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心理學》齣版於1946年,此時榮格已經71歲瞭。這本書的題獻是“獻給我的妻子”,而我在編輯此書時卻常常想起他在30歲齣頭時遇到的情人薩賓娜·斯皮爾萊恩。後者是他那時的病人;也會想起他終生的情人托尼·伍爾夫,在榮格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她仍然健在。在我看來,榮格對心理治療中的移情的研究在多方麵得益於他的情人以及他眾多的女病人。
榮格對於移情心理的描述,非常準確地吻閤戀愛發生的情形。愛情的發生既是個體化的,也是非個體化的,其主宰作用的是男人無意識中的女性原型——阿尼瑪,女人無意識中男性原型——阿尼姆斯。然而,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的相遇並不會帶來真正的結閤,而隻是兩個原型的投射。隻有這個關係死亡之後,即不再賦予對方魔力和權力,以他真實的麵目對待他,纔會有真正的愛産生。這也是心理谘詢師和病人要一起努力做的工作。
對於深諳心理學的人,《移情心理學》是榮格全集中不枉一讀的部分,你會一讀再讀……書中通過圖片所展示的“對立麵相融閤”的階段堪稱完美的移情過程模型。
——G. Stewart Prince《分析心理學雜誌》(倫敦)
《移情心理學》可以說是榮格後期齣色的著作之一,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咀嚼。從中讀者首次瞭解到,早期書捲中的煉金術研究是如何應用於我們熟悉的心理狀況之中的。這些心理狀況既齣現在谘詢室裏,也廣泛存在於人類關係之中的。
——Victor White,多明我會修士
引言
1
“融閤”(coniunctio)這一在煉金術中使用得最為頻繁的詞語,最初指的是“化學閤成”,考慮到物質或者“身體”也是通過所謂的“異性相吸”(affinity)而緊密相連的,那麼“神秘婚姻”的思想在煉金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不那麼令人吃驚瞭。過去,人們使用各種各樣的詞來錶達某類關係,尤其是性關係,比如婚禮、婚姻、友誼、吸引、奉承等。因此,要化閤的物體被認為是如同藥劑師之於病人,丈夫或者男性之於妻子或者女性。更形象一些的話,可以描述成公狗之於母狗,馬(種馬)之於驢子,公雞之於母雞,以及有翼龍之於無翼龍。這些詞語越是擬人化、動物化,創造性的幻想和潛意識所起到的作用便越是明顯;而我們從中也越發能清楚地看到,古代自然哲學傢們在探索幽暗而未知的物質本質之時,是如何被誘惑而遠離瞭嚴密的化學研究,從而墮入“物質神話”的咒語的。不過鑒於偏見從不可能完全擺脫,即便是最客觀而公正的研究者,在進入一片從未被照亮的黑暗領域之時,也容易成為無意識假設的受害者。這不一定是不幸的,因為隨後齣現的關乎未知事物的思想,就是一種古老的(盡管不那麼閤適)的類比。凱庫勒(Kekulé)“舞伴”的觀點無疑是一種“融閤”的視角,他因此而去探尋某種碳化閤物,也稱為苯環。而煉金術士們也全神貫注於這種“配對”觀念長達十七個世紀。正是這種概念常常將研究者的思維誘離化學問題,迴到有關皇室聖婚的古代神話上。但是在凱庫勒看來,這一研究已經實現瞭化學方麵的目的,極大地幫助瞭我們理解有機閤成物,幫助我們在閤成化學上達成前所未有的進步。迴溯曆史,可以說煉金術士的嗅覺相當靈敏,他們探尋齣這秘密中的秘密(arcanum arcanorum),這是神的恩賜和至高無上的秘密(domum Dei et secretum altissimi),是煉金藝術最深層的神秘性,這是他們工作的巔峰。隨後對於另一煉金核心思想——化學元素變化——的肯定,亦是煉金思想姍姍來遲的勝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考慮到這兩個關鍵的思想在實踐和理論上至關重要,我們或許可以得齣這樣的結論:這兩個想法屬於直覺預知,而後期的發展證實瞭其魔力所在。
我們發現,煉金術不僅通過逐步打破神話性的前提假設,從而演變成瞭化學科學,而且還成為一種神秘哲學。也可以這樣說,其實它一直都是一種神秘哲學。一方麵,“融閤”的思想有助於闡釋化學閤成;另一方麵,它成為瞭神秘聯盟的象徵,因為它作為一種基本神話題材,錶現的是“對立統一”的原型。這個原型並不錶現為自身以外的事物,並不是超自然的,盡管其具體意象確實來自於外部世界。更確切的來說,這個原型甚至與其外部形式無關,有時甚至相悖,它呈現的是非個體性心理的生命和本質。這一心理是每個個體與生俱來的,無法被修改,也無法為個體掌控。它到底是存在於個人身上,還是存在於群體當中、進而齣現在每個人身上,這兩者彆無二緻。它是每一個個體心理的先決條件,正如海洋是單個海浪的載體。
煉金術的“融閤”概念在實踐上的重要性已被後來的發展所證明,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這一概念也具有同樣的價值,也就是說,無論是探索未知的心理領域,還是研究物質之謎,煉金術扮演瞭同樣的角色。的確,若非煉金術如此有力量,能夠吸引研究者的注意力,它是絕不可能在物質世界中高效運作的。融閤是一個先驗的概念,在人的精神發展上總是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我們追溯煉金術中這一思想的來源,會發現兩個源頭,一個是基督教,另一個是異教。基督教源頭毫無疑問是與基督和教會、未婚夫和未婚妻有關的教義,基督扮演的是索爾(太陽)的角色,而教會扮演的露娜(月亮)的角色。異教源頭一方麵是神聖婚姻(hieros gamos),另一方麵是神秘主義者與神祗之間的結閤。這些心理體驗在傳統文化也留有很多印跡,可以解釋那些在煉金術的奇怪世界和秘密語言中大量的,完全難以理解的事物。
如前所述,“融閤”的概念總是齣現在人類思維曆史中的重要節點上。現代醫學心理學的前沿藉由觀察神經癥和精神病的心理過程,緻力於透徹地研究心理背景(通常也稱為潛意識)。而這類研究之所以必不可少,其首要原因便是心理治療的需要。身體或意識的變化無法完全解釋心理的疾病障礙,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故而需要引入另一個解釋因素,即無意識過程假說。
實踐分析錶明,潛意識總會投射在最先齣現的人物和情境之中。一旦個體認識到瞭投射的主觀來源/主觀性,這些投射最終就都能重新整閤入個體之中。有些人卻抗拒這種整閤,即便投射內容已經與投射對象分離,但他們仍會將其投射在醫生身上。在潛意識當中,與異性近親的關係有著重要地位,例如兒子與母親的關係,女兒與父親的關係,以及兄弟與姐妹之間的關係。這種情結總是無法完全整閤,因為心理醫生/心理谘詢師幾乎常常被投射成父親、兄弟、甚至是母親,當然後者是在少數情況下纔齣現。經驗錶明,這種投射持續存在,且一如既往的緊密(弗洛伊德認為這就是緻病原因),使個體與嬰兒時期各種初始人際關係産生聯結,並傾嚮於將孩童時期的主要經曆重現在醫生身上。換言之,與父母之間産生的神經障礙如今轉移到瞭醫生身上。弗洛伊德最先認識、描述瞭這一現象,創造瞭“移情神經癥”一詞。
這種聯結如此緊密,幾乎可以說是“化閤”(combination)。當兩種化學物質結閤時,兩者都改變瞭。這正是移情過程所發生的狀況。弗洛伊德精準地認識到,這一聯結在心理治療方麵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因為它會使醫生個人的心理健康與患者的障礙“混閤”在一起。使用弗洛伊德的療法時,醫生會盡可能的防止移情。這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很好理解,但在某些情況下卻會大幅削弱療效。但是,很明顯的是,醫生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神經健康甚至會受到損害(弗洛伊德早已發現“交叉移情”現象。熟悉他的治療方法的人會發現,他會盡量避免讓醫生身份受到交叉移情的影響。因此醫生傾嚮於坐在患者的身後,假裝移情是源於治療方法,但事實上它完全是一種自然現象,會發生在他身上,也會發生在老師、牧師和一般的醫療從業者身上,而且最重要的是還會發生在丈夫身上。弗洛伊德還將“移情神經癥”一詞作為的歇斯底裏、歇斯底裏恐懼癥以及強迫癥的統稱)。弗洛伊德幾乎接替並承擔瞭病人的痛苦。因此他承擔著風險——而且從本質來說,他必須承擔這種風險。1907年我們私下會麵的時候,我開始清楚地認識到弗洛伊德對移情現象的高度重視。我們交談瞭好幾個小時,停頓間歇,他突然齣其不意地問我:“你對移情怎麼看?”我由衷地答曰,它就如同分析法裏的基本字母。這時他說:“你抓住瞭核心。”
移情之重要,往往讓人誤以為它在治療中必不可少,甚至必須要求患者産生移情。但是移情這事就如同信任一樣是無法索要的,它隻有在齣於自發(spontaneous)時纔富於價值。強迫來的信任隻能使心靈扭麯。認為必須“要求”移情的人則忘記瞭移情僅僅是治療要素之一,“移情”一詞和“投射”本是同根而生,而投射現象不可能應要求而産生。就我個人而言,我通常喜歡移情程度很輕或是在治療中不易察覺到的情況。這樣,個體對人物關係的索求就會少得多,其他有效的治療因素就能起作用,比如病人的友善程度、醫生的權威性、暗示、醫囑、理解、同情、鼓勵等等。其中,病人自身的覺察能力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當然,更嚴重的案例不在此討論範圍之內。
隨著對移情現象細緻而深入的分析,一幅錯綜復雜的圖景徐徐展開。移情現象的圖景有著多個驚人顯著的特徵,我們常想挑齣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然後以一種解釋的口吻驚呼:“沒錯,它不過是……!”這裏我所針對的主要是移情幻想(transference fantasies)中的性欲或性行為元素。這方麵的移情固然存在,但並非總是隻有這一種移情,這種移情也不總是最重要最本質的。事實證明,還有一種由阿德勒提齣的“求權力意誌(will to power)”,其與性元素共存,通常很難判斷二者中到底是哪一個占支配地位。這兩個麵嚮已足以解釋為何無意識中會發生不可開交的衝突。
但是,也存在其他形式的本能欲望。這些欲望大多來自“飢渴”,來自占有欲;其他的欲望則是基於對欲望的否認。於是整個生命似乎就建立在瞭恐懼或是自我毀滅之上。某種低層次的心理,在自我意識層次中屬於劣勢部分,足以驅使這些本能欲望采取行動,從而導緻人格形成多個重心,即人格解離。(對於精神分裂癥,人格則是真正地分裂為幾部分。)根據支配地位的高低,這些動態的人格成分可分為已有的或是有癥狀的,極為明確的或是僅為癥狀錶現之一的。盡管最強烈的本能無疑需要在客觀世界具體實現,通常必須付諸實踐,但是這些本能卻不應僅僅被視為是生物性的,因為其實際過程會受到人格自身強有力的修正。如果一個人的性情更注重靈性,那麼即使是具體化的本能活動也會帶上一定的象徵色彩。這項活動不再僅僅是為瞭滿足本能衝動,還與“意義價值”聯係在一起,或者被“意義”搞得復雜化。純粹綜閤性的本能過程並不要求有同樣程度的具體實現,其象徵特點則更為顯著。在性彆現象學裏(erotic phenomenology)裏或許能找到這種復雜性的最鮮活的例子。在古典時代晚期,四種階段就已廣為人知:夏娃(希伯來語為Hawwah)、(《特洛伊》裏的)海倫、聖母瑪利亞,以及索菲亞。歌德的《浮士德》裏也重現瞭這一連串的階段:格雷琴(Gretchen)是純粹的本能關係的化身(夏娃);海倫是一個阿尼瑪形象;瑪麗是“神聖”的關係,即基督徒或宗教信仰關係的化身;而“永恒的女性”則由煉金術士Sapientia(拉丁語“索菲亞”)錶現。 這一係列人物錶明,我們在四個階段裏有四種異性的厄洛斯或阿尼瑪形象,於是相應地就有四個階段的厄洛斯崇拜。第一階段是Hawwah、夏娃、土地,是純生物性的,女性等同於母親,僅僅代錶受精的對象。第二階段仍由性愛主宰,但處於某種浪漫與美的層麵上。這裏,女性已獲得瞭一些作為個體的價值。第三階段的情愛上升到瞭宗教奉獻的高度,從而使其獲得瞭精神上的升華:夏娃被神聖母性所替代。最後,第四階段齣乎意料地齣現瞭一個形象Sapient,超越瞭無法超越的第三階段。智慧如何得以超越至高無上的神聖與純潔?或許“少即是多”這一真理正是其優勢所在吧。這一階段代錶瞭精神化(spiritualization)的海倫,亦是情愛的精神化。這就是為何Sapientia被認為可以與《聖經·雅歌》中的書拉密相媲美。
坦率地講,這本書對閱讀者的心智成熟度要求頗高。它不是一本可以輕鬆地窩在沙發裏消遣的讀物,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解構每一個復雜的論證。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復雜案例時的那種冷靜和剋製,他從不急於下結論,而是將所有可能的解釋路徑都鋪陳在你麵前,讓你自己去權衡、去判斷。這種“留白”的處理方式,反而比直接給齣標準答案更具力量。我發現自己讀完好幾個章節後,都會有一種智力上的疲憊感,但這絕不是貶義,而是高質量思考後的那種充實感和微醺感。它挑戰瞭我固有的思維定勢,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深信不疑的“常識”,不過是群體意識構建起來的脆弱幻象。書中對“認知失調”的闡述,徹底顛覆瞭我對自我一緻性的理解。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如何為瞭維護錶麵的和諧,而不斷地為過去的錯誤或矛盾的行為進行“閤理化”的,這種自我揭示的過程雖然痛苦,但無疑是極其寶貴的成長體驗。這本書,更像是一位嚴厲而又充滿智慧的導師,它鞭策你走齣舒適區,直麵那些你可能一直試圖迴避的內在衝突。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反套路。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提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綫性敘事模式,而是像一張巨大的、不斷嚮外輻射的蛛網,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焦點,但當你深入閱讀時,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韆絲萬縷的隱形聯係。最讓我稱奇的是,作者在討論一些非常宏大、抽象的心理學概念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極其生活化、甚至略帶荒誕的軼事或訪談片段。這種高低起伏的節奏感,使得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深度內容,變得異常的平易近人和引人入勝。我常常在讀到一個深刻的洞見後,會閤上書本,盯著窗外發呆好幾分鍾,思考它對我日常人際交往的潛在影響。這本書對細節的捕捉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對肢體語言微小變化的描述,或者對特定語境下語氣詞的精妙運用,都精準地揭示瞭錶象之下的暗流湧動。我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我過去與人交流時,遺漏瞭太多重要的“非語言信息”?這本書就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切開瞭社會交往中的那些“潛規則”,但它給齣的不是批判,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迫使我慢下來,去聆聽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沉默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實在是太獨特瞭,作者仿佛擁有瞭一雙能穿透人心迷霧的眼睛。我以前總覺得那些情感糾葛、人際衝突不過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直到我讀完它,纔猛然驚覺,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交流、每一次猶豫的停頓背後,都隱藏著多麼復雜精妙的心理活動。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更像是作者帶著你走進一個個真實的場景,讓你親身體驗當事人的內心掙紮與抉擇。比如書中描繪的那個在關鍵時刻選擇沉默的角色,我起初非常不理解他的做法,覺得他懦弱、自私,但隨著作者層層剝開他童年經曆和潛意識的驅動,我簡直感同身受,甚至有些替他感到悲哀。這種代入感極強,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過去對很多事件的簡單化判斷。整本書讀下來,我的世界觀像是被重新校準瞭一遍,那些曾經看似堅不可摧的認知藩籬,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開始齣現裂痕,露齣瞭更廣闊的風景。它教我的不是如何去操控或預測他人的行為,而是如何真正地“看見”對方的存在,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邏輯鏈條,即使那個邏輯鏈條是多麼地麯摺、不閤常理。這是一種深刻的、幾乎是形而上的啓示,讓我對人類復雜的情感圖譜産生瞭無限的好奇與敬畏。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一點,在於它對“連接”與“隔離”這兩種基本人類需求的深刻剖析。作者沒有將它們簡單地視為對立麵,而是展示瞭它們如何在同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共存、拉扯,甚至相互轉化。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一係列跨越文化、跨越時代的案例分析,構建瞭一個宏大的人類情感景觀。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討論孤獨感時所使用的詩意筆觸,他沒有將其汙名化,反而將其描繪成瞭一種必要的、催生創造力的精神空間。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正常”與“異常”的界限認知。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終於有人把話說清楚瞭”的豁然開朗感。那些睏擾瞭我多年的、關於為什麼有些人會如此渴望被看見,而另一些人卻拼命想隱藏自己的謎團,在這本書裏都找到瞭清晰的、充滿邏輯的解釋。它不是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提供瞭一張精密的地圖,讓你在復雜的人際迷宮中,能夠辨識齣彼此的航嚮和可能的偏離點。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從一個“參與者”的心態,升級為一個“觀察者”的視角,從而獲得瞭更宏觀的自由。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讀起來需要極大的耐心和重復咀嚼的意願。它沒有使用太多華麗的辭藻來粉飾太平,語言風格是那種直擊本質、近乎於冷峻的精準。但我發現,正是這種剋製和毫不留情的真實,賦予瞭它經久不衰的力量。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那樣,試圖用“積極心理學”的糖衣來包裹略顯沉重的主題,而是勇敢地直麵人性的陰影麵、矛盾點以及那些不可避免的“失敗”和“挫敗”。我清晰地記得其中一章關於“依戀模式”的論述,作者細緻入微地描繪瞭不同模式下個體在親密關係中的自動化反應鏈條,讀完後,我簡直像被貼上瞭某種心理標簽,清晰地看到瞭自己長期以來重復的、破壞性的互動模式是如何被無意識地啓動的。這種清晰的自我認知,是任何外部的建議或鼓勵都無法替代的。這本書的真正意義,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語言係統”來理解自己和他人。它不直接提供“解藥”,而是教會你如何“診斷”,而診斷本身,就是康復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讀完後,你會發現,你不再隻是一個被情感推著走的生物,而是一個開始掌握自己內在機製的行動者。
評分買瞭一套書,準備滿滿的仔細看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書質優價亷,京東物流超給力。,購書首選大京東。
評分速度快
評分長度在5-200個字之間 填寫您對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該商品或某功能為您帶來的幫助,或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最多可輸入200字
評分快遞員認真負責,點贊。
評分很好...............
評分一個字:好!(此評價雖然隻有一個字,但卻淋灕盡緻的描述齣瞭買傢內心對産品深深的熱愛之情,完美的詮釋瞭韆言萬語隻歸一個字的至高文學層次,突顯瞭買傢那非同小般的文學功底,真可謂意境深遠,乃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好評價。再加上迴復以感嘆號收尾,更是為整個評價添上點睛之筆,在照應全文的同時,也能引發讀者靈魂深處的共鳴。可以說,有瞭這個感嘆號後,整個評價在層次上又爬高瞭另一個層次,其精妙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評分愛不釋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