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權力的來源(第四捲)

社會權力的來源(第四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邁剋爾·曼 著,郭忠華,徐法寅,蔣文芳 譯
圖書標籤:
  • 社會權力
  • 權力來源
  • 社會學
  • 政治學
  • 社會控製
  • 社會結構
  • 權威
  • 支配
  • 階級
  • 不平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3434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123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紀人文係列叢書·世紀前沿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0
套裝數量:2
字數:523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專業研究人員以及黨政乾部
  該捲英文版2013年麵世,2015年12月該捲中文版首次在我國推齣。該捲主要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到21世紀初66年的權力發展史,分析的背景是全球化。核心的觀點:全球化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有社會權力四個來源(意識形態、軍事、經濟、政治)的全球化,每一種來源都有不同的發展節奏。學術意義相當不錯,相信齣版後會為我社帶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書中尤其關注與人類休戚相關的重大問題:經濟、金融、公民福利、全球氣候變暖等,而這些問題,曼都從社會權力的視角作瞭分析。

內容簡介

  邁剋爾·曼的《社會權力的來源》將權力區分為意識形態、經濟、軍事和政治四種來源,追溯瞭它們在整個人類曆史上的相互關係。本書(第四捲)分析瞭從1945年至今的社會權力曆史,它聚焦於二戰後全球秩序的三大支柱:資本主義、民族—國傢體係以及世界僅存的帝國——美帝國。資本主義、民族—國傢和帝國在這一時期彼此互動和相互轉換。邁剋爾?曼的核心觀點在於,全球化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而是社會權力所有四種來源的全球化,每一種權力來源都具有不同的發展節奏。本書的主題包括美帝國的興起與開始衰敗、蘇聯共産主義的劇變與轉型、從新凱恩斯主義到新自由主義的轉型以及該時期齣現的三大危機——核武器、大衰退、氣候變化。

作者簡介

  邁剋爾·曼(Michael Mann),牛津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係教授。主要著作有:《社會權力的來源》(四捲)、《不連貫的帝國》、《法西斯主義者》、《民主的陰暗麵》。

目錄

中文版序言/1
第一章諸種全球化/1
第二章戰後的全球秩序/16
第三章1945—1970年戰爭和冷戰中的美國:階級衝突/49
第四章美國的公民權利與認同鬥爭/90
第五章冷戰中的美帝國:1945—1980/116
第六章新自由主義的崛起與衰落:1970—2000/167
第七章蘇聯方案的失敗/229
第八章毛澤東主義方案的改革/278
第九章一種關於革命的理論/311
第十章21世紀轉摺時期的美帝國/337
第十一章全球危機:新自由主義的大衰退/405
第十二章全球危機:氣候變化/452
第十三章總結/501
參考文獻/542

精彩書摘

  蘇聯方案的失敗
  我在第三捲曾經力圖解釋布爾什維剋革命,我這裏將考察那次革命中所建立的國傢社會主義的失敗,以及取代它的各種版本的資本主義和民主。這一失敗是一個改變世界的事件。與中國共産黨的經濟改革(下一章將對其進行分析)一起,這一失敗標誌著冷戰的結束、國傢社會主義的拋棄,以及資本主義對世界經濟的最後一種替代性方案所取得的全球性勝利。解釋這一失敗具有明顯的社會學意義。在長達六十餘年的時間裏,蘇聯政權將國傢社會主義結閤在一起。它一旦崩潰,對世界革命的渴望也幾乎在世界各地崩潰瞭。對一個全新的、更美好社會的馬剋思主義理想很大程度上落空瞭,馬剋思主義也僅僅作為對資本主義的悲觀分析而仍然有用。
  這一失敗與布爾什維剋革命不同。這個失敗是自上而下地發生的,即它起源於共産黨改革努力的失敗及其産生的危機。對此,我們常用的一個術語是自上而下的革命,但是,這真的是一場革命嗎?相對而言,這一失敗中幾乎沒有自下而上的動蕩,除瞭中歐國傢外也幾乎沒有大眾示威遊行,除羅馬尼亞和民族之間的暴力外也沒有什麼暴力衝突。因此,本章將給齣一個以精英為中心的解釋(elite�瞔entered explanation),這一解釋與前幾章的解釋截然相反。這一失敗有三個組成部分:國傢社會主義的終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解體、蘇維埃海外帝國的終結。接下來的社會轉型由兩個部分組成:嚮資本主義的轉變和嚮民主的轉變。我將討論所有這些問題。
  鬆懈飄搖:1945—1985我在第三捲描述瞭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兩大成就:良好的經濟增長、與之相隨的對社會公民權的一定提高;以及粉碎希特勒的強大軍事力量。但是這些成就也付齣瞭沉重的代價。那裏沒有民事權利和政治權利,而且專製的政黨國傢導緻成韆上萬人的死亡。二戰勝利中所産生的保守主義影響,雖然增強瞭製度的閤法性,但卻破壞瞭蘇聯對變化的適應能力。不過,在確保領導地位不受挑戰的前提下,斯大林降低瞭壓迫的程度。由於他不相信任何人,斯大林依然確保他的下屬生活在恐懼之中。雖然他的同事(如貝裏亞和馬林科夫)知道對古拉格監獄體製和農業進行改革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他們卻不敢發起改革。斯大林確實在經濟事務方麵給予部長會議更多的自主權,而且具有技術資格的年輕黨員也可以施展其專業能力(Gorlizki & Khlevniuk,2004)。這個政權嚮人民讓渡最低限度的住房和衛生權利以保證贏得戰爭(Zubkova,1998)。總體而言,二戰後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人們依然艱苦工作,希望斯大林死後生活會好一些。經濟增長確實恢復瞭,到1950年,被戰爭破壞的經濟已經恢復到1940年的水平,而且此後齣現快速增長。
  重大變化齣現在斯大林去世後的1953年。在赫魯曉夫的統治下,壓迫減輕瞭、恐怖降低瞭、集中營關閉瞭、對勞動力流動的限製取消瞭、對消費品的投資增多瞭,而且審查也放鬆瞭。這個政權堅持進行大型發展工程,如農業開墾荒地工程。這是一個通過開墾邊緣地帶的乾旱草原來緩解農業危機的不成功的工程。更為成功的則是太空工程。這一工程在1957年史普尼剋(Sputnik)衛星發射時達到頂峰,這是第一個環繞地球軌道的航天器。其後,尤裏·加加林又在1961年進行太空飛行,這又是一項偉大的技術成就。1960年,赫魯曉夫自信心爆發,宣稱蘇維埃將要埋葬西方社會,並許諾在1984年完成社會主義。但是,他飄忽不定的個人行為導緻他與很多人疏離,而且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所受的羞辱導緻他被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所取代,後者齣任第一書記直至1982年去世。
  勃列日涅夫擴大瞭黨管乾部製度。在這一製度中,可信賴的黨員被任命為高級政府官員。政黨機構實際上管理著所有的社會製度——從共青團、工會到福利國傢——但國傢社會主義不再那麼集權瞭。這個政權對非正式網絡——私人關係網絡(blats)——熟視無睹。在這個網絡中,人們進行互惠交換。官員利用他們的職務從事尋租行為,人們為瞭些許消費品即被收買。勃列日涅夫時代是一個停滯的時代。精英們祥和平靜、與西方的關係不斷緩和、城市化進程仍在繼續。“布拉格之春”輕而易舉地被鎮壓,而國內的壓迫也在減弱。雖然公開的政治異議不被容許,但是高等教育得到推廣,知識分子可以閱讀更多來自西方的東西,並小心翼翼地試探政府審查的界限。經濟發展極其緩慢,其發明創造很大程度上局限於半自動化的軍事工業設施上;因為大約六萬種商品是集中計劃定價的,因此經濟被過度的集中計劃統死瞭。哈耶剋已經發現計劃經濟的主要缺陷:與市場經濟相比,隨著經濟規模和復雜性的增加,計劃經濟的信息和協調成本增長得更快。但是在工廠車間裏卻齣現一些鬆動。遲到和缺席不再被視為犯罪,産量標準很少提高,支付標準也由計件工資轉嚮固定工資(Ellman & Kontorovich,1998:10—11)。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導緻更多的遲到、缺勤和人員流動,以及工廠中更公開的抗議。蘇聯正變得搖搖欲墜,隻不過缺乏動力而已。
  工人不需要十分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足夠穩定的工作、工資和其他福利。隻要他們相信社會主義理想,他們就反抗有缺陷的社會主義現實。但是,這些理想“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被因循守舊、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從大眾意識中排擠齣去瞭”,反抗因此也就停止瞭(Kozlov,2002:chaps 12—13;引自pp.313—314)。城市中受過教育的、世襲的工人階級的形成使得工人具有一種集體認同感和對立感——工人與管理者相對立的“我們——他們”模式——但是任何社會主義替代方案都為政權所壟斷,不值得信賴。工廠車間裏存在一些儀式化的、和平的集體行為,而且這些罷工也贏得瞭一些讓步(Connor,1991)。
  對白領和管理層的控製減弱瞭,對各個企業的五年計劃和目標也降低瞭。管理者具有更少的動機努力工作和進行創新,卻擁有更多的機會利用社會網絡進行尋租以及利用經濟利益換取個人支持。官員可以利用他們的社會網絡通過非正式手段來達到其目的。政黨不再是主要發展計劃的傳輸帶,反而成為黨員乾部的特權;這些乾部居住在與世隔離的社區裏,擁有鄉間彆墅,購買他們自己商店裏的奢侈品。羅納德·孫尼(Ronald Suny)講述瞭勃列日涅夫的母親探訪他的故事。其奢華的生活令他母親十分擔憂。“怎麼瞭,母親?”勃列日涅夫問道。“但是,列昂尼亞”,他母親問道,“如果布爾什維剋再次迴來,你該怎麼辦啊?”(Suny,1998:436)
  不平等仍然低於西方社會,腐敗問題也不嚴重,但是在一個被稱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傢裏,兩者都很難閤法化。所有的人都在抱怨腐敗,關於平等問題也存在爭論。一些社會學傢認為,如果設立更多的激勵,並在技能的基礎上建立不平等,效率將會提高;但其他人則主張,降低不平等將建立集體的鬥誌,恢復對社會主義效率的責任感(Grant�睩riedman,2008)。經濟增長在當時仍在繼續,從1950—1975年間,人均消費的年增長率是3.8%。到1975年,蘇聯的國內生産總值大概達到美國的40%到60%;蘇聯也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多的醫生和醫院床位、更加充分的就業和社會福利,擁有與相似發展中國傢相當的社會福利。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可以相信他們的付齣是值得的,控製會放鬆,生活會變得更美好;精英們也可以相信這個政權會重受歡迎,重新獲得建立某種社會主義社會的能力。
  不幸的是,經濟發展速度開始下降瞭。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還在繼續,但是增長率卻在持續降低;1928—1970年間是5%—6%,1970—1975年間是3%,1975—1980年間是1.9%,1980—1985年間則隻有1.8%(Lane,2009:153—154,162)。勞動生産效率和技術進步速度在衰退。這是一個低效的經濟狀態,生産齣很多沒有人想要的産品,浪費瞭40%的國傢財政預算,至少有20%的GDP投嚮軍事發展(而美國則隻有5%—7%)。戈爾巴喬夫確認瞭這些數據的準確性,而且他還說這是中央政治局所預想的兩倍,是他首次就職時被告知的兩倍(Gorbachev,1995:215)。與美國相比,蘇聯的軍工企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並對經濟造成很大的破壞。西方銀行在東方陣營提供越來越多的投資,但是它本身的齣口水平卻從未足以還清這些投資,因此對西方的債務也是穩定的增長(Kotkin,2009)。但是,直到1990年,其經濟纔由於糟糕的改革而齣現負增長。如果不進行改革,通過限製普遍的全球化進程,低經濟增長的蘇聯也許還可以存在得更長一些時間。
  ……

前言/序言

  《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三、第四捲將我對有關人類社會權力關係的曆史考察帶嚮終點。第二捲的時間跨度從1760年到1914年,內容具有很強的歐洲和美國中心主義色彩,因此很大程度上忽視瞭那一時期的各種帝國。我因此從第三捲開始關注現代帝國,並且不得不在開頭部分迴溯很長一段時間,詳細討論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帝國。然後,第三捲所敘述的故事一直持續到1940年代末,以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共産主義在中國內戰中的勝利作為結束。為寫作第三、四捲,我閱讀瞭大量的曆史文獻,但遠未達到全麵和徹底的程度,因為有關現代時期的相關資料已達到極其豐富的程度。如果我的敘述引用瞭什麼錯誤的史料,或者藉鑒瞭不可靠的曆史學傢的觀點,或采納瞭一個可能具有高度有爭議的觀點,這完全是意料中的事情。最有可能齣現這些問題的是有關東亞的章節,因為我無法閱讀中文和日文的文獻。
  但我的敘述不僅僅是經驗性質的,毋寜說是依據社會學理論構建起來的,這些理論模型從我調查的大量經驗數據中提煉而來。我的原創性或許主要來自於理論而不是詳細的曆史分析。與前麵兩捲一樣,我的敘述結構主要依賴於四種相互作用的權力來源,其中每一種來源都形成自身的交互網絡。這四種來源錶現為意識形態權力、經濟權力、軍事權力和政治權力。那些能夠行使強製性意識形態、控製經濟生産方式、使用緻命暴力或者控製國傢的人可以行使更加普遍的社會權力。很多人認為我的工作是“馬剋斯·韋伯式的”,因為韋伯有時也使用一種三重分層模型,即階級、地位和政治權力。這一標簽有些道理,並且對我而言也是很大的榮譽,但我與韋伯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將軍事權力與政治權力分離開來。我不贊同韋伯的是,包括現代國傢在內的許多國傢並沒有壟斷軍事權力。封建國傢沒有壟斷軍事權力,許多依賴於其他大國提供保護的現代國傢沒有壟斷軍事權力,那些國傢的軍事權力也沒有有效地滲透在自己的領土上。更為晚近的例子是當代“軟地緣政治”的發展,比如,日本所行使的軍事權力比其在世界經濟和環境等“軟”問題上行使的權力要少得多。中國從某種更低的程度而言也是如此。組織化的緻命武力(軍事權力)不同於國傢的機構和法律(政治權力)。我相信,我是唯一把曆史和社會看作是四種權力來源的産物來加以分析的理論傢。
  盡管所有四種來源常常互相絞閤在一起,但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發展邏輯,所以彼此之間最終是一種“正交”(onthogonal)的關係,即它們之間彼此獨立,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化約為另一方。因此,我盡管在第三、四捲始終強調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我對經濟決定論的觀點始終持批判的態度,不論這種觀點是來自馬剋思主義還是新古典經濟學。同樣,我盡管承認意識形態在這些時期的重要性,我堅持拒絕唯心主義,這種思維方式在當前社會科學和史學的所謂“文化轉嚮”中非常普遍。在軍事權力方麵,我糾正學術界常常忽視這一方麵獨立性的相反趨勢,直到最近20多年,戰爭和武裝力量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纔得到重視。我認為,晚近對於軍事權力不斷增長的興趣一定程度上應歸功於此對我的影響。對於政治權力,我強調民族國傢將治下公民置於其中的不斷強化的“牢籠”觀點。我在這兩捲中錶明,由所有四種來源所構成的權力網絡在現代時期非常重要,有時甚至處於支配地位。但我同時也強調,重大社會製度是由這四種權力來源所組成的混閤物。我提齣,有瞭這一分析模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主要權力製度的發展。
  這不是一種能夠對人類社會進行簡潔、普遍解釋的“硬”理論,因為人類社會本身並非簡單明瞭,毋寜說它們極為淩亂,但我的確希望提齣一種通常所謂的“中層”理論。當然,如果你要完全理解這一點,那就必須閱讀這兩捲,你會在其中發現帝國主義興起的理論、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包括大蕭條的災難)的理論、福利國傢興起的理論、法西斯主義的理論、蘇聯的理論以及20世紀恐怖戰爭的理論。
  在這兩捲中,我通常聚焦於我所說的“權力的前鋒”,即關注每一時期權力最大的那些國傢和地區,以及其起源對於後來如何成為強國極為重要的那些國傢和地區。這就是為什麼我在第二捲集中關注歐洲和美國,而對衰落中的中國隻是簡單提及的原因。第三捲則很大的不同,它對亞洲進行瞭實質性關注。我勾勒瞭日本的崛起以及隨後導緻其崩潰的戰爭,討論瞭兩個處於衰落中的國傢——受盡淩辱的中國和淪為殖民地的印度,這兩個國傢後來都成為瞭強國。就中國而言,我勾勒瞭帝製的崩潰和共和國的不完全復興進程,這一進程為日本在太平洋的猛烈進攻所突然中斷。對於日本,我試圖揭示自由主義者和帝國主義者之間的激烈爭論,以及曾經倡導過的不同類型的帝國主義主張。我想強調的是,日本發展成為高度軍國主義的帝國主義並不是不可避免的。對於中國,我主要聚焦於民國時期民族主義者、地方軍閥和共産主義者之間的鬥爭。在第三捲的前麵章節,我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看作是布爾什維剋革命走嚮成功的主要原因,我這裏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看作是中國共産主義革命——實際上包括東亞其他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有關革命的討論在第四捲“一種關於革命的理論”一章中將達到高潮。當然,我在第四捲還分析瞭中國的社會主義時期。
  我很高興我的許多著作能被翻譯成中文,我很享受我在中國的演講,並且意識到中國社會科學正在走嚮繁榮。作為西方人,我滿懷希望地期待中國為全球社會科學做齣實質性貢獻,也希望本書可以為這一過程提供綿薄之力。
  邁剋爾·曼2014年10月21日

《社會權力的來源(第四捲)》圖書簡介 引言 人類社會,自古以來便在無形的力量驅動下演進。這些力量,我們稱之為“權力”。權力並非單指政治壓迫或經濟剝削,它更是一種滲透於社會結構、文化習俗、意識形態乃至個體思想深處的多元化力量。本書,《社會權力的來源(第四捲)》,緻力於深度剖析這些復雜而深刻的權力運作機製,探索其如何塑造個體命運、群體關係以及宏觀社會秩序。不同於以往對權力進行簡單定性或抽象描繪,本捲將聚焦於權力“來源”這一核心議題,從多維度、多層次齣發,揭示權力萌生、鞏固、轉移乃至瓦解的內在邏輯與外在錶現。 第一部分:權力根植於何處?——基礎性來源的溯源 權力絕非憑空齣現,其根基深植於人類社會的物質條件和基本結構之中。 經濟基礎與資源分配: 財富、土地、生産資料等經濟要素是權力最直接的來源之一。誰掌握瞭稀缺的經濟資源,誰就擁有瞭影響他人行為和決策的能力。本捲將深入探討不同社會形態下,經濟所有製、市場機製、勞動分工等如何催生和固化權力格局。例如,農業社會中土地的集中如何導緻地主階級的權力;工業社會中資本的積纍如何塑造資産階級的統治地位;而在後工業社會,知識與信息的掌握又如何成為新的權力源泉。我們會審視資源分配的不均如何導緻階級固化,以及這種固化又如何通過經濟手段反哺權力體係,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 製度框架與法律秩序: 國傢、政府、法律、法規等製度性安排是權力得以閤法化和係統化運行的基石。本捲將分析國傢機器如何通過立法、執法、司法等權力運作,確立並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同時也將權力分配給不同的機構和職能部門。我們將考察法律的製定過程,分析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利益博弈,以及法律如何既能成為壓迫的工具,也能成為解放的武器。此外,對非正式製度,如習俗、傳統、道德規範等的探討,也將揭示它們在約束個體行為、維護社會穩定方麵所扮演的隱形權力角色。 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 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自然資源(如水源、礦産、能源)等,雖然看似非人為,卻對社會權力的形成産生深遠影響。本捲將探討地理優勢如何造就某些地區或民族的崛起,以及對自然資源的控製如何成為國傢擴張和民族衝突的根源。例如,濱海地帶的港口優勢如何促進貿易和海洋霸權,內陸地區的豐富礦産如何支撐工業發展和軍事力量。同時,我們將審視人類如何通過改造自然環境,例如修建水利工程、發展農業技術,來增強自身對自然的控製力,進而轉化成社會權力。 第二部分:權力流變的動力機製——內在的驅動與張力 權力並非靜態不變,它在社會互動中不斷産生、變化、消長。 知識、信息與意識形態: 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與控製,是現代社會權力運作的核心。本捲將重點分析教育體係、媒體機構、學術研究等如何成為塑造公眾認知、構建意識形態的重要場域。我們將探討“話語權”如何被爭奪,以及主流意識形態如何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從而服務於特定群體的利益。對“真理”的定義、知識的生産和傳播路徑,以及信息不對稱如何成為權力差異的放大器,都將是本捲深入探討的議題。 技術發展與工具理性: 技術進步不僅僅是生産力的解放,更是權力的新載體和放大器。本捲將審視工業革命以來,蒸汽機、電力、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革新如何重塑生産關係,催生新的權力中心。我們將分析技術本身如何內嵌價值取嚮,以及技術應用在軍事、監控、生産管理等方麵如何服務於權力機構的擴張和控製。工具理性的泛濫,對效率的極端追求,又可能導緻對人性的忽視,進一步加劇權力的不平等。 社會結構與群體互動: 社會是由各種群體構成的,群體間的關係和互動是權力産生和轉移的重要動力。本捲將深入分析階級、性彆、種族、年齡、地域等社會群體劃分如何形成權力結構,以及這些群體內部和群體之間的張力如何引發權力鬥爭。我們將探討“他者化”的機製,分析少數群體如何被邊緣化,以及社會運動、抗議、改革等如何挑戰和重塑既有的權力格局。對集體行動的組織方式、領導力的形成、以及社會信任的構建等,都將是本捲關注的焦點。 文化、傳統與習俗的演變: 文化並非一成不變,它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並深刻影響著權力的閤法性與接受度。本捲將分析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標準、民族認同等文化要素如何塑造社會規範,並為權力提供閤法性基礎。同時,我們將探討文化衝突、文化融閤等現象,以及新文化思潮如何挑戰舊有權力結構,推動社會變革。對文化象徵、儀式、敘事等在權力運作中的作用,也將進行細緻的解讀。 第三部分:權力的邊界與反思——超越與解放的可能性 認識權力的來源,最終是為瞭理解其運作的邊界,並探索超越不平等權力關係的可能。 權力濫用與壓迫的機製: 本捲將深入剖析權力在何種情況下會被濫用,以及壓迫如何通過閤法的外衣掩蓋其本質。我們將考察監視、審查、宣傳、暴力恐嚇等權力壓迫的具體手段,並分析其對個體自由和尊嚴的侵蝕。對權力集中可能導緻的腐敗、專斷,以及對社會公正的破壞,都將進行批判性審視。 權力製約與權力平衡: 盡管權力難以完全消除,但通過製度設計、公民參與、權力製衡等方式,可以有效地約束權力,使其不至於走嚮極端。本捲將探討三權分立、民主選舉、輿論監督、法治精神等權力製約機製的作用,並分析公民社會組織、獨立媒體等在維護權力平衡中的重要性。 個體賦權與社會解放: 最終,對社會權力的探究,指嚮的是個體和群體的解放。本捲將關注個體如何認識和反抗不閤理的權力,以及社會如何通過教育、參與、創新等方式,促進個體的全麵發展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對知識的普及、信息的公開、參與渠道的拓寬,以及對弱勢群體的支持,都將是實現社會解放的重要途徑。 結語 《社會權力的來源(第四捲)》是一場關於權力本質的深刻探索。它不是為瞭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通過對權力多維度、深層次的剖析,引發讀者對自身所處社會權力結構的反思,激發對更公平、更自由社會秩序的追求。本書力圖以嚴謹的學術視角,結閤豐富的曆史案例與現實觀察,為理解復雜多變的社會權力提供一份詳盡而深刻的指南。我們相信,隻有真正理解權力的來源,纔能更有效地應對權力,並最終塑造一個更加公正、更加人性化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深邃的藍色背景,如同廣袤的夜空,點綴著幾顆若隱若現的星辰,象徵著知識的深遠與探索的無限。中央那金色燙金的標題,“社會權力的來源”,每一個字都仿佛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力量感,讓人心生敬畏。字體選擇瞭襯綫體,顯得既經典又富有學術氣息,透露齣一種莊重與嚴謹。而“第四捲”則暗示著這是一部宏大的係列作品,是思想河流中一個重要的節點,激發瞭我想要瞭解前三捲,並跟隨作者一同探索這場思想旅程的強烈願望。書脊的設計同樣不落俗套,簡潔的條形碼和齣版社信息,卻在細節處展現瞭設計的品味。甚至連紙張的觸感,也帶著一種溫暖的厚重感,預示著裏麵蘊含著沉甸甸的思想。我毫不猶豫地把它擺在瞭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成為瞭一件藝術品,也成為瞭一扇通往未知思想領域的窗戶,每次瞥見,都仿佛能聽到思想碰撞的火花在腦海中閃耀,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讓那些深邃的洞見將我淹沒。

評分

這款書的書名“社會權力的來源”相當吸引眼球,它直接觸及到瞭人類社會運行最根本的命題之一。封麵設計延續瞭係列一貫的風格,簡潔而不失力量,仿佛在訴說著一部跨越時間的思想史。我尤其欣賞它在視覺元素上的剋製,沒有使用那些嘩眾取寵的圖像,而是通過質感和色彩來傳遞齣一種沉靜而深刻的學術氛圍。這種設計語言,反而更能激發讀者對內容本身的探求欲。你可以想象,當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帶著這樣一種低調而內斂的封麵,靜靜地躺在你的書桌上,它不僅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種知識的象徵,一種對思考的邀請。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從這本書中獲得關於權力本質的全新理解,甚至能夠啓發我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更深刻的反思。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瞬間,便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質。封麵設計雖不張揚,卻透著一股沉穩的力量。書名“社會權力的來源”以一種簡潔而有力的字體呈現,沒有過多的修飾,直接點明瞭其探討的核心。我注意到封麵上細緻的紋理處理,似乎在暗示著這本書所要揭示的社會權力並非單一維度,而是錯綜復雜,如同經過歲月洗禮的肌理。這種低調的設計反而激起瞭我的好奇心,讓我想要去探究,在這看似樸實的封麵之下,究竟隱藏著怎樣深刻的洞察與分析。書本本身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有分量,紙張的厚度和色澤也都很理想,這都為一場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打下瞭良好的基礎。我已經開始設想,當我在安靜的午後,或是某個靈感迸發的夜晚,捧著這本書,沉浸在其中,被作者的邏輯和論證所摺服,是多麼令人期待的場景。

評分

這本書的外觀就散發齣一種厚重而引人深思的氣息。封麵上的“社會權力的來源”幾個字,以一種沉穩而又不失力量的字體呈現,沒有絲毫花哨的裝飾,卻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能夠感受到,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是一個承載著巨大理論體係和深刻洞見的入口。封麵的色彩運用也相當考究,整體色調偏嚮於一種深沉的、帶有曆史感的色調,仿佛在暗示著這本書所探討的議題是經過時間檢驗、具有普適性的。拿在手裏,書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紙張的厚度和翻閱時的觸感都給人一種紮實而精良的感覺。這讓我更加期待,在這樣一本包裝精美的著作中,能夠找到那些能夠觸動人心、啓發思考的文字,將我對社會權力的模糊認知,逐漸變得清晰而係統。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所散發齣的獨特氣息所吸引。不同於市麵上許多充斥著浮誇色彩和奇特造型的書籍,這本書選擇瞭一種更加內斂而深沉的錶達方式。封麵上那略顯斑駁的紋理,仿佛承載瞭曆史的厚重,又像是經過無數次思想打磨留下的印記。書名“社會權力的來源”雖然直白,卻蘊含著巨大的哲學深度,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關鍵力量。我尤其喜歡它字體的大小和排版,字裏行間都透著一種精心計算過的平衡感,閱讀起來不會感到任何疲憊,反而能沉浸其中,享受文字帶來的寜靜與思考。我可以想象,當夜幕降臨,一杯溫熱的飲品,一本這樣的書,便能構成一個完美的夜晚。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位沉默而睿智的朋友,等待著與你進行一場深入的靈魂對話,共同探索那些隱藏在社會錶象之下的深刻規律。

評分

社科經典,研究必備,認真學習。

評分

一套大書,不知什麼時候能看完

評分

作者簡介 ······

評分

全球化。。

評分

京豆豆京豆豆京豆豆都到碗裏來到碗裏來到碗裏來啦

評分

前三捲都還沒看完,什麼時候纔能看到第四捲?

評分

一毛一哇哦牛雜對象咯喝湯

評分

不知道具體有多少刪節,能齣版齣來就很不容易瞭。

評分

氣候變化也會影響權力的變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