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泰国研究、东南亚研究、边疆研究、民族主义研究经典之作
影响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于民族主义想象的思考
“地缘机体”这一概念的来源
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主席通猜?威尼差恭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前现代的“暹罗王国”是如何变成了“泰国”这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所谓的“泰国性”是如何形成的?泰国的“国家感”是什么?地理学以及制图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泰国历史中发挥了怎样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部东南亚研究和边疆研究的经典著作中,史学家通猜·威尼差恭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他提出,旧的本土空间观被新的西方地理学话语替代,边界、主权、边缘等概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正是在这种变化中,泰国的“地缘机体”被一步步塑造出来。本书突破了以往民族国家研究的范式,从独到的角度重新讲述了这段历史。
作者简介
通猜·威尼差恭,泰裔美国历史学家,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南亚历史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早年求学于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后在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起任教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1997至1999年担任该校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担任亚洲研究协会主席。他的研究对泰国民族主义的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著作《图绘暹罗》曾获亚洲研究协会哈里·J.班达奖。
目录
中文版前言
序 言
致 谢
导 论 国家感的存在
国家感的两种认同
泰国性的积极和消极认同
泰国研究
解释上的斗争
作为文化建构的暹罗
对象和方法
第一章 本土空间与古代地图
神圣的地形学
想象空间的描述:古代地图
不同空间观的共存
第二章 一种新地理学的到来
两个世界,同一空间:现代世界的来临
突破:脱胎于星相学的天文学
新模式下的空间:现代地理学
被编码的空间:现代地图
模式:模糊与替代
第三章 边界
西部边疆中的西方边界
边界观的冲突
没有边界的王国
第四章 主权
等级化的国家间关系
共享主权:一种生存策略
多重主权与欧洲人
第五章 边缘
重叠的边缘
“我们”空间的塑造
新的边缘:暹罗与英国当局
军队对分界面的塑造
第六章 制图:一种新的空间技术
西方地图中的暹罗
暹罗的西方制图
地图对“我们”空间的塑造
地图绘制中的交锋:释放出的一种致命武器
第七章 地缘机体
地缘机体的出现:制图的胜利
地缘机体的授权
超越领土与地理学
第八章 地缘机体与历史
1893年的伤痕与断裂的过去
泰国过去假设的地缘机体
历史地图集
情节化的过去
重塑的过去
结 语 地缘机体、历史与国家感
“我们自身”与他者对立的形成
敌人的作用
泰国性的边境
符号的权力
最后的话
资料注释
注 释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在20世纪最后的这十年里,受欧洲共同体的推动,整个世界正转变成一种新的共同体。各式各样不再局限于一国的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 纷纷涌现;市场与生产也愈加全球化;货币金融体系以及信息、资本的流动早已经没有了边界。亚洲、太平洋世界以及美洲,都在试图赶上欧洲的步伐。整个世界似乎正准备超越19世纪的欧洲遗产: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早晚都会被弃置一旁。但与此同时,苏联集团的瓦解释放了民族主义的强大能量;确实,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族类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它要比马克思或列宁曾设想的更有力量。新的“古老”国家再次浮现。国家感(nationhood)即使正被淘汰,也依然充满着号召力。
本书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逐渐成形的。国家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家拥有一整套政府体制、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社会文化结构;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人。我们必须承认,国家感具有一种能够将彼此互不相知的成员结合成一个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这种力量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人们愿意为之牺牲生命。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革新性、建设性的成就,而奋斗进取。事实上,哪怕是一些国家中的激进分子,也和他们的对手一样忠于国家,渴求获得国家感。
然而,民族主义的破坏性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的。确实,它的这种破坏性使我们更多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任意性与人为性。在这种经济跨国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并存的局面下,对民族主义与国家感的研究将会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我们不再被它的普遍性和伪装所压倒。这样的一种观念,在个人与其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已经造成了一种距离,因为我们如今可以用一种可能超越于国家感世界之上的优势来对国家感进行条分缕析。宏观地看,一个民族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建构,这种建构善恶兼容。这种情况真假难辨;它是一种话语,一种用新的方式所阐明的可能性,在20世纪末我们造就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通过将旧称“暹罗”的泰国作为个案,本书经由对话语交锋与替代的众多时刻的分析,探究了国家感是如何通过一种早已熟知的科学(地理学及其基本认知技术,制图)被任意而又人为地塑造出来的。就算是一个民族国家最具体实在的身份认同,比如它的领土,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和具体实践活动,所有这些我称之为“地缘机体”的东西,都是一步步形塑出来的。书中“导论”部分用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探究了国家感的重要意义:通过自身族人之眼,或者正如爱德华?萨义德所说的,通过一种替代东方学家想象的“内在”观念,对泰民族/国家(Thai nation)的认同加以质疑。它确立起了主要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以及基础观念和方式。
第一章进而对一些本土的空间观念加以探究,其中包括宇宙观或宗教方面的概念,以及世俗层面的概念。它表明,前现代社会从来就不缺少想象空间的知识与技术。第二章则展示了地理知识转换的具体形态。通过对早期暹罗的地理学课本的研究,本章通过运用符号学方法, 对知识的替代现象做了深入研究;并用类似的方法,对众多的转换时刻做了相应的阐释。
第三、四和五章研究的则是地理学知识在三大观念与实践领域的替代问题:边界(boundary)、领土主权(territorial sovereignty)以及边缘地带(margin)。在这些领域,在涉及暹罗边疆的众多问题上,现代地理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排挤了本土观念,而坚称自己才是一种新的、具有合法性的“正确”知识。在所有的事例当中,符号政治的操作方式从来就不单单是知识界或者学术界的。这种替代常常发生在外交和政治活动中,发生在战争和国际关系当中,甚至出现在日常交际的文字材料当中。第六章叙述了制图(mapping)是如何在塑造一个新的暹罗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跟军事力量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制图不仅预期,并且具体规划了暹罗所应有的模样。一个民族国家的地缘机体浮现出来了。
第七和八章讨论了地缘机体的话语是怎样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形塑一种为自身生存服务的知识的。通过对历史的关注,文中的论述表明了新的地缘机体是如何形塑了人们看待和理解暹罗的过去的方式。事实上,地缘机体本身出现的时刻,在泰国历史的一种新的绘图法形塑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而这种新的绘图法在整个20世纪主导了泰国的历史观,也必定会在未来持续下去。
现代地理学、绘图和一个国家地缘机体上的霸权也许要比我们准备要认识的情况强大得多。它不断重塑它自己,从而将我们囊括到它的统治之下。这种情况,不仅对泰国民众来说是千真万确的,也拓展到这个被绘制的世界(this mapped world)的一些其他事件当中。
《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中亚腹地的帝国更迭与文化交融》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古以来中亚地区复杂而多维的历史进程。中亚,这片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广袤土地,自古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其地缘战略地位决定了它长久以来成为各大帝国角力、商业贸易往来以及文化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本书旨在通过梳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主要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以及关键历史时期的政治变迁,构建一幅清晰而详尽的中亚“国家地缘机体”的演变图景。 第一部分:地理的塑造与早期文明的曙光 中亚的历史根植于其独特的地理格局。本书首先着墨于天山、帕米尔高原的阻隔作用,以及广阔的干旱与半干旱草原,如何界定了人类聚居的模式和生存的挑战。我们探讨了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灌溉农业的兴起,这不仅催生了索格德、巴克特里亚等早期绿洲文明,也为日后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重点关注了伊朗语系游牧民族(如斯基泰人、萨卡人)与定居农业民族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冲突。这些早期的文化交流,通过青铜器、金属工艺以及宗教信仰的传播,展现了早期中亚作为东西方技术与艺术的“转接器”的角色。例如,希腊化文化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对该地区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佛教艺术在犍陀罗地区的巅峰发展,这些都是文明交互的有力物证。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与绿洲城邦的兴衰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将中亚推向了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本书细致描绘了汉唐时期,中亚各国如何成为连接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世界的关键链条。我们不仅仅关注商品的流通,更深入探讨了思想、技术和疾病的传播网络。 聚焦于粟特商人集团的崛起。粟特人以其卓越的语言天赋和商业网络,构建了一个跨越数千公里的商业帝国。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也成为了不同宗教——祆教、摩尼教、景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得以在中亚传播的关键载体。我们分析了龟兹、高昌、撒马尔罕、布哈拉等重要绿洲城邦的政治结构和城市规划,它们如何依赖水源和军事保护来维系其在动荡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部分:草原帝国的崛起与伊斯兰化的浪潮 公元八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开始向东渗透,对中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造成了根本性的转变。本书详尽记录了这一“伊斯兰化”过程的复杂性,它并非单向的征服,而是经历了长期的融合与适应。 重点分析了突厥化进程。随着突厥部落,尤其是喀喇汗王朝、塞尔柱帝国的兴起,原有的伊朗语系主体文化逐渐被新的游牧-军事精英所重塑。伊斯兰教的普及带来了新的法律体系、教育机构(如麦德尔萨)和建筑风格。我们考察了伊斯兰黄金时代,中亚学者,如阿维森纳(Ibn Sina)和花剌子米(Al-Khwarizmi),如何在巴格达和后来的中亚本土学府中,为全球科学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部分:蒙古铁蹄下的剧变与帖木儿帝国的文化复兴 14世纪的蒙古征服,是中亚历史上最剧烈的一次地缘政治重塑。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中亚建立的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等)的统治模式、对既有行政体系的继承与破坏,构成了本部分的核心议题。蒙古人的统治虽然带来了短暂的和平(“蒙古治世”),但也彻底打乱了传统的商业路线与地方权力平衡。 随后,本书转向帖木儿帝国的兴盛。帖木儿本人对文化、艺术和建筑的痴迷,使得萨马尔罕一跃成为全球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与知识中心。我们细致研究了帖木儿王朝在建筑、细密画和天文学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探讨了这一文化复兴运动,是如何试图在中亚的草原传统与波斯-伊斯兰文明之间找到一个宏伟的结合点。 第五部分:通道的变迁与近代的地缘困境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新航路的开辟,中亚作为东西方主要贸易走廊的地位逐渐衰落。本书分析了这一历史转折点对中亚经济和政治稳定性的深远影响。绿洲城邦开始萎缩,被新形成的汗国和苏丹国——如布哈拉、希瓦、浩罕等——所取代,它们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维持着区域性的权力斗争。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19世纪的“大博弈”时期。沙俄向南扩张与英国对中亚的渗透,使得中亚成为两大帝国地缘政治角力的“缓冲地带”。我们考察了俄国对该地区的征服如何重塑了其交通网络、行政管理,并最终为20世纪的苏联构建奠定了地理和人口学基础。 总结 《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试图揭示,中亚的历史并非孤立的片段,而是通过其独特的地理“机体”,承载、转化并输出着来自东西方的关键元素。它是一个关于适应、融合、冲突与再生的宏大叙事,是理解欧亚大陆内部动态平衡的关键视角。本书强调了地缘环境在塑造文化认同、驱动帝国更迭中的核心作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中亚历史画卷。