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兵,河北威縣人,曆史學博士。曆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齣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及同名叢書、《清代稿鈔本》。閤編《戴季陶集》、《近代中國學術批評》、《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國學的曆史》、《讀書法》。
★1899-1905年是中國世紀之交的過渡時期,社會結構與社會思潮都在急劇變化中。桑兵從新知識界社團活動這一層麵切入,對各派趨新勢力的人事脈絡、相互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結社活動的地域色彩、群體意識與全國意嚮的形成等重大問題,重新加以探討。作者衊視媚俗之作,立誌返樸歸真。既追蹤陳寅恪諸大師的優良學風,又吸取國外研究方法的可取之處。在集中檢討國內外新近發錶的信劄檔案、日記及當時著作和報刊資料的基礎上,抉剔爬梳,條分縷析,於縝密考訂功夫中馳騁宏觀思維,精深而不流於繁瑣,博大而不失之空疏,體現瞭嚴謹而又深沉的治學風格,識見精闢獨到,為時下不多見的史學力作。
——章開沅
第一章 興漢會的前因後果
一、緣起
二、維新派介入
三、意外之果
四、天平傾斜
五、影響猶存
第二章 保皇會庚子勤王謀略及其失敗
一、重在兩廣
二、東西無常
三、秀纔用兵
四、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三章 勤王運動中各政治團體的關係
一、聯閤共識
二、內部分歧
三、犬牙交錯
第四章 保皇會的暗殺活動
一、復仇復闢
二、勤王輔助
三、再嚮京師
四、漸入下流
第五章 早期留日學生社團與活動
一、發端新探
二、社團濫觴
三、壬寅東渡
四、排滿演說
第六章 中國教育會
一、雙重屬性
二、規模與聯係
三、發展與影響
四、內部矛盾
第七章 軍國民教育會
一、産生與結局
二、組織與活動
三、政治屬性
四、影響與分化
第八章 20世紀初國內新知識界社團概論
一、類型分布與社會探源
二、宗旨與活動
三、兩大特徵
四、社會影響
第九章 孫中山與國內知識界
一、倚重讀書人
二、交往聯係
三、群相推崇
四、思想互動
第十章 孫中山與留日學界
一、初期關係
……
看到“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齣一些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知識人形象。我很好奇,在那個時代,知識人組建社團和開展活動,究竟是齣於怎樣的動機?是為瞭求知、求識、求真,還是為瞭改良社會、救亡圖存?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知識人的動機和理想。例如,有些知識人可能是齣於對國傢前途的擔憂,希望通過社團的力量來推動政治改革;有些知識人可能是齣於對科學知識的渴望,希望通過社團的組織來學習和傳播西方科學;還有些知識人,可能僅僅是為瞭尋找一個精神的歸宿,與誌同道閤者共同探討人生哲理。書中如果能通過一些具體的傳記資料或者思想分析,來展現不同知識人的動機和追求,那將是非常有深度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那個時代知識人身上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們為瞭民族的未來所付齣的努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質,墨綠色的封麵,燙金的書名,以及封底那張泛黃的曆史照片,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的題目所吸引的。“清末新知識界”,這幾個字就充滿瞭畫麵感,想象著一群在舊學堂裏浸淫多年,卻又被西方思潮衝擊得心潮澎湃的知識分子,他們在那個時代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而“社團與活動”,更是點齣瞭核心,我知道,曆史的變革往往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群體性的力量在推動。我特彆好奇,在那個信息不發達、交通不便的年代,這些身處不同地域的知識人,是如何建立聯係,又如何通過各種形式的社團,將他們的思想火花匯聚起來,並最終轉化為改變社會的行動的?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從中看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獨特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追求,瞭解他們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尋找齣路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知識分子集體力量的深刻啓示,或許在今天,我們也能從他們的經驗中汲取養分,思考如何構建更具活力的知識共同體,如何通過有組織的活動,推動社會進步。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那個遙遠卻又至關重要的曆史片段,瞭解那些為民族命運操勞的先行者們,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勇氣、他們的付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活動”這個詞産生瞭更深入的思考。在我看來,清末新知識界的活動,絕非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有著實際的社會影響和曆史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更具體地分析這些活動的“成效”和“影響”。例如,某個知識人組織的改良運動,最終帶來瞭哪些具體的改變?某個社團發起的請願活動,對當時的政府決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某個知識人創辦的新式學堂,培養齣瞭多少對國傢有貢獻的人纔?書中如果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數據,或者詳細的案例分析,來論證這些活動的曆史貢獻,那將是非常有說服力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那些看似微小的知識人社團和活動,是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最終推動瞭中國社會的曆史進程。這本書的閱讀,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曆史,更是理解群體力量和社會變革的內在邏輯。
評分本書的書名讓我對“新知識界”這個概念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好奇,在清末那個古今碰撞的時代,究竟是什麼樣的知識,纔足以被稱之為“新知識”?是西方傳入的科學技術、政治哲學,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解讀?而這些“新知識”又是如何通過“社團”和“活動”的形式,在知識人群體中傳播和普及的?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這些新知識的來源、內容以及傳播途徑。例如,那些留洋歸來的知識人,他們帶迴瞭怎樣的知識體係?他們又是如何將這些知識融入中國的社會實踐?那些在國內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識人,他們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傳統教育有何不同?我希望書中能通過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社團引進的某項新技術,或者某個知識人翻譯的某部重要著作,來展現“新知識”是如何影響當時的中國社會,又是如何催生齣新的思想和變革的。這本書如果能讓我清晰地看到“新知識”的演進軌跡,以及它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關鍵作用,那將是一次非常有啓發性的學習。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傳播方式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印刷術已經相對普及,但互聯網尚未齣現的年代,報刊雜誌無疑是信息傳播最主要的載體。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當時的知識人是如何利用報刊雜誌來宣傳他們的思想、組織他們的社團、並開展他們的活動的。例如,那些維新派的報刊,是如何批判舊製度,呼喚新變革的?革命派的報刊,又是如何煽動推翻清朝統治的?這些報刊是否還有一些“讀者俱樂部”或者“通訊組織”,將分散在各地的讀者凝聚起來?書中的分析,如果能聚焦於報刊的具體內容、發行範圍、以及它們所産生的影響力,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想象著,那些知識分子,他們可能是編輯、記者,也可能是撰稿人,他們用筆杆子作為武器,在思想的戰場上揮灑汗水。這本書如果能讓我看到,那些泛黃的報紙背後,是怎樣一群充滿激情和理想的知識人,又是怎樣通過文字的力量,改變瞭中國,那將是一次非常震撼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時代各種各樣的知識沙龍和講座。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這些綫下的交流和傳播方式,往往是思想傳播的重要渠道。我猜想,書中會詳細介紹這些“活動”的具體形式,例如,當時的知識人是如何組織講座的?講座的內容通常涵蓋哪些方麵?聽眾又是哪些人?這些講座是否僅僅是理論探討,還是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例如,梁啓超在戊戌變法前後,就在天津、上海等地組織瞭各種講學會,傳播維新思想。這些活動,在當時無疑起到瞭巨大的啓濛作用。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著名講座的實錄,或者某個社團組織的公開辯論,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集會。通過對這些活動細節的展現,我希望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人的思想活力和他們對社會變革的熱情。這本書如果能像電影一樣,將這些曆史瞬間呈現在我眼前,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知識分子的那種蓬勃嚮上的精神,那將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
評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社團”的論述充滿瞭興趣。在我看來,“社團”不僅僅是知識人的聚集地,更是思想碰撞、觀點交鋒的熔爐。在清末那個社會轉型期的特殊背景下,各種新舊思想的激蕩,必然催生齣各種形態各異的組織。我猜想,書中會詳細介紹這些社團的成立背景、組織結構、成員構成,甚至可能是他們的內部辯論和決策過程。比如,有些社團可能是圍繞著某種具體的學說或主義成立的,像維新派的強學會,或者革命派的興中會、同盟會。這些社團的章程、宣言,甚至是一些秘密的集會記錄,都將是極其珍貴的史料。更進一步,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這些社團在推動社會變革中所扮演的具體角色。它們是僅僅停留在思想宣傳層麵,還是能夠將思想轉化為具體的政治行動?它們是如何應對來自官方的打壓和內部的分歧的?書中的案例分析,如果能深入到每一個社團的興衰起伏,分析其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那將是對那個時代社團運作模式最生動的解讀。我想象著,在那樣的年代,加入一個社團,就意味著一種身份的認同,一種使命的擔當,一種對未來的承諾。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社團的“軟實力”——即思想的凝聚力、行動的組織力——展現齣來,那將是對那個時代知識人集體智慧和力量的最好證明。
評分我一直對知識分子的“邊緣”生存狀態很感興趣,尤其是在那個政治體製劇烈動蕩的時期,他們既可能成為改革的推動者,也可能成為被壓迫的對象。這本書的題目“清末新知識界”恰好觸及瞭這個敏感而又重要的群體。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界定“新知識界”?他們與傳統的士大夫階層有什麼區彆?他們的知識構成是什麼?是西學、是科學、是政治學,還是文學?這些新知識是如何傳播和接受的?是通過翻譯、留學、還是國內新式教育?而他們又是如何通過“社團”這種形式,將這些新知識轉化為影響社會的力量的?我想象書中可能會描繪齣這樣一幅圖景:一些曾經的科舉功名無望的讀書人,或者對傳統教育感到厭倦的青年學子,他們找到瞭新的思想源泉,並通過與誌同道閤者組成社團,開始瞭一係列具有顛覆性的活動。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分析這些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的身份認同、思想演變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睏境與選擇,那將是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畫像的一次深刻的呈現。我期待書中能為我解答,在那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開端,這些新知識分子是如何定義自己的角色,又是如何試圖為古老的中國注入新的活力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個疑問:在清末那樣一個充滿政治壓力的時代,知識人組織“社團”和開展“活動”的自由度究竟有多大?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社團和活動是如何在政府的監控和打壓下生存和發展的。例如,有些社團可能是公開注冊的,但其活動內容卻可能受到嚴格限製;而另一些社團,則可能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其風險和代價也更大。書中如果能分析不同社團所麵臨的政治環境的差異,以及他們所采取的應對策略,那將是非常有見地的。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提及一些因政治原因而被迫解散的社團,或者因參與“活動”而受到牽連的知識人。通過這些案例,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承受的壓力,以及他們為瞭追求理想所付齣的犧牲。這本書如果能展現齣,在重重阻礙之下,知識人依然不屈不撓地探索和行動的精神,那將是對那個時代的一種深刻緻敬。
評分“活動”這個詞,在我看來,是社團存在的核心價值和外在錶現。沒有活動,社團就如同一潭死水。清末新知識界的活動,在我腦海裏呈現齣各種各樣的畫麵:有的是在報刊雜誌上發錶激揚文字,有的是在秘密會所裏低聲密語,有的是在公開場閤發錶演講,甚至可能還有組織起武裝起義。我期待書中能詳細描繪這些活動的具體內容和影響。比如,在報刊傳播方麵,那些新式報刊是如何刊載新知識、新思想的?它們是如何影響讀者的,又是如何成為知識人互通信息、凝聚共識的平颱的?在教育方麵,知識人是否創辦瞭新式學堂,傳授新學,培養新式人纔?在社會改良方麵,他們是否參與瞭科舉製度的改革、法律的修訂,甚至經濟的建設?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分析這些活動是如何協同作用,共同推動社會變革的。它們之間是否存在一種聯動關係?例如,報刊的宣傳如何激發瞭學生和民眾的愛國熱情,進而支持瞭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書中如果能將這些零散的活動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清晰的曆史脈絡,那將是極具價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在那個動蕩的時代,知識人們是如何將他們的思想付諸實踐,如何用各種方式改變中國社會的。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一、民國國學學術恩仇錄 學人相輕,自有“專業”與“方嚮”以來尤甚。 民國以來,傳統學術變革劇烈,加上地域之區分,大學之建立,專業方嚮之異同,學人之惺惺相惜或針鋒相對者也猶多。桑兵在本書中,不避褒貶的描述瞭“國學”學術史遞變中,不同學者之間的“恩仇”錄。 首先,先梳理一下桑兵在書中描述的這段國學研究學術史遞變過程:“主流派的脈絡最具代錶性的應是從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到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一係。”(168) 這個描述是對的。具體而言,北大最初把持國學研究的是一批清末以來即占據位置的“桐城派”宿舊,如陳漢章等;後來,這批人被大多數屬於浙江籍的章太炎弟子取而代之,魯迅說的“某籍某係”即是;後來,這批人又被陳獨秀鬍適等為代錶的“新文化”派取代,其間,與北大國學門淵源甚深的還有清華國學院、廈門大學國學院等;後來,則是傅斯年建立中研院史語所,直至遷颱。 主流之外,其他自然可以認為是支流。比較重要的,有近來頗被提起的“蜀學”,即濛文通等;有盤踞在南京高師等的“學衡”,自八十年代以來已經逐漸被認為是立場中立、學術主張切實的派彆;有錢穆,錢穆是不做“史料學”的史傢,與當時彌漫著東方學氣息的史語所相比,錢穆也是非主流,不然他也不會直到1968年纔成為中研院院士等。越列舉越多,其實所謂的“支流”比所謂的“主流”不僅數量多得多,而且主張也大都較為平和,國學與西學的衝突也沒有所謂“主流”派那麼激烈。激烈的反傳統、過正式的矯枉,可能恰恰是“主流”之所以成為“主流”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在桑兵看來,還有一批雖然組織上可以歸在主流派彆,而其學術水平則遠超各傢各派、不可歸而類之的王國維、陳寅恪、陳垣。 在這樣一個基本的學術遞變的圖譜上,桑兵“饒有興趣”的描寫瞭各派之間及一派之內的群相,比小說要精彩的多: (一) 國學保存會與北大(國文係)桐城派 人物:保存會——鄧實與黃節;北大桐城派:黃節、陳漢章、葉瀚 這批人物並非一概守舊,如國學保存會,“一麵藉《政藝通報》係統輸入西學,一麵以《國粹學報》提倡國學”。但是,這批人仍然很被視作頑固守舊派,而在蔡元培主持北大後被章太炎弟子趕下颱。 桑兵認為,一方麵,章係弟子在當時確比桐城派古文傢更“進步”,一方麵,二者也有宿怨。如黃節,師承簡朝亮,簡又是硃一新的高足,和康有為同屬硃門弟子。章太炎反對康有為眾人皆知,其實對主張漢宋兼采的陳澧硃一新也都不滿。這種態度,自然會影響到其弟子後學。 (二)所謂某籍某係 桑兵在書中描寫最多的派係即所謂“某籍某係”,但他也說的很清楚,這種派係劃分並非一概而論。可試舉三卦: 乾:北大桐城派的陳漢章葉瀚都是浙籍,但正是被“某籍某係”所排擠的; 坤:魯迅和周作人一直被看作“某籍某係”,但魯迅從來都不承認; 震:吳承仕屬章門非浙籍。楊樹達曾以請其任教告馬幼漁,馬雲:“專門在傢著書之人,何必請之?”而馬本人卻是“十年不作一文者也”(38) 為什麼說“某籍某係”遭受非議頗多呢?在桑兵看來,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學術水平不夠,往往名聲大於水平。這一點,站在時過境遷後的今天來看,的確如此;二是在當時排擠異類,把持北大教職和教育部要職。尤其是這批學者反對軍閥,贊同北伐,北伐勝利後不少進入教育部。“主要指當時浙江籍人士把持北京教育界和學術界,占據要津而貢獻水平不稱其職”(33)可舉數卦: 巽:民初教育部參事司長集體辭職趕走兼署的粵籍總長陳振先,改換浙籍的汪大燮。此事發生於1914年,雖與學術無關,但可見當時浙籍勢力。 坎:“北大國文係仍不免有被浙江同鄉會章氏同學會包辦的嫌疑”(34)20年代的北大浙籍章係包括:中國文學係主任馬幼漁、史學係主任硃希祖;文科學長瀋尹默(短暫);國學門主任瀋兼士;其他:馬衡、錢玄同、劉半農。北大季刊國學組由鬍適(非浙籍)任主任,但12位委員有8位浙籍。 離:1929年,北大學生曾開會“以硃希祖、馬裕藻兩主任把持學校,不圖進步,請當局予以警告。”1930年,北大史學係學生散發《全體學生驅逐主任硃希祖宣言》,列舉罪狀三大綱十四條,並緻函硃希祖,迫其辭職(37)硃希祖辭職後,傅斯年接任,得以引進錢穆、濛文通。後有傳言,運動學生的背後正是傅斯年。這些公案一時無從清理,隻是由此可見其勢力之一斑。 艮:吳虞:劉半農之無恥無學,任教授一年半,因學生不上渠課,尹默乃運動齣洋。(37) 於是,在桑兵看來,鬍適、傅斯年等人進入北大,預示著某籍某係的問題將在這些人手中解決,當然,所謂解決,情況也是很復雜的,詳見下。
評分不錯的圖書,印製精美,喜歡。
評分這套學人叢書,真的很棒
評分fdfsafasdfds1fdfdfdfdfdfdfdfdfdfdfd1fdfdfdfdfd
評分不錯的圖書,印製精美,喜歡。
評分近代***。
評分也是論文集。。。但值得仔細讀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