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清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清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贤亮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
  • 王朝
  • 清朝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历史读物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6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11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清史》分15章52节。主要从1644年至1912年细述清朝的建立、兴盛、衰落与终结,对清朝的政治、社会、生活、文化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解析,既重视重要史实的还原与细节的描画,又注意历史叙事的详略把握。全书呈现出了清代政治历史与社会变化的复杂性,并为人们理解清代提供生动而丰富的史事依据。全书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地图。

作者简介

  冯贤亮,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江南区域史、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曾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等。著有《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岁时节令: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等。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语

第一章 顺治开国
第一节 山海关外
第二节 李白成进京
第三节 王朝更替
第四节 顺治十八年

第二章 康熙大帝
第一节 康熙继位
第二节 三藩之乱
第三节 收复台湾
第四节 开明治世

第三章 盛世景象的“另一面”
第一节 庄廷罐与戴名世
第二节 奏销和哭庙
第三节 社会控制
第四节 李煦奏折
第五节 民生的艰辛

第四章 雍正朝的政治
第一节 雍正即位之谜
第二节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三节 年羹尧被杀
第四节 田文镜的发迹
第五节 李卫与鄂尔泰

第五章 雍正的思想与信仰
第一节 汪景祺与查嗣庭的悲剧
第二节 吕留良案
第三节 齐周华和谢济世
第四节 雍正的文化信仰

第六章 乾隆盛世
第一节 乾隆鼎盛局面的形成
第二节 文化之狱
第三节 科举兴盛下的儒林人生
第四节 政以贿成

第七章 和珅及其时代
第一节 和珅的荣耀之路
第二节 抄家清单
第三节 马戛尔尼使华
第四节 天朝自大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鸦片之祸
第二节 林则徐禁烟
第三节 火烧圆明园

第九章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节 洪秀全的故事
第二节 东进江南
第三节 天国的陨落
第四节 咸丰帝之死
第五节 同治并未中兴

第十章 傀儡皇帝
第一节 垂帘听政
第二节 中日战争
第三节 议行新政
第四节 庚子西狩
第五节 夕阳下的瀛台

第十一章 最后的帝王
第一节 宣统皇帝
第二节 宫廷生活
第三节 帝国的终结

附录
附录一 清大事记
附录二 清朝世系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清时期形势图
结束语

精彩书摘

  从顺治二年(1645)江南平定后开始,中央下令废除沉重的苛捐杂税,赋税只照旧额的二分之一征收。这让江南人十分高兴。
  当时上海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说,“一时人心,翕然向风”,此后又“裁不急之征,减可缓之税,节可缓之用”,比较下来,民众的负担远较明末天启、崇祯年间为轻。到顺治末年,地方财政税收拖欠的情况多起来了,地方官常因积逋太重而被罢官。每个人都要向省里上缴钱粮,有的地方就想用新征的方法来推补积欠。一些县在新旧县令交接之际,出现了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
  江宁巡抚朱国治无法向中央交差,将责任推到了地方士绅和衙门官吏身上,要求中央进行严惩。当时提出首先要这样整治的地方,是在常州府的无锡县和苏州府的嘉定县。政府出台了这样的条例:凡绅衿欠八九分者,革去名色,枷两个月,责四十板,仍追未完钱粮;即至三四分以下,亦责二十板,革去名色,但免枷号。这就导致了江南地方士绅的强烈不满。
  在此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插曲,也发生在顺治十八年,就是苏州府首县吴县的“哭庙案”。此案的发生,与奏销钱粮政策的推行有莫大关系。新任吴县知县任维初为了执行中央政策、加紧征收地方欠税,制定了颇为苛刻的措施,引起地方士人的极大愤慨。
  二月初二,顺治的遗诏到达苏州府,地方官员们准备“哭临”。初三,生员倪用宾等人向巡抚朱国治上书,揭露知县任维初指使粮仓总管吴行之私粜漕粮七百石、贪污受贿、滥用酷刑等罪。二月初四,一批文人聚集到神圣的文庙中,参加哀悼顺治皇帝的活动,实际目的是要发泄对时事的不满。同时,任维初已被摘掉官印,看押在土地庙中。任维初见人就说,是巡抚朱国治“要我银子,故此粜粮”。朱国治也很紧张,认为问题的症结在那些读书人,就按“诸生惊扰哭临,意在谋叛”的说法,上疏朝廷。朝廷认同了朱的意见,五月份即在江宁府(即今南京)举行初审,将领头的倪用宾、沈琅、顾伟业、薛尔张、姚刚、丁澜、金人瑞、王重儒八人判成死罪,家产充公,妻孥流放;另外,张韩、来献祺、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玢、叶琪、唐尧治、冯郅十人也被判死刑,所谓“太身典刑”,到八月七日一起执行。至于其他受株连而被害的,就更多了。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金人瑞,也就是金圣叹,是著名的文艺批评家。作为当时的文人代表,他被处死给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也因为“哭庙案”的发生,使政府决定,本来限于嘉定、无锡两县推行的奏销措施,到五月份后,推广到整个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和镇江府地区,统一要求“陈明钱粮拖欠之由补入年终奏销之例”。到年底,政府以嘉定县乡绅生员拖欠国家粮额为由,兵备道“擒拿”了数十人作为典型,锁押在尊经阁中。
  这件事使地方官员备受震惊。顺治十八年原来也要照常规进行追索欠额,但顺治帝于当年驾崩,地方暂得幸免。不料康熙登基后,将康熙元年视为顺治十八年,不到一月时间,即下令仍要催纳顺治十七年的奏销钱粮,地方上顿时紧张起来。胆小怕事的,很快就在正月内结清,但大多数坚持对抗的姿态。这些人的拖欠数占了总数的十分之八。七月间,中央再次下达正式文件:凡在二月份以后输纳钱粮的士绅,一律革职。
  当时,地方官吏和士绅们当中,确有拖欠钱粮的,民欠的则更多。大家认为开国之时的法令推行,只是试试而已,并不认真对待。所以官衙里造统计册时,“只照当日尾欠,草草申报”。这里面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为有的已完成钱粮的被写成“欠”,有的拖欠数量不多的被误作“多”,有的即将完成上交任务在预填册上全被写作“欠”。问题被揭出来后,中央部门经过讨论,确定了解决措施:“不问大僚,不分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现在缙绅,概行降调。”这是直接针对地方士绅的惩罚措施,对江南士绅的打击是很大的。
  ……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汉武帝大传 作者: 王立群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第一版) 定价: 88.00元 --- 内容简介 一、雄才大略的少年天子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汉武帝大传》深入剖析了汉武帝刘彻从登基之初到最终奠定大汉王朝鼎盛格局的波澜壮阔的一生。本书不仅聚焦于这位帝王在位五十余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成就,更着力刻画其复杂而多面的性格底色。 汉武帝的早年,在窦太后和老臣的掣肘下,他以超乎常人的敏锐和决心,逐步翦除外戚势力,如“钩弋夫人”事件和“巫蛊之祸”前的权力清洗,展现出一位雄主逐步掌握最高权力的艰难历程。书中详尽描述了汉武帝如何从一个受制于人的继承者,蜕变为说一不二、锐意进取的“天子”。 二、开疆拓土的铁血征途 本书的核心篇幅,聚焦于汉武帝对外战争的战略部署与具体战役。本书认为,汉武帝对匈奴的战略转变,是中国历史上从“和亲”到“主动进攻”的里程碑。 1. 漠南大捷与卫青的崛起: 详细梳理了卫青如何抓住时机,实现对匈奴的定点清除,尤其是对河南地和河西走廊的收复。书中对李广的悲剧命运和“飞将军”的形象塑造进行了细致的文学化处理,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苍凉。 2. 霍去病的“斩首行动”: 重点描绘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传奇经历。通过对河西之战和漠北决战的地理分析,展现了汉军骑兵的机动性和战略穿插能力。本书强调,这些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为汉朝开辟了广袤的战略缓冲地带,保障了北方边境的长期稳定。 3. 西域的开拓与影响: 阐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深远意义,以及汉武帝后期对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使丝绸之路的早期繁荣成为可能。这不仅是贸易路线的开辟,更是中原王朝首次确立对广袤西域的实质性管辖权。 三、独尊儒术与思想的统一 在政治和军事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所实施的深刻变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书中清晰地勾勒出董仲舒的理论基础,以及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政治动机。这一政策如何从根本上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并为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稳固的意识形态支撑,是本书分析的重点之一。本书探讨了这一决策对后世士大夫阶层形成和选拔制度(察举制)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四、内政改革与国家财政的重负 雄狮的胃口必然带来沉重的负担。《汉武帝大传》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连年征战和大规模工程(如长城修筑、驰道修建)对国家财政和民生的巨大消耗。 书中详细分析了桑弘羊等理财大臣推行的重要经济政策: 盐铁官营: 探讨了国家垄断重要生活物资的初衷、实施过程中的地方阻力以及对民间工商业的冲击。 均输平准法: 分析了国家如何通过控制物价和调配物资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也指出了这种过度干预可能导致的官僚体系的腐败与效率低下。 本书认为,虽然这些政策暂时充盈了国库,但最终也因横征暴敛而激化了社会矛盾,为西汉后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五、晚年的反思与权力之痛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于刻画汉武帝晚年的心境变化。从“轮台罪己诏”的发布,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曾经雄心勃勃的帝王,在经历了亲人接连逝去(如太子刘据之死)和国力透支的现实面前,所流露出的疲惫与反思。 “巫蛊之祸”是全书的高潮之一,书中结合最新的史料研究,探讨了这场宫廷惨剧的复杂性、信息传递的失真,以及它对汉武帝个人精神的摧残。汉武帝晚年对继承人的焦虑和对自身功过的审视,使这个“千古一帝”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和人性化。 六、历史评价与深远影响 总结部分,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公正的历史评价:汉武帝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奠基者,他将汉朝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并塑造了后世对“汉人”这一身份的认同基石。然而,其刚愎自用、穷兵黩武的性格,也使得盛世的代价过于沉重。 本书旨在通过对细节的挖掘和对宏大叙事的平衡处理,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矛盾与光辉的汉武帝形象,让读者深刻理解这位帝王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 丛书定位说明: 本书隶属于《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系列,该系列以“深度解析、聚焦个体、还原历史细节”为宗旨,力求在严谨的学术考证基础上,提供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避免了教科书式的干瘪叙述,致力于让读者“走进历史现场”,对中国历史上各个关键时期的核心人物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本册《汉武帝大传》是该系列中关于秦汉时期最为详尽的单行本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丛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极富文学性,但又始终保持着学术的严谨性,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时而如同散文诗一般,描摹出昔日帝都的繁华与萧条,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时而又切换成严谨的议论,逻辑缜密,论证有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处理敏感或争议性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态度,非常老练和成熟。它没有陷入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力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饱满立体,避免了脸谱化。这种既能引人入胜,又能让人沉静思考的文笔,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让人期待着下一章节的展开。

评分

我个人认为,判断一套历史读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是它能否引发读者的持续思考,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这套丛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果当时做了不同的选择,结果会如何”。书中对一些长期被视为定论的历史事件提出了颇具洞见的质疑和重新解读,比如对某个时期经济政策效果的评估,它没有简单地给出教科书式的结论,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了交叉对比和论证。读完之后,我经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逻辑链条,甚至会引发我对当代社会治理的一些联想,这种知识的迁移和启发性,是这套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几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书籍,大多是以宏观叙事为主,总感觉少了一些鲜活的个案和具体的人间烟火气。但这本丛书的叙事方式却非常独特,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往事。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历史转折点上那些关键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背后的微妙考量,不像教科书那样冰冷刻板。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对某一阶段社会思潮变迁的描绘,他没有简单地用“进步”或“保守”来标签化,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阶层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挣扎与选择,读起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时空,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封面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鎏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而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畅销书风格。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纸张质感,摸起来很舒服,印刷的清晰度也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插图或者地图,细节也还原得非常到位。这说明出版方在制作这套丛书时,是真正用心去打磨的,而不是随便糊弄一下。要知道,阅读体验是和书籍的物理属性息息相关的,一本拿在手里就让人爱不释手的书,自然会让人更有动力去深入研读。而且,它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和页边距都留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套需要精读的学术性或历史普及类书籍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内容本身的质量也多了一份信赖。

评分

这套丛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看得出作者团队在搜集和甄别原始材料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与其他通史读物不同,它常常会引用一些不那么为人熟知、但却极具说服力的奏折、私人信函甚至是民间记录,这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层次感。每次读到一个关键的论断,我都会习惯性地去翻阅后面的注释和引文出处,惊喜地发现其引证来源之广泛和权威性。这种扎实的学问功底,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历史事件,变得清晰可信,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对于一个希望探究历史真相,而非仅仅满足于表面故事的读者来说,这种对源头材料的尊重和利用,是判断一部历史著作价值的试金石,而这套书无疑是经得起考验的。

评分

送货速度快!东西还不错!

评分

入门书籍,随便翻翻。

评分

666

评分

书不错,讲的很好。史观新颖。学历史的人必读。

评分

这套书都是年轻学者所写,通俗而又有新意,值得关注

评分

入门书籍,随便翻翻。

评分

不错的书,孩子很喜欢

评分

好评,书很好看,也没破,满意!

评分

送货速度较快,包装精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