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無論左派、右派還是中間立場的政治思想者,都難以擺脫他那充滿悖論與危險的思想幽靈
20世紀具爭議政治思想傢、最後一位歐洲公法學傢——卡爾·施米特經典作品集全新編訂
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下,什麼纔是最基本的“政治”常識?
政治,就是國傢之間的生存衝突?就是劃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內容簡介
《政治的概念》收入卡爾·施米特經典作品三種:《政治的概念》《中立化與非政治化的時代》《遊擊隊理論——“政治的概念”附識》。
《政治的概念》乃施米特最標誌性也是被討論得最多的作品,至20世紀末已有15個語種的譯本,因為他在此書中提齣瞭極具爭議性的觀點——政治就是國傢之間的生存衝突,就是對敵友關係的劃分。《中立化與非政治化的時代》是《政治的概念》初版時的附錄,在1933年的修訂版中被取消。1963年重印時,施米特增補瞭大量注釋,撰寫新序,附加瞭三篇“增補附論”,成為《政治的概念》一書的定本。
同年,施米特發錶《遊擊隊理論——“政治的概念”附識》,從19世紀源於西班牙的遊擊戰講到列寜尤其是毛澤東對遊擊戰理論和實踐的天纔發展,尖銳地提齣現代國際政治中的閤法性與正當性問題;該書副題錶明其對《政治的概念》提供瞭曆史證明。《遊擊隊理論》在“9?11事件”之後更顯意義,現已成為諸多學科的經典文獻。
本書新增一篇德國漢學傢什剋爾與施米特關於“遊擊隊理論”的對談,展現1960年代末,結閤當時的國際形勢,施米特對“遊擊隊理論”的再思考。
作者簡介
卡爾·施米特(Carl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傢,最後一位歐洲公法學傢。
施米特的寫作生涯長達60餘年,在20世紀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有“20世紀的霍布斯”之稱,其思想對20世紀政治哲學、神學思想産生瞭重大影響,其中以決斷論為著;並提齣瞭許多公法學上的重要概念,例如製度性保障、實質法治國,及法律與主權的關係等。
施米特齣生在德國西部威斯特伐裏亞的一個小鎮普勒騰貝格的天主教傢庭,從小喜好文學、藝術、音樂、哲學、神學,曾就讀於柏林大學、慕尼黑大學與斯特拉斯堡大學。1910年完成博士論文《論罪責與罪責模式》,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後,施米特一邊研究新康德主義法理學,一邊寫論瓦格納的華彩文章。1916年以《國傢的價值與個人的意義》(一文取得教授資格,並發錶瞭一部從政治哲學角度論詩人多伯勒的長詩《北極光》的專著,從此開始瞭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思想生涯。同年,與塞爾維亞女子帕芙拉·多蘿蒂剋結婚。
1933年,施米特擔任柏林大學教授,同年,齣於諸多策略性的考量,加入納粹黨。“二戰”後,施米特曾被冠以“第三帝國桂冠法學傢”的稱號。1933—1936年,施米特擔任普魯士政府成員,享有眾多學術職位,包括著名的《德意誌法學傢報》主編。1936年後,施米特因其在納粹執政前後態度之轉變,及其入黨甚晚的事實而漸受部份黨政高層質疑,且受到黨衛軍機關報《黑衣軍團》的攻擊。戰後被盟軍逮捕並移送至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應訊,卻未被起訴而獲開釋。施米特後因拒絕與西德政府“去納粹化”政策妥協而被永久剝奪正式任教之權利。縱然如此,施米特仍持續著書立說,對西德公眾輿論以及歐洲左、右翼知識精英發揮其影響力。施米特以96歲高齡逝世於慕尼黑,葬於故鄉普勒騰貝格,墓碑上銘刻著施米特對自己的蓋棺論定:“他通曉律法。”
施米特與馬剋斯·韋伯曾有所來往,且深受其影響,部分地繼承瞭韋伯對現代性批判的論題,其中一個明確的傾嚮就是對自由主義的批判。但稱施米特為“反自由主義者”,則失之草率,有學者認為施米特對自由主義的批判是來自自由主義陣營內部的批判。
劉宗坤,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瓦爾帕萊索大學法學博士,著有《原罪與正義》等書,譯有《政治的神學》《政治的概念》等。曾擔任《維爾帕萊索大學法學評論》(ValparaisoUniversityLawReview)編輯,現為美國伊利諾伊州及聯邦法院職業律師、獨立學者。
硃雁冰,德語教授,196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文係,四川外語學院德語係榮休教授,曾任1986—1992年度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和1992—1996年度高等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還是國際日耳曼學聯閤會(IVG)會員。1980年代在德國沃爾芬比特圖書館作儒傢思想在德國的接受(至18世紀末)的專題研究,發錶論文《耶穌會與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萊布尼茨與硃熹》(德文)、《赫爾德、歌德和席勒著作中的儒傢思想》(德文)等九篇。譯著涉獵哲學、基督教神學和文學等十幾種,包括《聖言的傾聽者》《基督教理論與現代》《曆史與社會中的信仰》等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施米特的論著]最具學識且最富洞見力。
——哈耶剋 ★施米特是在一個自由主義的世界上承擔起對自由主義的批判。在此,我們是指他對自由主義的批判發生在自由主義的視界之內。他的非自由主義傾嚮依然受製於無法剋服的“自由主義思想體係”。
——列奧·施特勞斯 ★施米特乃“德國學界憲法和公法領域最重要的人”。
——阿倫特 ★施米特是“韋伯傳統下偉大的社會哲學傢”。
——雷濛·阿隆 ★施米特是“韋伯閤法的兒子”。
——哈貝馬斯 ★施米特濛受的是數世紀以來不為人們所承認的馬基雅維利和霍布斯的命運。
——赫爾穆特·捨爾斯基 ★施米特“如今甚至開始蓋過韋伯的光芒”。
——《法蘭剋福匯報》 ★羅馬失火時,彈琴固然要不得;然而,這個時候研究水力學理論卻完全正當。施米特屬於那種“研究水力學理論”的人,他是具有罕見信念的思想傢……
——雨果·巴爾 ★施米特對自由主義現代性所作齣的前沿性和總體性的攻擊,産生瞭巨大而持久的知識上的影響。由此帶來的知識和理論上的碎片,不斷地為歐洲以及歐洲以外的知識群體中的政治思想者所撿拾。事實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20世紀尚沒有哪個思想傢像施米特一樣有如此多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讀者群。
——揚–維爾納·米勒 ★基於對魏瑪共和國民主製度的分析,施米特全麵思考瞭自由主義的理論局限,成為整個20世紀最重要、最精彩的自由主義批評傢。
我們可以把施米特看作是尼采以來西方“價值重估”、道德超越和通過顛覆和消解傳統而不斷自我肯定的總體方嚮上的最後一個重要路標。
——張旭東 ★今天的知識界,從德國到歐美乃至中國,施米特的思想幽靈正在徘徊遊蕩,吸引瞭分屬不同意識形態與知識譜係的學者和知識分子……當然,施米特在世的時候絕不是默默無聞的學者,但對學術思想界而言,他在最近二十年間的影響甚至超過瞭他生前最為鼎盛的時期。如果在當代談論西方思想,特彆是政治哲學和法學,我們似乎逃不開施米特幽靈的糾纏。
——劉擎 ★施米特的價值不在於他的答案,而在於他的問題,沒有人能繞過去。左翼和右翼、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獨裁者和“遊擊隊員”,所有與他爭辯的人都成瞭嚮他學習的弟子,無法繞過他那巨大的、悖論性的、危險的存在。在這張名單上,僅我們熟知的就有羅爾斯、哈貝馬斯、福柯、德裏達、德沃金,一直到齊澤剋、阿甘本和哈特及內格利。
——嚴搏非 目錄
編者說明(劉小楓)
政治的概念[1932](劉宗坤譯)
重版序[1963](吳增定譯)
一、國傢的和政治的
二、劃分敵友是政治的標準
三、戰爭是敵對性的顯現形式
四、國傢是政治的統一體,因多元論而齣問題
五、決斷戰爭和敵人
六、世界並非政治的統一體,而是政治的多樣體
七、政治理論的人類學始基
八、倫理與經濟的兩極導緻的非政治化
1932年版跋
增補附論(李鞦零譯)
中立化與非政治化的時代[1929](劉宗坤譯)
一、嬗變的中心領域的階段後果
二、中立化和非政治化階段
遊擊隊理論——“政治的概念”附識[1963](硃雁冰譯)
前言
引論
理論的發展
晚近階段的視角和概念
附錄:與施米特談遊擊隊理論(什剋爾著/盧白羽譯)
人名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齣路的處境一如既往,挑戰仍然沒有得到剋服。官方還在利用古典概念,世界革命的目標和方法仍然實際有效,這兩者間的矛盾不斷在激化而已。不應停止對這一挑戰的反思,必須繼續嘗試迴答挑戰。
究竟何以可能迴答挑戰?體係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三個世紀前,歐洲國傢性時期臻至光輝的頂峰,富麗堂皇的思想體係也隨之形成。今天已絕無可能再建這樣的體係。如今惟一可能的是作曆史迴顧,以係統的意識來反思歐洲公法的偉大時代及其概念:國傢、戰爭和正當的敵人。在我的《大地的法》一書中,我已經嘗試這種反思。
另一相反的可能性是製造格言警語(Aphorismus)。這對作為一個法學傢的我來說,決無可能。要麼是體係,要麼是格言警語:這一兩難選擇的惟一的齣路隻能是:正視眼前的現象,並以現象為標準,審視從不斷湧現的問題中産生的新的喧囂局麵。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纔得以産生對其他現象的認識,從而形成一係列增補附論。增補附論已經不少,但說它們加劇瞭重印1932年原文的睏難,也許並不符閤實際。這些增補附論審視瞭政治的概念領域之間的關係,而我們在此關心的隻是其中一個極為特殊的範疇。在一個概念領域中,諸多概念通過自身在其中的位置而相互揭示其意義;但這個特殊的範疇卻拆毀這一概念領域。因此,這樣一種審視特彆有助於實現這篇論著的教學法目標。
1932年文本的重印將作為一份文獻麵世,盡管缺陷良多,卻未作任何改動。客觀地說,其主要缺陷是,沒有足夠清晰、準確地劃分和區分不同類型的敵人——傳統意義上的、實際的或絕對的敵人。一位法國人——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弗洛德(JulienFreund)和一位美國人——哥倫比亞大學的施瓦布(GeorgeSchwab),指齣瞭這一缺陷,為此我非常感謝。問題的討論無可抗拒地還在繼續,也使我們意識到一個真正的進步。因為新的、具有時代特徵的戰爭類型和方法,迫使我們反思敵對性現象。與重印《政治的概念》同時問世、但單獨發錶的論著《遊擊隊理論》,已經用一個極富現實意義、極為緊迫的例子指齣瞭這一點。所謂的冷戰則提供瞭第二個、但同樣迫在眉睫的例子。當今的遊擊戰爭最初發軔於1932年以來的中日戰爭,隨後在“二戰”中,在1945年以後最近的印度支那和其他地區獲得進一步發展。在這類遊擊戰爭中,兩種對立的事件、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戰爭和敵對性交織在一起:首先是當地人民齣於天性抵抗外來入侵國的戰爭,然後是利益性的第三方、有侵略世界野心的實力對這種抵抗戰爭的援助與操縱。對於古典戰爭的指揮來說,遊擊戰爭僅僅是“非正規戰爭”,一種單純的邊緣戰爭;然而,遊擊戰爭盡管沒有成為核心戰爭,卻成為世界革命的戰爭指揮的關鍵戰爭。人們想到的僅僅是古典的準則:武裝部隊同敵人戰鬥——普魯士德國的陸軍指望用這一準則來打敗遊擊隊;因此,警察對沿途搶劫的士兵格殺勿論。
在當今其他現代類型的戰爭中,在所謂的冷戰中,迄今為止建構起來的所有限製和監督戰爭的傳統體係的概念口袋都被捅破瞭。冷戰是對戰爭與和平和中立、政治與經濟、武力與文明、作戰人員與非作戰人員的一切古典區分的嘲諷,而不僅僅是對敵友的古典區分的嘲諷,盡管敵友區分的邏輯一貫性構成瞭冷戰的源頭和本質。
毫不奇怪,本世紀20年代以來,除瞭enemy之外,古老的英文詞語foe從四個世紀漫長的睡夢中蘇醒過來,重新被人們使用。這個時代在抹去戰爭與和平的區分的同時,又在製造核殺傷武器:在這樣一個時代,怎麼可能停止對劃分敵友的反思?最大的問題仍然在於限製戰爭;但是,如果戰爭在兩方麵都與敵對性的相對化脫不開乾係,那麼,限製戰爭不是一種玩世不恭的遊戲,就是發動一場狗咬狗的戰爭(dogfight),再不然就是自欺欺人的空談。
詳盡無遺地處理這些問題,填補一篇30年後再度問世的文本的明顯不足,不可能是這篇短小論著的重版序言的意義所在,不消說,它也不可能取代將要重新撰寫的著作。如果僅僅要提示為什麼這篇論著會引起持久的興趣並說明重印原文的原因,這樣的序言肯定足夠瞭。
……
《政治的邊界:權力、閤法性與社會秩序的演變》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政治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關乎權力的分配與運作,更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秩序的建立與維係。本書《政治的邊界》並非簡單梳理政治學的既有概念,而是試圖深入探究“政治”這一核心概念的邊界所在,以及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中,這些邊界是如何被界定、被挑戰、被重塑的。本書將從曆史的長河、理論的深耕以及現實的審視三個維度,層層剝繭,展現政治概念的多樣性、復雜性及其動態演變。 第一部分:曆史的迴響——政治概念的溯源與變遷 要理解政治的邊界,首先需要迴溯其曆史根源。政治並非橫空齣世的概念,而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齣現而逐漸形成的。本書將考察古希臘城邦政治的獨特形態,彼時“政治”(polis)的概念與城邦生活、公民身份、公共事務緊密相連,其邊界清晰而又嚴密。亞裏士多德對“政治動物”的界定,以及柏拉圖對理想國度的構想,都為我們理解早期政治思想奠定瞭基礎。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政治的概念開始從城邦的狹窄空間走嚮更為廣闊的帝國疆域,帝國的法律、行政以及統治的閤法性成為新的政治議題。 中世紀歐洲封建製度下的權力分散與教會的強大影響力,使得政治的邊界變得模糊,宗教與世俗權力常常交織,王權與貴族、教會的博弈構成瞭復雜的政治圖景。馬基雅維利的齣現,標誌著政治思想的一次重大轉摺,他將政治從道德與宗教的束縛中解放齣來,強調“現實主義”的政治分析,關注權力獲取與維持的實際手段,這無疑拓展瞭我們對政治運作邊界的認知。 近代以來,民族國傢的興起徹底改變瞭政治的格局。主權理論的確立,國傢邊界的清晰化,以及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界定,使得政治的概念更加聚焦於國傢及其內部的治理。洛剋、盧梭、霍布斯等人的社會契約論,深入探討瞭國傢權力閤法性的來源,以及個體與國傢之間關係的邊界。啓濛運動的理性主義思潮,進一步推動瞭政治製度的改革,民主、自由、平等等概念成為政治的核心價值,但也引發瞭關於個體自由與集體利益邊界的持續爭論。 進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以及冷戰的對峙,使得政治的邊界在空間和意識形態上都得到瞭極大的擴展和壓縮。全球政治、國際關係、意識形態鬥爭成為政治研究的重要領域。後殖民主義的興起,挑戰瞭西方政治理論的普遍性,揭示瞭政治權力在不同文化和曆史背景下的復雜錶現。同時,社會運動的興起,如民權運動、女權運動、環保運動等,也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政治的邊界,將原本被視為“私人”的領域,如傢庭、性彆、環境,納入政治的視野。 第二部分:理論的透視——權力、閤法性與社會秩序的辯證 本書將深入剖析政治概念核心的幾個維度:權力、閤法性與社會秩序。 權力是政治最直接、最核心的體現。本書並非僅僅將其視為強製性的工具,而是會探討權力的多元形態,包括經濟權力、文化權力、知識權力、社會網絡權力等,以及它們如何與政治權力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我們將考察不同理論流派對權力的理解,從馬剋思主義的階級權力觀,到福柯的微觀權力分析,再到漢娜·阿倫特對“權力”與“暴力”的區分,旨在揭示權力運作的復雜機製及其對政治邊界的塑造作用。例如,一個看似不涉及直接政治的文化産品,可能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政治觀念,從而構成一種文化權力對政治邊界的滲透。 閤法性是維係政治秩序的基石。沒有閤法性的權力,將難以長久。本書將詳細闡述閤法性的不同來源,包括傳統閤法性、魅力型閤法性、法律-理性閤法性(韋伯的經典分類),以及在當代社會,民意基礎、程序正義、價值共識等在閤法性建構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當權力運作突破瞭社會普遍接受的閤法性邊界時,會引發怎樣的政治動蕩與危機。同時,也會探討在多元化社會中,不同群體對閤法性標準的不同理解,以及這種差異如何挑戰現有的政治秩序。例如,少數族裔對國傢法律的理解與國傢製定的法律之間可能存在的張力,就構成瞭對閤法性邊界的挑戰。 社會秩序是政治活動追求的根本目標之一。本書將探討政治如何通過製度、法律、規範等手段,在保障個體自由的同時,維係社會的穩定與運行。我們將分析不同社會秩序模式的形成與演變,從威權主義到民主製度,從福利國傢到新自由主義,考察它們在界定和維護社會秩序邊界上的不同路徑與代價。本書還會關注那些“失序”的社會空間,例如犯罪、貧睏、邊緣化群體所處的社會狀態,以及政治在這些領域中的缺席或失敗,如何模糊甚至侵蝕瞭我們對良好社會秩序的認知邊界。 第三部分:現實的肌理——當代政治的邊界挑戰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流湧動的當代,政治的邊界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重塑。 技術與政治的界限模糊:互聯網、社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瞭政治的傳播方式、組織形式乃至決策過程。個人信息的數據化、算法推薦的政治傾嚮、網絡空間的匿名性,都在挑戰著傳統的政治參與邊界、言論自由邊界以及國傢對信息的控製邊界。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技術革新帶來的便利與潛在風險之間,重新界定政治活動的邊界。 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張力:全球性的問題,如氣候變化、跨國犯罪、金融危機、疫情蔓延,已經超越瞭單一國傢的政治邊界,需要全球性的治理。然而,民族國傢的主權、地緣政治的博弈、文化認同的差異,又使得全球政治的邊界充滿瞭張力。本書將分析,在全球化浪潮下,國傢政治邊界的意義是否會被削弱,或者又以何種新的形式得以強化。 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重疊:性彆平權、LGBTQ+權益、環保主義、生命倫理等議題,越來越被納入政治議程。這些議題的興起,標誌著曾經被視為“私人”的領域,如今已成為政治討論與行動的重要舞颱。本書將探討,如何在尊重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之間,重新劃定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邊界。 身份政治與社群認同的邊界:在後現代社會,基於種群、宗教、地域、性彆、性取嚮等身份認同的政治活動日益活躍。這些身份政治的興起,在推動少數群體權益的同時,也可能導緻社會群體之間的隔閡加深,挑戰著普遍主義的政治理念。本書將審視,身份政治如何重塑政治的邊界,以及如何在這種多元化的認同中,找到構建共同體的新途徑。 《政治的邊界》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政治答案,而是緻力於引發讀者對政治概念的深入思考。它鼓勵讀者跳齣既有的思維框架,去審視權力運作的微妙之處,去質疑閤法性的多元來源,去理解社會秩序的脆弱與堅韌。通過對曆史的迴顧、理論的梳理以及現實的觀察,本書希望幫助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到,政治的邊界並非一成不變的鐵律,而是一個在不斷被探索、被挑戰、被創造的動態過程。本書旨在為那些渴望理解當下復雜政治現實,並積極參與塑造未來政治圖景的讀者,提供一份深刻而富有啓發性的思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