩的情思,写了平生最后一首诗。
这年冬天,他还劳费情思地做了一件词墨韵事。

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一生的全部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对其中的一些词句作些修改。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
以老病之躯,如此这般,反复多次,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他似乎很想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诗词定稿,又好像是在进行一次艺术上的自我总结。
他或许是要为自己的心灵世界,留住一片珍贵的情感空间,留住几多动人的历史回声。
他或许是在用诗人的目光审视自己一生的行程,重温那遥远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

晚年邓小平曾这样回顾自己的心路——
我最痛苦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我最忙的时候,是当总书记的10年;我最紧张的时候,是1947年南渡黄河;最高兴的时候,是解放战争。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毛泽东,他的心路或许是——
最慷慨激昂的时候,是青年时代激扬文字。
最艰难困顿的时候,是引兵井冈山和驰骋赣南。
最郁闷痛苦的时候,是在中央苏区受到排挤和打击。
最惊心动魄的感受,是万里长征。
最高兴的事情,是解放战争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最亢奋探索的时候,是在20世纪50年代。
最悲患忧虑而又孤独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后期。

每个人返顾自己那条苍茫往时心路,概括和表达方式或有不同,但这条心路却总是环环相扣,自然相接,其中的哪一段,似乎都无法回避和省略,而许多警悟,总是在进入一定阶段之后才能够获得。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漫长,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短促,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险峻,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宽阔,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难走,依然是心路。

数量并不太多的70来首诗词,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记载毛泽东人生经历最深刻的精神自传,是记载他对事业追求的另一种生动的叙事“版本”,更是诗人毛泽东播撒在坎坷心路上的性灵花朵。
诗人毛泽东,该汇聚多少情感?
毛泽东的诗,该传递多少消息?

这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
这里有谁主沉浮的浩歌,有霹雳暴动的风烟。
这里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
这里有临海而迎潮搏浪的激情,有登山而依天抽剑的呼喊。

这里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
这里有鲲鹏展翅的恢宏遐思,有乱云飞渡的从容气象。
这里有宏图惊世界,更有腊梅傲雪霜。
这里有坐地巡天的浪漫华章,更有闲庭信步的击水新唱。

心路的风景,是这般奇绝灿烂。
细细审视笔下天地,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景、革命风云,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悲欢、历史巨变,在暮年已至的心头,该唤起怎样的波澜?

诗歌,是毛泽东的语言故乡,也是他别具一格的生存方式。
在他的血管里,似乎也流淌着红色的诗。
一步入诗的王国,他那复杂的个性,精微的感觉,奔突的思想,便有了一种遏止不住的倾泻和升华。理智和情感,现实与未来,时间和空间,在这个王国里大多能获得默契的沟通和共鸣。

当毛泽东还只是一个在黄土地上奋图生存的革命家时,美国的史沫特莱在延安的窑洞里采访了他。这位女记者的突出感受是:“他首先是一位诗人。”


陕北转战中的毛泽东
还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又一位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美国女记者采访了他。她的感受依然是:“毛泽东不仅熟悉古代诗人,而他自己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毛泽东的诗具有古代诗人的伟大品质。”

那时候,毛泽东诗词还远远没有像今天的人们看到的这样丰富,传播的范围也远远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广泛。可来自另一种文化传统的蓝眼睛,为什么一下子看出毛泽东是一个诗人呢?
她们凭的是女性的直觉和敏感?

或许不全是这样。
诗人固然要写诗,但写诗的并不一定是诗人。
诗人固然要存活在他的作品里面,但诗人的本色和气质,才华和情感,却总要在他的行为作风乃至他的事业追求里吐纳声光。
毛泽东显然不属于那种只能写诗的纯粹诗人。

作为诗人,毛泽东有着异乎常人的自信。
还是在陕北峰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他便举起套着灰色棉袄袖子的右手,指着自己对一个来访的美国人说了这样一句——
“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一个”。
从那个时候往前大约四十多年,这位创造性的诗人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啼哭,和常人没有两样。大了一些,他自然也同乡村伙伴们一道去放牛割猪草,或者嬉水上学堂。
不同的是,在这个孩子出生一百周年的时候,绿阴掩映的故乡韶山峰半腰,却长出一片占地25亩的诗词碑林,上面用花岗岩精心雕刻着他的诗作。
一条蜿蜒小道伸进这灌木丛生的山坡,正是他小时候经常放牛或玩耍的地方。那时的乡村少年毛泽东,绝不会想到,这里将会长出自己的诗林。

父亲的本意,是要把毛泽东培养成一个像自己一样富裕的农民或精明的粮商。于是,在毛泽东17岁那年,父亲决定送他去湘潭的米店学徒。
或许是意识到已经身处人生的岔路口,毛泽东动用了各种方式,说服父亲改变了主意,答应他外出求学。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毛泽东
历史不会求证于假设,但历史常常可以去假设。
如果没有在人生岔路口的这一坚定选择,以后的惊天动地和千古传奇,也许绝不可能成就。
由于毛泽东从小就不爱钱,在芸芸众生中,他可能是一个不成功的商人,他也可能会去做别的,
但大概不会是后来的政治家毛泽东,也不会是后来的诗人毛泽东。


这一人生转折的意义,在毛泽东走出韶山的那一刻,便露了端倪。他在不经意间向传统的农民生活作了一次诗人方式的告别。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一个叫月性的日本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到了长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武汉。到了瑞金。到了遵义。到了延安。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
匆匆地行走,意味着任重道远。
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
一路前行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

他先是一名学生。在湘江的波涛中舒展长臂拥抱五四大潮,成为湖南革命的播火者。
他成为了一个革命家、宣传家。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把泥腿子们引向开阔的大路上迅跑。
他成为了一个开创新路的政治家。在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中,他走出一条新路,站在遥望东方看得见曙光的山头,点燃了星星之火。
他成为了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家。屡屡打破敌人的“围剿”,在远行的红军将士们濒临绝境的时候,他拨正航向,硬是让历史拐了一个大弯。
他还成为了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在陕北高原的黄土窑洞里,他开始更为艰苦的富有创见的思想进军,使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群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

在这期间,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刊媒体上面,出现在各种各样的通电和文件当中,甚至也出现在反对他和他的事业的敌人的通缉令上。

毛泽东成了这样一个人:革命者说他是领袖,敌人说他是“匪首”,同情革命事业的朋友也会开玩笑说

用户评价

评分

印刷质量很好,不得不佩服京东的快递,太给力了

评分

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很不错的书,给岭南书房购买的,希望光大游客喜欢,感谢京东大力度促销。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 拿在手里很厚实,纸的质量不错。很好。快递很及时 说今天到 就今天到。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 拿在手里很厚实,纸的质量不错。很好。快递很及时 说今天到 就今天到。

评分

质量非常好,包装非常好。

评分

帮别人买的 我也没看到 不知道怎么样 不过货运速度很快

评分

正版图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