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三国(第1部):你一定爱看的另类三国史

胡说三国(第1部):你一定爱看的另类三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勇军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
  • 幽默
  • 轻松
  • 架空历史
  • 另类历史
  • 文化
  • 小说
  • 流行文化
  • 趣味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94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67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胡说三国(第1部):你一定爱看的另类三国史》的论述方法、提出的观点基本上是新的。虽然“一家之言”有“胡说”的危险,但是作者解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胡说三国(第1部):你一定爱看的另类三国史》是此书的第一部,写到《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目录

作者序
人物年表
《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0.184年
1.大汉掘墓人汉灵帝
2.刘备的春天
3.敲响帝国的丧钟
4.全才张角
5.刘备的第一桶金
6.超级偶像派加超级实力派
7.刘关张的武器
8.刘备的第一战
9.刘备的第二战
10.神医张教主之死
11.能干的太子党

《三国演义》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12.大汉最后的宁静
13.汉灵帝临死前点一把火
14.十常侍和何进大战五回合
15.何进的隐秘
16.婆媳之争
17.居心叵测的袁绍

《三国演义》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18.同归于尽
19.第一个抢劫犯
20.董卓抽到了上签
21.可怜生在帝王家
22.董卓的抢劫步骤
23.董卓的选择
24.吕布的武器和马
25.心理学大师李肃
26.不忠不孝的吕布
27.好爸爸董卓
28.废立皇帝

《三国演义》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29.袁绍的英雄秀
30.董卓埋下的祸根
31.废帝之死
32.董卓的恶行
33.英雄曹操
34.粉丝和偶像

《三国演义》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35.陈宫的痛苦
36.曹操的义军
37.十八路加一路诸侯
38.有中国特色的盟主选举
39.温酒斩华雄
40.三英战吕布
41.武将的等级和战力

《三国演义》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42.没有担当的袁绍
43.真正的盟主
44.孙坚私吞玉玺
45.盟军作鸟兽散

《三国演义》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46.保守党刘表
47.袁绍的厚黑学
48.袁绍的第一战
49.袁绍是一个好领导
50.孙坚的性格与命运

《三国演义》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51.丧失斗志的董卓
52.危机临近
53.连环计
54.女神与玩物
55.千年的经典台词

《三国演义》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催听贾诩
56.男人和女人
57.王允添柴烧火
58.李肃大师再次出手
59.顽固的极左派
60.长安的第一次浩劫

《三国演义》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61.曹操的崛起
62.人熊典韦
63.曹操的杀父之仇
64.蝴蝶效应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65.大慈善家糜竺
66.孔融的嘴上功夫
67.闪电侠刘备
68.不想做诸侯
69.太史慈不想冒险
70.吕布和陈宫的宿命

《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71.自大狂吕布的君子战
72.曹操建立威信
73.三国第一胖
74.吕布的遗憾
75.缺粮!缺粮!
76.三让徐州
77.第一功臣糜竺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李催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78.礼貌周全的刘备
79.八卦的力量
80.杨彪的绝望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81.曹操位极人臣
82.吃素的投机者
83.曹操的天命
84.不可爱的好员工
85.挟天子以令诸侯
86.老实人刘备
87.长不大的男孩
88.不甘心的曹豹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89.小地主袁术
90.扛把子孙策
91.两个玩命的人
92.曹操的如意算盘
93.三国预演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清水
94.辕门射戟有多难
95.思维混乱的吕布
96.得其所哉的贾诩
97.乐极生悲
98.典韦最后的战斗
99.曹操的肢体语言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100.无可辩驳的称帝理由
101.白痴的作战方案
102.陈登的一石三鸟之计
103.曹操唯一一次蛮力攻城
104.军中的新职业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
105.曹操的失误
106.十胜十败论
107.密信
108.飞毛腿将军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109.刘安吃老婆
110.陈登玩多米诺骨牌
111.好男人吕布
112.吕布败亡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113.最重要的一天
114.刘备的转折点
115.献帝的选择

精彩书摘

  《胡说三国(第1部):你一定爱看的另类三国史》:
  
  未来的皇帝、24岁的青年农民刘备,他还处在人生的冬天。
  刘备是涿县人。涿县在现在的河北省,离北京很近。已经算大龄的他,既没有钱,也没有老婆。和其他农民一样,刘备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做点副业。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手艺,只会编草席草鞋,这个活跟干苦力没什么区别。北方的冬天哈气成冰,他每天瑟瑟缩缩地坐在草堆里编织,等开春之后背到集市上卖。
  他幼年时父亲就死了,现在他的母亲也死了。好在他的叔叔不错,在他青少年时期出钱让他读书,资助他游学。刘备读书成绩一般,他不喜欢写诗作赋,更喜欢当个剑客游侠。但是,虽然他文武双全,现在的生活状态却和一个没受过教育的文盲农民没有区别。这不就是“读书无用”吗?他相貌普通,身高7.5尺,汉代的1尺等于现在0.23米,7.5尺×0.23=1.72米,在那个年代勉强算中等以上。他耳朵大,手长,甚至达到了“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地步。这身材比例,往好了说是像一尊佛,说难听点是有点像猴子。
  由于天天干粗活,刘备的脸色应该也比较粗糙黝黑,但是《三国演义》中说刘备“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意思就是面白唇红。富贵人家的子弟养尊处优,不干粗活,不风吹日晒,就长这样子。如果刘备这样的苦力也能保持富贵相,那只能说这是老天暗示刘备是天生圣人,不受人间烟火的影响。
  总之,青年农民刘备的相貌并没有特别动人的地方。这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年代,如果上天眷顾你,你就应该长得高大英俊,不同凡响。比如很快就要出场的关羽,身高9尺,相当于现代的2米多,又特意留着2尺长、接近半米的美胡子,看起来简直和天神一样,在一生的战斗中占尽了便宜。
  如果是另一个普通的农民,会觉得这种生活还不赖。当时汉朝有5000多万人口,大部分人是文盲,他们的理想就是吃好喝好,老老实实地活着,别惹官府别惹事,像圣人老子梦想的天堂那样,“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刘备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不满现状,他的心情很压抑。
  刘备的心情还停留在冬天。
  首先是因为个人问题,他觉得自己丢了祖宗的脸。《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说,刘备的祖上一直世袭侯爵,到他爷爷这辈才停止。而他这个“汉室宗亲”现在完全成了布衣,竟然在编草席卖草鞋!他虽然整天和草打交道,但并不是草包。他的老师郑玄、卢植,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大官,是朝廷的楷模。在老师身边耳濡目染,刘备在道德修养上得到了很好的熏陶,他也是见过大世面的。难道自己不应该像老师那样做点大事吗?看看他的同学,比如公孙瓒,比他大不了几岁,因为在北方和乌桓作战,立了战功,已经封侯,成了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了。刘备觉得自己的能力不比公孙瓒差,也许还要强很多(以后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不能和公孙瓒一样建功立业呢?学问、武艺、人品,他都不缺,然而他现在像一个普通的农民那样,整天无聊地编着草席草鞋,卖出几个钱,请人喝酒都不够,这样活着有意思吗?穷困的刘备,却从不攒钱,把钱都花在和朋友喝酒上了。在那些老老实实过生活的邻居眼里,他就是一个二流子。刘备我行我素,他才不和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一样,把钱都攒着买地、娶妻。刘备游学这十几年,交了不少朋友,整天高谈阔论,切磋武艺,有点钱就去喝酒。他还琢磨出一个理论:“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没有妻子就没有吧!编草鞋的刘备没有什么产业,又到处交游,所以很穷。不过没关系,太祖高皇帝刘邦发迹前也是穷鬼,就是因为交际广才混上一个亭长,而且太祖娶妻时也有40多岁了。
  其次,是对国家的担忧。在有志青年农民刘备的心里,充满了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大理想。在十几年的游学过程中,他看到400年的大汉江山已经危机四伏了。卢植教他的那些忠君爱民的大道理,激起了这个爱国青年的愤怒。
  刘备坐在集市上,面前摆着草席草鞋,呆呆地看着人来人往,内心很彷徨。他对发财没兴趣,懒得吆喝,东西自然卖得很慢。
  不过他已经24岁,不再那么冲动。他知道,他的出身和他的那些能力,也没什么了不起。
  ……
《赤壁鏖兵:乱世英雄的权谋与征伐》 一本让你穿越回三国烽烟,亲历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的深度历史读物。 本书聚焦于三国时期最具戏剧性和决定性意义的军事行动——赤壁之战,并以此为核心,辐射性地探讨了整个建安、三国鼎立前夜的政治格局、军事战略的演变,以及那些塑造了“三分天下”格局的英雄人物的决策艺术。我们不谈野史的奇谈怪论,也不追逐网文的戏说趣味,而是以严谨的史料考据为基石,力求还原一个真实、复杂、充满血与火考验的古代战场。 --- 第一部分:荆州风云——权力的真空与战略要地的争夺 赤壁之战并非孤立的事件,它是长期战略积累和权力真空导致的必然爆发。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东汉末年,北方曹操统一的步伐如何使长江流域成为战略平衡的关键。 一、荆州:兵家必争的膏腴之地 荆州,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所。其地跨长江中游,控巴蜀之险,扼南北通衢。在刘表死后,荆州内部权力的剧烈动荡,为外部势力提供了绝佳的介入时机。本书详述了曹操集团如何迅速吞并荆州北部,以及其对江东孙权构成的生存威胁。我们将详细分析刘备集团在走投无路中,如何凭借诸葛亮的外交手腕,成功在江夏站稳脚跟,成为抗曹联盟中的重要一极。 二、外交的博弈:孙刘联盟的建立与巩固 赤壁之战,本质上是一场高超的外交胜利。曹操的军事优势巨大,孙权集团深陷“降”与“战”的两难境地。本书将重点还原诸葛亮、鲁肃在说服孙权的关键时刻的密谈与论辩。我们不仅分析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辞令艺术,更深入探讨了鲁肃作为和平派与主战派之间的斡旋艺术,以及孙权集团内部以周瑜为代表的主战派如何凝聚共识。联盟的建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联合,更是对未来天下格局的共同判断。 --- 第二部分:战前部署——百万雄师的准备与弱点的暴露 赤壁之战前夕,双方在军事准备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战役的走向。 一、曹军的集结与后勤压力 曹操在邺城集结了号称八十万的大军,其规模空前。然而,本书将揭示这支“百万之师”的隐忧: 兵源结构复杂: 混合了北方精锐与新近收编的荆州降卒,军心凝聚力不足。 水土不服与瘟疫: 荆州水土对北方军队造成严重挑战,大规模疫情的爆发削弱了战斗力。 长途奔袭的后勤线: 从北方到长江一线,补给线漫长而脆弱,极易受到侧翼袭扰。 二、周瑜的战略构想:火攻的科学性分析 周瑜的战略选择——火攻,是建立在对曹军弱点精确把握之上的。本书将从军事地理学和古代工程学角度,分析长江水文条件、风向预测以及战船特性(如连环船的致命性)。我们详细探讨了周瑜一方如何调集物资、训练水师,为这场决定性的决战做出的细致准备。这不是一次冒险,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特定目标的“手术式打击”。 --- 第三部分:鏖兵赤壁——决战时刻的军事行动复盘 本部分是对赤壁之战核心战役进程的细致、分步还原,剖析指挥官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做出的每一个关键抉择。 一、诈降与奇袭:黄盖的苦肉计 黄盖的诈降行动是整个战局的转折点。我们分析了此计策的心理战价值,它不仅欺骗了曹操,更重要的是,它为火攻创造了必要的接触条件。重点还原了东吴水军如何利用小型快速船只,携带引火之物,突破曹军的层层防线。 二、火起风助:致命一击的连锁反应 当火势燃起,长江上的混乱达到顶峰。本书深入描绘了曹军因战船相连而导致的结构性灾难:火势无法隔离,逃生路线被堵塞。同时,我们也分析了赵云、张辽等曹营将领在混乱中力图稳定军心的努力,以及最终刘备、周瑜军队如何协同作战,扩大战果。 三、战役的后续影响:追击与分化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仅是烧毁了曹操的战船。我们分析了战后诸葛亮对江陵的战略部署,以及关羽在汉津口对曹军残部的牵制作用。这场胜利如何确保了孙刘联盟在短时间内占据了荆州南部,为刘备日后占据益州打下了重要的战略基础。 --- 第四部分:三分天下的奠基——战后格局的演变与权力的重塑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地理坐标”。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远,审视这场胜利如何固化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一、孙权与荆州的得失 赤壁之战后,孙权获得了极大的威望,但他并未能完全控制荆州,这为后来的夷陵之战埋下了伏笔。我们讨论了孙权在战后对于“以荆州为屏障,图谋中原”的战略摇摆。 二、刘备集团的崛起与益州战略的开启 对于刘备而言,赤壁之战是“借力打力”的典范。本书将详述刘备如何在周瑜的压力下,成功接收南郡,并随后将战略重心转移至益州,最终奠定蜀汉的基业。赤壁之战为他提供了喘息和积蓄力量的宝贵时间窗口。 三、曹操的战略调整与北方统治的巩固 尽管遭受重创,曹操并未一蹶不振。我们分析了曹操如何迅速稳定北方,重整旗鼓,并将其战略重心转向关中、汉中地区,与西凉势力和潜在的蜀汉政权形成长期对峙。 --- 结语: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赤壁鏖兵》旨在呈现一场宏大战争背后的复杂决策链条——它既有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偶然性”,也有基于地理、国力、战略预判的“必然性”。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基于史实的、深入骨髓的军事与政治分析,理解赤壁之战如何真正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我一直以为我对三国历史已经够了解了,毕竟那些经典的演义故事都烂熟于心。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可能只看到了一个侧面。作者的笔触非常独特,他没有堆砌那些宏大的叙事和耳熟能详的桥段,而是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人物的真实动机。比如,他对某些谋士的性格剖析,简直入木三分,让我看到了他们光环背后的挣扎与算计,而不是刻板印象中的“足智多谋”。而且,阅读体验极其流畅,文笔诙谐幽默,读起来完全没有历史书那种沉闷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老友绘声绘色地讲述一段跌宕起伏的往事。我甚至好几次因为某个笑点而忍不住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差点笑出声来。这本书成功地把我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故事的参与者”,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传统三国故事有点审美疲劳的朋友们。它真的颠覆了我对那个时代许多既定看法的认知,让人读完后忍不住想去翻阅更多史料,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正史与演义之间的真实面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毕竟市面上三国题材的书太多了,能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太少了。但是,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尊刘贬曹”或者其他固定的历史框架,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甚至可以说是“反英雄主义”的眼光去看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似乎特别热衷于探讨“人性”在乱世中的扭曲与光辉。我特别喜欢他处理战争场面的方式,不是那种纯粹的军事教科书式的分析,而是着重描写普通士兵在绝境中的反应,以及决策者在巨大压力下做出的艰难抉择。这种细节的捕捉,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它不是完全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像一个巨大的棋盘,从不同的支点切入,将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联起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而震撼的画面。读完后,我的三国世界观被彻底重塑了,感觉自己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对“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掌控得非常好,让人根本停不下来。它的章节编排设计得像一部精良的悬疑剧,总是在关键时刻留下一个钩子,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我很少见到一本历史题材的书能有如此强的“抓手力”。作者似乎深谙叙事艺术的精髓,他知道何时该快刀斩乱麻,何时该放慢镜头去描绘人物内心的波澜。特别是对于几场关键战役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兵力对比和战术罗列,而是充满了心理战的描写,将将帅之间的博弈和算计刻画得淋漓尽致,比看谍战片还过瘾。读完第一部,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好玩”!它没有神化任何人,也没有彻底贬低任何人,只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还原了那个时代所有人都在为生存和名望而进行的殊死搏斗。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作者会如何解构那些更宏大的历史篇章。

评分

我给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成功地将“历史的骨感”与“故事的肉感”完美结合。很多历史普及读物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失真严重。但这本书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在引用史料时非常谨慎且有目的性,每一次“另类解读”都不是空穴来风,背后都有作者细致的考证作为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边缘人物”的关注,比如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僚、被历史遗忘的将领,甚至是某些女性角色,他们不再是背景板,而是被赋予了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平视”历史的态度,让整个三国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它没有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抛出更多的问题供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更引人入胜。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引导一场关于历史观、英雄观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不像我预期的那种严肃的历史解读。它读起来更像是高质量的脱口秀,充满了机智的吐槽和精准的讽刺,但这种幽默感绝不是肤浅的哗众取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历史考据之上的深度洞察。作者对于权谋的描绘非常到位,他能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把那些复杂到令人头晕的政治博弈讲得清清楚楚,甚至让人拍案叫绝——“原来是这样运作的!”对我这种对权术略感头疼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保持幽默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历史的厚重感。当需要严肃讨论某个历史转折点时,他的笔锋会立刻收紧,变得沉稳有力,显示出他对史料的尊重。这种在轻松与凝重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是我见过最好的三国类写作技巧之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笑声过后,留下的往往是更深一层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