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兴亡史纲

苏联兴亡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 著
图书标签:
  • 苏联史
  • 苏联解体
  • 冷战史
  • 历史
  • 政治
  • 20世纪史
  • 俄国史
  • 苏联
  • 历史研究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7099
版次:2
商品编码:121076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科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联兴亡史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站在邓小平理论的高度,运用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多侧面、全方位地展示了苏联兴亡的历史进程,是国内有关领域较具专业性的著述,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陈之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1934年6月生于浙江杭州。1959年毕业于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回国后分配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8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1985年被评为研究员,1986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世界历史研究所苏联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历史》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一、二、三届会长等职。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学术专长为俄国(苏联)历史。


  吴恩远,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


  马龙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国内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有独著、合著、译著十余部。主要代表作为专著《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目录

前 言(1)

第一编 列宁、斯大林时期

第一章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3)

第一节 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特点(3)

一 俄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欧亚国家(3)

二 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特点(4)

三 俄国的民粹主义思想传统(11)

第二节 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16)

一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17)

二 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8)

三 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

四 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19)

五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20)

六 工人阶级集中,具有革命性(20)

第三节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同其他政治派别的斗争(21)

一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普列汉诺夫

对民粹派的批判(21)

二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

列宁对自由民粹派、经济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24)

三 布尔什维克反对孟什维克的斗争,孤立自由资产

阶级的策略(28)

四 布尔什维克对取消派和召回派的斗争(30)

第四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月革命(32)

一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32)

二 俄国参与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革命(35)

三 二月革命的胜利(38)

四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42)

第二章 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走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46)

第一节 从二月革命走向十月起义(46)

一 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46)

二 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50)

三 军事独裁的失败———科尔尼洛夫叛乱的平息(53)

四 十月武装起义(55)

第二节 十月革命在全国的伟大胜利(58)

一 莫斯科武装起义的胜利(58)

二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60)

三 多党合作的尝试和解散立宪会议(65)

四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69)

五 国内战争的胜利(71)

第三节 苏维埃国家制度在革命和战争的烈火中诞生(77)

一 苏维埃政权的诞生(77)

二 苏维埃是新型的国家制度(78)

三 苏维埃国家的性质、职能和结构(80)

第四节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世界历史意义(84)

一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84)

二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86)

第三章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伟大的探索和实践(90)

第一节 由革命之初设想的“非直接过渡”到“战时

共产主义” (90)

2  苏联兴亡史纲

一 建设国家的最初设想(90)

二 “战时共产主义”的由来(93)

三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96)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101)

一 新经济政策的由来(101)

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03)

三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108)

第三节 苏联的成立(112)

一 沙皇俄国遗留的民族问题(112)

二 十月革命后各民族共和国的建立及其相互关系(114)

三 苏联的成立(117)

四 苏联宪法的颁布(120)

第四节 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在党和国家体制上的探索(123)

一 列宁晚年的理论探索(123)

二 列宁晚年在党和国家体制上的探索和同斯大林的

分歧(131)

第四章 党内的变化和国家的转折(136)

第一节 列宁逝世后党和国家政治结构的变化(136)

一 党员队伍和干部结构的变化(136)

二 党和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138)

三 党内官僚主义的形成和党内民主的收缩(143)

第二节 反“右倾”斗争(147)

一 反“右倾”斗争的缘起(147)

二 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政治论战(150)

三 布哈林“右倾”少数派的失败(157)

第三节 “大转变” (161)

一 国家全面的“大转变” (162)

二 “大转变”的性质和根源(165)

三 苏联在意识形态“大转变”中形成的思想文化

模式及其特点(167)

目 录  3

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80)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和30年代苏联的国际环境

及对外政策(180)

一 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180)

二 苏联的经济形势和对外经济关系(181)

三 3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183)

第二节 工业化运动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186)

一 工业化的提出(186)

二 发展模式的探索和争论(187)

三 工业化计划及其实施(191)

四 苏联经济制度的确立(200)

第三节 农业集体化(202)

一 农业集体化的缘起(202)

二 集体农庄制度的建立(207)

三 集体农庄制度及其评价(216)

第六章 斯大林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218)

第一节 1936年宪法以及党和国家权力的集中(218)

一 新宪法起草的政治背景(218)

二 新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22)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政治体制的最终确立(225)

一 国家行政权力向党内的转移和集中(226)

二 国家行政权力由各加盟共和国向联盟中央的

转移和集中(227)

三 30年代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决策机制(229)

第三节 “大清洗”运动(234)

一 “大清洗”运动的基本原因(234)

二 “大清洗”的直接导因(240)

三 “大清洗”的进程及后果(243)

第四节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发表和斯大林

4  苏联兴亡史纲

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250)

一 联共(布)中央标定的意识形态范本———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发表(250)

二 斯大林关于国家的理论(254)

第七章 战争的考验和战后的恢复(259)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国际关系和苏联的

国防状况(259)

一 大战爆发前的国际形势和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259)

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260)

三 苏德秘密议定书的实施(264)

四 苏德关系恶化(268)

五 战前的国防状况(270)

第二节 战火中的苏联(272)

一 战争的爆发(272)

二 战时动员和向战时体制的转变(275)

三 战争的严峻考验(279)

四 体制和政策的调整(282)

五 战局的转折、伟大胜利及其意义(285)

第三节 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289)

一 战争的破坏和战后经济的恢复(289)

二 国民经济恢复当中的失衡(295)

三 农业的停滞和衰退(298)

第四节 战后斯大林个人权力体制的加强和思想政治运动的

再起(302)

一 战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发展和个人权力体制的

加强(302)

二 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清洗运动的再起(306)

第五节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冷战”局面的形成(312)

一 战后社会主义在欧洲和亚洲国家的胜利(312)

二 冷战政策的出台(314)

目 录  5

三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与苏南关系(317)

四 苏美在德国问题上矛盾的发展(318)

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320)

第二编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

第八章 从斯大林逝世到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327)

第一节 清除贝利亚(327)

一 领袖逝世(327)

二 清除贝利亚(334)

第二节 马林科夫的内外政策和赫鲁晓夫的崛起(340)

一 马林科夫的对内对外政策(340)

二 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345)

三 赫鲁晓夫的崛起(350)

第九章 苏共第二十次、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及其影响(358)

第一节 对个人迷信和斯大林的批判(358)

一 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运动的展开(358)

二 苏共领导在批判斯大林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361)

三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及其错误(364)

四 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错误的积极意义(368)

五 赫鲁晓夫在批判个人迷信方面的错误(372)

第二节 “三和”、“两全”的理论(377)

一 苏共二十大提出“三和”理论(377)

二 “三和”理论评析(380)

三 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两全”理论(384)

四 “两全”理论评析(387)

第三节 “解冻”思潮和自由化思想的泛滥(390)

一 “解冻”思潮的两起两落(391)

二 “解冻”思潮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397)

6  苏联兴亡史纲

第十章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政策调整和改革(402)

第一节 50年代中期苏共党内斗争和赫鲁晓夫权力的巩固(402)

一 最后一次反击(402)

二 最后一个“反党集团” (405)

三 朱可夫的失败(409)

第二节 经济管理体制和党政领导体制的改革(413)

一 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413)

二 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420)

三 党政领导体制的改革(426)

第三节 对外政策的调整(433)

一 积极开展东西方对话(433)

二 苏美关系(436)

三 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438)

四 对第三世界的政策(440)

五 对华政策和中苏关系(442)

第十一章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经济(445)

第一节 以推行“新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经济改革(445)

一 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445)

二 新经济体制的成果和矛盾(447)

三 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与改革方针的变化(450)

四 1979年的新决议与新体制内涵的演化(452)

五 联合公司的发展与改革重心的转移(453)

第二节 以加强农业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455)

一 加强农业的基本措施和取得的成果(455)

二 农业发展中的问题(457)

三 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调整及其成果和问题(460)

第三节 以推行“集约化方针”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463)

一 集约化方针的提出和基本措施(463)

二 集约化方针的基本成果和问题(466)

目 录  7

第四节 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及其估价(469)

一 经济发展形势的基本估价(469)

二 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472)

三 经济形势恶化的社会后果(475)

第十二章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国内政治(479)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政策调整(479)

一 领导体制和干部政策的调整(480)

二 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的调整(484)

三 在理论上的调整(489)

第二节 由稳定逐步转化为停滞(493)

一 领导体制日趋僵化(494)

二 民主与法制建设流于形式(501)

三 领导干部中的腐败现象和特权阶层的形成(506)

第三节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511)

一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发生和发展(511)

二 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看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

失误与教训(519)

第十三章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对外政策(526)

第一节 与美国的关系(527)

一 从有限的改善到缓和(527)

二 从缓和到新的对抗(530)

第二节 与西欧国家的关系(532)

一 笼络法国,怀柔西德(532)

二 赫尔辛基会议(533)

第三节 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534)

一 关系的调整(534)

二 镇压“布拉格之春” (536)

三 对东欧国家控制的加强(538)

四 关于“勃列日涅夫主义” (541)

8  苏联兴亡史纲

第四节 与第三世界的关系(543)

一 与中近东国家的关系(543)

二 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546)

三 与南部非洲国家的关系(548)

四 入侵阿富汗和苏印、苏越关系(549)

第十四章 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民族关系和

民族问题(555)

第一节 斯大林时期留下的遗产(555)

一 形式上的联邦制,实际上的单一制(555)

二 在经济和教育方面有较快发展(558)

三 在民族关系上留下许多棘手问题(560)

四 俄罗斯中心论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563)

第二节 对斯大林民族政策的调整与继承(567)

一 平反民族关系方面的冤假错案(567)

二 扩大加盟共和国的自主权(570)

三 推行“拉平”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的方针(574)

四 继续推行向民族地区移民的政策(574)

五 继续推行斯大林的语言政策(576)

六 勃列日涅夫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581)

第三节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583)

一 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583)

二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进步(587)

三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589)

第四节 民族关系理论问题(592)

一 “民族问题解决”论(592)

二 关于“人们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的

理论(596)

第五节 难以克服的民族问题(599)

一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599)

二 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负面效应(603)

目 录  9

三 政治、社会政策失误产生的消极后果(605)

四 存在民族纷争潜流(607)

第三编 戈尔巴乔夫时期

第十五章 “加速发展战略”目标的演变(615)

第一节 安德罗波夫的短期改革及其预示的改革方向(615)

一 安德罗波夫上台时面临的改革形势(615)

二 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措施(619)

三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领导人(622)

第二节 “加速发展战略”及其演变(625)

一 “加速发展战略”的制定(625)

二 发展机器制造业(627)

三 禁酒运动(629)

四 “与非劳动收入”的斗争(631)

五 干部调整(632)

第三节 完善社会主义改革纲领的扭曲(634)

一 苏共中央一月全会(634)

二 经济改革方向的变化(636)

三 全盘否定苏联历史思潮的涌动(643)

第四节 1985—1988年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析(650)

一 改革初期苏联经济发展状况(650)

二 社会出现动荡(653)

第十六章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全面推行(656)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危机(656)

一 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656)

二 第一次苏联人民代表会议与苏共领导的分歧(657)

三 政治危机的出现与扩展(665)

第二节 苏共二十八大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路线的全面确立(670)

10  苏联兴亡史纲

一 苏共放弃一党执政的法律地位(670)

二 权力重心转向总统委员会(673)

三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全面确立(674)

第三节 筹划新联盟条约(682)

一 中央与加盟共和国的矛盾凸显为主要矛盾(682)

二 新联盟条约草案(683)

三 恢复政权权威构想的落空(686)

第四节 戈尔巴乔夫向民主派的全面妥协(692)

一 “9+1”进程(693)

二 “哈佛计划” (694)

三 政治危机的全面爆发(696)

第五节 被政治斗争羁绊的经济改革(699)

一 继续“加速战略”的经济改革思路(699)

二 两条经济改革路线的冲突(703)

三 经济危机加剧(707)

第十七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外交与苏联演变(711)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外交战略和外交理论的变化(711)

一 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711)

二 戈尔巴乔夫提出外交“新思维” (714)

第二节 调整对外政策(716)

一 第一阶段(1985年3月至1989年12月) (717)

二 第二阶段(1989年12月至1991年12月) (723)

第三节 新思维对东欧剧变的影响(733)

一 促使东欧各国比照苏联模式的改革(734)

二 东欧剧变加速苏联的瓦解(743)

第四节 戈尔巴乔夫时期外交对苏联演变的影响(746)

一 社会主义信念和基本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746)

二 为西方“和平演变”苏联的战略创造了条件(747)

三 对西方单方面让步导致苏联国际地位的衰落(748)

目 录  11

第十八章 苏联的解体(753)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全面爆发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753)

一 一系列民族冲突事件的爆发及其影响(754)

二 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761)

第二节 苏共基层组织的瘫痪(769)

一 改革初期苏共基层组织的活动(769)

二 苏联解体前夕的苏共基层组织(770)

第三节 “8·19”事件(772)

一 “8·19”事件的起因(772)

二 戈尔巴乔夫与“8·19”事件(778)

三 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彻底背叛(785)

第四节 关于苏共改革失败原因的思考(789)

一 关键在于选择了方向性错误的改革路线(789)

二 戈尔巴乔夫等人应负的历史责任(796)

第五节 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高潮(802)

一 大俄罗斯主义的恶性膨胀(802)

二 乌克兰独立倾向的迅速发展(805)

三 立陶宛等国的独立(806)

四 中亚国家的独立(807)

第六节 苏联解体和独联体的成立(809)

一 新联盟条约的破产(809)

二 对联盟国家的致命一击(814)

三 明斯克会晤(816)

四 挽救联盟国家的最后努力(818)

五 阿拉木图会议的最后判决(821)

六 戈尔巴乔夫的辞职和苏联解体(823)

苏联兴亡大事记(827)


《全球变局下的权力、意识形态与社会变迁:二十世纪中叶的宏大叙事》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一个国家的历史兴衰,而是以二十世纪中叶(约1930年至1991年)为核心观察期,深入剖析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深远影响下,全球范围内权力结构、意识形态竞争以及社会结构发生的剧烈、深刻的连锁反应。我们试图搭建一个宏观的、跨越国界和政治体制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塑造现代世界的关键动力。 第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冲突与重构 本部分将详尽考察在二十世纪中叶占据主导地位的两大核心意识形态——自由资本主义(及其与民主政治的结合)与国家社会主义/集权主义(特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的实践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理论基础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机制。 我们首先从思想史的源头入手,对比启蒙运动以降的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与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对传统社会秩序产生强烈反思的革命性社会思潮。重点分析了经济大萧条如何为集权思想提供了土壤,以及“进步”概念在不同意识形态下的迥异诠释。 随后,我们将研究意识形态如何被转化为实际的国家治理模式。这包括对福利国家的兴起、凯恩斯主义的试验、国有化运动的浪潮,以及与之相对的、以市场效率为核心的经济自由化思潮的萌芽和早期发展。我们着重探讨了文化、教育和宣传机器在意识形态灌输和维护社会共识中的作用,分析了在不同社会体制下,知识分子、艺术家和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面临的困境。 第二部分:地缘政治的角力与新权力格局的形成 本卷聚焦于二战后全球权力结构的重塑。我们摒弃传统的两极对立叙事,转而探讨多层次、多维度的权力博弈。 首先,本书详尽描绘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过程,从雅尔塔体系的初步构建到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运作机制。分析了核武器的出现如何根本性地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催生了“恐怖平衡”这一全新的安全范式。 其次,本书深入分析了“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复杂性。我们考察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非殖民化进程,这不仅仅是政治独立,更是一场复杂的身份认同、资源争夺和发展模式选择的斗争。本书特别关注了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及其在冷战夹缝中寻求自主道路的努力与挑战,以及大国如何利用代理人冲突和经济援助渗透这些新兴国家。 第三部分:社会变迁与现代性的挑战 在全球意识形态竞争和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社会结构本身也经历了剧烈的现代化冲击。本部分关注的焦点是“人”在宏大叙事下的体验和反应。 我们将探讨战后重建期的人口迁移、城市化加速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阶层流动。重点分析了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从传统工业的支柱到后工业化时代面临转型的过程。 此外,本书也详细考察了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社会运动浪潮。这包括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女权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以及青年文化的反叛。我们分析了这些运动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探讨它们如何挑战了既有的权力规范、性别角色和传统家庭结构,并最终推动了法律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本书认为,这些看似分散的社会运动,实质上是对战后既定秩序中内在矛盾的一种集中爆发。 第四部分:全球化前夜的经济互动与技术驱动 最后一部分转向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本书考察了战后西方世界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作及其最终瓦解,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不同实践。 我们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崛起及其对主权国家经济决策的影响力。同时,本书对信息技术(如早期计算机技术和卫星通信)的出现进行了历史考察,论证了这些技术如何开始打破传统的信息壁垒,预示着未来信息时代的到来,尽管当时人们尚未完全意识到其深远影响。 结论:历史的遗产与遗留问题 本书最后总结了二十世纪中叶这一“大加速”时代的遗产。我们探讨了这一时期形成的制度、遗留的冲突(如边界问题、民族矛盾、南北差距)如何持续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世界复杂性的、多角度的、细致入微的历史参照系,而非仅仅对一个特定政治实体命运的简单叙述。本书强调的是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角力往往是枯燥且充满术语的。然而,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美苏双方的军事对峙和军备竞赛上,而是将这种宏观的对抗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意识形态竞争的背景之下。书中对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独立”运动与美苏争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的梳理,尤其精妙。作者清晰地勾勒出,在看似简单的“代理人战争”背后,隐藏着苏联如何试图输出其发展模式的努力与最终的力不从心。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地缘政治”变得具体可感,让人理解了为什么苏联在付出巨大资源后,仍然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失势。读到这段时,我仿佛在看一盘精妙的棋局,每一个看似孤立的事件,其实都与莫斯科的战略意图息息相关,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超级大国的衰落,从来都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全球格局、内部矛盾和战略误判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考证上的严谨程度,简直令人叹服,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一部通史,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档案汇编。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早期布尔什维克的经济政策时,对于原始数据和统计数字的引用非常审慎和精确,这为他之后的论断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比如,他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农业生产力下降的具体数据分析,就比我过去读到的任何材料都更具说服力。这种对基础事实的尊重,让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厚重和可信。它没有迎合任何流行的历史观点,而是脚踏实地地从历史的“现场”出发,去重建历史的脉络。这种治学态度,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理解历史真相的读者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历史洞察,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地方性的事件之中,而非宏大叙事的光环之下。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提供了如此扎实、如此令人信服的底层叙事支撑。

评分

这部书的叙述方式真是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领读者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近七十载的风云变幻。书中对于列宁时期复杂政治博弈的描绘,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布尔什维克内部的权力斗争,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又不乏对关键人物内心挣扎的深刻刻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没有过度煽情,而是用扎实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构建起一个可信可感的历史图景。读到早期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展现出的那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的激情与代价时,我常常陷入沉思:为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宏大叙事,个体命运究竟应该被置于何种位置?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探讨,远超出了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二元对立。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人类的意志力与结构性力量之间,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主宰。全书的节奏掌控得极好,从十月革命的激情澎湃,到斯大林时期的铁腕统治,再到赫鲁晓夫的解冻与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每一个阶段的转折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手不释卷,想要一探究竟这个庞大帝国的终局。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一些碎片化的影像资料和零星的教科书片段,总觉得笼罩在一层灰色的、有些神秘的面纱之下。然而,这本书就像一盏强光探照灯,精准地照亮了许多我原本模糊不清的角落。特别是在涉及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时,那种深层次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作者没有回避苏维埃政权对于艺术创作的干预和钳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起及其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那些关于文学、音乐、电影如何被工具化,以及艺术家们在坚守自我与服从体制之间挣扎求存的细节,读来让人不胜唏嘘。这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心理解剖。它揭示了在一种极端意识形态控制下,社会肌体的微妙变化,以及日常生活如何在这种高压下被重塑。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极权主义”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抽象的定义上,而是拥有了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案例支撑,明白了那种集体主义狂热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掉个体的精神自由空间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它似乎在挑战传统的线性历史叙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苏联解体前夕的那段“戈尔巴乔夫时期”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于许多着重于经济崩溃的论述,这本书更深入地挖掘了“公开性”和“改革”理念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瓦解了体制的合法性基础。那些关于政治气候松动后,被压抑已久的民族主义和地方诉求如何如同洪水般涌现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中央权威衰弱的真实过程。我能感受到那种从上至下、无可挽回的失控感。作者非常巧妙地平衡了对改革的正面期待与对其代价的审视,没有简单地将戈尔巴乔夫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或误国者,而是将他置于一个内外交困、几乎无解的历史困境之中。阅读这部分时,我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听到克里姆林宫内那些关于未来走向的激烈争吵,以及普通民众对于未来的迷茫与躁动,这种历史的张力,让人屏息凝神。

评分

心仪已久。商品质量好!快递服务佳。折扣力度大!

评分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站在邓小平理论的高度,运用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多侧面、全方位地展示了苏联兴亡的历史进程,是国内有关领域较具专业性的著述,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评分

非常厚实,很好快递很给力昨天定的单今天就到。

评分

品质优

评分

非常厚实,很好快递很给力昨天定的单今天就到。

评分

非常好,值得推荐。

评分

很不错的东西,很好用,以后可以持续关注。

评分

很好~~~~~~~~~~~~

评分

一直信赖京东,送货快又优惠。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