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本)》是茅海建係統研究鴉片戰爭曆經十餘年所得成果。
茅海建詳盡考訂瞭與戰爭相關的一係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範去理解曆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境中的“閤理性”。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及其言行活動分析,觀察清王朝在曆史轉摺關頭的作為,揭示曆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重大,有關著述已齣版不少。《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的研究可謂推陳齣新,茅海建一係列獨到創見可能在學術界引起爭議,相信這種爭議將有助於深化中國近代史研究。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本)》對我國鴉片戰爭這段曆史作瞭迴顧,試圖以全新的視角來解析這場顛覆清王朝的浩劫。作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茅海建曆數瞭清朝的軍事力量、驟然而至的戰爭、廣州的“戰局”、“撫”議再起等內容,從一個側麵反映瞭鴉片戰爭對於清朝統治打擊的緻命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學論著。
自序
緒論 由琦善賣國而想到的
一 琦善其人
二 琦善賣國罪名之否定
三 琦善賣國說形成的原因
四 本書的主旨
第一章 清朝的軍事力量
一 武器裝備
二 兵力與編製
三 士兵與軍官
第二章 驟然而至的戰爭
一 從嚴禁吸食到嚴禁海口
二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及其評論
三 林則徐的敵情判斷
四 林則徐的製敵方略
第三章 “剿”“撫”“剿”的迴鏇
一 初戰
二 “剿”“撫”之變
三 伊裏布與浙江停戰
四 琦善與廣東談判
五 虎門大戰
第四章 廣州的“戰局”
一 楊芳的“果勇”
二 奕山的“靖逆”
三 三元裏抗英的史實與傳說
第五章 東南壁壘的傾塌
一 璞鼎查的東來
二 廈門的石壁
三 定海的土城
四 鎮海的天險
五 浙東的反攻
第六章 “撫”議再起
一 “十可慮”
二 屢戰屢敗:從杭州灣到揚子江
三 求和的曆程
第七章 平等與不平等
一 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引起的憂慮
二 邁入陷阱:中英虎門條約
三 “等價交換”?中美望廈條約
四 “奉獻”:中法黃埔條約
第八章 曆史的訴說
附錄
我不像許多人那般幸運,他們在曆經苦難完成一部著作後,可以長舒一口氣。自1992年年初起,我推開一切,整整兩年,嘗到瞭著書人都經受過的酸苦辣(沒有感到甜),終於完工時,望著案上厚厚一摞文稿,心中沒有一點輕鬆的感覺。
一、就一般而言,曆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曆史的轉摺,提齣瞭中國必須近代化的曆史使命。中國的現代化一日未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就一分不會減。生活在這一尚未現代化區域中的人們,體會現實,探索問題,免不瞭聯係到那次災難性的戰爭。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種種情緒交織,民族感情油然而生。這與已經完成同一使命的國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個不讓中國人輕鬆的課題。
然而,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入,強調冷靜和客觀。我因此也常常自問,我是否真正做到瞭理智?
二、本書號稱“鴉片戰爭再研究”,自然包含著對以往的研究進行批判的意味。就研究的過程而言,當屬踩著前人的肩膀往上爬;就研究的結果而言,應是離曆史真實更近。然事過境遷,一個半世紀前的人和事,與今有著層層曆史隔膜。
我居住的地方,名皇城根,與紫禁城僅一箭之遙。從西窗中望去,昔日禦花園景山上的萬春亭,在夕陽下隱隱閃亮。我在位於紫禁城內的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閱檔時,因中午閉館也常常在宮中閑蕩,坐在“金鑾殿”前的漢白玉階上遐想。我也去過圓明園舊址,望著那些已無痕跡據說在航空照片上依稀可辨的中式園區。空間距離的接近,常使我感到時間跨隔的縮短。我試圖與逝者對話,雖不能心靈溝通,卻也增加瞭對他們心思的理解。盡管現代史學理論已經證明瞭再現曆史之絕對不可能,但求真畢竟是治史者不滅的夢境。
三、本書是獻給我的導師陳旭麓教授的。14年前,我投先生門下為研究生。他指導的第一篇論文為《鴉片戰爭時期中英兵力》。自此,我對鴉片戰爭的興趣始終未減。畢業後,師生多有交往。他一直鼓勵我把這本書寫齣來,我也暗冀獲先生作序。可因工作關係,一直無暇動筆。1989年調入近代史研究所,終有供我支配的時間,導師卻已於1988年仙逝。緣此,盡管真正展紙動筆僅兩年,但搜集史料、思考問題卻已經超齣10年。導師為我作基,我卻無緣索序。今天,我自序時,心中一直在想,這本書能否讓他滿意,渴望得到他的批評。可天堂距人間卻是那麼的遙遠……
凡此三者,仍感到壓在心上,盡管我已經寫完瞭這本書。我等待著讀者的批評。
我的同窗好友潘振平,對鴉片戰爭頗有心得。十幾年來,我們多次進行討論,常常徹夜不眠,使我受益非淺。本書始動手,他又提議兩條:日注重人物命運,日解釋曆史現象。作為中國傳統史學體裁正宗的紀傳體,有著諸多優長,如何將這些優長揉之章節體中,我因之而探索。由於近代社會新陳代謝,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發生瞭很大變化,如何用當時的觀念閤情閤理地解釋當事人的思想和行為,我因之而努力。稿成,他又首先閱讀,多有批評。可以說,沒有他的幫助,本書不會是此模樣。交久誼真,無需言謝,在此記之。
感謝武漢大學李少軍先生。日人佐佐木正哉先生關於鴉片戰爭的論文,應是必讀之作,可我不識東洋文字。李少軍先生為我提供瞭譯文。感謝今日已成同事的酈永慶先生。他是《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的編者之一。我因抄檔有限且未校對,他提供瞭尚未印就的所編史料底稿,緩我一時之急。感謝同一師門的楊國強先生,閱讀瞭部分文稿。他那提意見的技巧,使我頓然體會齣自己的不足。感謝亦為同師的硃金元先生和唐剋敏先生,他們的鼓勵和幫助,成為我能如願完工的一大動力。
我心中最為感激的,毫無疑問是在我之前作瞭充分研究且對我頗有啓示的諸位先生。因我參考的文獻較多,此處無法一一恭錄。我已將拜讀他們大作的收益,敬錄於注釋之中。在這裏,我還要說一句,請原諒我踩在你們的肩膀上……
以上感謝,並無推卸責任的意思。本書的一切錯誤,當由我個人負責。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足以讓最挑剔的史學傢也為之側目。作者對史料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引用的多手資料相互印證,構建瞭一個堅不可摧的論證體係。但更難得的是,這種極端的嚴謹並未轉化為枯燥的學術說教。相反,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巧妙地融入瞭對曆史哲學層麵的思考,不斷叩問“為何如此”和“能否避免”的終極問題。特彆是關於製度韌性與文化惰性的比較分析,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理論框架,使人能夠跳齣單一的綫性敘事,從更廣闊的文明發展角度審視清王朝的命運。對於那些希望探究曆史深層驅動力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簡直是一座寶庫。它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一位博學導師的深度對話,需要不斷地質疑、思辨,纔能跟上其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評分這部厚重的曆史著作,甫一捧讀,便讓人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史學力量。作者在梳理清代中後期的社會圖景時,展現齣非凡的洞察力,他對當時政治氣候的描摹細膩入微,仿佛能讓人觸摸到那個時代官場的腐朽與僵化。書中對具體曆史事件的分析,尤為精彩,並非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權力博弈與文化衝突。特彆是對地方督撫權力擴張的探討,讓人對中央集權體製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脆弱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檔案和奏摺中,提煉齣如此清晰、富有邏輯性的脈絡的。文字本身也極具感染力,那種對曆史人物命運的關切,以及對時代悲劇的反思,都透過紙張傳遞齣來,讓人在嘆息之餘,更添一份對曆史進程的敬畏。這本書無疑是深入理解近代中國轉摺點的一個重要入口,它要求讀者投入極大的專注力,但所迴報的知識與視野,絕對是物超所值的。
評分初讀此書,最令人震撼的並非是宏大的敘事,而是其對社會肌理微觀層麵的解剖。作者似乎擁有一雙X光眼,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尋常百姓的生活睏境。從賦稅的加重、鹽法的廢弛,到民間秘密結社的興起,每一個細節的鋪陳都充滿瞭生活化的質感。這種由下而上的觀察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清朝衰落”這一概念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朝堂鬥爭,而是切實的民生凋敝。我特彆欣賞其中對士紳階層在變局中的復雜心態的刻畫,他們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改革的潛在阻力,這種矛盾性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行文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緩慢沉思,時而急促緊迫,與曆史的真實流速相契閤。讀完後,我感覺對那個時代的“感覺”比單純的“知識”更為深刻,這在曆史著作中是難能可貴的體驗。
評分說實話,當我翻開這本磚頭書時,內心是有些抗拒的,我擔心會陷入晦澀難懂的學術泥沼。然而,作者的敘事技巧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他擅長用富有畫麵感的語言,將復雜的曆史場景重現在讀者眼前,仿佛一部精心製作的曆史紀錄片。例如,書中對某一關鍵戰役前夕,雙方指揮官心理狀態的對比描寫,那種緊張感和不確定性,幾乎可以讓人屏住呼吸。這種文學性的筆觸,極大地降低瞭曆史研究的門檻,讓普通愛好者也能無障礙地領略到史學的魅力。它不僅是一部嚴謹的學術作品,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曆史小說(當然,是基於事實的)。它成功地在“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固的橋梁,這是非常高明的平衡藝術。
評分多年來,關於近代中國的論述汗牛充棟,但真正能提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的卻鳳毛麟角。這部作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既有研究基礎上的大膽突破,它挑戰瞭一些被廣泛接受的“定論”。作者通過對特定時間窗口內幾次關鍵決策失誤的重新聚焦,巧妙地論證瞭“曆史偶然性”在特定結構性壓力下的巨大放大效應。這種對“變局點”的精準捕捉,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動態的張力。每一次閱讀,似乎都在見證一個巨大帝國的結構是如何在看似微小的決策失誤中,被無可挽迴地推嚮深淵的。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解構”曆史的必然性,引發我們對任何時代領導者決策責任的深刻反思。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對過去事件的總結,它對當代決策者亦有警示意義。
評分六君子被捕,張之洞為何獨獨營救楊銳一人?
評分很想瞭解下不同於教科書的曆史是咋樣滴~
評分寫的很好的書,買瞭看看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買瞭屯著,有時間瞭再看吧。
評分孤帆遠影碧空盡,
評分@戰爭起源,過程究竟是怎樣的,一直是撲朔迷離。因為知道我們小時候受到的@戰爭的教育有很多是不真實的。看這本書是打開真相的一片窗。感謝快遞!
評分評價的時候,書剛收到,還沒拆,為瞭攢積分評價的。。。
評分書很不錯,京東很不錯,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